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井夫人
诸葛亮
曹操的死足足让我伤心了一分钟,有太多的遗憾,霸业未成,上天要给多点时间他,他能给老百姓带走战乱。
关羽,关二爷,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他重情重义,武艺高强,华容道上释曹操,对刘备忠诚不二,就是有点自高自大,单刀赴会,傲视群雄,不把江东英雄豪杰放在眼里;最终大意失荆州,他的死非常可惜,也最让人心碎,如果他不死,说不定三国都要重新改写。
个人认为是魏延。诸葛亮总是不待见魏延,总说他有反骨。其实魏延是最重情重义之人。韩玄误会黄忠有降汉之意,就想害死黄忠。魏延见韩玄不听劝告,为了义气杀韩玄投靠蜀汉。刘备非常高兴,诸葛亮却说他有反骨。幸好刘备识人才,才保住了魏延。
事实证明:魏延是足智多谋之人,可惜诸葛亮不待见他。我为魏延鸣不平!魏延献计子午谷奇谋,诸葛亮觉得太冒险了。如果此计成功,可以使魏国遭受灭顶之灾!魏延和杨仪不合,最后还说:“谁敢杀我?”,被马岱劈死于马下。魏延,一代名将,死得太不值了!
最让人心碎,不应只是那些名人将领,忠臣烈士,还有那些名人背后的人物。
而这个就是徐庶之母,曹操为招揽人才,听说徐庶特孝顺,于是派人把徐母劫来。
徐母大骂曹操一顿,说曹操乱臣贼子,刘皇叔才是正统。
然而曹操还是书封假书信,威逼徐庶来,
徐庶这一来把老娘命儿都送了,徐母骂了曹操,这回大骂儿子弃明投暗,自取恶名
从来忠孝不能两全,恨徐庶不忠心事主,有何面目见她。骂完徐庶之后,上梁自尽
。
可见徐母有多忠烈,多深明大义,她的死多让人心碎。回想先辈们,英雄的父母,有多少也是这样抛头洒血,对今天的还能幸福生活,还能写写头条,是不是无比的感恩。
这就是三国中死,最让人心碎的徐母,下面是三国书中赞母的一首诗,以供条友欣赏。
后人有写《徐母赞》歌讼徐母之忠烈大义: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
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
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
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三国之中死的姜维,姜伯约。姜维死的时侯,双目圆睁,死不暝目,让我有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应属诸葛亮,杜甫有诗专门缅怀诸葛亮的――《蜀相》,其中就说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多为世人推崇和引用。我认为诸葛亮之死有三点让人心碎:
一、死的时间,是诸葛亮为了达成先帝遗愿,兑现《隆中对》的承诺,六出祁连山的最后一年,当时诸葛亮已五十四岁了,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时候了。 而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血,至死还在讨伐“逆贼”,怎不教壮士扼腕叹息,英雄黯然落泪呢?
二、死的地点,诸葛亮死在五丈原,在陕西渭南,远离蜀汉政权中心成都,远离妻儿老小,可以说是“客死他乡”。这个地方是战争最前线,是他竭尽全力实现理想愿望的路上,而不是胜利班师回朝的路上。他死后遵照遗愿,葬于定军山,那也是一个蜀魏相互争夺的著名战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代贤相就这样死在异地他乡,不得不让人为之心碎。
三、死时的人和事,诸葛亮死时,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早已不在人世,“帝不以臣卑微,三顾臣于茅屋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可见他对先帝是终身难忘的。另外,很多老臣故交也已不在了,包括常年追随他征战的赵云赵子龙也已病故了,后主昏庸,身边可用之人已寥寥无几,能接替他完成他未完夙愿的只有姜维了。面对强大的魏国,司马氏人才辈出,气势咄咄逼人,后起之秀钟会、邓艾能兵善战,并驾齐驱,蜀汉政权的未来已及及可危,这些是造成诸葛亮积劳成疾,心思甚重,食欲不佳,最后卧床不起,驾鹤西去的根本原因。他死时正处在与司马懿两军相持不下,自己已无更好良策,战局对自己越来越不利的境地,也是怨恨没能烧死司马懿父子,自己心烦郁闷,事务繁多,不能持久,此时的诸葛亮是多么地无助啊!只能又一次无功而返,对他来说,再无亲统大军东进的机会了。这种场景的人和事很容易激起人们对诸葛亮死去的无比痛惜和悲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此书中失伟人,以至蜀汉无佳音。
诸葛亮的死最悲痛,特别是刘欢唱的哭诸葛,表达得淋漓尽致,唱出了三国演义的通篇意景,唱哭了每一个三国迷心声。
诸葛亮,神机妙算,千古奇谋,天不偌人,功败垂成。撒手西去,令人心碎!(问答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