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刘禅比诸葛亮早死,那刘禅将会被视为天下明君。如果还是如同在蜀汉这样的表现,那只能被视为昏庸之君。

历史的评价是很有意思的,不是看你一段时间做的如何,而是看你一生做的如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唐玄宗,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就算他与杨玉环还是在一起,这样也不会影响他作为古代帝王中数一数二的存在。因为有了安史之乱,他的评价自己就比较低了。

秦始皇晚年之时天下已经出现乱象,如果在他晚年六国就反了,那么秦始皇的评价就会下降一大截。

古代评价一个皇帝关键看是否太平盛世,这是最高级的,如果是拔乱反正然后再太平盛世的那是顶级的明君,如唐太宗,汉文帝,汉宣帝。

然后看社会是否稳定,这是第二级的明君。

第三级就是好了开头,坏了结尾,比如齐桓公,梁武帝,唐玄宗,这样人一般不会往明君上面靠。

第四级就是亡国之君,比如刘禅,李后主,陈后主等人这样的人是不配称为明君的,只能被称为昏庸之人。因为他们亡国之后还活着。

那些亡国之后就死了之人,比如隋炀帝杨广,崇祯皇帝朱由检等人,他们的评价肯定比刘禅等人要高。

这是古代的基本逻辑,这个逻辑弄懂了,那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刘禅是不是明君了。

如果他死在诸葛亮之前,他就是明君。

为什么?

因为他知人善用,给了诸葛亮足够大的发挥空间,任人为贤。重用蒋琬,费祎等人,虽然其父亲刘备将蜀汉掏空,但是在刘禅重用诸葛亮的情况下,蜀汉迅速恢复元气,社会太平。

有些人说这些是诸葛亮干的,但是诸葛亮是刘禅任命的。蜀汉之事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干的,是一群人干的,所以最后谁官大就算在谁的头上。

这一点有些年轻人会想不清楚,明明刘禅什么都没干啊。

如果他死在费祎之前,那刘禅也可以称为明君,理由是什么?

因为他懂得放权,让诸葛亮,董允,费祎等贤人治理天下。一个皇帝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干活,而是任人为贤。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这是《反经》里的一段话,足以说明知常容的观点。

如果他活到亡国之时,如果在亡国之时和北地王一样刚烈,那么他的评价也不会昏庸这么简单,他的评价会稍高一点,因为毕竟最终为自己的失误负责了。

现实是他不但亡了国,而且还乐不思蜀,那就不是皇帝的行为了,称其昏君最恰当不过了。

有些人说蜀汉灭亡是必然的事情,这也是实情,但是哪一个朝代灭亡不是必然的事情,所以当皇帝自然不能将江山毁在自己手中。

将祖上江山毁在自己手中当然是昏庸之君了。

就像一个富家二代,家业在他手中败了,那他只能算是一个败家子,哪怕他父亲教给他的是一个亏空的家底。

如果诸葛亮统一了天下,这也是刘禅领导有方当然也是明君。

最佳贡献者
2

不说一统天下后颇有作为,只要他坚持偏安巴蜀时那副模样不逾矩,起码是个守成之君,大概率是个明君。

刘禅和刘备比确实差了不少,而且有宠幸宦官的污点,不过古代明君的标准其实没有那么高,尧舜禹秦皇汉武毕竟就那么几个。不要忘了齐桓公评价自己好色好酒好猎,问管仲自己能不能成为明君时,管仲回答的话:

恶则恶矣,非其急也。人君惟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及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作为国君,首要任务是治国理事,勤政爱民,任贤任能,道德问题对统治者来说不如个人能力重要。

所以回归到刘禅这里。蜀汉一统天下,诸葛亮居功至伟,毋庸置疑,但作为最能为诸葛亮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最能抗衡朝臣压力的皇帝,刘禅有没有功劳?

不但有,而且很大,那就是相信并支持有能力的人,和齐桓公任用管仲是一个道理。刘禅能给诸葛亮支持,能稳定局势不添乱,在自己可以控制的情况下放纵一点甚至昏一点其实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昏君。放眼蜀汉朝政,虽然有宦官专权,但皇权自始至终没有旁落。

所以,刘禅时期的蜀汉,虽然除诸葛亮、姜维等人之外,核心集团的进去意识较刘备时代有所减弱,但作为守成团队,在国家承担巨大国防压力的情况下能够硬撑下去,本身也是很了不起的。

所以刘禅能较好地管理内政,虽然不一定擅长外交和军事,但可以做到任贤任能,而且有遵守先皇和忠臣教诲的自律性。如果刘禅坚持下去,即便后期继续(在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前提下)宠幸黄皓,骄奢淫逸,最多是齐桓公一类的角色,很显然称得上一代明君。刘渊给刘禅上谥号为“孝怀皇帝”,已经很能说明古人对刘禅的看法了:不是昏,而是平庸、守成之辈,这种人只要用对了人,往往有成就大事的可能。

不过,刘禅明君之路有个X因素,那就是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

西晋末年至东晋的五胡乱华,其渊源其实是东汉以来少数民族逐渐在中原农耕帝国的默许下定居北方的一段人口迁移史。至三国时期,少数民族从实力上说已经有了至少威胁中原北部边境的能力,而蜀汉统一后,势必面对处理汉帝国和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西晋八王之乱只是五胡乱华的导火索,而刘禅治理下的偌大蜀汉,是否会给他们可乘之机,非常考验刘禅的治国和用人能力,也会影响到刘禅的历史评价。

3

刘禅本身不是一个坏人,但他是不是明君,我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第一,刘禅继承了刘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优点,这一点是明君。

白帝托孤以后,刘禅当上了皇帝,但是他遵从刘备的遗嘱,让诸葛亮全面掌控了蜀国的大权,看上去是一个傀儡,但是刘禅能够让诸葛亮放手去干的精神值得肯定,这也继承了刘备的优点。

第二,刘禅真的像有些人描述的那么白痴么?这很不像刘禅!

其实刘禅还是很精明的,他知道他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诸葛亮在的时候,放松让诸葛亮干,诸葛亮不在的时候,诸葛亮推荐的人他都是该用还用,基本没什么自己的意见,都是按照诸葛亮既定方针办。其实这是刘禅在韬光养晦,他知道自己是无法驾驭蜀汉那么大的一个政权的,需要有人出力,这个就是诸葛亮。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需要,黄皓就是一个满足自身虚荣心的很好的表现。他听黄皓的话,这本身可以看出来他还是有自己想法的,并不是白痴。

第三,诸葛亮死后,无人再懂刘禅,悲剧就这样诞生,从一个算得上有作为的人变成了阶下囚。

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虽然不是父子,但是很亲近。当诸葛亮时候,刘禅能够用诸葛亮安排的人,已经是很听话了。当姜维建议远离黄皓的时候,刘禅保护了黄皓。让姜维感到害怕,怕自己遭到报复,最后屯兵剑阁,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其实姜维不了解刘禅,诸葛亮可能没有告诉自己的接班人刘禅的特点,该怎么应付,而姜维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刘禅相处,其实他们两个都不懂诸葛亮,而诸葛亮懂他们两个,这就注定了蜀汉灭亡的悲剧。

历史不能重来,壮志未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