1

赵光义弑兄之后篡位的观点来源于野史传说,并且是个孤证,所以其可靠性并不强。但是“斧声烛影”的说法之所以流传广泛,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对宫闱秘事比较感兴趣,最为人在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

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后世很多人都是从结果推导原因,即,第一、因为赵匡胤死后,即位的不是他的两个儿子而是他的弟弟。第二、赵光义即位之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弟弟赵廷美先后非正常死亡。第三、赵匡胤驾崩当晚唯一(可能)在场的宋皇后,在太宗一朝受到一系列不公平待遇,甚至死后都不被安葬,赵光义还禁止任何人参加她的葬礼。从这三件事上,我们怀疑,赵匡胤的死肯定与赵光义有关。

但是从结果推导原因也并不是不可以的,毕竟所有正史或可靠的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全部都是“金匮之盟”,即赵匡胤是因为与杜太后有约在先,担心宋朝出现后周一样主少国疑的情况才决定传位给弟弟的。但是这又有很多站不住脚的地方:

第一、杜太后去世之时,赵匡胤刚刚建立宋朝不久,仅有的两个儿子确实比较年幼,但是赵匡胤驾崩之时,他的长子赵德昭26岁,次子赵德芳17岁,哪里算得上幼主?

第二、“金匮之盟”是在太平兴国六年才被赵普拿出来的,随后赵光义将它公布天下,也就是说,这份盟约在赵匡胤在世之时从未有人提起,反而是赵光义即位六年之后突然被一个因不被赵匡胤信任而贬官的赵普拿出来。并且,在此之后,赵普重新入相,受到赵光义的重用,并一手制造了卢多逊和赵廷美的命案。其中难道没有蹊跷吗?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北伐之时,曾经因战败而与大部队失联,群龙无首的将士当时要推选赵德昭为帝,而不是赵廷美或者赵光义的儿子,这也证明了,大臣们也觉得赵光义得位不正。

最佳贡献者
2

赵光义没有杀大哥赵匡胤,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


赵光义为什么不可能杀自己大哥?


答案很简单,没必要。


赵光义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是宋朝合法的法定继承人,他没事杀自己老哥干嘛?


首先,赵匡胤确实是立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的。


五代+宋这六个中原王朝,91年里没有明确立过皇太子/皇太弟,法定继承人的标志是:亲王+开封尹。当然有这个标志不见得最后能当上皇上,但是没这个标志职务绝对不是法定继承人。(柴荣也没被封太子,他也是亲王+开封尹,难道他自己宰了郭威当的皇帝?)


而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时正好是以亲王身份担任首都开封的市长,因此在名分上赵光义确实就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


其次,赵匡胤的亲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已经25岁,如果赵匡胤想立自己儿子当继承人,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废掉赵光义,正如赵光义后来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废掉自己亲弟弟赵廷美一样。


但是事实是赵德昭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没有被自己父亲封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赵匡胤并不准备让他亲儿子接班。


其次,在五代乱世,继承人的挑选是在亲族里按照能力挑选,而非血脉挑选。


五代十国是中国最著名的乱世,所谓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


如晚唐著名军阀沙陀人李克用深知“强兵难驭”(强悍的军队难以统帅),所以他让他儿子,后来的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就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从小就和沙陀骑兵待在一块。(民国时期很多军阀其实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张学良就被他爹逼着上军校了,其实按照张学良兴趣,出国留学或者读清华北大燕京大学才最适合他)


而朱温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律,想传位给财政人才+自己喜欢情人的丈夫+自己的养子朱友文为皇帝,结果被自己亲子带兵谋反,朱温被自己亲儿子给杀死了。


正因为看到在乱世想与和平年代一样搞父死子继危险系数太高,如果自己儿子未成年,或者自己儿子不成器的情况,那么五代时期很多帝/王宁愿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或者成年子侄,至少这样还能保证家族的兴盛,毕竟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一旦发生政权更迭,前朝皇族基本上都是会被斩尽杀绝的。


虽然传位给兄弟/子侄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能留给儿子,但是至少能保证儿子一世富贵,也算是这些枭雄们一片爱子之心。


而且兄终弟及也不是从五代才开始,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很多时候各个独立/半独立节度使的继承模式都是兄终弟及——叔死侄继这么往返循环。也就是说节度使死前把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弟弟要死的时候又把位置传给自己哥哥的儿子。如果近亲里没有特别靠谱的人选,甚至会传给自己的养子或者远房子侄。


延续到五代,朱温/郭威其实都是这么干的,郭威虽然自己儿子死了,但是还是有有血缘关系的侄子,但是他选择把皇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和他更亲近的内侄柴荣。当然柴荣其实和后梁倒霉鬼朱友文一样,他其实也是郭威的养子,严格来说我们应该称他为周世宗郭荣。


我们来看五代时期究竟有多少帝/王把皇位传给兄弟或者子侄——


第一个就是大汉奸石敬瑭(其实人家是沙陀人),他在选择继承人上就没有选择自己年幼的亲儿子石重睿,而是选择了从小就跟着他,长在军营,并且在灭唐(后唐)战争中多次亲自上阵的石重贵(继位时28岁)。


第二个就是杨吴,杨行密死后亲子杨渥继位,杨渥死后弟弟杨隆演继位


第三个就是打下湖南底盘的楚王马殷,他跟上面的几位不一样,干脆就是留下了遗言,要求“诸子兄弟相继”。虽然后来马殷诸子相争,但是马殷死后马希声继位是正常交接,而马希声死后兄弟马希范继位仍然是正常交接,而马希范死后兄弟马希广继位依然是正常交接。


而且这期间并不是只过了两三年,从马殷去世930年算起到947年马希广继位,这中间一共过了17年。别说马希声的儿子,就算是马希范的儿子顺利的话都17岁了,马希范完全可以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但是却没有。而且即使后来马希萼开始用武力争夺王位,打来打去的都是马家第二代,马家第三代没有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争夺位置


第四就是吴越国,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袭位”;


第五就是荆南,也成南平,荆南是小国,地盘只有江陵三州之地,其实就是今天荆州。由于荆南能成为独立势力存在完全靠首脑的外交手腕,因此荆南第二代国王高保融尽管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年,最后依然把王位传给了长期担任自己副手的弟弟高保勖


第六就是南汉,南汉政权的奠基人并不是南汉太祖刘岩,而是刘岩的哥哥,静海军节度使刘隐,南汉大部分地盘都是刘隐打下来的,但是刘隐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遵循了中唐以来节度使的惯例,选择了自己弟弟刘岩。


第七就是后汉太后(刘承佑的母亲),刘承佑被杀后她在选择自己儿子的继承人问题上选了刘承佑的叔叔,选了刘承佑的堂兄弟,就是没有选自己的儿子。(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后汉太后看到郭威篡位之势已成,不忍心让自己儿子跳火坑;但是看北汉刘崇听到选自己/选自己儿子当皇帝的高兴劲儿,也很难说。)


第八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了,之前说了,郭威的亲儿子虽然被刘承佑杀绝了,但是不代表就一定要立和自己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的内侄兼养子柴荣为继承人啊,他还有一个有血缘关系,他自己亲姐姐的儿子李重进,而李重进当时不但已经成年,而且已经是后周军队的高级军官,郭威还是选择了柴荣。


好了,简单交代了背景资料,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哪位牛逼的历史学家第一个提出宋太宗杀兄继位——


找啊找啊找啊找,大家会发现第一个明确提出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是清朝小说家蔡东藩。


这就比较尴尬了,一千多年没有谁提过疑点,居然是清朝一个小说家发现可疑!


好,这个时候读过一些书的朋友会说,虽然在蔡东藩之前没有人明确说过赵光义杀兄,但是南宋时期就有人记录赵光义善用毒,他曾经用毒毒死过南唐后主李煜,那么他毒死自己亲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好的,这位同学果然读过不少书,ok,我们来看看这个南宋记载——《烬余录》,我就说一点,这本书号称作者是南宋遗民徐大焯,可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要等到清末,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猜测蔡东藩看了当时最新出版的《烬余录》才构思出了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故事。


另外再多说一句为什么《烬余录》内容不靠谱:这本笔记首创了虚构人物杨宗保,以及杨家父子救太宗等杨家将演义故事的情节。


好啦,我们再来看看“烛光斧影”的原始出处——


这里要纠正一下,原始说法不叫“烛光斧影”,应该是“烛影斧声”。


这个故事首先是北宋一个叫做文莹的和尚记载在他自己的笔记《续湘山野录》里的,然后被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收录了,当然李焘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他在引用时备注了他认为这段记载里可疑的部分。


好了,我们来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记载的——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


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几件事


1、宋太祖身体不适,有个道士预言他寿数某月某日。


2、太祖预感道士预言应验,紧急召赵光义(当时的储君)入宫。


3、烛影——兄弟两人独饮对谈,有内侍隔窗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


4、斧声——饮完太祖送赵光义出门,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拂尘。)


5、太祖回寝宫睡觉,赵光义留宿宫中其他房间。


且不说这个故事在宋朝灭亡以前一直作为赵光义天命所归的主旋律小故事存在的;就说一点:

李焘根据正史以及司马光等人的笔记,证实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住在自己家王府里呢,根本没在宫里留宿。


李焘之所以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收录这个故事,是因为虽然怪力乱神不靠谱,但是这故事里体现出赵匡胤视死如归的豁达很符合太祖的性格。(太祖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


这个时候,可能有朋友会说,司马光在笔记里有记载了,他就是在暗示宋太宗杀兄;司马光确实在笔记里记载了这件事,但是他想“黑”的不是宋太宗,而是宋太祖的皇后。


我们来看原文,为了照顾大多数人,我就不上文言了,直接白话版——


当晚四更时分,太祖晏驾。
宫人马上报知宋皇后,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立即召四子赵德芳进宫。而王继恩以为太祖一直打算传位给弟弟光义,竟不去宣德芳,而径赴开封府召光义入宫。
继恩来到开封府门前,只见长于医术的左押衙程玄德坐在门口,便上前问其缘故。德玄说:“二更时分,有人叫门说晋王有事召见,出门却不见人影。
如是者先后三次,我恐怕晋王真有病,所以赶来。”继恩告以宫中之事,两人共同入见光义。光义听后大惊,犹豫不敢入宫,声称要与家人商议。
一旁继恩催促道:“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了。”一句话点醒光义,三人便踏着大雪,步行入宫。
到达宫门,继恩让光义在直庐等待,自己好去通报。
德玄说:“等待什么?直接进去!”
三人遂俱入大内。
宋皇后听到继恩的声音,便问:“德芳来了吗?”
继恩答:“晋王到了。”
皇后见到光义,不禁愕然失色,等缓过神来只得怅然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时宗室大臣对皇帝的昵称。)
光义也边落泪边回答:“共保富贵,别怕别怕。”
第二天,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我就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说司马光笔记“黑”的是宋皇后——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五代和宋初,亲王+开封尹(首都市长)就是皇位第一继承人的标志,那么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谁担任这个职务呢?他弟弟赵光义。


第二,赵匡胤不是没有嫡长子的,他有啊,赵德昭就是嫡长子(其实是二子,但他大哥很早去世了),是嫡妻贺皇后生的;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虽然没有封王,也没能执掌开封,但论官职也是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这一系列职务使他在皇族里仅次于他两个叔叔。


第三,再看赵德芳,可以肯定他绝对不是赵匡胤嫡妻贺皇后所生,因为赵德芳出生的时候,贺皇后已经死了一年了;也就是在宗法上赵德芳不但是幼子,还是庶子。然后他老爹去世的时候,他的职务只是一个小小的贵州防御使。


据说很多朋友熟读《雍正王朝》,那应该知道八阿哥不能当继承人,表面上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他母亲出生卑贱,因此他没资格继承大统。


赵德芳生母身份卑贱不卑贱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按照宗法礼仪,论八百年也论不到他继承赵匡胤皇位啊。不说这还有一个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赵德芳要当皇帝,他哥哥赵德昭第一个不答应!


这等于是李渊二婚媳妇儿在李渊病死时不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嫡妻生的),找一个年幼的庶子来继位,李世民三兄弟不得撕了这庶弟?!


这是不是说赵德昭在当时不受父亲喜欢,没有存在感呢?


不是的,赵德昭作为宋太祖的嫡长子,一直是很有号召力的,我们来看下面这段小故事——


赵光义北伐失败后一度和大部队失去联系,赵匡胤的老兄弟石守信等人就合计,这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万一赵二有个好歹怎么办?


太祖嫡长子在军中呢,要不咱们拥立他做皇帝吧。


老兄弟们纷纷表示,我看行!


幸亏赵光义回来的早,不然…


明白了以上这些关节,我相信大家再看司马光这个笔记内容感受就不一样了——


宋皇后想干嘛呢?皇帝死了一不叫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进宫,二不叫太祖嫡长子赵德昭进宫,偏偏叫赵德芳这个官职卑微的幼庶子来?


她是是想效仿武则天吗?


在历史上有成年皇子而立幼子的还有一个人,她叫慈禧。


王继恩没有传达宋皇后的乱命,而是直接出宫找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这哪里错了?这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啊!

3

1.赵匡胤疏于防范.

赵匡胤武将出身,体格健壮,在对待接班人的问题上态度不明朗。他驾崩时,自己还活着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赵得昭都20岁了,却他始终没有立太子,甚至都没有封王过。知天命之年后,一帮臣子对他有敬畏感,但交心者少。而小赵又没有地位,没有哪个臣子敢去投靠。这样,关键时刻赵匡胤父子难以获得准确而及时的情报。所以,在被篡夺皇位的风口浪尖上,自己没有了帮手。这无异于孤立了自己。

2.赵光义足智多谋,势力庞大。

老二赵光义从宋朝建立起就位高权重,他处心积虑,一直在拉拢群臣。十几年下来,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人脉,有了不薄的班底。尤其是: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一职,能牢牢地把持着京城。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都有人际关系。赵匡胤曾经要迁都洛阳,肯定也有要逃过弟弟监督与威胁的意思。而赵光义坚决不允许,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就搪塞了赵匡胤酝酿已久的迁都计划。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生前对弟弟已经很无奈了。

大概事到临头,赵匡胤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对老二不设防,终于让养虎为患成为悲惨的现实。纵使后期??过警醒:知道赵光义的势力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但,为时已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儿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3.赵匡胤想改变现状,让赵光义狗急跳墙了。

其实,赵光义野心显现后,赵匡胤是??过改变现状的想法与措施的。他开始提拔弟弟赵廷美,让他做京兆尹,控制京城,以此来牵制赵光义。可惜,这雕虫小技让赵光义一眼看穿。于是赵光义铤而走险,毫不犹豫地演出了“烛光斧影”的闹剧。

4.赵光义审时度势,占??地利与人和。

赵光义敢于动手也是看准了时机,因为赵廷美刚上位,尚未清除自己的势力。

开封是京城,权贵们都不愿迁都到洛阳。因为,他们的祖宗坟墓、土地都在开封。赵匡胤想迁都后,开封的经济地位会下降,所以,权贵们自然愿意与赵光义站在一起。

而赵匡胤的儿子还没有成长起来,缺乏政治经验与军事谋略,尤其是没任何势力。而皇宫里里外外都是他赵光义的人,这样,他杀自己的哥哥就??恃无恐了。

4


赵光义敢杀赵匡胤吗? 我认为敢杀。史书其实确实有记载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的,只是史官不敢从正面写,只是从侧面说赵光义是怎么做的 。后面我会给大家一一讲清楚。 他赵匡胤借陈桥之变逼孤儿寡母让位于他,不就是想做皇帝嘛,做了皇帝不传位于子孙,而传位给弟弟不是笑话吗?中国人里有几个心地好的大善人。专做给人做嫁衣的事



宋太祖肯定是不愿意传位给赵光义的,但是赵光义是北宋政权的实权二号人物(赵光义是陈桥之变造反将领扶持用来防止宋太祖将来“胶兔死,良弓藏,猎狗烹”),



杯酒释兵权 其就是一个中国式童话,赵匡胤可以说:就是因“杯酒释兵权”而死。谁可能放弃兵权任人宰割。史书没有说得很明白,仔细看看宋史会发现一个问题,【杯酒释兵权】后没过两年,赵匡胤是暴毙而死,死得太快了,并且赵匡胤什么沒交代就死了,之后赵光义自称拿了遗诏,做皇帝。咱不说他遗诏是真是假,就说赵光义做皇帝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有赵匡胤拥有继承权嫡系成年子孙,全部非正常死亡,而且赵匡胤的皇后,王皇后受到赵光义的非前皇后礼遇,生活凄凉,更不给任何照顾。而且王皇后死后,赵光义不允许王皇后与赵匡胤合葬。宋史明确记载,可以查看是否属实。 随便找一个正常人也不会认会赵光义没杀赵匡胤吧。赵匡胤也不会想辛苦打下江山,身为开国皇帝,落个家破人亡吧!

5

事件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如果有机会,赵光义还是更想当皇帝的。赵家这点事,也比较容易接受。赵匡胤本人就是黄袍加身,一夜成龙的,而陈桥兵变的重要的策划人之一就是弟弟赵光义。

为什么赵匡胤要谋反?是柴家对你猜忌、对你迫害?先有擢拔之恩,封你为禁军头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有禅让之礼,让你不背负万世骂名,我觉得够意思了。但你还是造反了,只因为你手里有兵,只因为你想当皇上,只因为柴家孤儿寡母。其实,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并不能“巧妙”地掩盖这次叛变,因为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就是当时的禁军、叛变的将领、史官的眼睛,和赵匡胤的弟弟。

叛变这件事,让赵光义明白,有兵就能当皇帝,当上皇帝还可以洗白,当上皇帝还可以做更多……所以,在老迈的赵匡胤病榻之前,光义觉得自己在事业上应该更上一层楼了……

6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纠正提问者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宋太祖赵匡胤并不是宋太祖赵匡义的大哥而是二哥,在宋太祖之上还有一位夭折的大哥赵匡济!关于宋太宗赵匡义杀兄弑君这件事,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烛影斧声”的传说了,宋太宗也因此背负了千年骂名。那么,“烛影斧声”真的存在吗?千年以来争议就从来没有断绝过!

何谓“烛影斧声”

所谓“烛影斧声”大致是这样的:开宝九年的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邀请胞弟、时为晋王的宋太宗入宫议事,兄弟之间没有朝堂之上那么多规矩,二人一同饮宴,边喝边聊,内侍也全部被宋太祖打发到了门外伺候。

内侍在室外隐约听见兄弟二人发生了激烈争吵,时不时还听到柱斧击地之声。后来在外伺候的内侍又隐约听见宋太祖大叫“好为之、好为之。”事毕,宋太宗退出,返回驻地。翌日清晨,内侍发现宋太祖已经驾崩。此间只有宋太宗接触过宋太祖,他不是凶手又能是谁呢?“烛影斧声”的传说矛头直指宋太宗杀兄弑君!

有关“烛影斧声”的几点疑问

“烛影斧声”的传说看似有理,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无法解释的疑问。首先,宋太宗为何要自己动手?自古以来弑君都是抹不去的污点,历朝历代篡位的权臣都不愿意沾染这个污点,即便要杀前朝皇帝,也会假手他人,让别人替自己背黑锅,甚至索性让前朝之君“暴毙”,也不愿背负弑君的历史骂名。如果宋太宗想弑杀宋太祖,他大可以假手他人,由专业人事执行总好过自己动手,不是吗?既不用背负骂名,还更加保险!但是,宋太宗并没有,这就非常奇怪了,无法解释。更何况,宋太祖是武将出身、久经沙场,彼时虽然染病,但从可以饮酒来看,恐怕还没有病入膏肓,宋太宗想要杀掉他,难度颇大。

其次是凶器问题,整个“烛影斧声”传说中唯一出现的“凶器”只有那把击地的柱斧。但是,柱斧是一种玉石礼器,不仅没有开刃、体积也很小,根本无法用来杀人!难道宋太宗赤手空拳杀掉了久经沙场的武将宋太祖?那他也真是神了!当然,有人说宋太宗是用毒药毒死了宋太祖。可问题是,宋太宗是和宋太祖一起饮宴的,他不怕毒死自己吗?退一万步讲,他有准备毒不死自己,可谁来下毒呢?自古帝王的饮食都会事先有专人试毒,之后室内只有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二人,宋太宗根本无法下手,不是吗?再退一万步讲,古代的毒药无非砒霜、鸩毒,中毒症状明显,如果是中毒身亡,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这就涉及到第三个疑问了。

其三,开宝宋皇后的反应。翌日清晨,宋太祖的继后——开宝宋皇后在发现宋太祖驾崩之后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命宦官王继恩宣宋太祖幼子赵德芳入宫,企图制造赵德芳即位的既成事实。如果宋太祖是被利器刺杀或者中毒身亡,死因应该是可以一眼看出的,那么宋皇后不是更应该以此占据“道德制高点”指责宋太宗弑君吗?这是正常逻辑,可宋皇后却首先想到去接赵德芳,这同样太不正常了。

其四是彼时宋太宗的反应,彼时宋太宗并没有提前入宫,而是在家等着。是宦官王继恩没有去赵德芳处而去接来了宋太宗。这就非常奇怪了,如果是宋太宗杀了宋太祖,他不怕夜长梦多吗?当晚便接管宫禁,直接即位岂不更加保险?为什么还要返回自己家?如果宋皇后派出的不是王继恩而是其他人呢?宋太宗如何面对赵德芳即位的既成事实?这里面变数太大,根本不符合弑君篡位的常规逻辑。

其五,宋太祖不是傀儡皇帝,因为“陈桥兵变”,宋太祖对禁军控制相当严格,自己皇宫的宿卫更加不可能假手他人。换言之,宋太宗的手伸得再长,恐怕也伸不到宋太祖身边。那么问题就来了,彼时宋太祖身边的内侍、侍卫都是他自己的人,有生命危险时只需大喊救驾即可,宋太宗瞬间就会被剁成肉泥,不是吗?但是宋太祖并没有,彼时宋太祖虽然在病中,但还不至于病到连呼救的力气都没有!宋太宗想在那样的情况下神不知鬼不觉杀掉宋太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宋太祖到底是怎么死的

从前面的几个疑点来看,所谓“烛影斧声”看似有理,实际上根本站不住脚,宋太宗在那样的环境下杀兄弑君是极其不明智的,甚至可能把自己搭进去,得不偿失!因此,个人并不认同宋太宗杀兄弑君的说法。可事实的确是宋太祖和宋太宗一起饮宴之后第二天便被发现死得挺挺的了,这又如何解释呢?

从现存宋太祖的画像来看,这个人属于肥胖体型,加之年近五旬,三高、心脑血管疾病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与宋太宗兄弟之间发生激烈争吵,加上酒精的催动,事后突发个脑卒中、心肌梗塞什么的并不让人意外。或许有人要说了,宋太祖是皇帝,还有人敢跟他激烈争吵?不要忘了,二赵不是天生皇族,做了近二十年的布衣兄弟,而且还是一母同胞,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发生争吵太正常不过了。

那么,宋太祖和宋太宗又为何要发生激烈争吵呢?从那句“好为之”和宋太祖的行事风格来看,个人认为宋太祖很可能是想要再上演一出“杯酒释兵权”,让宋太宗“主动”给侄子赵德昭腾地方。只可惜,皇位的诱惑力太大,二人谈得并不和谐,于是发生了激烈争吵。宋太祖那句“好为之”或许是让宋太宗“好自为之”,又或许是“你好好干吧”之意,想稳住宋太宗,来日在作打算。或许彼时的宋太祖已经下定决心用刀子解决问题了,可上天却没有给他机会。因为本就存在隐匿性心脑血管疾病,加之激烈争吵、酒精刺激,在宋太宗离开之后,宋太祖突发脑卒中、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之类的疾病暴亡……从医学上讲,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不是吗?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宋太祖并不是被宋太宗所弑杀,或许只是因为激烈争吵和酒精刺激导致了宋太祖原本隐匿的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丢掉了性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第二天开宝宋皇后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宋太宗没有当晚接管宫禁的原因所在,因为谁都没有料到宋太祖当夜会暴亡!只有这种解释,所谓“烛影斧声”的几个疑点才能解开,否则无法解释。

宋太祖一直没有立皇太子,到开宝九年时,宋太祖身体越来越差,他想到了立储。要立储,就必须挪开身为晋王兼开封府尹的“备胎储君”宋太宗。平心而论,以宋太祖彼时的权威和实力,用刀子解决问题还是可以做到的,彼时的宋太宗还没有那个能力直接对抗宋太祖。但是,偏偏宋太祖这个人就不喜欢用刀子解决问题,于是便有了“烛影斧声”那一幕,很可能宋太祖还想来第三出“杯酒释兵权”。只可惜,皇位的诱惑力太大,宋太祖没能说通自己那位胞弟,反倒是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在宋太祖驾崩、王继恩接来宋太宗之后,一切已成定局,宋太祖的两个儿子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7

1为了皇位,我一直认为陈桥驿兵变就是他与赵普密谋的而赵匡胤有意但不治愈这样。2为了一个女人,赵匡胤迁都洛阳再迁长安,而赵光义不同义,因为开封己在他的控制之下。3赵光义也是怕发内讧。3赵匡胤重兄弟情意而赵光义不重。 4我要说声 烛影斧声 赵匡胤不是被赵光义直接杀死但是间致死。

8

赵光义是否杀了大哥赵匡胤,从历史资料中,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真相。但我们如果从人性和逻辑角度去分析推测,或许更能接近真相。

首先,我们先来讨论赵匡胤是否被人杀害的?

赵匡胤有可能是饮酒过度暴病而亡吗?我们说有这个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

因为赵匡胤当时刚满50岁,正值壮年,身体一向很好,历史资料从未有其生病的记载。他本人又是武将出身,功夫很好。一套太祖长拳流传至今,可不是吹牛。

另外从历史记载看,我们没发现赵匡胤有酒色过度,沉溺女色的情况。反倒是突出了太祖本人崇尚节俭,对私生活很有节制。

其次,我们看看赵匡胤死的时机:

A. 赵普作为反晋王派的代表人物,一向主张父子相继。不久前被罢免了相位,离京出任河阳三镇节度使。

B. 忠于赵匡胤的禁军,及其主要将领们正在太原城下血战,他们不在开封城。

C. 事发当天开封城内的文武官员正在休沐,政事堂、枢密院和各部衙门主官都没上班。

综合看上述信息,我们就能看出点儿意思了。如果此时赵光义采取行动,条件已经好的不能再好了。

赵普不在,没人以宰相身份,强力阻止赵光义以弟弟身份继位。

禁军不在,哥哥的两位皇子想翻盘也没人支持。

官员休假,只要控制了宫禁,就没人能干扰到这次行动。

赵匡胤怎么会挑这么个时间点暴病而亡?我说完全是巧合,读者您会相信吗?

第三,赵光义有必要杀死亲哥哥吗?

我们说有,而且当时的情形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

从弟弟强力阻止迁都洛阳这件事,赵匡胤已经感到了来自弟弟的威胁。从洛阳回到开封,赵匡胤就开始着手打压赵光义了。最典型的事件是,大力扶植幼弟赵光美以牵制晋王,”一月内三幸光美宅”。

同时赵光义也感到了哥哥已经明确不会传位给自己了,比如接待进京朝见的吴越王钱俶的任务被交给了赵德昭,这就是一个明确信号,因为这类活动一向是由赵光义出面的。

试想一旦赵匡胤决心立某个儿子为储君,那么等待一个能随时严重威胁储君地位的皇弟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纵然赵匡胤宽厚,会给弟弟一个体面的富贵闲王地位。可等新君继位以后呢,会留着他这个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吗?结论不言自明。

第四,赵光义有机会获胜吗?

我们的答案是赵光义有机会,但不多。从历史资料来看,赵光义为夺位做了很多工作,几乎渗透了除禁军之外的所有核心机构。

但是禁军这一关他怎么过呢?我们猜想他应该是抓住了赵匡胤的一个关键疏忽。

赵匡胤可能乐观的以为只要牢牢掌握禁军就可以万事无忧,他可以从容的逼迫弟弟放弃幻想,接受一个简单皇弟的身份。

但是雄才大略的太祖皇帝没有想到,禁军会为一个活皇帝卖命,却不一定会为一个死皇帝卖命。更没想到自己的亲弟弟竟然会选择杀死哥哥,这样的极端手段,可能从来没出现在赵匡胤的脑海里,所以他悲剧性的低估了这场斗争的残酷。

第五,赵光义怎样才能杀死哥哥?

历史记载,太祖驾崩当天是和赵光义一起在宫里喝酒来的。然后太祖就死了,那下手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在酒桌上,方法最好是下毒。

他有可能做到吗?我们的答案是有,因为他策反了一个关键人物–王继恩。这个人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太监,时任”入内内侍省都知”,也就是管辖着整个后宫的一切日常事务。他给皇帝下毒是很方便的。

您可能会问,你怎么断定王继恩已经投靠晋王了?还是从零散的历史资料去推测,赵匡胤死后,宋皇后派王继恩去接赵德芳入宫,可他竟敢违抗皇后旨意,把赵光义请了进来。这非常不合常理,他一个太监,谁当皇帝跟他有关系吗?他怎么就能断定赵光义继位对他更有利,而且是有大好处,大到值得他冒杀身之祸违抗皇后的命令。从这个角度分析,您还能相信王继恩事先没和赵光义勾结吗?

第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影响整个行动的成败,那就是内宫的卫士。这还真不用我们替人家担心,宋代皇宫的保卫工作分两部分:前殿是各衙门办公的地方,由殿前司各班直负责保卫;后殿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地方,由武德司(后来改称皇城司)负责护卫。要命的是王继恩正好兼着”勾管武德司公事”的职务,是武德司的总头目。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赵光义不但有必要杀死哥哥,而且能轻易得手。

那赵光义具体怎么做的呢,我们只能猜测如下:赵光义判断皇帝哥哥已经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自己了,他不愿坐以待毙。于是紧急和王继恩密谋,趁禁军主力出征,百官休沐的有限时间空隙,假借进宫喝酒的机会,由王继恩向酒里下毒,杀死赵匡胤。然后用武德司的武力控制内宫,威逼宋皇后同意配合他们的表演,以换取保全性命。史料中所谓的”烛影斧声”可能根本就是子虚乌有,都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故意编造的。等第二天一大早,通知群臣时,大事已经鼎定了。

9

赵匡胤是个义气之人,柴世宗快死的时候,也怕赵匡胤夺走江山,并要赵匡胤发毒誓,保证不夺江山。是赵匡义把黄袍披在哥哥赵匡胤身上。其实,一直都是赵匡义在改变历史,第一次陈桥兵变的主谋是他,第二次烛影斧声也是他,都是赵匡义一手操办的。所以,赵匡义认为,这天下本来就是他的。是他从柴家手里夺来的,也要从哥哥手里夺来。他没有赵匡胤要他发的毒誓,他是脱缰的野马。岂能不夺皇帝之位。皇帝之位都是传给儿子的,不传给儿子,就是不正常了。所以,其他的都是谎言。赵匡胤是赵家江山的替子,赵匡胤对这样野心的弟弟不设防,就是义气的弱点。天意如此,在一担双盘龙,已经注定了结果,没有赵匡义的窃夺,没有宋朝江山。义气成不了大事。但赵匡胤就是义字当头的人。赵匡胤千里送琼娘,就是义气贯穿他的一生。对弟弟太放心,就是义气惹的祸。

赵匡胤死数十年后,傲慢无礼的大金国使者来到宋朝,赵匡胤的遗臣元老,非常荣幸的见到了这大金国使者,但也着实大大的吓了一跳,大金国使者身材、形容、气势与赵匡胤长得一模一样,这就是大金国的太子,数年后就是大金国皇帝。又数十年,大金国入侵中原,俘获靖康二帝,屠杀赵匡义子孙,践踏赵匡义江山。抗金岳飞啊,当你看到如此因果,是不是要皈依佛门了呢?

在宋辽时期,在宋辽边境,有一个地主,家里有一个仆人,这仆人的老婆非常的漂亮,让这地主夜不能寝,如同煎熬。终于,有一天,恶从胆边生,把那仆人杀了,夺了仆人的妻子。二十年后,辽国大举入侵中原。这地主家闯进了一个辽国士兵,手拿弯月刀,见人杀人,如同砍瓜切菜,地主和家人见到这辽国士兵,以为是从前的仆人回来了,各个惊走奔呼,地主也被吓得半死,也很顺便的把那地主捅死了。

10

权力这种东西,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东西之一,它会让一个人彻底迷失自我,也会让这个世界的亲情、爱情、友情都变质,到头来白忙活一阵,什么也没有。

赵光义与赵匡胤之间,恰似如此,你要说是赵光义杀死的,历史证据又不足,要说不是他杀死的,种种行为又实在可疑,下边我就试着分析一下。


一、认为并非赵光义杀死赵匡胤的说法

正史中对于赵匡胤的死,仅仅几个字带过,含糊其辞,我们根本无法知晓真实原因,但是在《续湘山野录》中却记录了赵匡胤去世当晚的场景:

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按照这个记载,在赵匡胤去世那天晚上,曾与弟弟赵光义两人一起畅饮到深夜,当时赵匡胤还用柱斧戳雪,连声喊道“好做,好做”,至于这个好做究竟是什么意思,又值得人们深思,但是当晚赵匡胤砍雪之后睡去就一命呜呼,再也没有醒来。

第二天赵光义说当晚赵匡胤已经将皇位传给自己,并且迅速登基,当年就把年号改掉,大有迫不及待之意。之后过了很多年,出现金匮之盟,说杜太后在去世之时跟赵匡胤说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这里所指的弟弟就是赵光义与赵廷美,当时赵匡胤口口声声答应。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当时可能是赵匡胤病情加重,所以约弟弟赵光义去吃饭,并且将皇位传给他,后来赵匡胤因病去世,赵光义顺利登基。

再者而言,赵匡胤当时的儿子赵德昭实力太弱,根本无人支持,即使传位给他,也经不住赵光义的收拾,最终结果只会更坏,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才是最好的安排。


二、认为赵光义杀死赵匡胤的理由

其实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赵光义就已经表现出绝对的野心,只是赵匡胤对弟弟过于厚爱和信任,一直养虎为患,到后来赵匡胤打算迁都洛阳的时候,赵光义就大力阻止赵匡胤,弄得赵匡胤实在无奈,就此作罢。

也因为迁都之事,赵匡胤彻底惹怒了当时的权贵们,大家在开封生活得好好的,各种宅邸还有祖坟都在开封,要是突然迁都去洛阳,实在影响颇大,如果赵匡胤没有足够的实权,根本无法做到这件事。

从迁都一事来看,其实赵光义在实力上已经可以与赵匡胤对抗,再加上因为迁都惹怒权贵,为后来赵光义想要杀死赵匡胤完全可以奠定基础,因为没人会支持赵匡胤。

赵匡胤看到弟弟的实力,打算对他进行限制,同时也有想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想法,这更加加深了赵光义对哥哥的不满,两人的战争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赵光义只要找准机会,当然会对赵匡胤进行杀害。

再来看烛影斧声的当晚,宫中仅有赵匡胤与赵光义二人,其余大臣正在休息,赵匡胤身边宰相赵普亦不在,这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当时看到影子恰似砍雪,实际上究竟如何,根本无人知道,赵光义成为皇帝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无人敢牵制影响他。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当赵光义登基后,他没有第一时间说出杜太后当年叫赵匡胤传位给自己之事,而是五年之后才写在史籍中,这中间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想象。

另外就是当第二天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派王继恩去接赵匡胤儿子赵德芳入宫,可是王继恩莫名其妙将赵光义接来,这中间的脑回路实在过于看不懂。

纵观整个事件,赵光义如果要杀害赵匡胤,唯一的办法就是下毒,才能避免被人发现,而下毒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当晚赵匡胤喝的酒杯中下毒,当时负责管理膳食的人正是王继恩,由此来看,两人合伙嫌疑之大不言而喻。


结语

自古在权力面前,有几个人能够逃得过其魔爪,赵光义实力雄厚,资历足够,不管从什么程度而言,要杀赵匡胤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是他不动手,除非内心有足够的道义在坚持,然而纵观赵光义的所作所为,与道义二字基本不沾边,从而究竟是不是他杀的赵匡胤,也就不需要过多解释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