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说到三国,人们往往谈论最多的是蜀国和魏国,其实吴国绝对不可忽视,它的国土和人口都超过了蜀国。孙权能称霸江东,除了依靠长江天险,更依靠的是手下卓越的文臣、武将。文臣有张昭、顾庸、诸葛瑾、吕范等,武将有甘宁、太史慈、攀张、周泰等,这其中给后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后期的诸葛恪、陆抗等无论是名气还是功绩都无法与四大都督相比,这里不讨论。

周瑜,东吴第一任都督,和孙策一起评定了江东,为孙权建立了根据地,是三国水军将领的一把手。其战略思想是巩固江东、攻占荆州、北伐中原。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考虑到东吴的实力,不得不接受了鲁肃联刘抗曹的战略思想,其实他内心里根本不想联合刘备,反而想在刘备实力不强的时候消灭之,这个从赤壁之战过程中可看出(这里只讨论三国演义,而非三国正史)。曹操攻占荆州以后,孙权犹豫不决,周瑜和鲁肃一样极力主战,使孙权下定决心。在赤壁之战过程中,周瑜凭借自己的智谋,带领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他使用反间计令曹操杀死蔡冒、张允;使用苦肉计,命黄盖诈降;使用火攻计,火烧曹操战船。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立下了盖世奇功。可以说没有赤壁之战,没有周瑜,就没有江东,就没有后来的吴国。所以说,在东吴四大都督中,周瑜的功劳是最大的。可惜周瑜之子,都不争气,不务正业,经常惹是生非,如不是孙权看在周瑜的面子上关照,早就被杀了。

鲁肃,东吴第二任都督,周瑜临死前推荐。其战略思想是巩固江东、攻占巴蜀、控制长江流域、联合荆州,遇有合适时机出兵中原,否则在南方称霸,类似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曹操攻占荆州后,鲁肃及时将战略调整为联刘抗曹,并且一生极力主张孙刘联盟。鲁肃初到江东,便向孙权指出,汉不可复兴,劝其早作打算。可以说,鲁肃是东吴四大都督中最具战略眼光的,也是我最佩服的。当时东汉13周,曹操已有9周,如不联合刘备,江东也将不保。只有孙刘联合,孙权在东,刘备在西(刘备后来取得了西川、汉中),共同对中原进行蚕食,才能既保全自己,又扩大势力。如果孙刘火并,曹魏出手,吴、蜀都将不保,这一点和诸葛亮所见相同。

吕蒙,东吴第三任都督,鲁肃临死前推荐。其本人战略思想不明。吕蒙的主要功绩是趁关公进攻樊城的时候,火速出兵,白衣渡江,攻占荆州。在关公败走麦城的时候,设计活捉关公。关公死后不久,吕蒙就死了。吕蒙白衣渡江,直接破坏了孙刘联盟。如果后来刘备伐吴的时候,曹丕听从刘烨的建议,出兵江东,东吴将不保。其实,江东出兵荆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刘备拥有西川,占据荆州,又夺得汉中的情况下,不但使曹操恐慌,也压制了东吴(荆州是江东的门户,西川又在长江的上游)。但据我分析,如果关公攻占了樊城,刘备集团为了不破坏孙刘联盟,很可能会让出荆州或其中一部分(江南三郡已经让给了东吴)。占据荆州,主要是为了直攻皖、洛,而有了湘樊(可和上庸、汉中连成一线),东线进攻曹魏的发起点更加逼近其腹地。可以说,白衣渡江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对。

陆逊,东吴第四任都督,临危受命。其本人战略思想,先灭刘备,后伐中原。陆逊的主要功绩是夷陵之战(与关渡之战、赤壁之战、湘樊之战并称三国四大战役)大胜刘备,保全了江东。夷陵之战后,陆逊曾想进川,后听到曹魏来袭的消息而未能得逞。陆逊还曾帮孙权讨伐山越暴乱,立下大功。夷陵之战后,镇守荆州,治国安民,政绩突出,后拜为丞相。后期,不被孙权信任,被逼死,很遗憾。陆逊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子陆抗也是能力出众,真是老子影响儿好汉。

四大都督,论功绩排序是:周瑜、陆逊、鲁肃、吕蒙;论个人喜好排序是:鲁肃、陆逊、周瑜、吕蒙。





最佳贡献者
2

鲁肃智谋更胜一筹,鲁肃不仅仅是军事家、将帅、都督,更是政治家,战略家,谋略家,站位高,眼光远,社稷之才,非其他三人可比。

3

东吴有四大都督,他们是孙权的依靠。他们按照执掌东吴军权的时间来说,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孙权本人的军事能力不足,他依靠着这四大都督,保证了东吴的安全,开创了东吴的基业。可以说,这四大都督对吴国的创建发展居功甚伟。

在这四人中,首先是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接下来鲁肃努力维持孙刘联盟,为保证东吴实力而努力。吕蒙则是顺应孙权的意志,发动偷袭荆州的作战。他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夺取荆州,擒杀关羽,创造了袭击战的奇迹。最后是陆逊,文武全才,他先是协助吕蒙袭取荆州,后来自己领兵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在北抗曹魏的战争中,他又取得了石亭之战的胜利。从此三国的局势基本稳固下来,陆逊也担任了吴国的丞相。

这四位都督都对东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究竟哪个人的智慧在这群人中最高呢?我认为当属鲁肃为最高。这是因为,鲁肃的战略眼光是在这四人中是最高的,他在孙权建立东吴的过程中,起了其他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鲁肃制订了东吴的建国方略。鲁肃在和孙权刚见面,就提出了著名的《榻上问对》。在这个问对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高超的智慧。在当时很多人还抱着复兴汉室的理想时,鲁肃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但只这个认识,鲁肃就已经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的谋士了。

然后鲁肃为孙权制订了争夺天下的方略,那就是:“鼎足江东,然后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这个方略是十分切合实际的,比起《隆中对》要好得多。这也得到了孙权的采纳,成为东吴的建国方略。

其次,在东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鲁肃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在孙权实施《榻上问对》的方略时,在刚刚实施了第一步,剿除了黄祖后,就遇到了形势的变化。北方的曹操密切关注着荆州的形势,他先是出兵淮南,逼孙权停止进攻。然后挥师南下,进取荆州。

在一片兵荒马乱之际,鲁肃抓住时机,提出联络刘备,共同抗曹的建议。后在曹操写信恫吓东吴投降的时候,鲁肃力排众议,提出了著名的唯孙权不可投降的论断。这使得孙权下定联合刘备抗击曹军的决心。鲁肃有建议召集诸葛亮、周瑜商议破曹的事宜,终于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军。

第三、维护孙刘联盟,保证北伐的成功。当时,曹操一家独大,孙权和刘备两家弱小。要想争夺天下,就要先寻求自保。所以,孙刘联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而刘备和孙权的建国方略有着根本的矛盾,矛盾的焦点就在荆州的归属上。孙权要实现全据长江的目标,而刘备要实现跨有荆益的目标。这样,双方的摩擦不断。

鲁肃作为孙刘联盟的维护者,他想方设法的维系着双方的关系,甚至遭受主君孙权的误解也在所不惜。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的江南四郡,他苦于没有发展的突破口。而整个长江防线被东吴占有,猛一看似乎东吴占据了长江,达到了目的。可是,实际上,是东吴自己独自抵抗曹操,刘备躲在东吴的背后发展势力。

鲁肃趁着刘备想要借南郡的机会,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这样,就把西线防务交给了刘备,东吴得以收缩防线,将兵力集中起来。这样,东吴才有了战略预备兵力,进能攻,退可守。

但是,这件事却受到了孙权的误解。孙权一直对借南郡这件事耿耿于怀。直到鲁肃死后,他还认为借荆州是鲁肃的一个短处。实际上,如果没有鲁肃借荆州,东吴的战略形势会十分危险。正是鲁肃借荆州给刘备,才缓解了东吴的压力。

而且鲁肃对于荆州是做了两手准备的。他虽然是一贯想保持和刘备的友好。可是,如果双方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也有武力解决的手段。这从他重用吕蒙就能够看出来。吕蒙是主张武力夺回荆州的,他和鲁肃的观点不同,但是鲁肃没有打击压制吕蒙,还让他担任自己的继承人。就是为了将来实在无法和平收回荆州做准备。而收回荆州的兵力,也正是鲁肃在借荆州之后积攒的机动兵力。

而其余的三位都督,也各有所长。在这些都督里,能力最强的是周瑜。他的军事才能,让曹操和刘备心生畏惧。在周瑜活着的时候,曹操不敢南下攻打东吴。而刘备畏手畏脚,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周瑜却一心北伐西征,想要囊括荆州,占有四川,收编刘备。幸亏他生病早死,要不然真不知道三国走向究竟如何。

吕蒙则是和孙权定下武力夺回荆州的人。他的袭击荆州的一战,成为中国古代奇袭作战的经典战例。他也因为达成了孙权多年的心愿而备受孙权夸赞。

陆逊则是东吴非常优秀的将领,他也是《三国志》中为数不多的单独立传的人物。他文武双全,既能够率领千军万马,在战场冲锋陷阵,又能够立于朝堂,担任丞相的重担。他的夷陵之战,也是中国的经典战例。

但是,这三个人的功业都是和鲁肃分不开的。先不说鲁肃制订了东吴的战略方针,他们都是按照鲁肃的方针行事。就说鲁肃的孙权联盟政策,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周瑜得益于鲁肃建立的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能够在各个战线大显身手。

而吕蒙则是破坏了孙权联盟,取得了荆州之战的胜利。而这个胜利也是建立在鲁肃的孙权联盟之上的。正是由于鲁肃的孙权联盟,使得关羽没有防备遭受了奇袭。

至于陆逊,则十分可悲。由于吕蒙的过失,使得吕蒙不但没有孙刘联盟的帮助,自己还成了救火队长,东西救应。虽然在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在石亭之战打败了曹休。可是,这些胜利都是防御战的胜利。

面对整条长江防线,面对强大的曹魏,陆逊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徒唤奈何。陆逊也成为四大都督中没有能够开拓领土的都督。

结语:

东吴的四大都督对东吴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四人中,鲁肃的战功最小,可是他的贡献却是最大的。这是因为,他的智慧是四人中最高的。他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能力,为东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他的《榻上问对》为东吴指明了发展方向,他坚持的孙刘联盟为东吴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努力下,孙刘联盟一直比较稳固。这让曹操无隙可乘,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他借荆州给刘备,当时正在写信的曹操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竟然手中的笔落地也不知道。可见,鲁肃这一步让曹操何等震撼。

可惜,鲁肃所做的一切,并不能被孙权理解。他一心想拿回荆州,实现自己安全的考虑。虽然,吕蒙利用鲁肃多年的联盟红利,奇袭夺回了荆州,可是也使得鲁肃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即便是东吴有陆逊这样优秀的人才,也无法挽回局势,蜀汉和东吴双双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舞台。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

4

东吴四大都督各有所长,都为东吴的兴盛立下了功绩。周瑜最大功劳是力主抗曹,并在赤壁战役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挽救了东吴,奠定了三国鼎立雏形。不足是战略眼光有限,看不到孙、吴联盟的重要性,所以罗贯中在小说中写他心量狭窄,也不是空穴来风。鲁肃颇具战略眼光,一举看透非孙、刘联合不能战胜曹操,多次促使两方的同力合作,也为化解两家矛盾作出了努力。且本人属忠厚长者,人缘极佳。不足是军事上稍弱。吕蒙这个都督较差一些。为邀功鼓动孙权夺取荆州,杀了关羽,导致两家夷陵大战,破坏了两国关系,使生灵塗炭,人民遭殃。也使得吴国背信弃义,背上了信义之耻。功劳是取得了荆州全境之地,扩大了东吴国土面积。陆逊是最全面的一个,不仅打败了刘备,扶东吴于危难之中,而且在抗曹方面也是极具战略眼光。这四人皆是东吴的栋梁之才,也是孙权最为倚重心腹大臣。

5

周瑜的智慧在于个人方向比较明确,一开始认识到天下事不可为,铁定跟定孙氏打江山。在赤壁之战中是吴军方面总指挥,以三万人对阵曹操几十万,火烧赤壁,打败曹操。这是最大的功绩。

鲁肃与周瑜有点象,也是认识到天下形势。自己找出路,他明确地提出东吴可以鼎足为一方与中原抗衡,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坚定了不投降与曹军作战的意志。鲁肃的不足是答应借荆州给刘备为安身之地。从另方面说,不借给荆州又如何呢,没有这条件,刘备可能不会跟孙权合作,赤壁之战不是孙权一家在战斗,是两家联合作战的结果。从这说,鲁肃的连横之策是有效的。后来,鲁肃指出刘备已经得了四川,应该信守诺言,否则会为天下人笑话,刘备不得不画湘江分治,把荆襄九郡一半还给孙权。也算是善始善终了。鲁肃的智慧应该是大智慧了。鲁肃的这个大操作直接决定了三国鼎足形势的最后确立。

吕蒙是个武将,打仗身先士卒。孙权喜欢读书,也要吕蒙读书,吕蒙也很用功。吕蒙经常给鲁肃出主义,鲁肃说,大兄弟,你的书是没有白读啊。吕蒙说,不要瞧不起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向孙权建议,说,我们可以进攻关羽,关羽的作用的确是可以帮我们挡住北边来的魏军。但是,我派潘璋守住秭归,蒋敬游击在长江,一样可以防御魏军。孙权于是同意打关羽。吕蒙本来就有病,于是回家养病。关羽听说吕蒙不在,就把荆州的精兵都调到樊城攻打魏军,吕蒙却悄悄的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吕蒙的计策也是成功。但是激怒了刘备,刘备率领大军要为关羽报仇,为东吴又带来了战争。你能说吕蒙的智慧是大还是小?吕蒙最不应该的是截杀了关羽。孙权和曹操当时都下命令要放过关羽,吕蒙偏偏要为大都督周瑜报仇,派马忠斩杀了关羽,彻底激怒了刘备。吕蒙是小不忍而乱了大谋。

荆州大战的摊子还是要由陆逊来收拾残局。好在陆逊能够忍,受命于危难,制约吴军不与刘备接战,找机会用火攻,把刘备70万大军杀败。陆逊在后面抗击魏军进攻也屡次成功,是一代杰出统帅。但是也没有跨出国门打到蜀国或者魏国去,算是守成。如比较,当年春秋吴国,孙武只用3万人马打入楚地,攻占楚都。是比不上的。

从总的谋略来看,还是鲁迅有大智慧,鲁肃了解刘备方面,识大体,顾大军。而周瑜吕蒙则不大清楚,多犯错误。吕蒙不过是一名战术将军,谈不上智慧。陆逊为一兵家不能有大作为,也称不上大智慧。三国的鼎力实在是有赖于鲁肃。鲁肃虽然对内比较粗鲁,对外却可以称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6

东吴四大都督指的是周瑜(175年—210年)、鲁肃(172年—217年)吕蒙(179年—220年)、陆逊(183年—245年)四位都督的年龄相差不大,最大的鲁肃比最小的陆逊只大了十一岁,陆逊活的时间最长,而且有本地士家大族的身份背景,他在吴国的影响最大。在吴国建国前期,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收复荆州擒杀关羽,夷陵之战追击刘备是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四位都督分别有参与并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瑜,先帮着孙策平定江东,后又帮着孙权稳定江东,外事不决问周瑜”绝不是一句空话,有周瑜在孙权才能迅速稳定江东局面并进一步发展。赤壁之战前,曹操想和孙权会猎于吴,是周瑜站出来坚决主站,他不只提了建议还亲自操刀,周瑜主导了东吴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后来东吴其他三位都督治理江东奠定了基础。相比其他三位都督周瑜有“打天下”的功劳,他被后人列进武庙当之无愧。


鲁肃,早在孙权上任之初就为孙权谋划了“榻上策”,指出了东吴未来的发展方向,赤壁之战前极力主张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协助周瑜打好赤壁之战,没有鲁肃就没有孙刘联盟,没有孙刘联盟就没有三分天下。鲁肃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但鲁肃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相较而言鲁肃站的角度更高,如果单纯比较政治智慧,鲁肃更胜一筹。


吕蒙,在军事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但他的智慧只停留在战术层面,“白衣渡江”收复了荆州的同时也失去了盟友,致使吴蜀两国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坐等敌人做大。


陆逊,东吴乃至三国时期的一代名将,收复荆州前给关羽写信以安其心,在夷陵战场制定火攻刘备的计谋,比孙权小一岁的他深得主公信任,只不过晚年陷入了太子之争郁闷而死。陆逊不仅自己是军事家,他还培养儿子陆抗也成为军事家,陆逊军事智慧更高一筹。


东吴四大都督谁的智慧更高一筹呢?看从哪方面比较,比政治智慧鲁肃更高,比军事智慧陆逊更高,比贡献周瑜更早,比学习能力吕蒙更快。

7

《三国演义》中,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东吴四大都督。其实,正史中,这四个人都没有担任过“大都督”这样的职务。但因为这四人曾先后统领东吴兵马,为孙权保一方平安及建立霸业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演义小说便把他们称为“大都督”。

而且,这四任大都督中,都有职守上的承接关系,以孙权的话说,周郎之后又子敬,子敬之后有子明。吕蒙死后,夷陵之战中又冒出个陆逊,在危急之中拯救了东吴。而在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之战中,陆逊献计吕蒙诈病麻痹关羽,也算是与之前的三大都督有关联了。所以,把这四人放在一起比较,也是大可一比的。

假如以《三国演义》来衡量,仅以智慧论此四大都督,周瑜毫无疑问的要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吕蒙、陆逊、鲁肃。但是,《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关羽,抹掉了鲁肃很多历史功绩,成了刘备集团的一枚棋子。从正史看,鲁肃恐怕不是罗贯中笔下的有点迂腐的仁厚长者,而是胸怀大略的智谋之士,其智慧不亚于诸葛亮。因而,东吴四大都督若按正史排名,鲁肃当为第一,其智慧也要高出周瑜、吕蒙、陆逊一筹。

鲁子敬最先提出“三足鼎立”的战略谋划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鲁肃率部投奔孙权。在一次聚会上,孙权对鲁肃的言论很感兴趣,便在会后留下了他,单独请教天下大事。在这次谈话中,鲁肃对孙权提出了建立霸业以争天下的战略构想。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这应当是“三足鼎立”的最早模型,鲁肃脑海中的三足,指的是东汉王室、曹操、孙权,不包括当时尚在四处飘零的刘玄德。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献“隆中对”,也提出了“三分天下”。然而,此时,已经是公元207年的事情了。所以,历史朝着三足鼎立方向发展,孙权这一方势力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三国”的形成与鲁肃密不可分。这一点,周瑜、吕蒙、陆逊都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鲁肃的“三足鼎立”方略并不只是一种构想,而是有步骤的步步推进。当时,鲁肃对孙权说:“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毫无疑问,鲁肃的战略步骤首先是夺取荆州。这一点,也为曹操、诸葛亮所共识。但是,鲁肃提出夺取荆州,然后鼎足江东计划时,曹操正在北方平定诸侯,诸葛亮尚在隆中躬耕。假若孙权此时进兵荆州,恐怕会有很大的胜算。鲁子敬认为“鼎足江东”战略的前提就是“北方多务”,曹操等军阀忙于逐鹿中原而无暇南顾。孙氏又与刘表有世仇,兴兵攻打师出有名。即便不能捣毁荆州老巢,但攻占后来与刘备争夺的长沙等地,夺占部分荆州辖地,提前向西扩张,也不至于后来处于被动的局面。

但是,孙权缺乏其父兄的壮志雄心与武力胆魄,鲁肃提出“鼎足”江东计划时,孙权竟然这样说道: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在这样的自保策略下,孙吴不断错失机会,竟然连一个江夏都打不下来。好不容易打下来了,由不敢坚守,只是掠走了部分人口便退兵回东吴了。直到曹操挥师南下,鲁子敬才催促孙权,赶紧建立孙刘联盟,以抗曹操,力保“鼎足”。

借荆州到底是对是错

孙权因为自己缺乏霸王胆气,错失了占据荆州的最佳时机,使得鲁肃不得不在曹操南下之际,火速催促孙权,联络刘备,希望刘备帮助刘表的两个儿子稳住荆州局势,抵御曹操下江东。

此时,孙权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派鲁肃北上联系刘备。但是,鲁肃出发之后,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荆州刘琮投降,占据了三家都希望得到的战略要地。面对不利局面,鲁肃并没有放弃,而是星夜兼程倍道,在当阳见到了刘备。原本打算投奔苍梧太守的刘备集团因为鲁肃的到来改变主意,决定与孙权攻抗曹操。

刘备、诸葛亮之所以答应鲁肃的计划,其中肯定有交换条件。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个条件大概与荆州有关,也就是后来的“借荆州”。

鲁肃见到刘备后,得知他们将投苍梧太守,恐怕预料到了事情严重性。一则,江北失去一道抵御曹操的屏障,孙权将孤身迎战。以孙权的胆识,投降是极有可能的。第二,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远离主战场,刘备完全可以静观事态变化,如诸葛亮所盘算的那样,无论哪家得胜都可从中渔利。假如刘备从苍梧发起攻击,向东、向西、向北,都有望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目标。

然而,在诸葛亮的计划中,最优选择就是占据荆州,然后西取巴蜀。鲁子敬既然开出了这样的条件,便能跟满足刘备、诸葛亮的需求,这笔买卖也就顺利的成交了。

其实,借荆州是鲁肃为实现战略置换所行的一步险棋。当时,孙刘两家都没有把握单独自保,必须联合起来,才有望对付乃至击败曹操。既然联手,就得共享战争成果。“借荆州”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瓜分击败曹操之后由孙刘两家占领的地盘。因为,荆州原本不是刘备的,更不是孙权的,谈不上谁借给谁。“借荆州”应当是把该分给孙权的地盘暂时借给刘备,而孙权这方需要打下其他地盘来交换。

因为达成了这样的条件,刘备、诸葛亮便加以利用,以“赖账”的方式,借而不还。虽然如此,东吴却籍此实现了“鼎足江东”,历史也因此进入三分天下时代。假如不把荆州“借”给刘备,孙权敢灭了这个维系三家暂时平衡的刘氏集团吗?从当时的形势看,孙权没有胆魄,也没有能力这样做。从他们出兵为刘备打合肥、南郡的战役来看,孙权远远不及乃兄孙伯符,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胆略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同样,攻打刘备孙权也是心中无底。听说刘备占据了荆州(治所),便立即与之和婚。

所以,借荆州三国棋盘上的一个大招,绝不是鲁肃的失误。这个计划,孙权当时是极力支持的。

孙刘联盟为三国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鼎足江东”这个总体战略谋划之中,鲁肃在历史即将走到拐点的时候,提出联合刘备共治曹操,便将历史导向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周瑜打赢赤壁之战,其实,也是鲁肃总体战略之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周瑜根本就没有鲁肃这样的战略谋划,鼓励孙权与曹操决战,仅是凭借自家实力,根本就没想到要去联络远未成气候的刘备集团。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决战地点是在乌林。准确的讲,火烧赤壁应当是“火烧乌林”。乌林在赤壁对岸,假若没有刘备的配合,周瑜要打赢这场战争,恐怕会有不小的难度。

对于鲁肃借荆州以巩固孙刘联盟,周瑜并不赞同,甚至还给孙权建议,以孙权嫁妹为名软禁刘备。若此,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东吴又将直面曹操。这条计策幸亏没被孙权采纳,否则,便正中曹操下怀。当时,曹操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吓得毛笔都掉在了地上。

此后,鲁肃在极力维持孙刘联盟的基础上,与刘备据理力争,文武兼施,迫使刘备交出荆州部分地盘,以湘江为界划清地盘(上文提到,孙权若及时占领这些地方,哪有这么多事)。这其中,“单刀赴会”是鲁肃约关羽谈判时提出来的,而非关羽英雄气概吓坏了鲁肃。就是这次“单刀赴会”,鲁肃义正辞严的指责关羽,刘备才不得不罢兵“还”了部分“债务”。

鲁肃在接任周瑜的职务后,一直在策划收回荆州。屯住陆口时,鲁肃曾经去看望了吕蒙。原本,鲁子敬很看不起吴下阿蒙,但听了吕蒙为夺取荆州而制定的五种方案后,立即拍着他的背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他结为最好的朋友,并把他推荐给了孙权。鲁肃死后,吕蒙接任,终于实现了鲁子敬生前愿望,攻占了东吴日夜渴望的荆州。

假若鲁肃不把荆州借给刘备,刘备便有除了投奔苍梧太守吴臣而外,孙权也将提前与曹操决战而不一定获胜。这样,是不是会出现三国这段历史,还真的不好说。

因而,以“借荆州”为条件建立起来的孙刘联盟,实际上是三国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孙刘两家以荆州为据点所展开的斗智斗勇,都为后来的三国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吕蒙、陆逊,乃至周瑜,都是在鲁肃的战略大框架内发挥自己的智慧,其历史功绩很难与鲁肃相提并论。

孙权对四大都督的评价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登基仪式上,孙权对群臣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孙权所说的“尝道此”指的就是鲁肃所谋划的“鼎足江东”。然而,正如上文所讲到的,孙权当时根本就不采纳这条建议,而是甘愿臣服于汉室。也是因为孙权当时的不思进取,错失夺取荆州的最佳时机,导致了后来无奈“借荆州”以实现战略转换。但是,孙权却与陆逊论及周瑜、鲁肃、吕蒙三人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子敬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按照孙权的排名,周瑜第一,吕蒙第二,鲁肃最后。之所以是这样的排名,原因是孙权对鲁肃劝他“借荆州”耿耿于怀,说是鲁肃“一短”。因为这一短在吕蒙手上得以弥补,所以,就凭这一件事,孙权认为吕蒙比鲁肃强。

除了这一处评价外,孙权对鲁肃的人品给予了质疑。因为关羽守荆州,孙权感到十分害怕,试图和婚也遭拒绝。此时,鲁肃给孙权上书说“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这件事情竟然被孙权说成:“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孙权这是放下碗筷打厨子,没有当年鲁肃的战略远见,孙权别说“借荆州”,恐怕将面临向曹操投降,或者被曹操所灭的巨大危机。自己不具备父兄的武功胆略,错失战略时机,又惧怕关羽,便将鲁子敬的功劳以受杀关羽而抵消。这其中恐怕有屡遭关云长羞辱,吕蒙为他雪耻的缘故吧。

除此之外,便是孙权为自己护短。当年,鲁肃劝说他袭取荆州,孙权则甘愿做汉室之臣,从而错失了战略良机。孙仲谋在怎么厉害,也难免做一回甩锅侠。

至于陆逊,孙权的评价也有不少,但谈到陆逊的智慧时,孙权竟然认为“伯言常长于计校,恐此一事小短也。”尽管陆逊夷陵之战击退了刘备,等于又一次挽救了东吴,为孙权称帝举行了奠基礼。但是,这样的功绩同样比不过吕蒙袭取荆州,为自己雪耻,为自己护短的功劳大。

因而,孙权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他对四大都督的评价并不一定十分可信。倘若一定要给东吴四大都督排一个顺序,就必须全面参考他们对东吴的功绩与贡献。因为,这些功绩与贡献都是凭借其智慧换来的。

鲁肃的“鼎足江东”是统括东吴历史的总战略方针,无论周瑜的赤壁大胜,还是吕蒙袭取荆州,以及陆逊的夷陵之战,乃至孙权称帝,都是基于这个战略框架下的战略步骤。没有这一点,孙权也就是个割据一方臣服汉室,最终还有可能臣服曹操的诸侯王。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鲁肃力主孙权与曹操决战,并以“借荆州”为条件换取了孙刘联盟,因而打赢了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才是“鼎足江东”最关键的一步,鲁肃深谋远虑,决定了东吴三分天下有其一,居功至伟,排名第一当无可争议。

陆逊除了在夷陵之战中大获全胜外,成功袭取荆州也功不可没。后来,还在石亭击退了曹休,粉碎了一场内外勾结的灭吴阴谋。曹休因为兵败而羞愤难当,活活被气死。按照陆逊的功绩,当居四大都督的第二位。

周瑜、吕蒙,则要退居第三、第四的位置了。

虽然这样排序,但三国人物在每个历史节点中,都担当了自己的责任,历史节点不同,所处形势各异,简单的排序似乎并不公平。东吴的四大都督继往开来,都为东吴政权的建立与三足鼎立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智慧,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而,绿野老道认为,这四大都督排名不分先后。

8

周瑜,魯肃,吕蒙,陆逊是东吴的四大都督,按照孙权的评价,其排名顺序是陆逊,周瑜,吕蒙,鲁肃。<<三国志>>将周瑜,吕蒙,鲁肃三人并作一传,陆逊单立一传,似乎也认为陆逊更胜一筹。从个人谋略及其对当时的影响来看,鲁肃应排在第一。
<周瑜>

孙权认为,周瑜拥立有功,又打败曹操,开拓荆州,所以,很难有人比过他。鲁肃建国策略,赤壁战前极言不可降曹,但是,孙权又对其借荆州给刘备一事耿耿于怀。吕蒙白衣渡江消灭关羽一仗打的痛快淋漓,深得孙权赞扬。孙权夸赞周瑜时,附带对陆逊说:邈焉难继,君今继之。言外之意,陆逊是四大都督之首了。

作为一之君,又是对下属的评价,应该是最权威的评价了。但是,孙权的评价更多的是,立足于他们四人对东吴所建立的功勋而言,参杂了个人的私念,不免有失偏颇。

周瑜的赤壁之战,虽然很重要,但深究下去,除了坚定打的信心外,战术上的功劳更多的应归功于黄盖。战后,周瑜并没有什么精典的战例和高瞻远瞩之类的谋略。也或许和他英年早逝有关。

吕蒙的功劳,大多在具体的战例上。白衣渡江取荆州的确精典,但也只能说是战术层面的谋略。更何况,最大的受益者应是曹魏一方。

陆逊的功劳大是当仁不认的,夷陵之战打的也确实不错,但是,从双方实力的对比上来看,刘备一方无论是军队人数,和参战将领的名气都不战优势。陆逊在大胜后没有剩胜追击蜀汉残兵,而是积极回防曹魏,的确不乏名将的眼光和智慧。其实,刘备的结局远在战场之外,军事素质远不如陆逊的曹丕也预料到了。

也就是说,这三个人的智慧和谋略虽然,却不乏真知卓见,但也仅仅局限在具体的战术上,都没有同时给当时的三方造成更深远,更震撼的作用。

唯有鲁肃,其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化,不仅俱有可操作性,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东吴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脱离,他前期的战略谋化。
<鲁肃>

赤壁战前,他敏锐地觉察到单靠东吴不足以对抗曹操,是他促成了孙刘联盟。又是他大胆地立排众议借荆州给刘备,牢牢地把刘备和孙权拉到一块共同对抗曹操。当曹操听说,东吴借荆州给刘备时,吃惊的把笔掉到了地下,可见鲁肃此举给曹操的震撼力有多大。可惜,鲁肃也是英年早逝,否则,此后,三国局势的走向是什么样还真未可知。

所以,鲁肃才是大智慧者。

9

东吴的四大都督按时间先后的排列顺序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四大都督的话,我认为是这样的:

周瑜文武双全、胆略过人,是天生领导型的儒将

鲁肃低调沉稳、深谋远略,是战略级别型的谋士

吕蒙勤奋好学、勇猛善战,是封疆大吏型的上将

陆逊足智多谋、冷静善断,是江山社稷型的奇才

东吴四大都督

简单地说,周瑜是儒将,鲁肃是谋士,吕蒙是上将,陆逊是奇才,如何才能比较他们的智慧呢?其实很简单,从他们的言行就比较。

智慧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多种方面的能力,而不是限局在一种,从这一点来看,吕蒙第一个被排除最有智慧的人,吕蒙的确勤奋好学,打起仗来也是勇猛善战,包括用计谋装病迷惑关羽,让关羽放松对东吴的防备,与孙权商定奇袭荆州的战略,以白衣渡江将东吴士兵化装成商人成功骗过了关羽的哨兵,以善待荆州百姓收获了荆州民心,让关羽不战而败。

吕蒙

所有的一切似乎彰显了吕蒙独特的军事才能,但是吕蒙偷袭荆州的行为等于是明面上撕毁孙刘联盟的协议,在三国鼎立的时刻,两个弱小的国家却首先打起来了,这无疑是一种短视,以整个天下的战略来看,吕蒙的行为就是一次极大的冒险,带来了刘备疯狂的报复,也给东吴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风险,幸亏陆逊打败了刘备,才暂时化解了风险,如果陆逊败了,那将会是东吴的亡国,而这都是吕蒙偷袭荆州之后的巨大政治风险,所以吕蒙的智慧大打折扣,是四大都督中最低的,排名倒数第一。

第二个被排除最有智慧的人是周瑜。没错,周瑜确实是文武双全、胆略过人,是东吴内部坚决支持孙权抵抗曹操的鹰派人物,在赤壁之战利用黄盖提出的诈降计加火攻计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后在随后的南郡之战中击退了曹仁成功占领了南郡,周瑜以独特的军事才能击败了当时军事能力最强的曹操,看起来,周瑜很有智慧。

周瑜

但是,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向孙权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是有问题的,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然后把关羽、张飞纳入麾下,再沿长江逆流西进攻打盘踞益州的刘璋,夺取益州,进而与曹操划江而治。周瑜这一战略的可操作性非常低,甚至没有,软禁刘备也许能成功,但会引发刘备背后整个集团的敌视,尤其是关羽和张飞,周瑜是绝对不可能既在软禁刘备的同时,还能把关羽和张飞收入麾下。

再就是周瑜夺取益州的战略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周瑜没有合理地解决刘备集团的问题,要知道刘备的终身理想就是占据益州和荆州,如果周瑜能活着攻打益州,那占据荆南四郡的刘备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抄了周瑜的后路,如果孙权敢软禁刘备,那么不用曹操出手,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就会打起来,到时候曹操直接再次南下渔翁得利统一天下并不是难事。

事实上,周瑜的这一战略是一大败笔,辛亏没有实施,否则东吴政权将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当时刘备势力已经初步形成了,是无法忽视的一股势力,既然关羽和张飞这样的万人敌,又有诸葛亮这样善于治国的人才存在,在短时间内,刘备势力不可能会被孙权或者周瑜击败,所以在既成事实之下,刘备集团只能联合,而不能被控制或消灭,所以周瑜的智慧打了折扣,在四大都督中排名倒数第二。

陆逊

第三个被排除最有智慧的人是陆逊。对,你没看错,陆逊的确是足智多谋、冷静善断,能够在夷陵之战,以名不见经传击败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非常容易,而且夷陵之战中,陆逊一直在战略示弱,以便发现刘备的弱点,最终陆逊利用刘备放弃水军,入林扎寨的弱点,一举大败刘备,这就是陆逊杰出的军事能力。

同时,陆逊还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魏名将曹休,只可惜没有听从朱桓扩大战果、全歼曹休、割据淮南的建议,陆逊属于那种守土有责,进攻不力的将领,在军事上的战略过于保守。另外,陆逊也是东吴第一任丞相,这就是陆逊的社稷之才,能文能武,但陆逊在孙权选择继承人的事件上站队,导致了孙权对陆逊的猜忌,最终陆逊被孙权逼死,这就是陆逊的智慧失败的地方,所以他的智慧在四大都督中排名第二。

鲁肃与吕蒙

最终,四大都督中最有智慧的人就是鲁肃,为什么是鲁肃,他不是个老实人吗?

鲁肃一点也不老实,相反还非常强悍,敢以一万兵力在益阳与三国第一名将关羽的三万兵力相对峙,更牛的是鲁肃还敢单刀赴会见关羽,据理力争讨要荆州,说得关羽毫无回口之言。而正是因为鲁肃牵制了关羽,才让吕蒙有机会攻取荆南三郡,最终双方湘水划界孙权要走了2个郡,算起来还是东吴的胜利。

但是,鲁肃一生对东吴最大的贡献却是战略级别的国家发展大计,一个国家的战略就相当于未来的发展,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兴衰,鲁肃是三国之中第一个向孙权提出先三分天下,后划江而治的战略家,没有之一,鲁肃的战略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早了7年,却是孙权建国立业的基本。

鲁肃与孙权

鲁肃在公元200年就敏锐地发现天下形势的发展,劝孙权先巩固自身实力,再稳步发展,向西攻取荆州,击败刘表,先与曹操、刘璋三分天下,然后再西进消灭刘璋,由孙权与曹操划江而治,最终再北上统一天下。这是整体战略,孙权在一生中只完成了二分,便建立了帝业。

赤壁之战前,鲁肃在曹操南下荆州的危机中发现了东吴的危机,敏锐地到荆州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与其说是赤壁之战三分天下,不如说是鲁肃的联刘抗曹战略导致了三分天下,鲁肃的眼光非常长远,在别人还没有看到问题所在时,鲁肃就已经做好了结果的预测,力保东吴数十年国家安全稳定,鲁肃才是头功,所以鲁肃的智慧才是四大都督中排名第一位的

10

毫无疑问是周瑜。按综合能力是周瑜、陆逊、鲁肃、吕蒙,根据功绩周瑜第一,陆逊第二,吕蒙第三,鲁肃第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