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武则天。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岁才产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掐死,并嫁祸于王皇后,高宗一气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被武则天暗中杀死。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赐姓李)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打动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于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做出一系列举动: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慈禧。首先她要杀光绪,只能是在自己临死前,因为之前有洋人和南方各省叛乱的压力,她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前途,不能提前杀光绪。第二她只能靠太监杀光绪,这是宫廷制度约束的,只有太监和太医可以借工作之便下手,而太医是不听话的,我记得庚子年她曾暗示过叫宝筠(好象)的太医下药,这太医还是她着意笼络的,但人家宁可跑掉,也不奉旨,实在不可靠,她虽然能在后来杀了这太医灭口,却也明白不能靠此辈做大事。于是她把宝押在太监身上。

崔玉贵这个人,性格里抢阳斗胜,直爽不藏心眼儿,或者说,某种程度上缺心眼,而且向上爬的欲望很强烈,慈禧用李莲英压得他很不舒服,激得他极想通过向太后表忠而压过李莲英。动力有了,但是不够,因为慈禧知道,自己活着,这群太监不敢不对自己忠心,但是自己将死时,影响力显然要垮,光绪可是皇上,东方明摆着要亮过西方了,这些太监难保不为自己留后路,谁肯为将朽的佛爷去弑君皇呢?

戊戌后,尤其是庚子后,李莲英时不时向光绪表忠心,还陪他一起拆表聊天,这事儿慈禧看在眼里,明在心里,所以回銮后对李的宠信渐渐淡薄,提升起崔玉贵来压他,还让接大总管班的小德张认了崔老二当师父,这些都是有用心的。因为她知道李莲英不会为她杀光绪。

她把宝押在崔玉贵身上了,但崔玉贵虽然缺心眼儿,也并没傻到一定要不顾死活为行将就木的她卖命的地步,慈禧决不是滥信奴才的忠心的人,她太明白权力的魔力了:有权力的时候,春暖花开,没权力的时候,人走茶凉。所以戊戌年后,她先让崔玉贵去瀛台监视皇帝,但这还不够,监视还可以私底下把 握松紧,眉来眼去呢,于是,庚子年,她借口洋乱,又令崔监杀了珍妃。珍妃是什么人,在宫里谁不知道皇帝对她的感情,杀珍妃等于永不见恕于皇帝,结果慈禧楞是让崔亲手把珍妃塞到了井里,并弄得满城皆知。

经此一役,崔睡觉就再没安稳过,他自己不止一次对别人讲:“你们别看我现在风光,我的脖埂子已经开了一半了。几时天鼓一敲,老佛爷升天,我这小命儿就完。”崔玉贵知道自己杀了珍妃,光绪得势之后,决不会饶过他。这正是慈禧要他明白的事情:你没有机会脚踩皇帝的船了。

慈禧用人的厉害,就在于此:我不强迫你为我做事,但是我把你所有的后路断绝,你除了按照我希望的去做,别无选择。就这样,设局让底下人的小算盘,敲出的结果和她期望的一致,甚至还要迫切,这是她用人的精明所在。可惜宫女何荣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太后杀珍妃要如此大张旗鼓,而不是让人偷偷勒死了她,然后报个病故就完了,事实上,她杀珍妃,除了恨这个丫头不跟她一条心,主要还是为了给杀光绪造一把锋利合用的刀——崔玉贵。

德龄后来告诉康有为,光绪是太后令崔玉贵鸩杀的,她这说法,极可能是知悉内情的小德张告诉她的,是当日的实情,想想一切都在推论中。除了不愿意掉脑袋的崔玉贵,还有谁愿意去亟亟执行慈禧太后临死前的这个命令呢?甚至连太后宫大总管接班人小德张都一直在暗地里帮着瀛台啊。

可慈禧只算计光绪了,只顾得身后自个儿影响力的继续了,却忘了报复是柄双刃剑,结果让她扶植的“自己人”袁世凯吃掉了大清的江山,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最佳贡献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