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芮姜是史书上第一个成功驱逐国君的国君之母。
公元前709年,周朝诸侯国芮国发生了一场政变,芮国国君芮伯万被母亲芮姜驱逐,被迫逃离国都。
《左传?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弑君灭国之事屡见不鲜,像芮伯万这种被迫出逃的王公贵族更是数不胜数,比较特殊的是芮伯万身为国君,却是被他的母亲驱逐。
在坑儿子这方面,芮姜绝对不是先行者,在十几年前,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就想跟小儿子共叔段来个里应外合,夺取郑庄公的君位,如果成功,大势已去的郑庄公大概也会逃亡吧。
或许是有了武姜的经验教训,芮姜的驱逐行动异常顺利,拿着女人多这种不是理由的理由就把芮伯万赶出了国境。至于芮姜之后是自己出面执掌大权,还是扶持一个傀儡间接施加影响,史书无载,无论是芮姜还是芮伯万乃至芮国,都不是这一事件的主角,他们只是衬托红花的绿叶罢了。
芮国是姬姓国,地处成周与宗周之间,扼守镐京的东大门,鉴于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从建国伊始,芮伯就长期担任周王室的重臣,周厉王时期,芮伯良夫就曾劝谏周厉王不要任用荣夷公。
时过境迁,曾经的天下共主周朝早已败落,周平王在戎人的威逼之下灰溜溜地迁往东方的成周,而将残破的宗周当作一张空头支票,开给了护卫有功的秦国——只要能打下来,宗周就是秦国的。
这下芮国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原来它是守卫周王畿东部的重臣,现在周王畿跑东边去了,而西边的几位,它好像又惹不起。
这么平平淡淡过了几十年,秦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夺取戎人的土地,国家蒸蒸日上,秦国的君臣,也打起了对外扩张的主意。
芮国的政变很快引起秦国的注意,这还真是刚打瞌睡就送枕头。
前708年,秦宪公想趁虚而入,派兵攻打芮国。这是秦国在《左传》的首秀,结果惨遭失败。
《左传?桓公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
成天跟戎人干架的秦军完全没把芮国放在眼里,结果却吃了轻敌的亏,芮国给周王室守了那么多年的门,也不是吃素的。
眼见芮国并不好欺负,秦宪公转变策略,把目光投向了被放逐在外的芮伯万身上。
为了名正言顺,秦国还叫上了老大周桓王。这一年冬天,周桓王和秦国的军队跑到魏地把芮伯万捉了回来,要为芮伯万主持公道。
但这一捉,芮伯万在历史上又消失了好几年,这期间芮伯万在哪呢?
《竹书纪年》:(周桓王十三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外。
按照这个记载,秦国在抓住芮伯万后不久,就将他交给了戎人,鉴于后面芮伯万的登场,这些戎人应该是被秦国打服的小弟,负责帮大哥看好这件奇货。
前704年,芮伯再一次见于史书,只不过这次他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
《左传?桓公九年》: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晋国此时在打内战,曲沃小宗试图夺取翼城大宗的君位,周桓王派兵进行干预,芮伯也在其中,只是这个芮伯是在戎人那里的芮伯万还是在芮国的新任芮伯呢?史书没有记载。
次年,“秦人纳芮伯万于芮”,秦国突破芮国的阻拦,把芮伯万送回了芮国,而芮姜和她所立的新君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经过七年的流亡生涯,芮伯万充分认识到了芮国的孱弱和秦国的兴起,毫不犹豫地成为秦国的附庸,史书上就只剩下如下几行字。
《史记·秦本纪》:秦德公元年,芮伯、梁伯来朝。
秦成公元年,芮伯、梁伯来朝。
然而,附庸只是暂时的,随着秦国对关中的逐步统一,向东发展成为其主要战略方向,与此同时,晋国在结束曲沃代翼的内战后,同样对外扩张,整合了河东地区。
秦、晋两国一者向东、一者向西,对河西之地展开争夺,夹在其中的芮国和梁国一样,只能苟延残喘直至灭亡。
前640年,拿下河西之地后的,秦穆公顺手灭了梁国和芮国,凋零的绿叶化作泥肥,只会将红花滋养地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