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镜先生司马徽在三国时期,就好像菩提老祖一样,自己死活不出山,却放出一个猴子搅得天下鸡飞狗跳。

机缘巧合之下,他向刘备打个一个谶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刘备一听,欣喜若狂,不惜屈尊降贵亲自三顾茅庐去请卧龙出山。后来又得了庞统(凤雏)、法正(孝直)和刘巴(子初),简直是天命所归。

难道水镜先生这么神,早就知道此四人终将为刘备所用?

其实这只不过是演义之辞罢了。这也是古时小说惯用的手法:把后来之事借所谓高人之口先讲出来,造成宿命天意之谶,借以博取读者眼球。

但抛开这几谶语,只从后面的史实而言,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四个人是确实很有本事的。

可是为什么刘备得了四人,却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天下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法正和刘巴先后去世造成的吗?

或者如司马徽仰天长笑的那句“卧龙得其主,却未得其时”?

却也未必!我们不否认,个人的影响,尤其伟大人物的影响,是对历史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是决定性的。

我一直认同一句话,那就是:兴衰荣辱大多都是有一系列配套的原因造成的,绝非偶然,也绝非个别孤立的原因。

所以,刘备之蜀汉之所以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刘备以情义而成事,却终于为情义所累。

我提出这一点,并非是说关羽死后刘备伐吴的冲动,而是指蜀汉阵营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够正规。

刘关张情逾兄弟,赵云功高恩重,黄忠老不可罚,马超艺高难遣,这就给内部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关张二位,都是靠哄着来,别说诸葛亮,就是换天王老子来都没办法。所以长此以往就在蜀汉的内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雷池关系网,普通的管理对之根本无效。

所以当刘备得了根据地之后,法正提出要学刘邦用黄老之道休养生息的时候,诸葛亮却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加强法制,约束民众。

难道诸葛亮想约束的只是民众吗?

其二,内部派系林立,面和心不和。

我们先看曹操阵营,其核心人物都是他的亲信死忠;孙权的中坚力量也都是江东土生土长的土著世家。可是再看看刘备,却大都是东拼西凑的将领,虽然号称五虎上将,可是力量却很难使到一块儿,全靠刘备和诸葛亮在中间和稀泥。

即便刘备剖腹掏心对他们,他们也从未死心塌地的地融入这个大家庭,尤其是关羽这个傲慢的脾气,看不惯这个,又瞧不起那个,无形中更是加剧了内部矛盾。

其三,光复汉室的动力,最终演变成拖死蜀汉的致命包袱。

三国之所以称为三国,那是因为三家平衡相峙,谁也没有把握吞掉其他两家。

孙权偏安江东,身为人臣,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理由,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取汉室而代之的理想。所以人家活的很潇洒,很无忧无虑,就好像鱼轮上的沙丁鱼,若不是有两个敌手像泥鳅一样搅着,自己都能把自己睡死。史实上东吴也就是这么亡国的。

曹操阵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名正言顺的正统,国家机器的运转非常正规稳定,地广人多,势力雄厚,后劲十足。

再看看蜀汉,虽然在诸葛亮科技型人才的治理下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可是他却没有把心思放在厚积薄发的养力造势上,而是偏偏像一个被远大理想所奴役的投机者,动不动就出兵北伐光复汉室!

这叫什么?这叫不识时务!

可是偏偏司马徽在推举卧龙凤雏的时候说他们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俊杰,这实在是高估了他们的才略。

这也是蜀汉最后失去天下的第四个原因:外界和他们集团内部都高估了卧龙的能力。

罗贯中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借司马徽的口说出了那句话:子初孝直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为何?因为子初和孝直二人才是真正的韬光养晦的谋略家,是统筹全局的总工程师,如诸葛亮庞统之流充其量也就是部长级的发改委先锋。

蜀汉亡国的最后一点,便是后继无人。

就好像丐帮的降龙十八掌传到张无忌那个时代的时候,史帮主竟完全沦落为任人摆布的三流角色。

不管后人怎样说刘禅如何天才,但他正是蜀汉后期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猜忌和得过且过就好像蜀中唐门的毒药和苗家的蛊虫,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蜀汉集团的最后一点儿生机。

经过以上分析,此时,我们已不难发现,诸葛亮和庞统在司马徽的心里,其实也就是一个二流角色。只是他们时常混迹于同一个一个圈子里,不但是志同道合的道友,又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机缘之下,给他们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罢了。

至于结果,他早就心知肚明了。要不然怎么会有“水镜先生”的雅号呢?

最佳贡献者
2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一直有一个疑问,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一出手就得卧龙、凤雏俩人,那还不得统治天下两个来回,结果却是占据益州后不久,连三分之一的荆州也丢了,在夷陵之战中还被孙权击败,在白帝城含恨而终。

年少时一直对这个问题不解,直到长大后,看了《三国志》才发现,所谓“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得天下”压根就是一种文学夸张。

这句话最开始的原型是司马徽所说,当时北方战乱,很多名士流落到荆州躲避战乱,其中就包括司马徽、庞德公等人,以及更多隐居在这里的名人。

在官渡之战后,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当时刘备前去拜访司马徽,询问司马徽天下大势,司马徽就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

刘备就问司马徽谁能够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

其实,我感觉司马徽的这个推荐好像并不完全,要说司马徽劝徐庶投奔刘备倒是实打实的,而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并称“卧龙先生是天下奇才”,于是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事情。

在这一时期,徐庶和诸葛亮都是刘备重要的谋士,并没有庞统什么事,庞统在赤壁之战时还是周瑜帐下的谋士,周瑜去世后,因为不被孙权所赏识,才在鲁肃的推荐下,投奔了刘备,然而到刘备手下却因为相貌问题,只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最后还因为不处理县里的事情被刘备免职。

鲁肃得知后,再次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刘备才逐渐重视庞统,由此可见,刘备与司马徽的谈话,也顶多是两个人之间随便聊聊天,司马徽可能没有当回事,刘备也没有太当回事。

毕竟司马徽的身份,其实就是一个“民间人才星探”,以发现人才,推送人才为己任,只要和他们关系好,他们看得上的人,他们就到处给吹嘘,因为东汉时期没有科举考试,只有口碑,只要在圈子有了口碑,就会有官做,司马徽干的就是这个嘴上的活。

有一个典故叫做“司马称好”,意思是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的时候,也经常说好,明朝时期,人们也称司马徽为“好好先生”。

司马徽又不是神人,又岂能见识当时天下所有名士,不过是根据庞统和诸葛亮的表现,认为他们是“人中龙凤”,这个非官方对人物的风评,并不是很权威,很多时候都是后人硬吹的。

尽管诸葛亮与庞统对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到夺取益州具有很大的功劳,但是实际上跟随时间并不长。

以诸葛亮来说,是在赤壁之战前被刘备招揽,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孙刘联盟合力抗曹,作为刘备一方的外交官到东吴进行联络,但是在此后,刘备对诸葛亮的任用更多是留守后方。

而庞统是在周瑜死后,也就是公元210年之后才去投靠的刘备,其对刘备最大的辅助就是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在即将成功时,于公元214年死于雒城,跟随刘备时间不超过四年。

当然,要说到对刘备走上巅峰帮助最大的,其实并非诸葛亮、庞统,而是法正,当时鼓动刘璋邀请刘备入蜀的估计是法正,等到前去邀请刘备时,建议刘备夺取益州的还是法正,等到刘备进入益州围攻刘璋的时候,法正劝说刘璋投降。

在刘备取得益州后,法正建议刘备进取汉中,并且献计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使得刘备政治集团走向巅峰,也成为刘备最信赖的谋士。

可以说,刘备能够建立蜀汉帝国,诸葛亮、庞统、法正每个人都像是助推的火箭,一节一节助推刘备走向巅峰,但是法正在公元220年去世,使得刘备少一助力。

正是因为缺乏法正的辅助,刘备在两年后的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击败,当时诸葛亮感叹,“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也就是说,如果法正在的话,肯定能够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即使不能阻止,跟随刘备前去的话,也不至于败得这样惨。

在对法正与诸葛亮的对比中,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写道,诸葛亮可以坐镇后方,法正可以出谋划策,两个人能够取长补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等到法正去世后,刘备明显玩不转,等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个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活活累死,不是说诸葛亮没有才能,而是硬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自然很累,如果刘备、诸葛亮、法正这个“铁三角”能够形成一段时间,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霸业。

3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在东汉末年的众多谋士中,诸葛亮与庞统是其中的佼佼者。诸葛亮人称:卧龙,庞统则号:凤雏,他们二人得到了司马徽的大力推荐。刘备在见到他们之前就充满了崇拜感,心想若是能得到他们的辅佐,则大业必成。先是历经千辛万苦邀请诸葛亮出山,后来又获得庞统的投奔,按道理说,刘备统一天下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可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统一天下,而是病逝于白帝城。

至于刘备为何没有统一天下,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看法。就拿他与先祖刘邦相比,都是据有巴蜀之地,然后出川力争天下,但结局却很不一样。难道是诸葛亮与庞统,比不上萧何与张良,答案并不是。刘备没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主要源自于天时,以及对手的强弱。

其一:诸葛亮与庞统辅佐刘备时,天下已经大定,与曹操和孙权相争并不容易。

在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就明确指出:孔明得其主,但不得其时。这一点诸葛亮心里也很清楚,与刘备交谈时就说出了: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实力强大,不可争锋;而孙权治理江东非常成功,兵精粮足,也不可谋取。如此一来,留给刘备的用武之地,就只剩下荆州和益州。这是一道难题,当刘备夺取荆州和益州时,曹操和孙权肯定会来干预,弄不好的话,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得益于诸葛亮和庞统的努力,刘备终于拥有了荆州和益州。本来诸葛亮觉得统一天下有望时,关羽却又丢失了荆州,这样一来,仅仅凭借着益州之地,基本上不可能统一天下了。诸葛亮再厉害,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二:刘备的对手非常强大,曹操和孙权也是当时的人杰。

若是曹操与孙权庸懦无能,刘备应该会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可偏偏曹操与孙权,都是一代明主,善于治理国家,同刘备相比,丝毫也不逊色。另外刘备、曹操与孙权,各自都拥有一批贤臣良将。刘备文有诸葛亮,武有关羽;曹操文有荀彧,武有张辽;孙权则有周瑜、陆逊等才俊。由此看来,他们谁都很难消灭另外两家。刘备想统一天下,曹操又何尝不是,孙权也一样,他们都没有实现各自的理想。当年刘邦能取得天下,与对手项羽的能力不足有关,若是把项羽换成曹操,估计刘邦很难统一天下,甚至连出川都很困难。

总之,刘备没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充满了遗憾,一方面是天时不利,另一方面是对手太强。可诸葛亮与庞统已经做得不错了,能帮助刘备实现三国鼎立,就很需要智慧。至于统一天下,则只能是尽力而为。

4

老规矩,先上答案,我曾经在一个分析文章中说过,蜀国的失败并不是人才不强,主要是四大原因:1、蜀汉的衰落始于失荆州和人才的断层;2、蜀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3、国君继承人和队伍的劣势;4、北伐。所以,卧龙和凤雏只是归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并非是决定性因素。


司马水镜先生曾经说过: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得天下。但是刘备得到了2人,结果还是失败了,这个必须先从他们两个对蜀国做出来的贡献讲起来。

1、贡献不小但是时间短的庞统。

在三国来说,庞统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奇才,从刘备拜诸葛亮和庞统同为中郎将就可以看出来,刘备是夺目器重庞统;其次是刘备入川的时候,他带的是庞统但不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治国的奇才,但是在军事领域稍微光芒稍弱。庞统最大的功绩就是帮助刘备夺得了西川,尤其是提供了出兵夺蜀的借口。前前后后服务刘备的时间大概是5年左右,其实时间并不是很长,如果能长一点的话,或许会有更多的事情证明庞统的强大。


2、刘备集团没能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走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简单来说就是得到荆州、蜀地,然后待天下有变,蜀国派一个上将驻守荆州,兵向宛城和洛城,蜀地兵马出秦川,则天下可图。但是关羽的傲娇破坏了孙刘联盟,也失去了荆州,为了替兄弟报仇,愤怒的刘备摔全国之兵伐吴,最后兵败身死,白帝托孤。荆州的失去意味着蜀国在蜀地就是只能自保,别人很难打进来,他们想打出去也比较难,因为蜀地攻魏的道路崎岖,粮草供应不济,北伐就会流产,这也就是诸葛亮多次北伐失利重要的原因之一。


3、蜀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经济基础和基础实力。

其实三国鼎立的时候,蜀国最强势时期应该是拥有两川和荆州之时,版图虽然看起来很大,君民也团结,但是蜀国的人口并不多。有历史学家就指出,三国时期总共不到900万人,魏国拥有人力和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各郡,人口就占了一半,东吴两三百万,蜀国只有百来万。夷陵之战时候,刘备说是居全国之兵攻打孙权,据历史学家考据,也不过是带了5万兵力,但是口气倒是很大,号称70万大军。古代的战争不像是现代,除了讲究武器的合理性以外,最主要的就是相互消耗,冷兵器时代主要的就是相互消耗,大家用的武器无非就是刀剑、弓箭等等。而诸葛亮也说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天下没变,刘备就失去一大批上将,也失去了荆州,蜀国也在他的一怒之下,溃败东吴。从此实力大减,想要重振蜀国已经难上加难。

所以,纵然庞统和诸葛亮智慧超群,但是遇到刘备集团这样基础差,又不肯按照战略一步步走的君主(当然,并没有贬低刘备的意思,刘备依然是历史上非常重感情和仁义的君主),加上又没有很好的机遇,能天下三分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诸葛亮倒是千古有名的忠臣能臣,他即使知道蜀国不能成功,还是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去北伐,去尝试,但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最终也只能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五丈原”的遗憾!

5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是来自《三国演义》的演义之词,如果真的得一可安天下,那要是曹操或者孙权得了庞统,刘备得了诸葛亮,那到底谁统一天下?刘备没有得到天下的原因有很多,单就卧龙凤雏两人来说的话,有以下的原因: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彼时的刘备刚刚经历跃马檀溪的风险,回首半生,良将有余,关张赵都是万人敌的选手,但是没有智谋良臣,听到这话必然求贤如渴。

对于诸葛亮,司马徽更是不吝惜赞美之词,可能因为正史上诸葛亮是司马徽得意门生的原因吧,在三国那个士族舆论盛行的年代,司马徽又是以识人著称,对诸葛亮加大宣传,更能彰显诸葛亮的名声。

《三国演义》三十七回记载“(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可实际上当刘备真要去找诸葛亮的时候,司马徽出门仰天大笑“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可见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不能成功的事实,在小说里早就埋下了伏笔。



二、诸葛亮的短板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但是刘备交给诸葛亮的任务并不是带兵打仗,真实的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虽然得到刘备的信任,但主要负责的是治理内政这方面的事物。

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曹丕继位后,贾诩曾对曹丕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贾诩说这话的时候刘备还在世,以贾诩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能充分证明诸葛亮的才华在治理国家上,如果得天下,那诸葛亮就是萧何那样的功臣,但是指望有个诸葛亮就能得天下,还不现实。

但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呢?陈寿在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评价时候说道:“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感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此外诸葛亮在统帅兵权的时候,缺少容人之量,对于很多自己不能驾驭的将领,都采取了打压或者除之后快的决策,比较典型的就是魏延和刘封。

《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要知道刘备别说是刘封,五虎上将哪个驾驭不了?换了诸葛亮,就要差上不好了,诸葛亮虽然有英雄之志,但是少了英雄之胆。



三、庞统那被高估的能力

如果说诸葛亮只是军事能力不太强的话,庞统就属于彻底两方面全部被高估的人才了,庞统的道号是凤雏,如果细心的读者倒过来读的话,就发现凤雏其实是雏凤。

这说明起码诸葛亮已经有了龙之才,没出山时候最多是卧着,庞统不过只是具有成为凤凰的潜质,还是没有长大的凤凰,这也是为什么卧龙在前,凤雏在后的原因。

庞统之所以也被宣传出来,还是因为司马徽,司马徽和庞统的叔叔庞安民是好朋友,同时也是庞统的老师之一,自己的学生,好友的子弟,不宣传一下肯定不合适。

《三国演义》为了显示庞统的才华,特意给庞统安排了赤壁连环计,让庞统成为赤壁胜利的一大彩蛋之一,可惜连环计历史上并不存在,一切都是作者的艺术加工,美好愿望罢了。



总结:卧龙凤雏虽然都很有才华,但是还起不到逆转乾坤的作用,刘备自己统一天下的两条战线,荆州失去后只剩下了益州,随着自己的离世,诸葛亮全面能力的有限,蜀中内部矛盾等多方面原因,最终没有实现一统天下,而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最终也只能成为小说演义中留给人们去美好想象的遗憾罢了。

6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和庞统的评价,这个评价可谓是至高无上,也是两位顶尖谋士的实力体现。可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刘备同时拥有卧龙和凤雏,但最后也只要三分天下,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卧龙凤雏的说法只限于《三国演义》中,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就《三国演义》而言,刘备得卧龙凤雏却不能得天下的主要的原因有三:

第一、 卧龙凤雏生不逢时;

卧龙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曹操已经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只是时间问题,而此时的刘备只得寄人篱下,在刘表账下寻求庇护。从实力对比上而言,刘备与曹操差距太大,这种差距不是诸葛亮在短时间就能超越。

江东此时已经比较稳定,尤其是孙权平稳上位,江东孙氏虽然实力没有曹操强,但是拥有的文臣武将都是当时一流人物,这种情况也不是刘备短期可以图谋。

故而诸葛亮与庞统虽然有才,但是面对强大的曹操和稳定的江东,也不是顷刻间就能颠覆。若诸葛亮能早十年出生,在刘备拥有徐州的时候辅佐刘备,那么刘备还有一争天下的可能,此所谓卧龙凤雏生不逢时。

第二、 卧龙凤雏本身就有广告包装的意味;

提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人是水镜先生司马微,而司马微与诸葛亮、庞统同为荆州人士,他在向外宣传诸葛亮和庞统的时候,自然会刻意包装一下,以提高此二人的知名度,使诸侯愿意接纳他们。

诸葛亮与庞统虽然都有才,尤其是诸葛亮绝对是顶尖的“王佐之才”,而当时也有一人被誉为“王佐之才”,这人就是荀彧。从才能上看诸葛亮与荀彧各有千秋,但是差距并不明显,不过却没有人说“得荀彧可安天下”的话,这就是因为水镜先生包装了卧龙凤雏。

故而诸葛亮与庞统虽然都是大才,但是并非一定有“得一可安天下”的能力,有包装、鼓吹的效果在里面。

第三、 刘备并未完全听取卧龙凤雏的意见。

卧龙凤雏的能力在刘备手下也未完全展开,因为刘备对诸葛亮、庞统的建议并没有全部听从。诸葛亮在刘琮投降曹操后,建议刘备攻下荆州,刘备没有听从,失去了一次占据荆州的机会;刘备进行夷陵之战,诸葛亮力阻,但是刘备不听,结果兵败如山倒,差点亡国。

刘备对庞统的建议同样没有完全听从,庞统建议刘备趁刘璋会盟的时候,劫持刘璋,一鼓作气打下益州,刘备没有听从,结果导致庞统战死。

故而刘备未能全听卧龙凤雏的建议,也是刘备不能提前成功或者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卧龙凤雏首先不具备“得一可安天下”的能力,其次生不逢时以及刘备并未言听计从错失好几次机会,这些都导致刘备虽然有卧龙凤雏,最后依旧没有得到天下。

7

汉末黄巾之乱的时候,因为朝廷力量的衰弱,涌现出一大批的地主豪门,譬如孙坚、董卓等,还有一个另类,就是自称汉朝宗室的刘备,不过在袁术口中,不过是个织席贩履之辈。



他的出身比刘邦还要低,但是他不轻言放弃,屡败屡战,颠沛流离最后在荆州刘邦的屋檐下才逐渐发展起来。

在荆州的时候,刘备不仅获得赖以生存的地盘、众多的兵士以及很多文臣武将。其中就有号称卧龙凤雏的诸葛亮和庞统。在司马徽的口中,这两个天才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刘备的心愿,也就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正因为如此,刘备也不耻下问,多次拜访诸葛亮。或许刘备的诚心打动了上天,先后诸葛亮、庞统都投效刘备,在得到他们的时候,或许刘备乐开花。毕竟自己多年的抱负可以实现了,这时候已经四十多岁的他突然间容光焕发,感觉人生充满希望。



希望有多大,失望有多大,刘备颠沛流离半生以为可以光复汉室,谁知道。此后十多年间虽然先后夺取西川、东川、荆州,但是庞统先是斩杀雒城,自己病逝白帝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他兴复汉室的希望化为泡影。

为什么,刘备得到两个人之后也没有安天下呢?

汉末三国时代,正是士族方兴未艾的时代,积累了几百年的豪门大族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每一个豪门都有自己的郡望,这一个郡望就是这个豪门的立身之地,相反朝廷的命宫如果没有和这一些大家族搞好关系,那这个地方他是呆不久的。



而汉末三国的这股风气,并不是随着汉室倾颓而刮起了的,实际上,正是汉朝的选官制度造成了这股风气,它就是察举制度,本来行之有效的方法经历四百年,已经变成家族之间互利互惠的唯一通道。

经过这个制度举荐起来的人,慢慢的就成了某地几个有名望的大家族私事,因此逐渐形成了士族,正因为察举,被推举的人需要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对于掌握话语权的世家大族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



他们的应对方法就是名门望族之间互相吹捧,不管咋样,今天你吹我,明天我捧你。总之礼尚往来,这种品评人才的风气也是在汉末魏晋之际非常流行,翻开《世说新语》,各种小故事不绝于眼。

正是这种背景之下,未来彼此的声望,很多人话净捡好听的说,何况司马徽和这两人都是世家,虽然不是至交,也有私益,吹捧一下没啥问题。何况夸人总比骂人好。



很明显,司马徽的吹捧之词有太多的水分,而另外一方面曹操、孙权太过强大,起步太晚的刘备没有足够的力量来进一步扩大。而庞统筹划了夺取西川的战略,后来诸葛亮维持了蜀汉的局势,不得不承认两人都有一些才能,不过还不到司马徽吹捧的那个水平。

8

历史不是某个英雄或智者能改变的。正如三国强调的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夺天下的时机,更是透测。天时,地利,人合。

9

蜀国位置偏远,人口经济有限,国力不如中原的魏国;蜀道难,出行、与外交流困难;人才比中原少,活力不够,青黄不接;战略方针和用人都有问题。

10

其实你的问题应证了毛主席评价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毛泽东还认为,刘邦之所以成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刘备作为刘邦的后人却没有继承他先祖的谋略,既不善于用人也不善于纳谏,虽然身边追随着“卧龙”、“凤雏”、“五虎将”,但在关键战略机遇期没有听从、落实殿前会议提出的既定策略,也没有坚定支持武将的果断杀伐,念小恩而失大义,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成了三国中最弱小的势力,不过这一切还不是刘备失败的最更本原因,而是刘备集团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并不能代表当时天下百姓的诉求,也没有得到全天下百姓的拥护(虽然宣扬刘备“爱民如子”);三国历史背景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刘备要匡扶汉室,维护刘姓统治地位,汉室刘姓这时候哪里还有什么广泛的号召力和民众基础!所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只能说刘备注定是不能成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