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成功的帝王将相可以让历史成为坟墓,也可以让历史成为你的信仰。那到底又是谁有这么大的能量把一个历史人物捧得如此神奇?你真以为是民间的普通人可以做成的吗?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利益,他必须在各个领域让民众感到自己的伟大,利用文人将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中的必须,这就是让普通民众最为敬佩的地方。
诸葛亮不但被民间高高捧起,也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是有诸葛亮完美人格所决定的。
诸葛亮无论是对蜀汉,还是对刘备、刘禅,都很忠心。在刘备最危难时,依然紧跟刘备,一心为刘备出谋划策,为刘备排难解忧。刘备白帝托孤后,又一心一意扶佐刘禅,为蜀汉呕心沥血,可谓忠贯天日。诸葛亮很贤能,他选贤任能,严格律己,治国理政,整军备战,都以才德用人,毫无私情,在自己临死之际,推荐有才德的蒋琬、费祎等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正是在诸葛亮的带动下,蜀汉从没发生像曹魏、东吴那样权臣弑主篡国的事情。诸葛亮公忠为国,不循私情,以仁爱示人,明君君、臣臣之礼。法正帮刘备夺取益州后,做了蜀郡太守,非常傲慢,凡过去与他有过节的人,他都睚眦必报。有人告诉了诸葛亮,要诸葛亮告诉刘备管一下法正。诸葛亮却说:“不可,此时主公正在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而且还要防着孙夫人内部生变,可以说这个时候正是进退两难之时。只有法孝直能够辅佐主公打破现在的局势,而且还能变守为攻,这个时候怎么能够打压他呢。”法正听说以后,很是惭愧,就改了很多。诸葛亮做事很大义,自从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就忠心扶佐幼主刘禅,存亡继绝,夙兴夜寐,平南中,七擒七纵,伐中原,六出祁山,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义薄云天。诸葛亮治国公平法治,善必赏,恶必罚;治军纪律严明,进退有据。因失街亭,自贬三级,斩马谡以正军法。因此诸葛亮以理服人,以法治国,以规严军。诸葛亮智慧超人,未出茅庐便定天下三分,借荆州,取益州,定汉中,挽蜀汉于危亡,七擒七纵平南中,六出祁山打得曹魏只有招架之功。诸葛亮还善创造发明,相继发明了诸葛连弩、蜀刀、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还创出了八阵图,留下了兵书战策,成了后世的智圣。诸葛亮治军很讲信用,在第四次北伐时,与司马懿率的曹魏军对峙上邽卤城一带,司马懿率20万大军来攻,当时诸葛亮有十万军队,其中四万人服役期满,需要回家,而新兵还未来到,形势十分危急。有不少人劝诸葛亮延期士兵服役,诸葛亮坚决不肯,说自己一向以信用治军,岂能因此误了他们的归期。要知道他们的父母妻子何尝不再期待他们早日回家?当时如果让这些士兵回家,就很难对抗司马懿,退役士兵听说后,非常感动,就坚决留下打完最后一仗。最终诸葛亮大败司马懿,斩敌万余人,取得了很大胜利。
诸葛亮忠贤仁义礼智信,堪成完人,虽六出祁山没成功,却完美了自己的人格,成为了历代儒士最为推崇的最为标榜的人。试想想,如此完美无缺的人,又有谁不羡慕推崇,不孝仿孝法呢?
民间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捧的很高,因为诸葛亮无论在军事谋略和思想才华,都善于开动脑筋,而且具备超胆的魄力,敢于用超人的智慧击败曹军,用谋略打败孙权的军师周瑜等等,这就足以证明诸葛亮的博大情怀和勇敢的智慧,所以被后人赞口不绝!
谢谢邀请
因为历史上诸葛亮本来就是比较厉害的人,再加上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绘比较高,所以潜意思里面,诸葛亮就是具有传奇色彩了。其实,诸葛亮虽然不如小说里面写的那么厉害,但是,绝对也算的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第一点,诸葛亮自小就饱读诗书,才智过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功底好,赢在了起跑线上。因此,他博学多才,见识长远,所以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能预测到很多事情。
第二点,诸葛亮确实是足智多谋。从七擒孟获中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的人才,攻心为上,采用计谋要远比战争来的强。
第三点,尽心尽力,辅佐君王。诸葛亮一直视刘备为主上,即使在刘备托孤时候,表示可以让丞相自己坐上位置。可是,诸葛亮还是扶持刘禅继位,并一心辅佐,绝没有觊觎皇位。
第四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应该是诸葛亮最大的忠心,但是也是最大的悲哀。忠心在用一生替蜀国着想,悲哀在一生都没能替蜀国一统天下。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即使常常被后人质疑:“诸葛亮是否被神话了?”但是仍旧不能否认诸葛亮的一生,都是在为了刘备,为了蜀国,为了完成天下大业。虽然,在后人看来,如果蜀国胜利了,那么诸葛亮确实功劳最多;但结果却是蜀国失败了,可又怎么能将问题都推给在诸葛亮身上呢?
不论从三国中看诸葛亮,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诸葛亮的一生都是让人高看的
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造成了诸葛亮象神一样高大。
智慧的化身。
感谢邀请
民间把诸葛亮传得很神,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中,诸葛亮总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主要是几方面的原因吧:
一 我这代人都看过《三国演义》吧,最喜欢的一段便是桃园三结义和诸葛亮当军师这一段,非常的精彩,带入感极强。小说电视剧中把诸葛亮描述成用兵如神,安民如子,治国有方,无一不通,有点像现代爽文中的男主。
二 诸葛亮确实在国家管理上厉害,他一生清廉,国家官员无一人贪污。在经济上颇有建树,对蜀地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爱民如子,蜀地人民主动为其建庙立碑。可见在历史上诸葛亮当得上一代名相的称呼。
三 忠君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上,对忠君思想尤为看重,更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拥戴。古代帝王对忠君思想更是加大宣传力度。所以对诸葛亮的正面宣传更是不惜笔墨,清朝康熙皇帝,更直接表示:'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可见诸葛亮是多么受人喜欢。综上原因各地区,各个文化版本的融合,造就了诸葛亮。
诸葛亮很聪明,在辅助刘备创业中,无论在军事,政治上都做了许多极能表现才干,而又成功了的大事。也在刘备死后以弱小国势对峙着强大曹魏,竭尽全力,为蜀汉殉国。诸葛亮太聪明了,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学家,也算发明家,尤其前后《出师表》彪炳千秋,连弩箭,木牛流马被人千年津津乐道。巧借东风,给人一种传奇神秘感。在《三国演义》里作者抑曹扬刘的儒家正统历史观,刘备诸葛亮都被奉做正义的君臣。后来这种儒家的历史观影响了戏剧,以至根固蒂深地影响在民间。民间把诸葛亮做智慧的化身顶礼膜拜,越捧越高。
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
这其中最主要的是罗贯中吹出来的。
什么“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其实第一个提出这说法的是《三国演义》中被为描写成“忠厚傻瓜”的鲁肃,建安五年,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时就已经提出来了。过了六七年之后,才有了“三顾茅庐”,诸葛亮不过是学鲁肃的舌罢了。
所谓“舌战群儒”,好像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口气把江东才俊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全部驳得张口结舌,出尽了风头。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全是《三国演义》瞎编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编得精彩极了,诸葛亮三天前就预知天将大雾,在周瑜面前故意夸下海口,造十万支箭,到第三天头上才跟着急上火的鲁肃下船,喝着小酒,轻轻松松就从曹操那儿骗来十万支箭。其实历史上“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而且是在赤壁大战之后,跟诸葛亮八竿子打不着,被罗贯中移花接木,硬安在诸葛亮头上。
“借东风”又是吹,唐代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好像没诸葛亮的东风,周瑜连老婆都得搭进去似的。实际历史上火攻赤壁是计出黄盖,由周瑜批准,黄盖执行的。诸葛亮做为客座参谋,连与闻这个计划都不可能,更别说装神弄鬼借东风了。
“华容道”又是诸葛亮的妙计,似乎早已预知曹操败走路线,安排关、张、赵诸英雄半路截杀,“智算华容”,神乎其神,要不是关羽这小子念私情放走曹操,三国历史早就该重写了,更玄的是诸葛亮事先就算定关羽要放曹,只是“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简直赛过活神仙。实际上历史上并无此事,曹操败走华容道根本没遇见关张赵诸人,纯粹瞎编。
“刘备招亲”,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最后害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不过是孙刘两家联姻对抗曹操,根本不存在“赔了夫人又折兵”,所谓“锦囊妙计”全是罗贯中的生花妙笔,编出来的罢了。
“三气周瑜”,害得周瑜临死前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实际上也是无中生有,二人从未如此斗心眼儿,周瑜也非量小之人,历史记载周瑜“雅量高致”,人家是自己病死的,跟诸葛亮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诸葛亮创八阵图,险些使东吴主将陆逊丧命,杜甫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好像多么了不起。实际上彝陵战后,刘备败逃,陆逊并未追赶,所以不存在被“八阵图”迷困之事。而且“八阵”也不是诸葛亮首创的,孙膑兵法中就提到过,东汉窦宪也用过。再说八阵图不过是练兵用的,没什么高妙,更不可能阵中阴风四合,飞砂走石,罗贯中简直把诸葛亮吹成妖道了。
“七擒孟获”极写诸葛亮计策之神出鬼没,而且仁义道德如何了得。实际上这事是真是假在历史上尚未有定论,西南一带甚至流传“孟获七擒诸葛亮”,就算擒过孟获,也不过是正规军剿匪而已,而且也用不着“七擒七纵”,纯为小说家言。
“空城计”又是罗的生花妙笔。明明是诸葛亮错用马谡,造成街亭之败,最后竟成就了诸葛亮的妙计,给人印象似乎反倒诸葛亮成功了似的,这个罗贯中楞能把败仗写成胜仗。而历史上诸葛亮从未用过空城计,实际上是在汉中之战时,赵云遇曹军用空城计反败为胜,另外魏将文聘也曾用空城计骗过孙权。罗贯中又一次把别人的好事安在诸葛亮头上。
“六出祁山”倒是实有其事,但全是劳民伤财,以失败告终。蜀国本来弱小,硬要北伐曹魏,而且不听魏延的子午谷奇兵妙计,楞是笨拙地正面出击,鸡蛋往石头上碰,除了穷兵黩武,耗尽蜀国资源财力之外,一寸土地都没有得到。所以历史学家认为诸葛亮“短于用兵,不会打仗”。
细检诸葛亮一生,有哪一件真正成功的范例?吹嘘的妙计有哪一条是真的?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几乎全都是罗贯中在向壁虚构,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云山雾罩。虽然做为小说可以虚构,但虚构得也太过分,有如文革中那些“高大全”的虚假英雄,即使做为文学形象也是失败的,怪不得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其实历史上真正会用兵的大军事家多得很呢,为什么罗贯中要编这么多瞎话,非得把一个不会打仗的诸葛亮吹成中国最高智慧典范呢?
即使不说军事,只按政治家来说,诸葛亮把蜀国治理得也不怎么样,年年打仗,种地全靠妇女,赋税极重,全压在老百姓头上,致使蜀国越来越穷,最后灭亡完蛋。而且事必躬亲,累死五丈原,一点儿大国宰相举重若轻的素质都没有。嫉贤妒能,刚愎自用,把有独立见解的魏延打成“脑后有反骨”,哪有一点儿“灾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历史上比他能干的宰相海了去了。
罗贯中为什么单单吹这么个不成器的诸葛亮?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诸葛亮的愚忠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诸葛亮忠于刘备并不稀奇,关键是能够继续忠于痴呆傻蛋的刘阿斗,大权在握却没把皇位夺过来自己做。而且刘备临死之前还说过“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要想当皇帝简直就是顺理成章,一带手的事儿,他居然甘做臣下,毫无非分之心,吹捧的原因全在于此。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只有一个,那就是周公,当年辅佐未成年的侄子周成王,大权在握却没有夺位。而且也跟诸葛亮一样,传说他要夺位的流言满天下,他居然没有夺,最后归政于周成王。
所以白居易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也就是说,能做到周公和诸葛亮这样是极难极难的,历史上只有这两位,而且刘阿斗还是个半傻子,诸葛亮居然不篡位,就更难能可贵了。
诸葛亮为什么愚忠到如此地步?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迂腐在作怪,儒家那套“君臣纲常”中毒太深,对名节看得太重。为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为什么开国皇帝多半不是知识分子?就因为那些草莽英雄或奸雄没那么迂腐,看得透。
吹捧诸葛亮,实际上就是统治者为了给臣民树立一个无限忠于的最高典范,如果只是一般的忠于,竞竞业业,肝脑涂地,那还不够,一定要极端,极端到大权独揽时却对半傻子皇帝仍能忠心不二。
这就跟文革中一样,只“三忠于四无限”,唱“万寿无疆”,把像章别在肉里还不够,一定要忠得极端,要达到“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愚忠才能算“忠”。
最敬佩诸葛亮,诗云:“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关键一句就在“两朝开济老臣心”。
说了半天,诸葛亮其实屁本事都没有,不过是个儒学烂熟入骨的愚忠奴才罢了。如果在皇帝时代,还有点儿哄骗百姓巩固皇权的作用,到了今天,一点儿歌颂的价值都没有。
也许有人会说,民间对诸葛亮的喜爱无法消除,是的,但这种民间喜爱从哪儿来?还不是从统治者的吹捧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所谓民族意识往往是统治者的意识。
我们还可以看出,民间喜爱诸葛亮并非看重他的“忠”,而是集中在“智慧”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是智慧。不管那些所谓的“智慧”“计谋”是怎么虚构移栽的,反正“诸葛亮”三个字已经成了中华智慧的代表符号。只是我们在喜爱的同时,心里该明白,这个符号是怎么编出来的。#历史杂谈# #历史趣聊# #历史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