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特别说明,在1946年6月之前,林彪并非是东北我军的“一把手”,很意外是吧?历史事实是,当时的东北局书记、东北
特别说明,在1946年6月之前,林彪并非是东北我军的“一把手”,很意外是吧?历史事实是,当时的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是彭真同志,林彪仅仅是负责作战指挥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尚没有东北军政总体方针的决策权。
(彭真)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延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因此从9月起大批八路军、新四军和党政干部奔赴关外。由于当时蒋军尚未到达东北,延安判断有“和平接管”东北的可能,因此具备城市工作经验的彭真成为东北局书记的理想人选,并很快到任屡职。
正在赶往山东的林彪也接到了新的命令,10月16日延安专电彭真:“已会林彪急至沈阳协助你指挥作战”,注意是“协助”。10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成立,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任第一和第二政委,在我军特有的双首长制度下,以及军政一体的战争年代,政委的份量其实更重。
(林彪)
随着杜聿明率领的蒋军大举进犯关外,东北的军事形势骤然恶化起来,我军部队来源分散、缺乏后勤支持、武器装备不足的缺点一一暴露出来,不得不连续退出锦州、沈阳等大中城市,且战且退。不久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但军政领导排名并没有变化。
1946年3月,彭真主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讨论东北的军事形势和战略方针,会议期间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彭真等认为我军在东北仍然具有优势,应该选择主动进攻,“先打长春,后攻四平”,并且在长春建立政权,力争与蒋军分庭抗礼,并要求民主联军坚决执行这一命令。
然而林彪、黄克诚等将领则认为我军暂时处于明显劣势,不应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死打硬拼,同时批评彭真没有抓紧建立根据地,也没能给东北我军提供良好的后方和后勤保障,致使部队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双方分歧明显,谁也不能说服谁,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彭真致电延安,要求撤换军事干部,而林彪也发电陕北陈述意见,反映东北局主要领导盲目乐观。此时的国内形势属于“边打边谈”时期,为了加重谈判桌上的砝码,延安搁置了东北方面的争议,要求民主联军全力坚守已经解放的四平街,实际等于间接支持了彭真的意见。
(彭真、林彪和罗荣桓)
1946年4月开始的四平保卫战成为了“和与战”决策的分水岭,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最终不得不放弃四平,同时在蒋军的疯狂追击下又被迫放弃长春,撤至松花江以北与敌人才形成对峙。
战争的事实证明,林彪、黄克诚等将领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东北局内部的分歧,也造成了不停的争论和下面干部的思想混乱,东北班子到了必须改组和换帅的地步。1946年6月,延安发布命令以林彪为新一任东北军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彭真调回延安工作,同时致电林彪:“作长期打算,为在中小城市及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而斗争”。
(彭真)
林彪上任后立即决定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同时抽调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队和12000名干部下乡,在东北广大农村实行剿匪、土改、建立政权、动员参军、推动生产等工作,使东北民主联军的兵员和后勤都逐渐得到可靠的保障,部队迅速恢复了元气和士气。
这次“换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东北解放战争的形势很快得以扭转,1947年1月起,林彪指挥我军连续取得“四保临江”和“三下江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至1948年初我军改称“东北野战军”时,部队已经发展到46万余人的强大力量,并且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林彪上任)
历史上真有一场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吗?
我所知道的就有两场的指挥官是无可替代的,胜负的天平就是因为指挥官的存在而改变。
这两场就是在军事史上占有辉煌地位的《四渡赤水》和《孟良崮战役》,而这两场战役的指挥官也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一个战略军事家毛泽东主席,一个是军事战略家粟裕大将。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军事杰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一次伟大尝试。当其他人还在迷恋游击战的飘忽不定时,毛主席已经开始思考更高级的战术。特别要提到,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和第二渡的总指挥是朱德总司令,而最高决定权是政委周恩来。战役规划和指挥都是由朱德总司令部署和下命令。毛泽东只是协助政委周恩来工作。
一渡、二渡赤水:朱德总司令充分利用他熟悉川黔滇地理环境的优势,在大山大沟里与敌人玩起了迷藏,也调动了敌人,战果也不错,但是由于敌人太多(十数倍于红军),难以突出重围。
三渡、四渡赤水:一渡、二渡赤水之后,在朱德的提议下成立前敌司令部,任命毛泽东为前敌政治委员,毛主席才又重新回到了军队指挥的位置上。之后又成立了毛周王的军事三人组,巩固了毛主席的核心地位。毛主席回到指挥位置之后,运动他诗人般的天才想象力,把运动战运动到了极致,突破乌江天险跳出包围圈。粉碎了蒋的美梦。
纵横数千里,往返如丝网,真正的四渡赤水地图太复杂,只有毛主席这样天才的指挥家才能谋划出如此高明的安排,上面就用简图代替了。所以这场战役,毛泽东主席是无可替代的。正是确立了毛主席的军队指挥权地位,四渡赤水才赢得了胜利,避免了石达开的悲剧。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运动战的巅峰之作,那么孟良崮战役则是粟裕大将运动战+歼灭战+狙击战的杰作。
运动开局
由于国民党在华东战场吃了大亏,采取了步步推进、稳扎稳打、一被打就缩头的龟壳战法,无奈千里耍“龙灯”,大打运动战,华东野战军虽然小有斩获,但敌人实力占优,形势越来越危险。
精密布局
华东野战军的耍龙灯,看似随意,没有章法,其实都是在粟裕大将的精心谋划,暗里布局下进行的,比如王必成6纵悄悄隐蔽在敌人眼皮底下,比如1,4,7,9等纵队对进,分兵,但始终可以快速凝聚。其他纵队则游走在外围敌人的边缘。
雷霆急战
由于受到耍龙灯的迷惑,汤恩伯改变了战法,从龟壳战法变成南北对进,中央突破,让骄傲的张灵甫和整编74师稍微凸出来了一点点。对于这一点点战机,粟裕大将作了准确无误的预判:
1.七十四师狂妄骄横,傲视一切,与其他蒋军矛盾甚多,其他敌军不会奋力援救; 2.孟良崮山区交通和地形不利于重装备行动,敌人由强变弱;
3.我军历来先打弱敌,这次先打位于中间的王牌,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奏奇效。
4.3天吃掉张灵甫的整编74师。
第二条真是把敌人内部矛盾都已经考虑上了。当把战役决定上报中央时,连毛主席都没有想到粟裕大将竟然敢吃掉张灵甫的74师。
最后中央回电大意:是否打张灵甫由你们自己决定。我们不做遥控。
从战场规划、分析、到下定决心、要完成如此缜密的部署,非智谋高超不可,要下全天下几乎无人(蒋想不到,毛也想不到)敢下的决心,非勇略过人、敢于冒巨大之险不可。观当时将列,非粟将莫能当之。
三天急战过程中,粟裕大将始终泰山崩于顶,而决心不动摇。并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了以往惯用的白天休息、夜间进攻的战法。白天继续猛攻(关键决定,只要再让74师坚持半天,老天下雨,跑的可能就是华东野战军)。
闪电收官
一场大雨对74师来说,似乎晚了半天,仿佛又是为送别这只曾经的铁血部队。而人民军队已经如大鹏展翅一样,消失在了敌人的包围圈中。
《四渡赤水》是战略转移阶段决定性的一场战役,离开时毛主席无法胜利。《孟良崮战役》是战略决战阶段的天王山之战,哪方胜利,哪方就拥有了主动权,除了粟裕(可能徐帅也可),几无人能打胜。
我是弹史遇见你,欢迎点评。
近百年来,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以反帝封锁战、反美和平演变战、反苏防修战、反封反腐战等战役构成的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人民共同权益比明枪还艰难的战争,都是因为有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才从帝资修均认为“不可能获胜“的情况下反而夺取了一个个全面胜利的。沒有毛主席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正确指导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没有后来的一切。
解放战争之初,国军在东北先是以熊式辉为行营主任,以杜聿明为保安司令长官,实际上是军政分开,熊式辉名义上统管,但实际上主要管行政,杜聿明管打仗。国军统帅部对杜聿明在东北不满意,于是干脆换了陈诚。当时陈诚当参谋总长,白崇禧当国防部长,两个人争权夺利,互相掣肘,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陈诚在山东战场又瞎指挥,连战皆败,于是跑去东北接了杜聿明的盘,夸口说要半年结束东北战事,结果又是一败再败,也站不住脚。于是到了1948年初,以旧病复发需要出国医治为名,坚决请辞,甚至不惜让他老婆去卫立煌家里去苦苦哀求,让卫立煌赶紧去东北接盘。
卫立煌本来离开一线已经有几年了,算是被打入了冷宫,没想到这时候却突然火起来了,国军高层接连派人找卫立煌去游说,要他去东北接盘。卫立煌考虑再三,最终同意去东北接盘。但这时候他和国军统帅部对东北前景的看法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他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从统帅部的角度看,东北此时已经成了一块鸡肋,因此已经有意放弃了,要把部队收缩到关内来,让卫立煌去,就是想让他来背这个锅。可卫立煌却偏偏不肯背锅,反而到处讲,东北形势并没有完全崩溃,还有机会反转。
这样,卫立煌还没到东北,就和国军统帅部有了比较大的分歧,而且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分歧,他这个活儿就不好干了。原本他在抗战期间和八路军来往密切,国军高层对他就已经十分不满,此时他又不肯配合和执行国军统帅部的战略意图,自然引起很大的怀疑。于是,他刚到东北,才接下东北这个烂摊子,权力还没集中起来,才在把他的老部下往一起笼络,国军统帅部就开始给他挖坑,通过人事和机构调整,来分他的权了,以免他在东北坐大,尾大不掉。尤其是蒋发现卫立煌和他有了意见分歧之后,更加加意防范。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身为君主,用人最基本的原则。既然用了,就要充分相信,充分赋权,才能让他放手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国军却刚好相反,既用又疑,且用且疑。就因为国军统帅部对卫立煌这个人选很快就感到不满意,却不愿意马上撕破脸,所以就开始采用各种方式牵制卫立煌,把他架空。首先是准备将在沈阳的三十万部队组建为两个兵团,但是其中主要的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基本上都编入廖耀湘的兵团。这就导致廖耀湘和卫立煌之间很快就发生了矛盾。不过,在是否放弃东北的问题上,廖耀湘与卫立煌反而态度更接近,站到了一条战线上。
然后是在救援被包围的长春的十万国军的问题上,蒋坚持要求沈阳出兵接应长春守军突围,但卫立煌和廖耀湘都认为,解放军是在围点打援,只要廖耀湘兵团敢出沈阳东进,就会被解放军包围歼灭。所以,廖耀湘和卫立煌都反对救援长春,而要求长春守军独立突围。在长春的郑洞国更加感到突围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一直要求沈阳不断空投物资,要突围就必须要沈阳出兵接应,否则根本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在决定投降之前,郑洞国在是否救援长春的问题上,则更强相遇蒋的立场。
更加作死的当然是把范汉杰调到东北来,让他在锦州另搞一摊。范汉杰到了东北,不仅将锦州的国军重新整编为第六兵团,基本上脱离了卫立煌的指挥,后面又在物资分配问题上和卫立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范汉杰提出要辞职。最后不得已,只好叠床架屋的另外在锦州设置了一个兵站分监部,但供应东北的物资还是那些物资,大多数物资已经集中在沈阳。范汉杰控制着锦州的部队不听卫立煌指挥,卫立煌就控制着沈阳的物资,不给锦州调拨。双方就这么僵持着,导致锦州部队的炮弹严重不足,解放军包围才过了四五天,炮弹就已经消耗完了,无法继续坚持作战。
等到救援锦州的时候,蒋不仅和卫立煌闹得更僵,而且和廖耀湘也闹得很僵,甚至质问廖耀湘,你是黄埔学生,为什么也不肯听我的?这话的言下之意当然是,卫立煌不是黄埔学生,不听我的也就算了,你是黄埔学生,当然应该听我的话。而且又是动之以情,又是晓之以理,试图推动廖耀湘兵团全力西进,救援锦州。但这时候又搞得乱七八糟,先是让卫立煌指挥沈阳国军救援,卫立煌都派了陈铁等人到锦州设立了一个指挥所,接着将又在辽西设了一个指挥所,放在葫芦岛,让杜聿明兼任指挥所主任,但实际上各个部队的行动,都完全需要蒋本人来往奔波去调度。
可以说,国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全盘失败,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事权不一,既用了卫立煌,又不信任他,于是在他之下又叠床架屋的设置了许多机构,结果这些机构之间都相互掣肘,完全无法统一指挥调度。名义上卫立煌是东北国军最高统帅,实际上他完全是个光杆司令,没有一个部队肯听他的,无论廖耀湘还是范汉杰、郑洞国,都是只听国军统帅部的命令,不理会卫立煌。廖耀湘是在需要对抗蒋的命令的时候,才主动拉上卫立煌,向他请示。这也是在胡家窝棚之战中廖耀湘兵团指挥所被打掉之后,四十九军与沈阳剿总联系上之后,卫立煌直接命令郑庭笈率部队返回沈阳的原因。
既然如此,为什么蒋不在一开始就在东北找一个更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图和命令的人来全盘负责呢?其实也还是私心作祟。因为蒋的意图是要放弃整个东北,只要把部队能撤出来就行了。但放弃东北这个政治责任很大,一旦放弃,就会成为张公子第二,所以蒋自己不肯承担,也不希望自己的亲信去承担,于是要找个人来背这个黑锅。本来他找卫立煌,目的就是在这里。没想到卫立煌却不肯背这个锅,要另搞一套。从卫立煌后来的表现看,实际上他就是希望控制住东北的国军,来和解放军讨价还价,只不过没有能够实现,而傅作义实现了而已。这其实是当时国军高级将领中不少人的想法,杜聿明在被包围之后,就有过类似的想法。
说到历史上因一个人的出现,而改变胜负的战役真的是太多了,我们说几个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这种战役吧。
大家都知道,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了一个极其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就是四渡赤水之战。
不得不说这一次战役,就是因为毛泽东的出现,而取得的伟大的革命的胜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
要知道四渡赤水之战之前,党和军队的领导权被博古、李德等人给篡夺了。在他们的瞎指挥之下,面对国民党的大军,工农红军的数量有八万余人,锐减为三万多人,一多半的伤亡,差点导致了工农红军的消亡。
很显然工农红军若是在有李德等人领导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经过遵义会议,大家一致推举毛泽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正是这一次选举,挽救了党和军队, 挽救了工农红军的命运。
国民党的军队,还是在对工农红军进行围剿之中。为了把工农红军一网打尽,蒋介石派出来了二十万大军。
国民党的二十万大军,对阵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多的工农红军,这个力量对比真的有些悬殊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是想要打败敌军,真的是有点困难。
但是,有困难并不是代表我们不可以打败他们,毕竟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是有很多的。
关键还是要看有谁来指挥这次战役了。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毛泽东不得不小心行事。
为了安全起见,毛泽东决定这一次战役,我们要采取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各个击灭敌人的战略战术。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他们的身影穿梭在云贵川等边界线上,等同于是在牵着敌军的鼻子走。
在采用这种的方式下,在声东击西的策略配合下,毛泽东等工农红军先后四次经过赤水河对国民党军队发动突然袭击。可以说正是这四次工农红军的神出鬼没的出兵,给予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最终国民党的残余部队,不得夹着尾巴逃跑掉。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四渡赤水战役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次战役胜利之后,工农红军犹如星星之火,燃烧到了祖国大江的南北。
所以说四渡赤水之战,就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最终战役的胜负的伟大战役。毛泽东把四渡赤水之战,当作是其一生之中,打得最为得意的一场战役。
孟良崮战役,国军战败的责任该谁负责?只能是张灵甫一个人。
如果没有张灵甫的孤军冒进,华野在这次战役中很难找到胜利的机会。
孟良崮战役前,华东野战军先后取得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三场大胜,分别歼灭敌人2.1万,5.3万人、5.6万人。国民党军队各部纷纷认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千万不要和友军脱离,否则就会被成建制歼灭。
但,张灵甫不信这个邪,他硬要捋一捋这个老虎胡子!
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期间犯了哪些错?让我一个一个数给你看。
1,孤军冒进。
张灵甫74师、黄百韬25师和李天霞83师携手并进,从临沂开往蒙城,扫荡山东的沂蒙山根据地,这里本来是山区,不适合重型机械化武器展开,张灵甫之前就曾向蒋介石建议,调回南京,但没有被允许。于是,张灵甫对胡琏说,让我们重装集团上山区,怕是要凶多吉少了。
可是,到了沂蒙山区,张灵甫却忽然脱离友军掩护,一头扎进了地势险要的山区深处。急着去投胎吗?李天霞心里骂道。可是李天霞虽然是张灵甫的上司,却不敢当面批评他,因为张灵甫是校长面前的红人。李天霞委婉地对张灵甫说:“推进太快,容易被敌人包围。”张灵甫说:“小日本都不怕,害怕几个土八路,敢来的就别回去!”
李天霞以为自己一句忠告能让张灵甫念着他的好。没想到,张灵甫在校长那告状了,李天霞转眼就得到了一个“撤职察看,以观后效”的处分。张灵甫还很机灵地脱离李天霞第一纵队序列,加入了黄百韬第四纵队序列。
黄百韬也想劝来着,但没敢张这个口。
此时的顾祝同,看到张灵甫一头扎进了华野占领区,开脑洞产生了神奇的想法“张灵甫推进这么积极,是不是想阵前投敌?”顾祝同是陆军总司令,是华东站场的总指挥官,赶快命令黄百韬和李天霞等部注意防范张灵甫。顾祝同的这个命令,配合张灵甫的孤军冒进,给华野留下了很好的穿插包围的战机。
2,不留后路。
凡是留条线,日后好见面。张灵甫在官场上,是一点后路都不给自己留啊。
张灵甫在国军中,属于那种功劳小、能力低却脾气大没人敢惹的类型。抗日铁军的成名之战上高战役中,罗卓英、王耀武和李天霞三人分别被褒奖,罗卓英和王耀武得到了青天白日勋章,李天霞得到四等云辉勋章,作为副师长的张灵甫,啥也没有。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74军伤亡过半,因廖龄奇请假回乡探亲,被当做替罪羊杀了,副师长张灵甫却成功扶正成了师长。抗战胜利后,薛岳、王耀武等人为廖龄奇平反上下奔走,而风头正盛的74师师长张灵甫,却没有为这个老上司说一句话,估计早就盼他死呢。
以74军为主体的湘西会战爆发时,时任74军副军长的张灵甫,却在重庆为自己扶正当军长上下奔走呢。
张灵甫当上74师师长后飞扬跋扈,以至于汤恩伯致电蒋介石要兵时,只要了83、76、85、65和25等5个师,压根没提张灵甫。后来张灵甫告了李天霞黑状,要求归黄百韬指挥,汤恩伯自然准了。黄百韬推脱说,我是日械部队,怎么指挥美械军?汤恩伯说,你指挥我负责,黄百韬才勉强答应。
可是当黄百韬劝说张灵甫不要大张旗鼓进军坦埠时,张灵甫说我才不怕八路知道,打的就是他们!
当上74师师长后,张灵甫第一时间就免掉了余程万副师长的职务。余程万是常德会战的首席功臣,当初张灵甫带着58师不救援57师,这账没算好,余程万直接就一撸到底一无所有了。
还有57旅陈嘘云,也是被逼的一度离职,要不是王耀武支持,早走了。不过也幸好陈嘘云离开了,否者也在孟良崮上被一勺烩了。
3,固守死地。
张灵甫在孟良崮附近被围困前,徐州方面的陆军总司令部已经有固定计划。没想到74师坚决要求主动要求先攻占坦埠,然后进攻沂水,以至于顾祝同怀疑张灵甫分兵坦埠是要阵前投敌。最终,张灵甫的冒进计划得到了陈诚和蒋介石的支持,得以实施。
张灵甫当时为何要冒进,其实根本来说是因为他的贪功。蒋介石和陈诚都认为可以三个月之内解决山东问题,张灵甫自然想在这个节骨眼上立个头功,尤其是听说李天霞在王耀武等人的保举下即将出任整编74军军长,成他顶头上司的情况下,这种贪功心理就更加加重了。
当张灵甫被围困在孟良崮上时,我们却发现,张灵甫不仅放弃了自己的后方基地垛庄,还把山脚下的平原也放弃了,最后躲在孟良崮上据险死守。张灵甫的确第一时间引出了华野的主力,华野一下子9个纵队出现在国军面前,可是张灵甫设计的“中间开花”真的能成功吗?
绝不可能!
对于大多数友军来说,74师上孟良崮是一个意外事件,配合行动的只有25师和83师,其他军队要往这里赶根本不可能。
对于74师本身来说,想要中间开花,必须有花才行,74师驮着重装备上山,等于抬着棺材上路,重炮在山上根本没法瞄准山下的敌人,马克沁机枪的水源都没有。抬着棺材上山,注定了不可能中间开花。
如果74师被围困后还保持相对的机动性,左冲右突,不断集中兵力攻击解放军一部,促使解放军不能形成严密的合围,中间开花真的有可能实现。
但,张灵甫没有这个担当,张灵甫上了山,只做一件事,拍电报给老蒋骂友军不支援。
战后保密局总结的《孟良崮战役失败之原因检讨》中,直接提出了74师困守孟良崮,全赖友军来援不做积极突围。
74师并非没有明白人,当蔡仁杰等人建议张灵甫下山突围时,张灵甫反问“我们那么多重装备,丢在山上资敌,这个责任你能承担?”
事后,蒋介石自己总结孟良崮教训,他评价张灵甫“缺乏战术修养,阳奉阴违”。
“缺乏战术修养”说的是,“如果(张灵甫)能选择合适地形,配置兵力,形成严密火网,敌人绝不会一天之内解决我们”
“阳奉阴违”说的则是,张灵甫曾在淮阴俘虏了3000人,蒋介石要求送后方,张灵甫没有照办,以至于俘虏兵在孟良崮鼓噪,导致军心混乱。
张灵甫在国军的鲁中作战计划中,不仅打乱了计划,还导致了国军五大主力第一名的74军惨遭全歼,毫不过分地说,张灵甫以一己之力,毁掉了国军的山东战局。
对于人民解放事业来说,张将军功劳不小!
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的是四渡赤水。
1934年12月,湘江战役在付出巨大牺牲的前提下,由红军取得了胜利。
当时的博古,李德不顾敌人的围追堵截,依然要按原计划到湘西。
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毛主席提出了到贵州去,摆脱敌人的追击。
这个主张得到了包括朱德和周恩来在内,大部分人的支持和认可。
1935年1月,红军占领贵州重镇遵义,几十万敌人这时还在乌江以东地区。
红军得到了修整的时间,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总结,红军行军路线问题,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会议上,毛主席提出由阵地战改为运动战,利用贵州地形打游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寻找机会转移。
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成为三人军事小组成员。
一场以少胜多的四渡赤水,正式开始。
毛主席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在川,黔,滇三省不断穿梭,搞乱了敌人的部署和追击。
几十万敌人只能眼睁睁看着红军转移。
这次战役是毛主席最为精彩的一次军事指挥,也是一次改变了历史的战役。
毛主席用他过人的胆略和智慧,改变了整个战争局势,不得不让人佩服。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晋中大捷(徐向前指挥),临汾攻坚战(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徐向前指挥),孟良崮战役(粟裕指挥),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和粟裕、谭振林指挥)等都是因为有位最杰出的军事家而最后取得了胜利。
吐槽机又要开黑啦!若论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成为战争胜负手,那非微操圣手、国民革命军特级上将常凯申莫属啊!常队长在解放战争中屡次鬼哭神嚎的骚操作,彻底确定了我解放军的胜局,绝壁不做第二人想。
1948年10月,长春、锦州等战略重镇相继被解放军攻克,整个东北就只剩下沈阳和救援锦州途中的廖耀湘第九兵团堪称对手。可这时候林总却十分纠结,因为他也无法确定廖耀湘会去哪里。
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的意思是让廖耀湘撤回沈阳,廖耀湘自己的想法是到营口撤退,其实这两条路都算走得通。沈阳那边只要退回去就行,解放军刚拿下锦州,尚无力急行军包抄;营口那边可以在海上撤到葫芦岛,再谋出路。
然而这时候常上将亲临沈阳,直接让杜聿明空中监督并传达命令,继续西进夺回锦州。接到命令的廖耀湘表示校长你怕是要疯吧?就我这么点人,别说拿下锦州,不被人包饺子都是邀天之幸了。
想不执行命令吧,后边参谋长杨焜说话了,你往营口去既违背校长命令又违背卫立煌命令,将来沈阳丢了,这黑锅必然你背啊!你不能两边一起得罪啊!一番话下来廖耀湘彻底懵逼了,犹豫不决中被解放军给包了饺子。
九兵团唯一跑出去的就刘玉章的52军,这老兄有句名言:“上边的命令只要反着执行肯定没大毛病”!仗着这句名言,他直接去了营口,最终跳出了包围圈,没病没灾的混到1981年才去世........
还是1948年,刚在东北指挥完撤军的杜聿明又被扔到淮海战场,此时战役已经打到第二阶段,黄百韬兵团被歼,黄维兵团被围,杜聿明带着那30万人困守徐州。杜聿明到底是知兵名将,几经权衡下决定放弃徐州。
而且早在没来徐州之前,深知校长喜好的杜聿明就打过预防针,他对常公表示整师从徐州撤出来问题不大,但想撤军就必须放弃徐州不能恋战,想恋战就绝对不能放弃徐州,两者不能兼得。军队经永城到达阜阳附近就可依托淮河攻击,黄维之围自解。
可惜杜聿明千算万算总归算不过命运,12月1日他关闭电台通讯带兵撤出徐州,心想就是校长再想微操老子也接不到了!然而校长是有飞机的(这是个梗哈),仅仅两天后他就收到了微操手令:
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兵团之围。
可怜的抗日名将杜聿明就这样停止了撤军,被华野在次日追上,合围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就这种丧心病狂的骚操作,换成應酱来了估计也赢不了......
毛主席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这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却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胜负分明,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盗墓君以为:
这是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运筹帷幄的高超指挥艺术的必然结果。
在1946年至1949年近四年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中,主席妙招奇招频出,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的特质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招妙棋,取得战略主动,成整个解放战争制胜关键。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蒋介石在全面战争失败后,以胡宗南45万人进攻陕北,顾祝同率60个旅进攻山东。对山东和陕北陕北发动重点进攻,即所谓的\"哑铃战术\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