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北宋时期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皇帝,因他是兄终弟即的,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
宋太宗原名赵匡义,因避兄太祖赵匤胤名讳改名赵光义。开宝九年(976年)登基于至道三年(997年)去世共在位21年,在位期间,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州和泉州的陈洪进归附(978年),979年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情况,后因攻辽失败从战略上转为防御,以和平相处。
因太祖感恩其当初是"黄袍加身"时的主谋之一,又是胞弟身份,封过太宗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泰宁军节度使,大内都部暑,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后被封东都留守,别赐门戟,最终封晋王,其权利位列宰相之上,成为二号人物,培养大量幕府成员,有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等,登基后都成为心腹在朝廷担任要职。因官场上一帆风顺,其文采很了得,善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百六种字体,开创升平诗歌成为宋代诗歌重要特征之一,修书巜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改变唐未以来的重武轻文陋习,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是太祖时的几倍,使很多有才华之人入朝为官。但其人品方面我个人意见并不看好,因古代帝位都是皇子继承,而兄终弟即极不合理,所以后世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讲得是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有记载召的是太祖四子赵德芳,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准有人,但有人远远遥见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本人认为两人密谈肯定有激烈争吵,且传召之人王继恩早被赵光义收卖,知道此次传诏必是太祖弥留之际传位之大事,所以密报晋王。晋王早对皇位势在必得,见面后大吵在所难免,而且太祖第二天就死了,疑点太多。后来虽有“金匮之盟"一说,但那是太宗即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赵普道出,根本没有说服力。太祖死时两个儿子德昭己二十六岁,德芳己十八岁,且德昭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被太宗逼杀,德芳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暴死,年二十三,不久太宗弟弟赵廷美也死了。个人认为太宗有篡位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