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悲情英雄总是令世人同情的,李广作为汉朝的一员名将,一生都没有被封侯,其经历更能让人引起共鸣,尤其是同样在现实中不得志的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李广就成了绝大多数人感同身受的载体,争相为世人反复歌颂。

而且,李广和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不同的是,李广是一步步从基层干起的,没有多少背景,不像卫青和霍去病,因为是外戚,所以平步青云,并为汉武帝所倚重。所以,人们都对李广的遭遇感到同情和不公,尽管他的功劳不能和卫青、霍去病相比,但是在世人心中,李广仍然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军事将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由于受到汉武帝的戕害,所以对汉武帝心怀不满,尤其是汉武帝的任人唯亲和冷酷无情,司马迁最是看不惯。因此,卫青和霍去病尽管功劳很大,但是司马迁不买他们的帐,在书中对他们颇有微词。而李广正好相反,与司马迁颇有同病相怜之感,所以司马迁在书中对其大肆宣扬,以致李广的形象在后世人眼中变得高大无比。

所以,虽然李广功劳并不大,但是他因为司马迁的推广和个人的身世背景以及他的悲惨遭遇,使得后世人反复为其歌颂,并成为名将的代表。最著名的就是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最佳贡献者
2

朋友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说李广功劳不大,是相对于同时期的名将卫青、霍去病说的,至于为什么会被后世反复歌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评价一个人自然首看他的内在因素:李广在汉朝时多次抗击匈奴,也算是立下了不少的战功,并且他待兵如子,受到了很多将士们的拥戴。

2.外部因素:受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司马迁虽然在记载历史时比较公正,但是是人就会有自己的主管情绪,而在当时司马迁在卫青霍去病和李广中,更欣赏李广一些,从司马迁为了李广的孙子李陵求情而被处以宫刑就可以看出。所以在《史记》中难免有些偏袒,导致了李广的历史功绩超过了事实成就。

3.李广似乎与后来的唐高祖李渊所在的李氏出自同一宗族,后来唐朝李氏掌权后,与皇族一脉同源的李广自然会被夸大。

4.贾谊的《过秦论》中提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以后世文人墨客借李广未能封侯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悲伤之情,而经过无数代文人墨客的宣传,导致李广的知名度选高于同时期比他功绩更大的卫青和霍去病。

这就像现在的广告宣传、网红包装一样,只不过不同的是,李广虽然有些名过其实,但确实是一位名将,在汉朝时期抗击匈奴的历史功绩同样值得后世铭记歌颂。

所以说,李广功劳不大是相对于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来说的,事实上,除却这两位外,在汉朝李广的功绩无人能敌。被人尊称为“飞将军”,永载史册。

(以上观点便是在下愚见,希望对你有用!谢谢)

3

我觉得有这几点。

第一:李广的家族跟司马迁关系好,司马迁对李广的传记自然往死了夸。反而卫青霍去病就跟司马迁关系不行,所以战功等记录都不详细。司马迁的《史记》是一家之言,个人感情色彩和文学色彩非常浓烈,说实话,他的文学性并不亚于史学性,但奈何它影响力大了,后人自然把他记录的当真的。

第二:李广的热度几乎是从唐朝开始的,唐代诗人对李广的歌功颂德极为热衷。那是因为李渊李世民姓李,他们不仅跟李广攀亲戚,还跟老子李耳攀后代呢。因为官方的大力颂扬,李广在唐代名声大显。

第三:中国人历来更喜欢失败的英雄,虽败尤荣。卫青霍去病一生百战百胜,毫无败绩,因此也没啥曲折色彩。李广几十年来抗击匈奴,有过功劳,但罪过也不小。几次迷路,贻误军机,乱杀守军,还被匈奴俘虏过,因此一生为封侯,后人大多因此遭遇而惋惜他。

第四:李广后代因李凌投降匈奴被满门抄斩,后人大多为其惋惜。

4

李广为什么名气大,为什么为后世歌颂,因为李广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身上有优点,更有缺点,都很突出,不是一个完美的将军,所以就有了许多话头可供后人茶余饭后消遣。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他的各种有意思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5

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代表的是皇亲国戚的上层阶级,李广代表的平民阶层。后世诗人吟诗作对,更加喜欢称颂一个同等阶级逆袭成功之路,更加有故事性,而卫青霍去病就不同,作为当朝外戚,皇帝君权的笼罩下,与普通人就有一层隔阂。

二、史记的影响

后世文人了解这段历史,多有按照史记来看人。李广李陵和司马迁的关系不一般,在史记中李广是单独立传——李将军列传,记载中很多夸赞李广的内容,还有神话故事来神话飞将军,成为后世文人的创作灵感来源。卫青霍去病在史记中是合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对于他们生平战绩描写的笔墨并不多,且史记中评价他们的成功皆因外戚这个身份,后世的对他们的认同感不强烈。

三、存在幸存者偏差

在百度上搜索一下便清楚,怀念李广的诗句有很多,其中诸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名句,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出现多次,我们都有学习过,也非常的熟悉。反之,搜索卫青霍去病,赞赏怀念他们的诗歌也不少,我们能记住的却几乎是没有,仅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还是出自霍去病之口。所以给我们普罗大众造成认知的偏差,认为后世诗人多在怀念飞将军,而不推崇卫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