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如果根据《中国军事通史》当中的总结,清军的成功主要是其战略上的合理布局、政治上向儒家集团妥协、军事上更为强势。
军事上来说,这得益于八旗制度,以及满洲农业的不足。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没有今天这么温暖,正经的苦寒之地,农作物一年只能成熟成熟一季,所以气候的劣势逼得满洲人不得不以狩猎、采集、商品交换等经济生产方式来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
所以满洲男人从小就要练习骑射武艺,而且妇女为了鼓励父兄子弟练习武艺,也会进行弓马骑射的训练,而且满族传统《摇篮曲》中也有这种歌词,所以,满洲人就是天生的战士。在满洲人弱小且四分五裂的时候,明朝可以凭借体量优势压制满洲,但是一旦满洲形成合力,明朝就无法再压制满洲。
再者,八旗制度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八旗制度糅合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内容,而且其管理层级简单,不存在庞大的官僚集团,客观上反而提高了其行政效率,因此相同的时间内,满洲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应对同明朝的战争,因此战争的主动权在满洲人手里。
同时,清初的军事制度也更为合理。清初八旗计丁授田,每个壮丁都有农庄以及负责耕种的奴仆,因此每个壮丁的经济情况都有保障,所以每个壮丁都有足够的经济开销进行军事训练兵装备优质的武器、甲胄和战马。这就有点类似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公民兵制度。同时,每个壮丁都可以根据战功分享战利品,即便是投降过去的明君也可以根据战功分享战利品,干的好可以和满洲人一样获得财富、奴仆、农庄以及社会地位。
反观明军,由于户籍制度把士兵变成了国家农奴,而且是世代为奴,因为一旦从军子孙后代都无法脱籍,每年要上交巨额田赋,而且还要受到各级长官的盘剥;这只是卫所兵,而明朝边军同样凄惨,他们没有份地,只拿军饷,但是由于喝兵血这一优良传统,那点可怜的军饷还要受到各级长官的层层盘剥,发到手里根本不足额,甚至有士兵因为买不起棉衣冬天被冻死。另外,作为一个明军士兵,你也不能有个漂亮老婆,如果你老婆有点姿色就肯定会被哪个长官拉去暖被窝了。
一个叫杰罗尼莫的西班牙人曾经如此评价:如果一个国家的军人处于不光彩和奴隶地位的情况下,这样的军队能有什么作为?成千上万这样的军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明军正应了这句评价,所以明军对满洲人屡战屡败,甚至被打的不敢野战只敢守城。
但是每个人心里都走一杆秤,对于最底层的士兵来说,既然跟着满洲大汗可以吃香喝辣,那么明朝又算什么!因为忠诚都是和报酬划等号的,只要投奔了满洲大汗就能吃饱肚子,就能拿到足额的军饷,还可以和满洲人同样凭借军功分享战利品甚至获得社会地位,那么谁还不拼命呢?
你也可以这么理解,也就是明军只有在剃头之后
才有战斗力,而且即便是投降满洲大汗的明军只要亮出剃了的光头,往往都能吓得对手狼奔豕突,这也是世界军事史的一个奇观。另外,由于清朝军事上的强势以及政治上向儒家集团妥协,争取到了儒家集团的合作,因此当时的情况是满洲人在前面打仗,汉人在后面帮助清朝维持、整顿社会秩序。而且这些汉儒对满洲皇帝比对姓朱的皇帝还忠诚,甚至有汉官郝浴大骂打算放弃保宁的吴三桂、李国英等人不效忠大清,还说不死于贼,亦死于法,力主守城。可见儒家集团对清朝的认同,我就纳闷了,这么有血性的话,怎么在明朝就没人说的出来呢?
在战略上,大清的战略很简单,因为清军毕竟人少,既要应对同反抗势力的战争还需要分兵稳定后方,军队不够用。但是清军走的都是精兵路线,投降的明军只保留少量精壮,剩下不适合当兵的都是遣散。所以清军的战略就是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集中机动兵力以及火力进行快速突击,尽可能消灭敌方有生力量。这套战略其实执行的也不错,几乎每次清军进行快速突击的时候,对手再牛逼哄哄也都只能土崩瓦解,而且清军还在投降的明军当中发现了不少防御战人才,没少让反抗武装吃瘪。这帮人在明军序列里是废物,到了清军当中就成了人才,因为废物都是用错了的人才,满洲大汗能人尽其用,你说讽刺不。另外,清朝上层可谓是十分团结,军事贵族之间的矛盾、满洲贵族同代表儒家集团的汉官之间的矛盾,可谓是非常尖锐。但是再斗大家也都能以大局为重,斗而不破,可以说是非常南得。而各路反抗武装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彼此间斗得你死我活,其最终结局只能被大清消灭。
所以,大清能够统一区夏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