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岳飞(1103~1142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军事家,战略家,但不是一个政治家;抗金英雄,原来称之为民族英雄,近代史学家对他“民族英雄”的称号存疑。

史学家认为,宋、金之间的战争属于兄弟阖墙之间的矛盾,属于内部矛盾,故称民族英雄不妥。

不管怎么说,岳飞“高大上”的形象牢牢扎根在人们心中。事实确实如此。

公元1141年8月,岳飞被南宋朝廷12道金牌调回临安府(杭州),随后被秦桧关进了监狱。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呢?

官方称岳飞破坏宋金议和,民间传说,金国大太子金兀术对高宗说:“不杀岳飞和议免谈”。


▲岳飞

到底为什么把岳飞关押起来没人知道原因,当抗金名将韩世忠质问时任宰相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曰:“其事体莫须有吧?”翻译过来就是“大概其有吧?”。

秦桧用尽了各种酷刑和诱供办法,岳飞始终不肯签字画押承认谋反,【岳飞宁死不自污,乃至于绝食抗争】。

岳飞的英雄气概,让看守他的狱卒李某佩服的五体投地,李某也不相信岳飞会谋反,经常偷偷为他送食品,还为岳飞传递信息,二人兄弟相称。

转眼半年过去了,岳飞始终不肯认罪,案子一时僵持了下来。

有一天,李某突然对岳飞冷眼相对,没有之前的热情了,岳飞纳闷,于是乘李某查岗时,就问李某为什么会这样?


▲狱卒

李某回答道:【我平生以为你岳飞忠义,故伏侍甚谨。今乃逆臣耳!】

意思是说:“我原来认为你是个忠义之士,所以对你敬重有加,小心服侍。现在才明白,原来你是一个逆臣,白瞎我的眼了。”

岳飞惊问道:“这事从何说起?我怎么成了逆臣了?”

原来李某在这期间,为了加深对了解岳飞。专门搜集了一些书籍来阅读,到后来他越读越觉得岳飞不像一个忠臣。于是才有了冷眼看待岳飞之事。

李某是个爱憎分明有文化的青年,也是一个心中藏不住秘密的人,于是反问岳飞。你知道中国儒家的“三常五纲”是指什么吗?

岳飞笑笑说:“这太简单了,“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人之根本。

狱卒轻蔑地说:“既然你懂,你做到了吗?”


▲秦桧和岳飞

岳飞一脸的疑问。狱卒没等岳飞发言,接着道:咱就说“君为臣纲”这一条,你听高宗的话了吗?皇帝指到哪打到哪你做到了吗?

狱卒一连串的发问让岳飞猝不及防。狱卒掌握了话语权,他继续说:你还记得当初皇上调整军队和部分将领军权时,触到了你的利益,你犯了犟脾气,没等皇上批准,就将手上的军权交给了张宪(岳飞的女婿),直接回芦山为你母亲继续守孝去了。军队是你家的私有财产啊?想交给谁就交给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后来不是皇上派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去请你,你把面子做足了这才勉强出山。这就是你直捣黄龙府的态度吗?置国家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这是一个元帅所为吗?

岳飞被狱卒数落的默默垂下了头,心想:“我过去没觉得这是毛病,我就觉得我脾气有点傲而已,现在想来确实自己做得不对。

狱卒见岳飞不语,心中有气,于是再次质问岳飞:“你堂堂的元帅,你懂得尊重皇上吗?岳飞接言道:“我怎么没尊重皇帝呢?”

狱卒压低声音说:“谁不知道皇上落难时嫖娼受到惊吓落下了阳萎不举的病根,以至于造成了后继无人。

这一大段的话说出来,差点没把狱卒噎死。


▲岳飞和高宗

狱卒干咳了两声接着说:有道是“为君者讳”。然而哪壶不开你提哪壶,你偏要皇上立太子。

皇上没有后代本来就很着急。没立太子,不是皇上不想立,皇上有自己的想法。皇上正吃中药治疗阳痿病,想将来再生一个儿子再立不迟。这些你知道吗?狱卒直盯盯看了岳飞一眼。

“你听到风言风语就逼着皇帝早立太子”。气得皇上对你吼道:“卿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岳元帅,难道你听不出来皇上是说:“这事也是你管的!”

岳元帅,你也太不自量力了。皇上忍一时,难道能忍一世?假如我是皇上也会考虑你是否有想法。

岳飞没想到一个狱卒竟有这番高论,不由得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狱卒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问岳飞,你为什么把你的舅舅杀死并剖心?

原来狱卒看了一本叫做《三朝北盟会编》的史书,上面是这样写的:岳飞有一个舅舅叫姚某,是他母亲唯一的小弟弟。从小娇生惯养,长大了为害一方,于是岳飞就打了舅舅一顿,并扬言要杀了舅舅。


▲岳飞

岳飞的舅舅很害怕,有一次,乘岳飞不注意射了岳飞一箭,这一箭射偏了,射在了岳飞的马鞍上,岳飞并没受丝毫伤害。但岳飞大怒,把舅舅抓了起来。

岳母知道后,对儿子说:“我独爱此弟,你小的时候舅舅经常带你去玩,就放了他吧。”

岳飞 曰:“若一箭或上或下,则飞死矣。岳飞不听母亲的劝阻,一剑砍了舅舅,最后把舅舅的心挖了出来。

岳飞听完对狱卒说,“我为民除害难道有错吗?”

狱卒说,你舅舅犯事由官府处理,你是他的亲外甥,杀舅剖心有悖人伦。这是你不明智的地方。

古人在大饥荒的年代,尚且知道易子而食,对待亲情如此狠毒你不觉得有愧吗?

岳飞好像明白了什么,心中豁然开朗了,他不再觉得自己有多冤屈了。


▲高宗和秦桧

狱卒讲的有点累了,最后说道:

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则复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

上面这段话就是狱卒为何称岳飞为逆臣的原因。

史书记载:飞感动,仰天移时,索笔署押。狱卒伏伺恭谨如初。

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岳飞听了狱卒一席话,仰天长叹,茅塞顿开,对狱卒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拿笔来,签字画押,我认罪”。


▲秦桧的跪像

公元1142年1月27日,秦桧捧着岳飞的认罪状交给了宋高宗,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赐死岳飞!秦桧为监斩官。”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岳飞临死前恍然大悟,在狱中墙墙壁上写下了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亲们知道为何我称岳飞不是一个政治家的原因了吧?一个狱卒竟然欺骗他签字画押了,我不知道狱卒是不是秦桧派去的卧底,也不知道狱卒说的是否有没有道理。谁能告诉我?

文/秉烛读春秋

最佳贡献者
2

赵构昏庸无能,让抗金民族英雄流血又流了泪。但曾和岳飞一起出生入死的岳家军,在岳飞受死时却安然不动,虽然中间有种种原因,但是实在令人心寒。

自己戎马一生,宁为君死不愿为金降,受尽了狱内严刑,不卑不屈,却在听了一个狱卒的话潸然泪下,就此画了押,这是为何?

岳飞南征北战,历经生死而保家卫国,但赵构却听信那尖嘴猴腮秦桧的谗言,下了十二道金诏将岳飞召回。

一封伪造的谋反书递到了赵构手中,昏君手一挥,便将正在驰战沙场的岳飞召回。

精忠报国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知是怪佞臣还是昏君,也许是生在了一个错的时代吧。

英雄泪,为谁洒?江山破碎,百姓家破人亡,有志却没有一个能让自己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男儿宁死不屈,自己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凭什么要认罪?小人欲加罪于自己,何患无辞?

岳飞心里是咽不下这口气的,至少不能让那些奸佞之臣得逞,就算死,也要挺直家胸膛。

就凭着不屈服的信念,岳飞在狱中苦苦忍受着秦桧等人的酷刑,期待着赵构能有朝一日查明真相,看到自己的忠心。

但时间一天一天的流逝,每天期望到的不是圣旨的赦免却是一天比一天严酷的刑罚。他不辩驳,不反抗,只是默默坚持与等待。

终于有一日,他签字画押了,并不是奸佞臣子施以酷刑迫使的,而只是因为狱子曰:

“我平生以岳飞为忠义,故伏侍甚谨。今乃逆臣耳!”

飞请其故,曰:

“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则复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飞感动,仰天移时,索笔署押。狱卒伏伺恭谨如初。

狱子一言,岳飞其实并不是不知道。赵构怀疑自己,想要置他于死地,他又怎么可能一无所知?

只是他不相信,他没有勇气相信。自己带领岳家军为宋朝而生,为宋朝而死,赵构竟要杀害自己,而且还是在国家危在旦夕之时。

摇摇欲坠的江山正是用才之时。自己手握兵权,抗金是自己的意愿,为国家而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皇帝为何要杀害自己?就算要杀也不应该在国家危亡之际呀。他不是不知道,不是不猜忌,只是不愿相信。

但是现在就连一个狱子都知道皇帝要杀自己了,而自己却仍然不愿相信。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若是不死就是抗旨,就是大逆不道,谋反的罪名就落实了。

听到狱子的话,英雄落下了久经风霜的泪水,隐忍掉所有的伤痛,默默地签字画押,只为了忠君二字。

所以说,狱子只是将岳飞眼里的迷雾帘掀开,让他更加坚信赵构要他死的事实罢了。其实他内心知道得比谁都清楚,只是不愿意相信罢了。一代英雄岳飞含泪冤死,曾久经沙场,与那些将士出生入死,所向披靡。但却为何在他被抓入狱甚至被赐死时,拥有十万多人的岳家军却安然不动,令人如此心寒呢?

在岳飞的带领下,岳家军可谓是非常强大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曾多次击退敌人大军。

说到岳家军,宋朝人民是敬仰的,岳家军这份荣光岳飞功不可没。但这些人却在岳飞含冤逝世时无动于衷,原因都只是因为赵构早有了对策。

士兵爱戴的将军被杀,军心肯定躁动。但赵构就看中了人们爱财的性情,将岳家军的很多人封了高官,基本上都被收买。

当年出生入死的情谊,也抵不过眼前荣华富贵的诱惑,岳飞若是泉下有知,不知有多心寒。

岳家军也并不是没有忠于岳飞的。但黑暗势力太过于强大,背叛的背叛,基本上都已经被利益出卖了灵魂。

十万大军已经人心涣散,再也没有了当时的所向披靡。救,谈何容易?岳飞将军也便含冤而亡。

岳飞将军共有五个儿子,岳飞死后,这些人都去了哪里呢?

岳飞逝世,岳家陷入困境。岳飞长子岳云,是岳飞的养子,但也和岳将军一样遭遇不幸,被歹人残杀。

次子岳雷,在父亲遇难不久后,和母亲一同被流放到了岭南地区,冤案平反后,官职高升至翰林院士。

岳飞三子岳霖也是同被流放岭南地区,后官至大中大夫。生有三子,分别活动于甘肃、河南、江西等地。

四子岳震,岳飞死时他7岁,与弟弟岳霆改姓隐居。冤案平反后,兄弟两也都官居要职,继续将岳家发展

岳飞将军戎马一生,他的五个儿子除了老大外,在平反后都能官居要职。也算是上天开了眼,慰他的在天之灵吧。

3

南宋初年,宋金争战不断,韩世忠黄天荡一战,算是让金国明白了,南宋还是不好被灭亡的。宋高宗赵构,自称帝后漂荡流离,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也很想能有个稳定的环境,让自己好好睡一觉,宋金议和便被提上了日程。这时秦桧与夫人王氏已南归,潜伏朝廷时刻听侯北方主子的招唤,按照金国主子安排,也向赵构提出议和事宜。黄天荡之战过后,岳飞带领岳家军在江北接连打了几次胜仗,特别是匽城之战,让金兀术伤筋动骨,让金国更感到了议和的必要性,于是暗中就指使秦桧,加快宋金议和进程,其中首要一条,就是解散岳家军,岳飞必须得死。其实这时战场形势对南宋已很有利,正是恢复北方大片领土的好时机,但高宗已有了畏金症,总感到金国太强大,自己太弱小,虽然一时小胜,毕竟难伤金国多少,议和是硬道理,更何况金国还答应放还自己的母亲呢?岳飞不过一个统兵将领,倘能为两国议和作出牺牲,也算死得其所了。正是在畏金如虎的心理作用下,又受秦桧阴谋恫吓挑拨,述说武将过于功高掌权的危害,南宋能征贯战的武将很多,多一个岳飞不多,少一个岳飞也不少,只要能稳定下来,就什么都好办了。于是绍兴和议在南宋接受了一些屈辱条件的情况下就这样达成了。秦桧自然功不可没,又有金国在背后撑腰,自然逼着赵构履行和约,首先就是杀岳飞了。赵构虽然喜欢岳飞,但为了自己的安稳日子,也只能默许了。于是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的事就发生了。有人说正是有一个狱卒说了一段话,才让坚贞不屈的岳飞认罪签字画押了。具体这段话是这样说的:狱子曰:“我平生以岳飞为忠义,故伏侍甚谨。今乃逆臣耳!”飞请其故,曰:“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则复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飞感动,仰天移时,索笔署押。这段话是真是假,还真不好说。关押岳飞的狱卒,只能是秦桧选定的人,时刻会向秦桧报告岳飞情况,他会变着法来完成秦桧交办的使命,让岳飞低头认罪,签字画押的。他说出这样的话,让岳飞低头认罪,真让人不能相信,更何况是睁睁铁骨的岳飞了。没有做的事情为什么要认罪?认了罪自己的精忠报国何以向天下后世交待?因此岳飞签字画押很可能是伪造的,后来秦桧怕事情败露,就编造了狱卒一说。现在一些人费尽心思,利用一些琐碎杂料,推测细说,把谋杀岳飞的主责转移到高宗赵构身上,减轻秦桧罪责,以达到他们为秦桧翻案的目的,如此耍小聪明,其用心技量真是可耻可笑,秦桧残害岳飞的主谋之罪,岂是一点点小小的技量所能颠覆得了的?

4

据说,当时岳飞被秦桧等人污蔑下狱时,一个狱卒负责看护岳父。而不巧,这个狱卒知道岳飞的抗金事迹,对其十分尊崇,态度也十分恭敬。岳飞入狱期间,无论秦桧等人如何威逼利诱、严刑逼供,岳飞都坚持自己无罪。之后,这个狱卒在细心照顾了岳飞一段时间后,突然对岳飞态度大变。岳飞感觉奇怪,随之问。狱卒答曰:“世人皆知你是大英雄,我看不是!你和圣上产生了矛盾,圣上对你有疑心,这是你没做好臣子!即便你无罪释放,圣上也会为防你劳心劳力,而你因无罪受冤,心中肯定会有埋怨,久而久之,谋反之心有也!”岳飞听完后,长叹一声,随签字画押,最终被秦桧等人杀害。



上面就是网上流传的岳飞因狱卒一席话签字画押认罪的大致版本。但是,翻阅各类有关岳飞的史实资料,都未见有记载这段对话过程,而即便是流传甚广的岳飞自缢(风波亭事件)事件,宋代史料中都并无记载,存有争议。所以说,上面有关岳飞签字画押的事件,无疑是后面好事者编排的流言而已

一直以来,岳飞都以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形象出现在我们心中,而谋害岳飞的秦桧等人则被认为是连猪都不如的禽兽。关于岳飞为何含冤被杀,人们也有颇多解读。有人认为岳飞被害,秦桧只是作为执行者,而真正的主谋则是宋高宗赵构。因为高宗赵构对岳飞态度,随着岳飞兵权的增大、功勋的增加以及当时战争形势的变化,逐渐从喜欢、依托到忌惮、不信任、猜忌。总之一句话,赵构要的是一个能打仗又绝对忠心的奴才而已,而不是一个充满主见、有胆有识、深得百姓人民喜爱的大将军。所以,最终赵构授意秦桧谋害岳飞。如果不是赵构后面默许,秦桧也不会并且也不敢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污蔑岳飞并加以杀害。



总之,“汗青史上丹心照,功过自由后人评”,岳飞最终成为了我们心中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精忠报国”四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秦桧则被历史永远打上了耻辱的标签。

在此,向一代民族大英雄岳飞致敬!

5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写怀》表现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表达了自己精忠报国的心愿、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渴望。高亢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在当时国家危难背景下他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可惜最终朝廷决定议和,急召岳飞停战回朝,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含冤入狱。在监狱里,岳飞饱受酷刑、拒不认罪,但是听过一个狱卒的话,在万般无奈下选择了签字画押,承认了子虚乌有的罪名。

靖康元年(1126),金军南下,中原陷入一片战乱。金军入侵后,宋人饱受战乱和杀戮,军队所到之处无不悲凉凄惨。这时血气方刚的岳飞,心中就有了参军报国、奋勇抗敌的远大志向。这里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给岳飞这个英雄人物更增一层传奇色彩的轶事,“岳母刺字”。而岳母积极鼓励儿子参军报国、上战场奋勇抗敌,并且在岳飞的后背刺上深入肤理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随后岳飞开始参军抗金的生涯。可能有读者会以为是“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但在《岳飞传》记载中“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在清朝之前,“精忠报国”为“尽忠保国”。

岳飞带领一支三百多人的骑兵队负责侦察,在遭遇到金兵的时候,岳飞英勇斩杀敌将,击退敌军,此后岳飞就凭借勇猛和武艺闻名。后来仅靠宗泽指挥的宋军大败,金军攻陷汴京城,俘虏宋朝皇室和一些大臣回到北方,这就是“靖康之变”。

留下的皇室血脉赵构在南方建立起了南宋。南宋软弱,对外选择和金军议和,对内打压抗金势力。建炎元年(1127)的时候金军再次南下,赵构对宗泽多次上书抗击都未给出直接回应,后宗泽病死。

宗泽死后,南宋抗金重任就主要靠岳飞。绍兴六年(1136),岳飞在襄阳准备北伐。三月,母亲去世,岳飞本请求为母亲守葬三年,却被朝廷催促岳飞北伐,自古忠孝两难全,岳飞只得赶回军中,开始北伐。而之后岳飞数次北伐,战功赫赫,极大鼓舞了北伐声势、鼓舞了将领们的战斗热情。而秦桧却暗中谋划撤军之事,正当岳飞打算进一步深入,突然接到了朝廷十二道金字牌的班师诏,当时岳飞悲怆的说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可见岳飞心中的悲凉和报效国家受挫的愤懑。

岳飞班师回朝后,兀术重整军队,火速攻占被南宋收复的地界。岳飞被架空了兵权,张俊抓住岳家军内部将领的矛盾,用威逼利诱等手段让王贵诬告张宪谋反,然后牵连到岳飞。而张宪迫于严刑逼供,承认了子虚乌有的岳飞造反之罪。岳飞含冤入狱,岳飞入狱后就受到各种严刑拷打,但岳飞宁死也不认罪。

狱中,原本一位狱卒敬重岳飞忠义的狱卒突然改变对待岳飞的态度,让岳飞不解。于是询问狱卒,狱卒回答:“就算你能逃出了牢狱、离开大宋,皇上已经怀疑你了,你会因此心中不平,久而久之你也会走上谋反的道路。”岳飞听后也明白了,这是皇帝要让他死,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认罪,事情已无转机。最终岳飞签字画押,被处死。

身为忠君报国的热血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没有死在敌军手里,反而死在了自己效忠一辈子的人的手里,他的供状上的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更是表现他的冤屈和愤懑,即使后世为他平反,并尊他为抗金英雄,也不能满足他那一腔爱国报国热忱,令人叹惋。

6

首先搞明白岳飞的身份。史学权威们否了其民族英雄的身份,因为都是自家人,所以那些战争就只能是“内战!”

那么,据理而论,即然是内战就应该有战犯,赵构、秦桧正负法官,狱卒是监狱政委,思想政治工作到位。

完了。

7

关于岳飞之死,时至今日都存在争议。《宋史》记载不详,民间各种记录满天飞,又因为野史记录存在众多谬误,所以导致可信度降低。

民间记载的谬误其实在所难免,毕竟他们既不是当事人,也没有办法查证原始资料,只能靠传闻搜集整理。不过,这并不能说明民间野史都靠不住,正史不能记录的东西,通过口口相传散布民间的情况不胜枚举。


岳飞之死的记载,除了《宋史》、《金史》外,还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金佗粹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等。如今我们所能掌握的资料,绝大多数来自于后四本民间野史。

比如岳飞受审签字画押的事,按《因话录》说,岳飞始终无一字供词,只是写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而《三朝北盟会编》则说,岳飞在审讯记录上签字画押了,促使岳飞画押认罪的,竟然是个无名小卒。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下狱后,起初不肯招供。秦桧找来岳家军部将董先,追问岳飞从郾陵回军途中发生的事。

原来,头年大军班师途中,有一次岳飞曾经跟四位爱将,张宪、王贵、王俊和董先闲谈,岳飞不经意间说了句:“天下事竟如何?”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古代就是一件犯忌讳的事,尤其是从统兵的将军口中说出来,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尾巴,惹祸上身。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你一个武将,竟然枉谈天下,你居心何在?

岳飞说这句话更敏感,他一人手握全国半数以上精兵,还多次惹翻宋高宗,此番撤兵又满心不情愿。说轻了,你这是心怀不满,说重了,你这是心怀叵测!

所以,岳飞话一出口,大伙儿如同被电了一下,谁也不敢搭话茬。唯独张宪接了一句话:“在相公处置耳!”如果没有张宪的“注解”,岳飞的话模棱两可,张宪一个应答,把岳飞的意思,完全变成了心怀叵测。

武将猖狂到说,天下事全凭自己处置,那不是赤裸裸的谋反是什么?


然而不知道岳飞是过于放松,还是太相信眼前这几位心腹,没拿张宪的话当回事,就当小屁孩乱放炮,连一声责备都没有。

王俊出了门,就堵住王贵和董先:你们都听清了张宪与相公(岳飞)的对话了吧?二人面面相觑,点头承认。这会儿,王俊出卖了岳飞,把这事告到秦桧那里,秦桧召来董先核实:说清楚了,马上就可以离开昭狱,说不清嘛......

董先还能说什么,隐瞒不了,可是岳飞对此坚决不认账,拒绝画押。也许岳飞根本没放在心上,真的不记得,也许岳飞想辩解,我们的本意不是如此。总之,这个押不能画,画了就等于承认谋反。

一番折磨后,岳飞被送回监狱。在监狱门口,他又见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一直对他恭谨侍奉的狱卒。不过,今天狱卒一反常态,他远远地斜靠在门边,吊着眼角,一脸的鄙视神态。


岳飞正在纳闷,狱卒说话了:“我平生认为岳飞是忠臣,所以一直恭恭敬敬地伺候,不敢怠慢,没想到你原来也是个逆臣而已!”岳飞大吃一惊,我怎么成了逆臣?狱卒说:

“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复为君疑而诛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诛,则复疑於君而必反。君今疑臣矣,故送下棘寺,岂有复出之理!死固无疑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则复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

狱卒认为,只要出现君臣相疑,其结果要么皇帝杀了臣子,要么臣子造皇帝的反。如今你与皇帝相疑,皇帝要是放了你,你早晚会造反,你不认罪受死,就表明你是逆臣!

岳飞如同被雷击一般,长时间呆坐无语,心潮澎湃。终于,岳飞拿定主意,他要来纸笔,画押认罪。


“飞感动仰天,移时索笔著押。狱子复事之恭谨如初。癸巳,飞死於狱中。”

实在难以理解,受尽折磨,威武不能屈的岳飞,怎么就接受了狱卒的混账逻辑?狱卒说但凡君臣相疑,臣子不死必定造反,请问周公是怎么活下来的?萧何怎么没造反?还有本朝的赵普,他们都曾经被君主怀疑,请问哪个造反了?

很显然,这么低劣的说辞,不可能把岳飞带到沟里。会不会造反,岳飞对自己有信心,岂会被荒唐的推论左右?所以,击垮岳飞的,肯定不是狱卒的逻辑,而是另有他故。

那么岳飞到底怎么想的?我认为,击中岳飞脆弱神经的,是头一句话,“君疑臣则诛”!


这句话等于提醒岳飞,皇帝既然怀疑到你的忠心,其结果只有一个——你死定了,不会给你日后造反的机会!

只不过自己死后的结果不同,一种情况自己认罪,皇帝不背昏君骂名,另一种情况自己不认罪,让皇帝背上昏君的骂名。

相对于皇帝的声誉,臣子的性命算什么?毁了皇帝的名声,臣子就是罪!基于这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在“逆臣”二字的刺激下,岳飞崩溃了。自己左右逃不过一死,用皇帝的声誉给自己陪葬,不是逆臣也是逆臣,对得起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吗?

罢了罢了,为了那一个“忠”字,画押了吧!

可是,狱卒的出现实在有点吊诡。且不说一个狱卒,会不会有这么深的洞察力,就其目的性来看,其实很赤裸裸,就是催命来了!这哪像是岳飞的信徒?


还有一点很奇怪,当时的舆论认为,害死岳飞的是秦桧,为何狱卒敢直接把祸水引向宋高宗?虽然宋高宗是幕后真凶,高层心知肚明不敢说,老百姓都蒙在鼓里,即便有个别人能看得清,有胆量说出来吗?狱卒哪来的胆子?

所以,那么狱卒恐怕也不纯粹,他就是秦桧的棋子,以另一种方式提醒岳飞:杀你不是我秦桧的主意,是皇帝的意思,我只是帮他找点恰当的理由,所以你就别生幻想了!

假如是主和派与主战派的矛盾,岳飞尚有活下去的可能。倘若皇帝变成黑哨,赤膊上阵,岳飞哪有生的可能?

想清楚了这些,岳飞终于明白,与自己打擂台是皇帝。死,不是自己能输光的所有资本,还要搭上谋反的污名。唯有如此,他才对得起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忠”!

8

  不少答主以为此事只是民间小说戏说,并非真事。事实上此事在史书中有确切记载,出自《三朝北盟会编》。

  宋朝流传下来不少名人笔记,《三朝北盟会编》则是其中成就最高的几种之一。后人在编撰《宋史》中南宋部分,以及《续资治通鉴》中南宋几朝历史,大量引用了其中史料。

  作者徐梦莘本身就是南宋人,并且就生活在岳飞生前死后,虽然没有亲眼见到,却亲耳听到了当时的许多隐秘。因此,他对于岳飞的这段记载,绝非空穴来风。

  《三朝北盟会编》中关于此事的前因后果,是如此记载的:

  飞在大理寺,未招状。先是飞在郾陵回军时,在一村寺,与王贵、张宪、董先、王俊夜坐,移时不语,忽作声曰:“天下事竟如何?”众皆不敢应,惟宪徐言曰:“在相公处置耳。”既退,俊握先及贵手曰:“太尉,太尉!闻适来相公之言及张太尉之对否?”先与贵曰:“然。”及俊告飞,因言鄢陵路上之语,追先赴行在。时子云与宪已服诛。秦桧语先曰:“止是有一句言语,要尔证明,证了今日便可出。”先下大理,对吏叩伏。吏问飞,飞犹不伏。有狱子事飞甚谨,至是狱子倚门斜立,无恭谨状。飞异之,狱子曰:“我平生以岳飞为忠义,故伏侍甚谨。今乃逆臣耳!”飞请其故,曰:“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则复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飞感动,仰天移时,索笔署押。狱卒伏伺恭谨如初。

  或许有人会说,秦桧、万俟卨主审岳飞一案,搞得是冤假错案,为何还要岳飞签字画押。事实上,岳飞下狱前乃朝廷枢密使,宰执大臣身份,背后更牵连到数十万岳家军将士,因此,在审理案件时可谓是万众瞩目,万俟卨等人也不敢过分胡来。

  在这段记载中,提到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岳飞涉嫌谋反。

  那一天岳飞奉命撤军,心中郁闷。他与麾下四位大将同坐,许久默默不语。后来,岳飞慨叹道:“这天下事情终将如何?”众人都不敢回答,唯有张宪回答说:“只看相公如何应对罢了。”

  其他三将为何不敢回答?只因岳飞此话中既有对天下局势的担心,更有对朝廷的不满。因此三将不敢接口。唯独张宪最是忠于岳飞,他言下之意,无论岳飞如何决定,即便是造反,他也会誓死追随。

  正因为如此,当岳飞、张宪离开之后,王俊才会扯上董先、王贵,问他们有没有听到刚才岳飞和张宪的对话。

  这番对话传开去,那绝对是造反的前兆。

  不久张宪、岳云就被抓捕,很快就以谋反罪杀死。后来,岳飞也被抓捕,等待审讯。为了坐实岳飞谋反一事,王俊背叛了岳飞,充当了揭发者,而董先也被秦桧唤来,要他出庭作证。从此事传扬开去可以知道,董先也是认可了此事的。

  第二件事,是岳飞签押情况。

  岳飞开始坚决不画押,他不画押此案就会一直拖下去。

  岳飞下狱之处,有个狱卒对岳飞照顾很好。可后来狱卒却靠着门斜站着,对岳飞全无恭敬之态。岳飞就问原因。这狱卒就说,岳飞你其实是个逆臣。岳飞听了,并没有生气,而是“请”问缘故。

  于是,狱卒就讲了一番道理,大体是说,无论岳飞是否真心谋反,如今岳飞已经让皇帝产生了怀疑。皇帝有心要置岳飞于死地,就算岳飞今日不画押,免于一死,岳飞出狱后还是会被君王猜忌。久而久之,岳飞为求自保,必然谋反。既然未来一定会谋反,那当然就是逆臣。

  狱卒这一番话看似没道理,其实是站在宋高宗的立场上看问题。岳飞作为古人,其实也很习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此,他很快就接受了狱卒的观点,签字画押,认可了罪状。

  岳飞认可罪状,表面上看是因为狱卒劝说,骨子里却是他看清了君臣之间的关系,看清了他如今的局势。

  宋高宗赵构担心的是岳飞会效仿宋太祖拥兵自重,最终黄袍加身,夺了他的江山。岳飞一生忠诚,或许没有这个想法。可是,一旦他出狱后,他的部下保不齐便有这种想法。比如张宪,就极有可能拥立岳飞为帝。当初宋太祖会发动陈桥兵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众将不忠于皇帝,只忠于赵匡胤。

岳飞麾下的岳家军,虽然没有达到只知岳飞,不知皇帝的地步,但是,他绝对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一旦他竖旗造反,必将对刚刚稳定的南宋王朝造成巨大祸患。

有一句话叫做“斯人无罪,怀璧其罪”。就算岳飞无心造反,但他确实拥有了颠覆江山的强大能量,因此,宋高宗一定会想方设法整死岳飞。

岳飞选择画押,选择一死,恰恰证明了他的无私,证明他对赵宋的忠心。

9

因为岳飞一直对宋高宗赵构抱有幻想,希望皇帝明辨是非,澄清自己的冤屈,直到他听到狱卒的那句话,才知道原来皇帝和秦桧一样,都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万念俱灰,方才画押。

岳飞的死是一个民族英雄的悲剧,联手炮制这个悲剧的就是赵构和秦桧。

关于岳飞为什么必须要死,争论很大。

所谓“迎立二帝”“干预立太子”“尾大不掉不听圣旨”等等说法,都是给赵构和秦桧“二怂”找的借口,真相只有一个:赵构秦桧要和金人媾和,不杀岳飞,无法媾和。

在岳飞冤狱中,赵构和秦桧都是主谋共犯,并非一个主谋,一个帮凶。

岳飞被下狱后,秦桧授意进行严刑拷打,务必让岳飞招供,自己图谋不轨,意图造反。

我们一直以为,皇帝要杀一个人十分简单,根本不需要任何借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实际上任何皇帝杀人都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何况杀一个大将。

如果不是造反这种人神共愤的罪名,赵构和秦桧不敢杀岳飞,因为不能服众。

面对严刑拷打,岳飞铁骨铮铮,绝不屈服,因为这是赤裸裸的诬陷。

面对主审自己的御史中丞何铸,岳飞为自证清白,撕破上衣,袒露出满身伤疤的后背。

尽忠报国,深入肤理,赫然可见。

何铸被感动了,加上此案“查无罪证”,其中或有冤屈,便向秦桧汇报。

秦桧很不高兴,一个案子都办不了,要你何用?

何铸仍然坚持说没有证据,秦桧说了一句:“此上意也。”

即便如此,何铸仍不放弃,秦桧怒了:不换观念就换人!改由万俟卨审讯。

面对金人铁骑毫无惧色,区区几个小丑算得了什么?岳飞仍然坚贞不屈。

面对万俟卨等人一手炮制的认罪书,岳飞满心愤懑,绝不签字画押。

秦桧、万俟卨毫无办法,总不能直接告诉岳飞:是皇帝让你死,你就别挣扎了吧?

这时,一个狱卒说话了:“我平生以岳飞为忠义,故伏侍甚谨。今乃逆臣耳!”

我敬你岳飞是个忠义之士,才对你客客气气,没想到你却是一个逆臣!

这句话直击岳飞软肋,岳飞反问:“此话怎讲?”

“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则复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

言辞如剑,杀人诛心。

岳飞终于明白,皇帝的疑心才是导致今日一切的根源。

自己一入此狱,便再选择——要么认罪赴死,要么出狱造反。

认罪赴死,自己就是谋反的逆臣;出狱造反,自己就是造反的贼子。

宁可背负冤屈为逆臣,也不可被迫做贼子。

岳飞仰天移时,罢了!索笔署押,狱卒伏伺恭谨如初。

狱卒终结了岳飞的煎熬,也终结了岳飞的生命。他究竟是赵构秦桧的帮凶,还是解脱岳飞的助手?后人自有评价,但历史不会冤枉一个英雄,也不会放过一个小人。数十年后,赵构的怂包,秦桧的阴险,都昭然若揭,遗臭万年。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10

岳飞,字鹏举,北宋南宋名将,抗金名将,位列“中兴四将”之首,生于北宋,逝于南宋。岳飞一生大起大落,波折重重,岳飞一生战绩卓著,出身贫寒的他,生于乱世,北宋时期,正直历史分裂阶段,外敌入侵,民族危亡,国家积贫积弱,大好河山被外敌蛮夷之人践踏的骨肉淋漓。

岳飞立志投军报国,岳飞一路走来,短短十几年,最后官拜丞相,立志北上黄河,消灭金国,收复失地,迎还二圣,正直南宋军队力量恢复,岳飞与韩世忠等人一鼓作气北上黄河时,朝廷那边却开始退缩,历史上告诉我们,是秦桧告状于宋高宗赵构,说岳飞在外有谋反之心,应当收回权力。

岳飞无故被诬陷,十二道金牌回建康!真正牵制岳飞北上进军的原因是宋高宗赵构的利益和野心,秦桧的诬陷只不过是加快了“十二道”金牌的来临。一夜之间十二道金牌,招岳飞父子回京,秦桧以莫须有处死了他们,从此风波亭就成了这个民族英雄的茔冢,闻者皆叹息!

岳飞驰骋疆场几十年,带领岳家军打的金人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对于南宋,对于整个民族都心无二心,他只想尽毕生之功,愿南北统一。

岳飞在冤死风波亭之前,被赵构禁于囚笼,难道岳飞不理解赵构的心思?不是的!岳飞只是不愿意相信赵构居然让他冤死牢狱,每一名战士的想法,不是冤死,而是为国战死沙场,岳飞在牢狱中度日如年,整天承受着日益频繁严苛的刑罚,赵构让岳飞签字画押,承认自己有罪,但是空口白话,对于忠心耿耿的岳飞,哪有什么真正的罪名?如何让抗金英雄这般屈辱?

岳飞终日在期盼着赵构能释放他,他在狱中仍然想的是如何北上破敌,迎还二圣,收复失地?但是他,等来的却是无以复加的折磨,让岳飞认罪,岳飞无罪,何以认罪?国家危亡之际,南宋命运风雨飘摇,北上抗金正有成果,岳鹏举却半途而亡!

岳飞感慨狱中,他真的不相信这危急时刻,赵构会让他置之死地,但是,临死前,狱卒对着岳元帅道:““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则复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为逆臣也。””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一下,岳飞不愿意再想到抵御外侮,收复失地了,只此一条“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含恨画押。

功高盖世岳鹏举,“莫须有”似“或许有”,可悲可叹天地间,风雨飘摇含恨终。

有人会想到,既然岳飞早知如此,那么为何不继续北上,破敌千里,直捣黄龙府呢?种种因素在限制着岳飞,第一,北上四路大军,三路大军都已掉头撤军,岳飞一路,怎能草率北上?第二,岳飞内心抱忠,肯定不会逆反皇帝的命令。岳飞含恨风波亭,民间百姓痛哭流涕,岳家军十万将士,一朝人心涣散,溃不成军。此后的南宋,缩头缩尾,与金人议和,与公元1276年被蒙古所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