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人们常说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文化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重视。那么在古代有哪些“没文化真可怕”的故事?

最粗俗的圣旨

张献忠,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是大西开国也是唯一的皇帝。由于他出身贫苦家庭,因此他的文化水平不高,起义后也不喜欢学知识,所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盲皇帝。他称帝后下令不必整那么多朝廷规矩,他下诏书、公文一律口语书写,所写的必须与他阐述的一模一样,改动一个字就砍头。

刘进忠是张献忠的部下,他被张献忠派驻遂宁,但他好大喜功,自作主张带兵去汉中攻打李自成的部队,结果被李自成击败。张献忠得知后非常恼怒,便命令下属按他的原话写一道圣旨,传达给刘进忠。谁能想到这圣旨上是这么写的,《谕刘进忠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喒(咱)老子呌(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毬子,入你妈的毞,钦此!

这一圣旨传到遂宁后,遂宁府组织了盛大的迎接仪式,红地毯从官府一直铺到城外。圣旨一到,生员登坛朗读,官员和百姓齐刷刷地跪地聆听。当生员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刘进忠和文武官员、百姓听到是什么样的场景,大家可以自己想象。刘进忠受此侮辱,转头就投降了满清,帮助清军攻打张献忠。

义和团仙术“退”洋人

义和团参加成员大多是农民,有着浓厚的迷信思想。凡加入义和团的人都红巾扎头,内藏符咒,红兜肚、红腿带、红巾裹两手,手腕内俱有白纸符咒。另一支则一切皆以黄色,有的则是红披挂而戴黑巾名叫黑团。黑团是红黄两色的人都恭敬之,据说是最厉害的。教徒们的年龄10岁以上至45岁,均手抱大刀,系以红布,民间争传义和团能避枪炮,火器不能伤身,以刀砍皮肉亦不破不流血。

义和团中还有女兵,是18岁以下,12岁以上的闺女,身穿红布衣履,手执红巾和一个小红灯笼,这些女兵统称为“红灯照”。据说念咒用法后使扇子一扇就能升空驾云,像一颗大红星,洋人的大炮遇见了红灯照的扇子就放不出炮来,而扇子一扇可以使轮船在海中自焚,城楼或洋房烧毁。

而据史料记载,义和团为了抵挡洋人的大炮,甚至请来一些妓女助阵。他们认为,让妓女脱掉裤子,屁股撅起对着洋人的大炮,就能让大炮打不出炮弹。还有在阵前给外国军队撒尿,这样就可以浇灭洋枪洋炮。

因此,义和团的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

“弄獐丞相”

李林甫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闭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但就是身为丞相,兼当编纂《唐六典》这个执掌文化大工程的他,文化程度却令人汗颜。李林甫的小舅子喜得贵子,李林甫写信祝贺,本来是“弄璋之庆”,结果写成“弄獐”,獐就是指獐子。本来“璋”是指一种玉器,被李林甫写成一种动物,叫人啼笑皆非。身居高位的李林甫没有文化,是不会被唐朝人原谅的,于是他有了一个外号,“弄獐宰相”。

今天为各位读者讲述这些,不止为博大家一乐,还想让大家明白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对于一个人,乃至对于一个国家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献忠的匪气粗俗使他不能当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他的政权也就只能昙花一现;义和团的封建迷信与自大,使他们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他们与列强的作战注定失败。学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是个一项重要任务。

最佳贡献者
2

一、同文馆坏风水

两次鸦片战争后,挨了爆锤且被烧了园子的大清朝,多少也长了心,明白再也不能闭关锁国的活下去。于是1866年,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应运而生。这个当时隶属于总理衙门的小机构,招收三十名旗人子弟,教授英法俄语言文字。堪称封闭的近代中国,一扇好不容易打开的小窗户,可未曾想到,这窗户刚打开,一堆脏水就汹涌泼来。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先是1867年二月起,贵为三朝元老的大学士倭仁愤怒出拳,一份奏折把同文馆骂的狗血淋头,高调“请罢同文馆”。他老人家一带节奏,跟风者们当然就像打了鸡血,一封封奏折紧接着狠砸,就连在同文馆读书的孩子们,都被骂成“斯文将丧”“鬼谷先生”。学外语?那简直就是小妖怪。

这其中最天雷滚滚的,要属候补知州杨廷熙,此君宣称“冒死直陈”,话一出口就雷晕众人:这同文馆可恶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有了同文馆,所以这几年我大清“久旱不雨”“阴霾敝天”。闹天灾,都是同文馆惹的祸。所以“请旨撤销”,太后啊,收了同文馆这群妖孽

虽然这雷人奏折,还是被硬压下去,可看过这群“秀下限”的“精英”,就知那个落后挨打的时代,想进点步何其难。

二、铁路好吓人

自从被轰开国门后,在大清诸多官员眼里,有个“洋玩意”简直比洋枪洋炮还吓人:铁路。

铁路怎么会吓人?1865年,英国人杜兰德就在北京宣武门外,铺了条半公里长的“展览铁路”,谁知那小火车在铁轨上一跑,围观群众顿时“骇为妖物,举国若狂”,比见了妖怪还激动。最后还是步军统领衙门霸气出面强拆,把这个“妖怪”拆了个精光。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1876年,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又与英国怡和商行合资,在苏州上海之间修起一条长十四点五公里的吴淞铁路。这次更是爆炸新闻,铁路所过之处,沿途老百姓看见隆隆开进的火车,纷纷高呼“怪龙”来了。当地官员士绅们愤怒抨击,大呼江南大地“怪龙”横行,哭求清政府赶快救民水火,收了这条“怪龙”吧。

众议汹汹下,清王朝只好与英美两国交涉,在吐血赔了二十八万两白银后,才算把这条铁路收回来。不管怎么说,大清朝算是有了条质量靠谱的铁路,只要好好利用,富国强兵大有希望。没想到大清朝还是老一套办法,转眼就把铁路拆了个精光。值得一提的是,经办此事的上海道台冯焌光,还拒绝对方乘火车的邀请,全程坐轿子视察铁路全线,还以此为“民族气节”,得意洋洋标榜半天。

一条铁路,何尝不是照妖镜,照出此时多少大清官员,拿着无知当光荣的丑态?

三、大使真悲催

在被人拿枪押着,签了一堆不平等条约后,大清官员们最感到屈辱的事情是啥?其中一条,竟是派驻外国公使。

在当时清王朝“主流精英”们眼里,派遣驻外公使这种正常事,简直是“形同寄生,情类质子”,就和战国年间派人去他国做人质一样耻辱。谁当驻外大使?那更和要去卖身一样,必然受尽唾弃。所以直到1875年,大清被人锤了好多次,却还是硬咬着牙,一个公使不派。

而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更因此倒了血霉。接到委派之后,立刻被同僚看做汉奸,还有人写对联讽刺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饶是顶住压力的郭嵩焘,在海外大扬国威,多次维护国家尊严,可就连他的老家亲人,都认定他辱没了列祖列宗。晚年带着满身疲倦归乡的郭嵩焘,下船就被乡亲们大骂,还拉到宗族大会上受批判。连他乘坐的小轮船,都被愤怒的乡民们烧毁。在海外不辱使命的郭嵩焘?全程灰头土脸,半句辩解都不敢。

看过他的悲催,就知那个年代,为近代中国崛起而呕心沥血的先行者们,一辈子扛着多大的压力。

四、雷人“主战派”

八国联军侵华,为何大清会败到这么惨?可以问问当时的主战派们。

比如大学士徐桐,这位满腹经纶的老学究,“抗敌意志”有多坚定?那简直听到“洋”字就发飙,他的宝贝儿子徐承煜,有次抽了根洋雪茄,徐桐见状大怒,当场命儿子在太阳底下罚跪,还嚷嚷“我死以后,一定禀明阎王,叫你胡服骑射做鬼奴。”两千年前的赵武灵王,都因此悲催“躺枪”。

待到打起来后,大清高层的各位“主战派”们,那更是一个赛一个雷。比如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刚毅,此君强烈主战,却是个白字先生,读错字成了常事。他曾把“追亡逐北”读成“追亡逐比”,把“民不聊生”说成“民不耶生”。这么个文化水平有限的人,还偏爱戏台上的黄天霸,推荐哪个人才,就说人家是“黄天霸”,隔三差五,就是大清高层的搞笑担当。

在清军与义和团包围使馆的惨烈战斗里,刚毅无比欣赏的“黄天霸”们,自然是“高招迭出”。尚书启秀就献策,请求召五台山“十万神兵”助阵,曾廉和王龙文则脑洞大开,疾呼用玉泉山水灌洋人使馆,说得天花乱坠,打到最后,没一个靠谱。

看过这么多“没文化”的人,就会知道接下来的庚子国耻里,稀里哗啦的大清朝,为何会败到如此可怕。

3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喜欢看一些百科全书类的课外读物,总喜欢研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一类的知识。

以上是前提。

小学时候,忘记是几年级了。有一次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做了一个小游戏。从第一排的同学开始,每人说一个我国民族的名字。

“汉族”

“维吾尔族”

“藏族”

“蒙古族”

“白族”

“土家族”

......

轮到我时,一些比较常见的民族名字已经过完了,好在之前看课外读物时有看到这方面的知识,对其中一个民族印象深刻。

“水族”,我讲道。

“水族?那是水族馆,是鱼类吧”。语文老师笑道。

“不,就是水族,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名字就是水族”。我坚定的说。

“坐下吧坐下吧,哪里有水族”。老师不耐烦的说,“下一位同学继续”。

我默默坐下,没有说一句话。当时的心里全是委屈和不甘,现在想想,我国部分教育者,尤其是基层教育者,水平还有待提高啊。

另外科普一下:

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此外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水族人口数为411847人。

4

历史上最“没文化真可怕”的例子是什么?

是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晋惠帝司马衷(290年~307年在位)

他有多无知、多没文化呢?

有一次,他带着侍从们在皇家花园闲逛,忽然听到远处有蛤蟆此起彼伏的叫声,便问道:“这叫个不停的蛤蟆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呢?”

侍从们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其中有一个灵机一动,答道:“皇上,在公家地里叫的,是咱公家的;在私人地里叫的,是私人的。”

还有更绝的“千古一问”。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只好剥树皮,挖草根充饥,饿殍遍野。

灾情被大臣们紧急报告给皇上,说老百姓没饭吃,活活饿死了好多人。

司马衷坐在龙椅上,想了一阵,竟反问大臣道:“老百姓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国家由一个如此愚昧无知,懵懂昏聩的人治理,自然是朝纲大乱,贻害无穷。

他造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

危害之一:造成大一统的西晋,亡国之速堪比秦、隋。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首都洛阳。

从晋武帝司马炎在266年建国开始,到316年匈奴攻破洛阳,西晋灭亡,共传四帝,国祚仅51年,比秦(14年)、隋(37年)略长。

西晋王朝如此昙花一现,急速而亡,这一切都是由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所引起。

贾南风是西晋权臣,太傅贾充的女儿,容貌丑陋。然而,容貌再丑,也不影响她嫁给当朝太子司马衷。

贾南风

公元29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司马衷即位,贾南风便成为了皇后。

丈夫痴傻蠢笨,她做妻子的自然再清楚不过。这就激起了她的权力欲,她想专权,过君临天下的瘾。

可是,辅政司马衷的太傅杨骏该怎么对付呢?

她先用“借刀杀人之计”灭杨骏,派人召唤楚王司马玮及汝南王司马亮领兵进入洛阳,消灭了杨骏。

灭掉杨骏后,贾后又使一招“过河拆桥”计,将司马玮和司马亮斩杀。

于是,西晋大权尽归贾南风。

司马家族一看权归贾氏,不干了!

首先,赵王司马伦起兵,率大军攻入洛阳,杀妖后贾南风,软禁司马衷,自己掌权。

接着,齐王司马囧,淮南王司马允,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为夺大权,各不相让,先后起兵厮杀,前后经过十六年,最后东海王司马越胜出,其余七王先后被杀死。

八王之乱

经过十六年的战乱,西晋军队伤亡人数高达五十万。

社会财富被这场战争消耗得一干二净。

要知道,八年的安史之乱就使鼎盛时期的开元盛世戛然而止,又何况十六年无休止的八王之乱呢?

八王之乱使强盛的西晋王朝三分之二的人口没了,数十万雄兵没了,堆积如山的钱粮也没了——西晋王朝,自此残废。

而此时,周边虎视眈眈、养精蓄锐的少数民族,则蠢蠢欲动,高高地向中原汉族举起了屠刀——历史上最黑暗的百年动荡时期开始了。

五胡乱华形势图

危害之二:发生五胡乱华,差点导致中华文明灭亡。

当时,北中国的局势是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并立。

西晋强时,五胡不敢轻举妄动,等到八王之乱后西晋弱不禁风,五胡趁机发难。

其中,匈奴人刘渊、刘聪父子建立前赵政权,攻入西晋,几番征战,杀死西晋皇帝,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残余势力,拥着皇族司马睿逃往南方,317年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从此,辽阔的北中国,被五胡掌控蹂躏,中国北方进入了一百多年的最混乱时期。

五胡乱华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农耕文明的一次剧烈碰撞。

它给汉民族带来了极其惨烈的伤害,甚至危及到了汉民族的存亡。

当时北方汉族人口,从一千二百多万,锐减到后来的不到四百万,要不是后来的汉族英雄闵冉起兵抗胡,制止了五胡对汉族的大屠杀,汉族真有可能就此销声匿迹。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知没文化有多可怕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可能带来亡国灭种的危害。

学史明智,以史为鉴!

5

古代有一个人名字已忘记,有个人和他比较要好的下人,他没有文化,知道他的底细太多,怕丑事外扬,于是就想杀人灭口,又怕自己的名誉受埙,有一次他让他去给他的一位好朋友送一封信,没有信皮,朋友一看信的内容请你把送信人杀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