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说对清朝的贡献,李鸿章比张之洞更大。

如果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看,李鸿章的贡献还是比张之洞大。

第一,李鸿章内政外交都很擅长。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叛乱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对内方面。对外方面,李鸿章周旋于各国之间,在外交上,西方列强只认李鸿章,更是无可替代。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李鸿章与各国谈判,免除了追究慈禧的责任,让各国能够签订条约、退兵。对清朝而言,更有点挽狂澜于既倒的意思。

这两点,张之洞比不了。张之洞是从清流而成为封疆大吏。这在晚清是个异数。在总督两广前,张之洞更多的是通过奏事而得到肯定。总督两广、湖光后,张之洞所做的主要设立水师学堂,开矿务局,设广雅书院,创办汉阳铁厂等。相比李鸿章而言,有两个方面不如:一是时间上晚了,张之洞所办的洋务比李鸿章都晚;二是影响上不大。相比李鸿章办北洋和外交是开创性的,张之洞的洋务是跟随者,是二流的。

第二,李鸿章更有使命感、更务实。《清史稿》中两人的传记,对他们有各自的评价。评价张之洞是“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张之洞身上有着很明显的文人好名的特点。所以,他每任一官都很注重形象工程和业绩,像在湖北时办汉阳铁厂等,乃至提倡变法、兴办学堂、废除科举等,都有着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同时,由于是清流出身,《清史稿》本传中还说他“遇事敢为大言”,也就是好说大话。

而作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李鸿章在同治年间与曾国藩共同发起设立江南制造局,建立北洋水师,拉开了师夷长技的现代化大幕。同时,更加注重留意人才,与曾国藩共同推动首批留美幼童,意在为学习西方培养人才。

相比李鸿章,张之洞有两点比不了。一是《清史稿》李鸿章传中说的“持国事,力排众议”,就是认准了的事,就要干下去。二是《清史稿》传记中所说的“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这两个评价,相比于对张之洞的评价,两者高下立判了。

最佳贡献者
2

回答问题:毋庸置疑当然是李鸿章的贡献更大,尽管他和张之洞都是晚清呼风唤雨的人物,然而李鸿章久居中枢,又建立了北洋体系,仅仅是这两项就是张之洞不能比的。

作为洋务运动重要关键人物,李鸿章的影响力是十分广泛的,从最开始创立淮军到接任直隶总督,这位李中堂非常受慈禧皇太后的信任,不然也不会让他创办北洋海军。

那么,说到张之洞也是晚清影响力较大的人物之一,我们最为熟知的是他创办的汉阳铁厂,张在任湖广总督期间也是呕心沥血,在湖北干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

总体来说,两人都是晚清不可多得的无双国士,如果同治中兴没有两个人的参与绝对不能称作中兴。可是仅仅靠两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改变历史的潮流,大兴已经烂到骨子里,出包完结是迟早的事。


3

很多人都会强调张之洞建了汉阳铁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到抗日时期还在用;李鸿章买的铁甲舰甲午一战全没了,根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张比李强。

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了。

汉阳铁厂在张之洞手里因经营不善几乎破产停产,当时出的钢铁材料都是废品,是李鸿章的手下盛宣怀出资出人把厂子救了下来,才有了后来的汉阳造。

不能说张之洞没功,汉阳铁厂当年亚洲第一,是在他手里建起来的,但张外号“钱屠”(出钱是公家),做事好面子不计后果,往往收不了场,放现在渎职罪是没跑了,还谈贡献?

张之洞最大的贡献有二个,一是袁一齐停了科举,这相当于动摇国本,各省读书人从此与中央离心离德(读书人背后是各地方的家族势力),彻底断了晚清中央与地方最后一点联系。(1978年恢复高考未尝不是从中吸取了经验)

二和一是有联系的,停了科举读书人没了出路相当于失业,张之洞在湖北建新军,广招失业的秀才、童生,这些文化人本来是有一份很有前途的公务员可以干的,现在要当兵,你说气不气?

反清情绪高涨秀才们进了新军就串连造反,后来的事大伙都知道了,武昌起义了。

所以要论对贡献,张之洞是有很多,但那是对民国的,与晚清无干。

还有人说李鸿章没贡献,举例都是拿甲午说事,那意思船没了还不如造个园子,现在还可以卖门票。

这就扯了,船是没了,但底子在,那几十艘能正常行驶没点工业基础,没点人才是不可能的。

你要是查近现代工业的历史,查到头都与李鸿章有关,这是办实事的人。

最后说一个段子吧。

八国联军进京后,李鸿章去谈判,各国想推举李当皇帝。

问:各国有军舰百余艘,推公为帝,有意否?

李答:老朽七十九,明年八十,且死矣,观遍余子,那个有帝象的?

随手就把来人打发走了。

其实这个想推李为帝的人还有不少,孙大炮也是这么想的,可见李在晚清的地位和张不是一个层次。

4

大家好,我是老田,这个问题我来答。

张之洞和李鸿章,谁对晚清的贡献更大?

我们首先先了解一下二人的生平简介。

一.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下面再说一下张之洞。

二.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州兴义"。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下个结论了。

李鸿章的影响对晚晴是全国性的,张之洞的影响在湖北。

所以我说无论是对晚晴还是后世,李鸿章的贡献要比张之洞大。

今天分享到这里,你有什么看法可以下方留言,大家一起探讨1

5

肯定是李鸿章了,李鸿章是大清的再造之臣,对大清朝的功劳是无可替代的。

第一,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对中国近现代化影响较大,创办过多项中国第一,最出名的是北洋海师,虽然最后被打散了,但它对于中国近代的意义是不同凡响的。张之洞创办了一个汉阳铁厂,后期的“汉阳造”就是出自这里,张之洞能拿出手的似乎也就只有这个。

二、李鸿章属于全面类型的人才,内政、外交、军事等,都有设计,尤其是后来与外国谈判,都靠李中堂。李鸿章最让人诟病的是他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但他其实只是背锅的人,弱国无外交,即使李鸿章不去签,还有马鸿章,张鸿章等人要去签这个字。李鸿章自己也不想去干这个差事,但他是没办法,他是中堂,他必须去,大清国的锅他要背,因此在那些不平等条约上,他从来不签李鸿章三个字,他总是写一个“肃”字代表。

总体来说,李鸿章还是对历史有贡献的,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李鸿章都比张之洞要影响大的多。





6

张之洞是封疆大吏,李鸿章是副总统或者国务卿,两个人处在不同的层次,没法直接进行对比。但是如果仅考虑对清朝贡献的话,十个张之洞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

7

晚清阶段,是在走下坡路,是整个统治体系逐步走向崩溃的时期,作为统治阶层的要员,这种贡献从总的来看,负面大于正面,他们越努力造成的损失会越大,因为他们的努力都在维护这种没落的地主阶层的利益,这是有悖于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的,说的直白一点,臭不要脸的一点都不顾及农民的死活。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被这个阶层奉为楷模的,没有毛病。但是他的对立面是不会承认这种所谓贡献和努力的,因为他们只是关心自己阶层的利益,而奴役农民阶层,甚至屈从外族势力,当强盗的发言人~代言人,一起当汉奸奴役本民族,这是老百姓痛恨的,所以会拆他们的房子~掘他们的墓,充分说明对这个地主阶层的否定和愤怒!

8

这么问有个问题,对晚清有贡献是好是坏?对大清是坏的话就是张之洞,因为他去世后,他的部下仍然发动了武昌首义,推翻了大清。至于李鸿章就是个大贪官,按说对反大清也算有“贡献”吧?

9

张之洞,好大喜功。很多人扯汉阳铁厂,实际上汉阳铁厂纯粹是为了和李争面子搞的。出发点是为了证明自己也会高洋务,结果亏的张自己都不好意思表功了。最后还是李鸿章的幕僚盛怀宣盘活的。

李鸿章开始洋务运动的时候,社会对整个洋务运动都是持抵触的。张之洞搞洋务,整个社会是持欢迎的。背景截然不同了。中国大地上跑的第一条铁路李鸿章为了修成,足足花了5年时间。为了修第一条铁路还先在宣武门修了一段小铁轨,给慈溪当玩具和展示用!唐胥铁路是以“马路”的名义修建的,迫于各个地方压力还不敢上火车头,使用骡马拉车厢。

晚清官场有三屠,张号称“钱屠”,意思就是他花钱如流水,根本不计后果。

建立海军买同样的军舰,大家都有分红,李花较少的价钱就可以买来。张买的贵了一大截,完了大家一点好处没有。

戊戌变法,光绪让张进京为变法保驾,张拖拖拉拉走到一半,以地方失火为由,退了回去。

《老残游记》中提到的“赃官可恨人人知 清官尤可恨人不知”,部分映射张的。

八国联军入北京,满朝文武,谁挑的起大局。慈禧太后让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火速进京,这大概就是“国破思良臣”的写照吧!一个月后李鸿章就死了,慈禧以朝廷名义为李鸿章建祠堂。

对清朝的重要性,李鸿章无人可及。

晚清三大幕僚集团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不仅仅是在世时候的影响,其死后留下的班子也依然对整个社会有极强的影响力。做事,识人方面远超过同时期的人。

整理自《李鸿章幕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色》欧阳跃峰《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甲午之战很多人把失败单纯的归结给李鸿章。李鸿章固然有系列问题,但是“清流党”这个团体是否洁白无瑕?我觉得有必要黑一下甲午时期的清流党。

甲午开战前朝廷命令李鸿章的海陆作为作战的主力,其他各个省没有接到命令。从一开始就是北洋搏日本的局面。

先黑翁同龢一个先

作为翁同龢学生的王伯恭,在他书《蜷庐随笔》中,有关于甲午开战前与翁的一段对话,王认为“知己知彼,乃望百战百胜,今却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翁同龢的回答“吾正预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也就是说翁同龢开战的理由有部分是检验下北洋,作为整顿的理由。

8月1日宣战后,李鸿章在针对敌我实力进行分析后做出了“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的部署,以牵制日本,让日本存在顾忌。但是丁汝昌每一次出巡,如果没有碰到敌人就被清流党一顿好“参”,这一部署被光绪上谕“……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为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数处往来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阑入,倘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打断了,北洋被锁在渤海湾内了。

10

走向共和 里有个洋人莫里逊这样评价二人:“张香帅说的多做的少遇事必争风气之先,而办事情比较失败。而李中堂说的少做得,多为救国救民之实业”。而李鸿章也这样说过:“张香帅大才,认为一支笔可以指导天下苍生,也许他可以做的到”,这两段可以直观的看出来确实两人为官之道不同。至于贡献,北洋有北洋水师,南洋有汉阳铁厂,国家政治多倚重李鸿章,实业则张之洞做的多一些,北洋有盛宣怀,南洋有辜鸿铭。至于影响中国以后的政局,当然还是北洋更大,现代化工业,南洋多一些。至于贡献,都是国家股肱之臣,不是同道,无法比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