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并不是要讨好德国。而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苏德的关系问题。敌人的敌人也就是我们的朋友,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俄国和苏联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参与者。

在国际关系史上,苏德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实际上来讲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是最重要的。国与国之间更看重的是实际利益,而不是感情。苏联和德国很早就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远的不说就从一战说起。一战爆发以后,德军面临两线作战。为了摆脱困境,1917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就曾经命令德军总参谋部实施托尔计划,用一列专列将流亡瑞士的俄国革命者列宁送到李江,希望通过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运动,给沙皇俄国以致命一击迫使其退出战争。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列宁领导的十月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国。并且随之同德军签订了协议,宁可割地赔款也要退出一战。但是当时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党并不是相信德国皇帝能够给革命运动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而是希望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来进行革命。俄国退出一战以后,波兰的资产阶级政权,依靠协约国干涉俄国十月革命,并在华沙城下重创红军,迫使苏维埃俄国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这样做使德国和苏联的关系更加接近了。这样才使二战中出现苏联和德国共同瓜分波兰的情况。1920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击退了协约国三次武装干涉,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军事对抗中赢得胜利,与此同时,苏俄期望10月革命的火种在短时间燃遍欧洲,但随着德国11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失败,使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某种军事,结果双方不得不面对现实,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由军事对抗向和平共处发生过度。

1922年4月10日,热纳亚会议在意大利外长的主持下召开有关国家根据事先统一的口径向苏维埃俄国提出偿还沙皇债务的苛刻要求,遭到苏俄的拒绝。会议进行到4月15日时,同样应提出修改,凡尔赛合约遭到拒绝的德国代表团深感受的冷遇与压制。因此德国和苏联之间互相靠拢。随后苏联和德国双方签订了《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这就是开辟长达20年苏德合作时代的《拉巴洛条约》。双方开始了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里的密切合作,而且条约规定两国彼此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两国互相给予对方最惠国的待遇与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两国实行密切的军事合作。这个合约并不是为和平而签署的,对俄国和德国互相互惠互利。德国可以以苏联辽阔的国土作为军事武器的试验场所。而俄国就是后来的苏联在德国身上学到了大量的军事技术,并由德国培训了大量的军官和士兵。并且为德国进行二战,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所以说德国和苏联的关系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苏联也并不是为了讨好德国,而是在苏德合作过程中,它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也符合了那句古话,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正是从苏德关系演变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世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苏德战争前为什么苏联百般讨好德国?我想这是苏联出于自己的政治利益的考虑,而做出的行为。斯大林当时想和德国瓜分欧洲大陆。

纳粹德国入侵斯洛伐克以后,而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态度十分冷淡,对德国采取的政策是绥靖,但后来了波兰受到威胁后,张伯伦的态度立马转变,他明白,如果德国侵入波兰,英国必须支持波兰。这次他想到比德国还要强大的苏联,此时的德国也意识到苏联的重要性,抢在英国之前,秘密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因为此时的德国希特勒也明白,斯大林是想吞并东欧,假如德国此刻与苏联作战,必定拖垮德国,无暇侵略其他国家。在1930年8月23日秘密签署了瓜分欧洲势力范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以牺牲中东欧小国的利益为筹码,获得了德国对苏联的和平中立。德国占领法国后,苏联领导人经公开表示祝贺,庆祝德国武装力量的为伟大成就!为了讨好德国,斯大林竟然把投苏联的800万德国共产党人交给了德国!在物质上,苏联给予了德国巨大的支持,就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夜,还有苏联的货运列车驶向德国运送战略物资!

苏联在苏德战争前给予德国大量的帮助,这些充分体现了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极力想吞并东欧国家,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牺牲了中东欧小国的!

3

苏联不是在二战前才开始讨好德国的。

准确的说实在一战结束后不久,也就是20年代就开始“讨好”德国。

说苏联“讨好”德国,其实不恰当,恰当的说法是来两国报团取暖、相濡以沫,或者说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一切都要从一战说起。

建立苏联的十月革命是在一战末期,沙俄内部爆发了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政府推翻了沙皇,建立了资产积极政府,但随后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积极政府,建立了苏俄(苏联的前身),退出来一战。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视它为眼中钉肉中刺,想要把这个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联合出兵进攻苏联,并支持邓尼金、高尔察克等白俄军官叛乱,但都失败了。

苏联稳固下来了,但却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集体封锁,成为“国际孤儿”。

而一战时的德国,因为国内水兵和人民起义,结果导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取而代之的是魏玛政府。

法国为了防止德国崛起,拼命打压德国,比如占领鲁尔工业区15年,占领莱茵地区建立缓冲区,向德国索取巨额赔偿,严格限制德国军力,军队被限制在10万以内,不允许发展重武器。

德国也是是西方英法打压的目标。

所有的德国人对英法等西方国家恨之入骨,希望卧薪尝胆复仇。

但德国处于西方尤其是法国英国的监视之下,无法充分发展兵力。

虽然德国也憎恨苏联的共产主义,但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目标,德国和苏联迅速接近。

1922年苏联参加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欧洲经济会议,苏联主动提出要跟欧洲各国和平贸易,不输出本国意识。

但欧洲各国要求苏联归还没收的西方资产,遭到苏联拒绝,会议不欢而散。

德国敏锐的发现了西方和苏联的矛盾,于是它调整意识形态,以积极和苏联谈判,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放弃两国以前所有经济纠纷为前提,苏德关系正常化,同时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上全面合作。

所以以经济利益为现实目标,苏联和德国迅速展开全力合作。

虽然苏联进行了几个五年计划,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大大提升,但相对于德国来说,苏联的工业化在“量”上提升上过去了,但“质”上还差的很远。

但优势在于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物产丰富,各种石油、矿石、粮食产量丰富。

而德国恰恰相反。

德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尤其是严重缺乏石油,但优势在于工业非常发达,工业水平远超苏联,迫切需要一个广袤的产品市场和资源供应地,而苏联完美契合德国的这一要求。

除此之外,德国还在苏联建立了许多军校,进行军事训练。当然这些学校都是打着农业机械的名头。

由于德国战后的军事技术被严格限制,德国政府无法在本土进行先进武器的实验,否则会被英法洞悉。

所以德国在苏联建立军校,实验各种先进武器和战略战术,比如坦克的闪电战。据说曼施坦因就曾在苏联“农业机械学校”训练坦克部队。

而政治外交上,双方也是互为犄角,互相声援和支持,抗击英法操控下的国联的不公平国际秩序政策。

有句名言说得好,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共同的利益。二战前德国人和苏联人虽然暂时走到一起,但还是在1941年6月爆发了苏德战争,双方死亡超过数千万人!


苏联:战前人口1.9亿,总计军人死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合计2660万,而伤亡总计超过5千万人。

战前总人口中,死亡七分之一,青壮年死亡三分之一,幸存者中四分之一是伤残。

一个拥有一亿七千万人口的国家伤亡了18%的人口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德国:德军死亡485万,其中东线死亡381.7万,东线被俘250万,其中死于苏联战俘营36.3万人。

平民死亡约440万人,其中60万死于英美轰炸,其余基本死于苏军攻入德国本土时。

4

战前苏联和德国之间与其说是谁刻意讨好谁,不如说是心怀鬼胎的相互利用来的更为贴切,以下从苏德双方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德国方面

  • 从战略角度讲,德国交好苏联是为以后全面发动战争所做的准备,为的是打造一个稳固的后方,使其在进攻法国时不用担心腹背受敌,避免在战争初期就两面作战。
  • 资源方面,德国因为地理的原因,在某些资源方面严重缺乏,尤其是石油以及某些金属,而苏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德国交好苏联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保证本国的资源供给,为战争作战略储备。
  • 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想要重整军队,需要苏联这样一个借口来抵御西方社会的压力。
  • 受《凡尔赛条约》的制约,德国不得拥有坦克和空军等进攻性力量,但想要重整军备的纳粹德国却又急需这些力量,为了避开西方国家的耳目悄悄发展这些力量,就需要一个地方来试验新装备以及训练人员,而地广人稀同时又被西方所孤立的苏联就是最佳的选择。

苏联方面

  • 苏联初建之后,其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而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基本无法从西方学习,而当时的德国虽然由于一战战败国际地位大跌,但依然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这些正是苏联最为渴求的。
  • 德国在经历了一战的考验后,在当时,其在军队建设、战法研究以及先进武器(飞机、坦克等)制造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在纳粹上台后,又得到了重点加强,这些都是苏联很好的学习和模仿对象。
  • 德国在苏联有许多经济方面的投资,对苏联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苏联也很需要这些投资。

双方共同原因

  • 从国际格局上看,一战结束《凡尔赛条约》签署后,德国一直遭受西欧国家的敌视,在国际上面临巨大压力,急需一个突破口来打破这一困境;恰巧此时,十月革命后诞生的苏联一样遭受孤立,国际社会并不承认其合法地位。相似的处境使苏德双方很快便建立了密切的外交联系,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盟友。
  • 两国在对波兰的问题上有相同的态度和利益,双方与波兰皆有矛盾,都存在领土争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5

因为苏联想保持中立,不要卷入战争。

6

二战爆发前,欧洲的局势已经是瞬息万变,而苏联毕竟这个东方的大个子,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与德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不可描述的交易,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苏联在极力的讨好德国,以图自己能安身事外,甚至从中拿到不少好处!

早在1922年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就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苏俄与德国恢复外交关系,放弃战争赔偿,按最惠国待遇开展经济贸易关系,这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和平共处的典型案例,一直到希特勒上台之前都生效,并维持了西方反苏阵营下十年友好合作时代。

但因为后来希特勒上台,德国在苏联家门口蠢蠢欲动的样子,明显让斯大林看得非常恼火,苏方态度即有所转变,法西斯阵营成为苏联主攻对象,苏联开始寻求与英法合作,共同抗击在他家门口相当不安分的德国人。

但苏联人想错了,英法等国巴不得苏德狠狠打一架,最好把他们认为邪恶的赤色大国苏联推倒了才最好。所以苏联人显然是指望不上英法了,于是苏联开始寻求和德国努力保持着以前那种表面上的“蜜月期”。

到了1939年时,苏德互相嫌弃的眼神慢慢成了暗送秋波,除了经济贸易方面,苏德开始举行了长时间谈判,德国大使更是在斯大林党代会上的报告中,解读出了两国关系新的风向。

而随后苏联攻击英法的篇幅明显超过了攻击德国,“民主国家的弱点”已然成了斯大林主炮轰的对象,而且苏联意味深长地说,某些幻想让老子当战争炮灰的混蛋(暗指英法美)做你们的白日梦去吧。

而直将两国关系拉近一步的事件,就是入侵波兰,如果说先前双方只是表面朋友的话。在入侵并瓜分波兰事件中,双方俨然成了真正的“战斗盟友”。

但无论如何,让苏德走到一起的毕竟只是眼前的国家利益。在希特勒心中,苏联绝对要比英法等国更像是敌人,他和苏联合作更多的是为德国赢得生存空间的暂时手段。

而苏联人去讨好德国人,其实斯大林自己也是一直在犹豫,对于他来说,英法国家和法西斯德国对苏联的敌意都不小,这一点他很清楚,虽然他一直更乐意跟英法穿上一条裤子 ,可架不住英法死活不想理他。

而希特勒利用苏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后,加上西线入侵英国本土受阻,他马上把侵略目光移到了苏联,这个没有几个真正朋友的东方大国,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而苏联人却还蒙在鼓里,至少斯大林认为和德国反目成仇不会这么快。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苏联人伤亡惨重,但是苏联人也不是什么都没得到,至少斯大林终于和英美等国有了共同的敌人:纳粹德国。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国开始和苏联合作,并给予一定援助,他们希望苏联和德国好好打一打,至少能间接地帮助自己解脱下二战的困境,让自己能好好喘口气。

所以,苏联讨好德国也只是权宜之计,就像德国短暂利用苏联一样,英法美等国又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二战爆发时的欧洲就是这样,各国之间的关系会因为眼前利益关系,一会是友,一会是敌!直到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阵营建立牢固后,欧美各国才没有那么猥琐了!直到二战胜利,现在感觉又开始猥琐起来了!

7

个人肤浅的看法:二战期间希特勒在入侵苏联以前,欧洲的形势很像是“三国演义”,德国跟苏联是“友好国家”,双方的交流来往不缺“真金白银”,特别是希特勒成为“元首”以后,向苏联输出的机器设备技术甚至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当然也包括军工产品和技术,苏联由此逐渐完善工业化系统,德国因此得到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为德国的经济恢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得不让人相信这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德国入侵苏联前几天,仍然按照原先的合同向苏联运输各种资源,并不单单是苏联在讨好德国。“三国”里的第三方是以英法为首的西方,一心想着希特勒向东进攻苏联,所以不惜出卖捷克和波兰被德国侵占,而希特勒为了稳住苏联,和苏联狼狈为奸瓜分了波兰。德国掉头席卷西欧打的英国不堪重负英国转变策略,对苏联从敌视变成了“讨好”,甚至提供了德国闪击苏联的准确时间,可惜双方从俄国“十月革命”就开始的积怨太深,苏联并不相信英国。苏联“讨好”德国,跟英法想法一样,德国把英法打的越惨苏联就更安全,但是随着德国的野心越来越大和西欧的崩溃英国的不堪重负,苏联也在准备跟德国的战争了,斯大林并不希望和计划太早开战,有意避免太刺激德国。真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8

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讨好德国,并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斯大林不想两面作战,集中全力对付日本,避免被两面夹击。

大家都知道二战时期,德意日为轴心国。希特勒更是提出了希望和日本共同夹击苏联,这正是斯大林最不愿意看到的。

而日本对此持观望态度,当时在日本军中存在着两派。日本陆军支持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而日本海军支持南下从而获得石油、橡胶等稀缺资源,两种观点僵持不下。所以日军关东军决定发动一场战役来试探苏军的战斗力,于是历史上诺门坎战役在1939年5月打响了。这场战役苏军出动了最精锐的装甲部队,以及后来的军神朱可夫元帅,为的就是一战把日本打的不敢再有北上的想法。最终这场战役历时100多天,以日军伤亡5万人的惨重代价而告终,从此日军再也不敢向苏军挑衅了。就算在苏德打的白热化的时候,苏军也保持着50万人的军队在远东防范日本关东军,而这50万人也称为后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也正因为斯大林的果敢才避免了苏联被两面夹击的局面。

9

自古就有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一说,当时德国的敌人是英法,苏联的敌人也是英法,所以两位就勾搭一起了,斯大林、希特勒都是独裁者两人也算是臭味相投

10

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做好和德国全面开战的准备,苏联明白,德国的实力已不在自己之下,在没有十分把握的前提下,只有先稳住德国,而德国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以前,也不会贸然进攻苏联,二者看似心照不宣,其实德国早就想踏平苏联了,只是刚开始没办法直接进攻苏联,而在进攻苏联邻国时又不希望被苏联干扰,所以一直在蚕食周边小国家,当时机成熟,希特勒不会按常理出牌,于是在一个苏联没有预料到的时间点发起了进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