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出自元代世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我们先来解释下这句诗的意思:当国家强盛且安定的时候,统治阶级可能会去开疆扩土,大兴土木的去搞基础建设,受苦的是百姓啊。当国家政局混乱,宦官当政,民不聊生的时候,受罪的还是百姓啊。

这二句诗很好的反应了百姓在古代封建王朝所处的尴尬地位。它反应出百姓作为个体只能跟随统治者的意愿去生活,而不能靠着自己的奋斗去拥有一份安定幸福的生活。

中国古代从大秦王朝到最后的清朝,中国经历了许多代的封建王朝。当某些地方势力想要推翻旧王朝,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武力夺取政权。既然要用武力去解决,那便避免不了打仗。要打仗肯定需要人手啊,这时候百姓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你平时在家干什么我不管,但是我需要人手去打仗,你就得跟着我去攻打敌人。有人可能会说,拉普通百姓上战场也没什么用啊。大家不妨这样去想,就算百姓不会打仗,但是只要拉的人足够多,队伍达到一定的规模,把他们放到战场上去历练,这就不用担心会不会打仗这个事情了,人的求生欲是很强的,每个人都想活着回来去跟家人团聚。所以当国家处在衰败的时期,这时候的老百姓无疑是最惨的一波人,他们没有钱也没有权利,只能被那些大军阀或者官方给支配,好一点的得胜归来,坏一点的便有可能一去不复返命丧黄泉。

谈完国家衰败,我们来讲国家兴盛的时候老百姓是如何受苦的。每一个统一天下的帝王都渴望留名青史,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被后人记住跟仰望呢?其中的一个好的方法便是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这种具有文化特征的东西。我们后世了解古代不仅是从史料中去了解,还需要从古代宫殿建筑去探索一个王朝的文化气质。修建一座大型建筑往往需要很多人力,老百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就算国家兴旺发达,百姓也不一定能够享乐,因为他们需要服徭役。古代封建王朝对百姓的剥削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没有现代这种先进的施工设备的时候,一切都需要靠人力,可想而知老百姓平时生活有多苦。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好!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的什么遭遇”的观点。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出处和背景。这句曲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所写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最能体现主题和深化思想的一句。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7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至文宗数个朝代,曾三次出仕,两次弃官。他为官清廉,敢于兴革,卓有政绩,但在是非功过被当权者颠倒,祸福生死任当权者摆布的政治环境中无理可言、有才难展,心灰意冷中退出官场。元文宗天历二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重新召他回朝赈济灾民,一心为民的他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受命,在前往陕西途中,亲眼目睹百姓的深重灾难,愤恨不平,写下了这著名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的内容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字里行间尽是封建社会的悲愤和对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无奈。继而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最终因为过分操劳而殉职。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露了古代百姓悲惨的遭遇。封建社会里,不管朝代怎样更迭,从君王到官员以及富有的阶层都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享受目的的,能真正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官员少之又少。所以不管是创造了辉煌的汉代,还是走上巅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宋代,国力是增强了国家是兴盛了,但当权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开疆拓土或更好的享受生活,徭役赋税还是非常重的。如古代的赋税就有“田赋、各种杂税、身丁税、科率、和买”等,徭役就有:夫役、职役和官户役,不仅名目繁多,在收税和的服役的时候,富农和官商勾结,给些好处收税和征役官员,税可以少收或免收,像开运河、修城池、宫殿、黄河、道路、运军需等苦役就用钱代替,剩下的任务依然压榨到贫苦百姓身上,让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元代,虽然也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朝代,但由于是外来民族当权,朝廷就把全国人口按蒙古、色目(随着蒙古族进入中原的中西亚各民族统称)、汉人、南人(指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分为四等,种族划分是元朝赋税的一大指标之一,也是不公平之处。汉人和南人几乎没有土地,即使有也要承担极大的赋税。民众所负担的徭役有筑城、排河、运粮、木植、制作船只器甲等,修建大都每年都征发成千上万的民夫采运木头和做其他工作,这样沉重的负担也让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国力强盛的年代,百姓生活如此悲惨,在国家摇摇欲坠之时百姓更是痛不欲生了。靖康之耻中的宋微宗、宋钦宗和他的家族成员都难逃被辱的命运,死于兵荒马乱的百姓也是无计其数。元兵入侵,除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惨痛外,还有亡国后原来百姓被视为下等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也是生不如死。真是应了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社会里,权贵们只考虑自己利益,劳苦大众只能过着当牛做马的奴隶生活。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当家做主,特别是现在,国家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都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竭力为民,只有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让国家强胜,人民幸福,才能让中国实现伟大的复兴梦!




3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于元代名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意思是无论如何改朝换代,不论兴衰成败,平民百姓都一样是受苦者。在封建帝制下,不管是李渊坐了皇帝还是朱元璋得了江山,他们首先要做的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在儒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等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世人的思想被统治阶级所奴伇, 毫无民主与自由可言。

天下安定了,朝廷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劳民伤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遇上战乱了,灾难四起,烧杀抢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封建统治阶级所做的永远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目标,哪管你百姓生死存亡,

最后附明代王磐的一首小令,是对封建社会民生的真实写照: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鲁迅先生说:封建社会对百姓来说,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而已。




4

反映了中国百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命运。一个朝代的腐朽直至灭亡,一定要经过最后殊死搏斗,也就是战争。战争一开,狼烟四起,生灵涂炭,哀鸿遍野,老百姓往往就是被摆弄的马前卒。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老百姓是最可怜的人。你以为一个繁荣盛世的朝代,老百姓就好过了吗?当然比战争年代还是要安稳些,但古时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徭役兵役等任务繁重。每天早起晚归,脸朝黄土背朝天,累得死去活来,到头来,还养不活一家人。有谁知,万里长城之所以如此雄伟,那是多少百姓心血汗水的结晶!



5

这一句话出自元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意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那么其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该如何理解呢?

“亡,百姓苦。”

这一点很好理解,旧的王朝灭亡,新的王朝建立,其过程必然要打仗,而打仗就要死人。如果旧王朝灭亡而新王朝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就更惨了,因为如果没有建立新王朝,就意味着没有一致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国家必然陷入长期的割据争战之中,连绵不绝的战争会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这些人中当然也有贵族子弟,但绝大部分都是老百姓,很多家庭中男丁不得不被迫参军,死在前线,而家中年迈的老人和孱弱的妻儿无人照顾,日子过得贫苦而悲惨。但是,新的王朝建立后,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吗?

“兴,百姓苦。”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也曾出现过不少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但即便在这些所谓的盛世中,老百姓的日子还是不好过。

比如,贞观五年,李世民打算修造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上表说,“九成作役,余丁向尽,去京二千里内,先配司农将作。假有遗余,势何足纪?乱离甫尔,户口单弱,一人就役,举家便废。入军者督其戎仗,从役者责其糇粮,尽室经营,多不能济。”意思是说,陛下修筑九成宫,把民间的壮丁几乎都征完了,百姓家中有一个人去服役,全家的生计就要陷入困顿,服兵役要自己准备器具,服徭役要自己准备粮食,举全家之力也没有办法置办齐备。晏金铭曾考据得出结论,贞观时期的大唐民众至少要拿出收入的四分之一交给朝廷,自己仅能维持温饱而已。

而在康乾盛世中,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像有些历史剧中展现的那么美好。这一点17世纪到过中国的英国使团,有着详细的记载,那是中国正处于乾隆时期。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他的书中这样写到:“一登上陆地,发现到处是触目惊心的贫困,跟我们想象的样子完全不一样......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总要千恩万谢,我们泡过的茶叶,他们贪婪争抢......人民异常消瘦,民众以糠咽菜度食......”这就是康乾盛世下普通老百姓的伙食!

盛世明君尚且如此,其他王朝的情形可想而知。那么为什么王朝兴盛,老百姓还是没好日子过呢?这是由封建统治的特性决定的。

所谓王朝,也不过是上层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已,他们的统治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利益从哪里来?自然是通过剥削下层阶级,也就是最底层的老百姓。如果一个王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大半要做的事情主要有两件:一是开疆扩土,二是大兴土木,这两样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于是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就要从老百姓身上获得,有的时候甚至比战乱时期更加繁重。所以,百姓之苦不是王朝兴亡导致的,而是各级官员、各位权贵、整个统治阶级共同编制的悲剧之网所带来的,无论旧王朝,还是新王朝,这张悲剧之网是不变的,它笼罩了天下的老百姓,在这张无形之网的笼罩下,百姓如同蝼蚁,只能让自己的命运任权贵摆布。

其实,对老百姓来说,他们任何时候都是被鞭子抽打的人,统治者则是手拿鞭子的人,那么,究竟是谁拿着鞭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6

最近看到一句话,很经典,也很有道理:“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这句话中的“尘埃”二字,就可以理解为“兴亡”,或者说社会动荡、社会大事。就拿这次的新冠肺炎来说,一百年后,这次的疫情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终不过是一粒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尘埃。可是,对在这次疫情中病逝的病人、牺牲的医护人员和他们的家人朋友来说,不就如同一座大山一样,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吗?就算对你我这样平安度过疫情的人来说,也是一次重量不轻的大事。

一次疫情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像古代常年的战乱、饥荒。那时的百姓,连人吃人都普遍存在,如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怎能不苦?

所以说,“亡,百姓苦”,每一次社会动荡,受伤害的总是百姓,或者说是每一个个体。

那么,当社会处于“兴”的时候,百姓会好过一点吗?

肯定比“亡”的时候要好。可我们还是痛苦的,为什么?我们要生存,要为了一地鸡毛的生活而苦苦奋斗一生,甚至还要面对疾病、意外的折磨。如今是太平盛世,可还有多少人苦苦挣扎在贫困线呢?人的一生,真正欢愉的时候是很少的。

所以说,“兴,百姓苦”,在平稳的社会中,每一个个体也都会遇到自己人生中的痛苦,谁也不会一帆风顺,谁也不可避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反映的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那就是众生皆苦。不只是古代,现在也一样;不只是中国,国外也一样;不只是普通百姓,也包括所谓的统治者。

你以为只有普通百姓才苦吗?那些统治者何尝不苦呢?他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过完今天不知明天会如何,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没有自由,在他们看来,虽然锦衣玉食,可精神的折磨不比物质的折磨更轻松。

他们也许有时候更羡慕普通人的生活。要不然李斯死的时候,也不会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不管是百姓,还是统治者,都是苦的。这就是众生皆苦。

那为什么众生皆苦呢?

世事无常,无常即苦。

7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出自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散曲作品。

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几乎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因为在统治阶级家天下的意识里,百姓仅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即使像唐太宗那样比较开明的皇帝,懂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治国道理,也仅是从自身巩固统治政权角度考虑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并没有真正为百姓利益出发,为他们谋幸福。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出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兵祸连结,民不聊生,中国古代历史上无论秦、汉、晋朝,还是隋、唐、宋、元、明、清帝国,概莫能外。

“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建陵墓,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要么豪强贵族巧取豪夺,强占兼并,欺压低层百姓,百姓照样受苦。

封建时代的国家代表了某一小部分的利益而非全民公共利益秩序,通过不公平的等级制度和暴力机构维持。当它兴盛时,百姓理所应当的被鱼肉和愚弄;当它毁灭时,百姓便被无情的抛弃和迫害。这就是古代老百姓的遭遇。

?


8

马克思关于国家本质的定义是”一个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工具“。

关于这句话我很认同。但是一个国家政权的形成,也是绝大部分人群在可接受的思想范围内所选择的,是可以部分代表人民利益的,这点随便看美国英国还是什么国家都是这样,我国亦不例外。但是同时国家政权会催生出一批”新兴贵族“,因为统治阶层经过在社会上的积累,会形成权力和资源上的事实优势,他们会逐渐在事实上占据社会的发言权,政策制定的控制权,他们会利用这些优势有意或者无意不自觉的为自己的利益导航,这里就很可能会损害基础人群的利益。这里就让统治权贵自身产生了持续经营的矛盾。

所以一个明智有效且有长远眼光的政权,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和这个矛盾,平衡他,并让国家在这种平衡中永远发展下去,而要做到这点的前提就是要照顾到基础人群的基本利益(生存和发展)。然后再去考虑到维护本贵族阶层的利益,由于贵族阶层的利益还是立足于国家的安定繁荣的,所以有长远眼光的国家政权都会把民生福利等做得很好。

我分析了那么多看似好像不相关的话,其实这些都是一个国家政权行动的动机,有了这个分析,我们再回归本题。

一个国家选择战争,征伐,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维护自己本身的统治利益,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即便中国也不例外。

所谓国家兴亡,当然是靠最大的力量”基础人群“去实现的,这些人群是战争资源,是统治资源,是统治阶级维护利益的道具,所以事实上来说,国家兴亡遭殃的都是百姓,因为百姓需要去打仗,上前线,以至于丢了性命。

但是我还有后半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事实上这话不是我发明的,原话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背景是清军入关的时候。

我要说的重点,就都在这句话里面了。

基于世界永远这么大,不是你兴就是我兴,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关老百姓啥事,老百姓没必要陪着冒死,这些认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个认知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政权更替之后老百姓的利益不会受到影响。

只要满足于这个前提,你觉得国家的事情与你无关,那就与你无关,无可厚非。

但是理论归理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教导我们做事要实事求是,立足于现实。




9

普通百姓,无论在什么时代,在王朝更迭的过程中都是被动的苦难承受者。

每个王朝的兴起,都伴随着鲜血和破坏。旧的秩序已经崩坏,新的秩序需要建立起来。在旧与新的交替过程中,你会发现这段毫无秩序可言的时间段才是最可怕的。有屠城,有杀戮,有强征,有加税。在这段时间内,什么都是可允许的。而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性命拼杀,连自己的性命都不在乎,何谈其他人的性命。

旧王朝之所以走向衰落,在于统治者的欢淫无度,在于统治的横征暴敛,在于统治者的暴虐狠毒。而最先接受苦难的就是下层的普通百姓,他们家无余财,腹中空空,不像那些富户大族有深厚的积蓄。他们平凡,他们软弱,他们希求的只是填饱肚子。但很多时候,这些在王朝末期便是奢望。他们在旧王朝遭受着苦难,对之充满了痛恨。

后来,出现了敢于反抗旧王朝的人,普通百姓把他们当成英雄。但这些英雄不仅反抗旧王朝,还为了积蓄足够推翻旧王朝的资本而继续压迫这些百姓。旧王朝过来征税,新的崛起势力也来抢掠他们。他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变好,反而变的更差。

而在人祸外,还有各种天灾。旱、涝、蝗、疫,一个个的来。能熬过这些的,也仅剩那么点幸运的人了。

每段从旧的王朝衰落开始,到最终一个新的朝代建立的过程。少则死百分之一二十,多的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而统一的过程越久,这个死亡的比例就越高。这里面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百姓,他们不像王侯富族,在旧的王朝早享够了清福。也不像新王朝的奠基者,可以享受新王朝的封侯拜相。

说到底,古代的百姓就是一个个的负重的老黄牛。平时为庄家耕种,为庄家收获,也要在庄家遭受饥寒的时候为他们提供自己的肉,自己的皮。这是永恒的苦难,而王朝兴跌的过程里尤为严重。

10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于: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如下: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下安定,皇家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受苦。作者借古讽今,讽刺元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王朝的建立,更多时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终结,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这需要庞大的兵员支持,而供养兵员需要更多的家庭。以汉武帝反击匈奴为例,民众需要提供士兵,家庭还要负责士兵的后勤武器等一系列装备,这就极大地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很好的解释了战乱时底层百姓的心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