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也先是蒙古第28代大汗,是当时蒙古最强大的部落瓦剌部落的首领,他统治期间,瓦剌达到了巅峰时期。也先向东征服了女真和朝鲜,便打算大军南下,恢复忽必烈的元朝事业。

这个时候是明朝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带领20万大军北上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20万大军死伤殆尽,朱祁镇本人也被也先给抓了。

明朝皇帝被抓,这还是头一遭的事情。为此明朝差点因此退缩到江南地区,好在于谦顶住了所有压力,成为了朝中的顶梁柱。


也先为什么灭不掉明朝?因为这个人。

也先的实力足够强大,横扫漠北没有对手,南下入侵大明也将明军击垮了,甚至俘虏了明朝皇帝,按照道理,他想要灭掉大明朝,似乎就在旦夕之间。

可是也先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当时也先拿着朱祁镇作为人质,以他的名义发布诏书,让明朝宗室们带着朝廷去南方,毕竟南京还有一个朝廷。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庚申,寇窥德胜门。谦令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寇转至西直门,都督孙堂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明史》

这计谋一旦实现,那明朝的北方半壁江山可就没了。居然还有不少大臣支持这种做法,比如著名的徐有贞,他就是支持南迁的重要人物。


于谦这个时候臭骂,谁敢提南迁,谁就该杀。这话一出,所有人都不敢再提这件事,于谦做了两手准备。

  1. 第一就是扶植朱祁钰继位,他是朱祁镇的弟弟,虽然是异母庶出,可是好歹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完全有继承资格。
  2. 第二则是安排北京防卫工作,于谦调遣了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以及山东和南京沿海地区的备倭军前来支援北京。
  3. 此后北京的所有防务工作,都交给了于谦来处理。由于兵部尚书邝埜在土木堡之变中战死,所以由兵部侍郎于谦接管兵部尚书的工作。

因此也先攻城没有足够的实力,用朱祁镇做人质也起不到威慑的作用,他当然打不下北京城。在附近搜刮了一阵以后,也先便带着瓦剌军离开了明朝。


也先打着朱祁镇的名义南下,说不定会有奇效。

朱祁镇是明朝正儿八经的正统皇帝,他是朱瞻基的嫡长子,自然是最有继承权的一个人。而且他已经做了10年皇帝,早就是深入人心了。

现在朱祁镇就在也先的部队当中,也先却听从明朝的叛徒喜宁的建议,只向明朝勒索点金银珠宝,这实在是太小看朱祁镇的作用了。

江湖小晓生认为,朱祁镇是明朝的皇帝,只要也先肯依附于朱祁镇,在朱祁钰做了皇帝以后,立刻表示朱祁钰这是篡位,也先是为了帮助朱祁镇夺位,这才南下的。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明史》

这事情就完全变了味道了,因为朱祁钰做皇帝,的确有篡位的嫌疑,毕竟朱祁镇还活着。而且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虽然年纪小,好歹也是太子,有第一继承权,怎么都轮不到朱祁钰。


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当时也在朝中说得上话。所以说朱祁钰的政治背景实在是太单薄,支持他的只有于谦这个刚刚上任的兵部尚书,实在是说不过去。

为此只要也先是以朱祁镇讨伐叛逆的名义,进军南下,那就能够夺取大片领土。将一部分人马化妆成明朝的军队,将朱祁镇重重保护起来,攻城略地的时候,把朱祁镇请出来,那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等到北京周围的补给点都被也先占了,北京成了一座孤城以后,谁也救不了于谦和朱祁钰。到时候他们连南下的机会都没有,而也先为了安抚人心,完全可以将朱祁镇重新扶上皇位,但只是傀儡而已,这样灭了明朝的机会可就大得多了。


也先可以趁着朱祁钰刚登基,就把朱祁镇放回去。

也先后来也曾经借着臣服于明朝的名义,向明朝勒索了大量钱财。其实他完全可以提前向明朝臣服,趁着于谦刚刚把朱祁钰立为皇帝不久,立刻把朱祁镇送回去。

江湖小晓生觉得,这个时候是最微妙的时候,朱祁镇在朝中的影响力没有消失,而朱祁钰在朝中的权威性还没有建立起来。

朱祁镇和朱祁钰俩皇帝同时在明朝,那事情就热闹了。这个时候,朱祁钰没有能力将朱祁镇圈禁起来,而朱祁镇也没有理由把朱祁钰给拉下马。

这个时候也先的人作为支持朱祁镇还朝的一方,完全可以挑起事端,使得朱祁镇和朱祁钰火并。到时候牺牲者肯定是支持朱祁钰上台的于谦,而朱祁镇获胜的可能性最大。

一旦于谦被搞下台,而明朝皇室内部又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内讧,那么也先想要南下夺取明朝的江山,可就容易多了。

毕竟满清之所以能够夺取南明的江山,不是因为满清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南明内部的内讧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宁可让满清得手,也不能让明朝自己人做大。


总结:也先被杀,瓦剌巅峰不再。

也先错过了这次灭亡明朝的好机会,一年以后徒劳无功地把朱祁镇放回去,其实已经起不到多少挑起内讧的作用了。

5年以后,也就是景泰6年,也先被暗杀身亡。鞑靼人趁此机会又与瓦剌人发生了火并,最终瓦剌的强大局面逐渐消失。也先的俩儿子将地盘给瓜分了,从此瓦剌一分为二,再也没有灭亡明朝的可能了。

参考资料:《明史》

最佳贡献者
2

也先在土木堡一战的确是占尽先机,可是他不应该率领全部兵马直捣北京,而是应该围而不打和明军处于对峙拉锯状态,而后向西进攻山西和陕西等地。事实上在土木堡之败发生的同时,瓦剌的军队也有分兵攻打辽西、甘肃、山陕等地,只是没有什么斩获。如果也先当时在中原地区打下一片根据地,无论是山西还是山西、甘肃。只要有了可以落脚的地盘,他们就可以休养生息而且还可以征集兵马钱粮,这样一来打消耗战就会不落下风。而且可以形成对于北京的迂回包抄之势,进一步攻击北京城内的人心,打出想要切断北京南迁道路的假动作,很有可能就会摧毁守城将士的斗志。


当时的明朝中央主张南迁者甚多,那么地方上的基层官吏主张南迁者也不会少。一旦瓦剌大军兵临城下,这些人很有可能会弃城而逃。这些地方不是北京城,没有城高壕深的要塞也没有坚持抗敌的于谦。所以,一旦地盘被进攻,很大的可能就是会做软骨头。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明朝的后方就会出现动摇。


同时,朱祁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化的运用。虽然朱祁钰登基后,这位太上皇的身价贬值了不少。可是对于基层百姓仍然有号召力,可以进一步扩大舆论攻势,动摇朱祁钰的法统地位。就如同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样,也先可以通过朱祁镇发布诏旨,号令天下,在明朝的基层和后方制造混乱。这样一来,明朝就离灭亡不远了。

3

也先所在的瓦剌确实是当时明朝的劲敌,而且也先在位的时代,确实也极大的展现了蒙古的荣光,他当时也想灭掉明朝,重复成吉思汗和忽必列时代的荣耀。



不过也先时代的蒙古实力,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在当时的大明朝眼中,恐怕还是不够看。因为大明王朝当时还是处于鼎盛时期,国力空前的强盛,根本不是小小的蒙古可以相比的,如果不是明英宗朱祁镇冒险出击御驾亲征的话,也先也不至于能够轻易捡到这个大便宜。朱祁镇御驾亲征也是觉得打败也先没有问题,只不过确实出了个意外,让朱祁镇成了俘虏。



朱祁镇被俘虏之后,明朝压根就不跟也先废话,很快就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的皇帝,而且边镇也都不理睬也先,也先带着朱祁镇作为人质想扣开边关,但是也没有得逞。由于实力对比上还是远远不如明朝,所以也先最终不得不带着明朝的皇帝退出塞外。本来他还想以朱祁镇为人质,从明朝得到不少的好处,可是朱祁钰压根儿就不会理会自己的哥哥,所以也先压根就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反而成了累赘,后来还不得不把朱祁镇放回去。



总之当时明朝的实力还是很强的,正处于上升期,也先想灭掉明朝,恐怕没有多大可能性。

4

按照常理,土木堡之变,皇帝被掳走,一个朝代应该就此结束,但是对于大明朝而言,一场好戏才刚刚开始。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费了很大劲弄到的皇帝转眼之间就成为烫手的山芋,说话也不太好使了,后来即使想送人家还不想要。为什么也先灭不了明朝?我认为是明朝有于谦等一大批忠于国家的忠臣,在国家危亡之际,拥戴朱祁钰登上皇帝宝座,打破了也先的美梦,下面就跟大家仔细分析一下灭不了大明的真实原因和想要使明朝灭亡要怎么办。

为什么土木堡后也先灭不了明朝?

土木堡之变是整个大明朝最屈辱的一件事情,皇帝御驾亲征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到最后连皇帝本人也被人家抓走了,消息传到北京城,整个朝野都慌了。对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说皇帝被挪走了,那还了得。怎么办成为满朝文武大臣都在讨论的事情。

好在大明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臣,他叫于谦。在朝廷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最终说服太后,拥戴监国的朱祁钰登上皇帝宝座,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一举搅乱了也先的军事部署。

无法灭掉大明朝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皇帝换人了,朱祁镇下的圣旨不好使了;

2、在朱祁钰的带领下,大明军民万众一心成功抵御了也先的数次攻打;

3、朱祁镇本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并不糊涂,自己也不忍祖宗打下的江山付之于人,认可了自己 太上皇的身份。

这样一来,朱祁镇这个太上皇就失去了作用,成了鸡肋,以至于最后也先想用他换点金银都做不到,毕竟朱祁钰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还没高兴几天就要让出谁会愿意,所以也先从中没有捞到多大油水,最后不仅没有灭掉大明,相反还想尽快甩掉这个烫手山芋,把他送回去。

想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

想要灭掉大明朝,其实很简单,他们手中有太上皇,只要利用好这个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按照曹操当年走过的老路,绕过北京一路南下,手中有太上皇最起码可以成功控制大部分的省份,以此为基础,打着帮助明英宗复位的旗号,我想推翻朱祁钰是有很大可能的,推翻之后,大明朝其实就是也先手中的羔羊,想怎么宰割都可以,可惜少数民族的王朝大多注重眼前的利益,所以他们最终没有利用好朱祁镇,也就没有实现灭掉大明的梦想。

历史就是这样,即使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但好在朝中有忠臣,所以使大明王朝度过了这场危机,也先的失败主要在于他们没有用好手中的王牌。

5

完全没有可能!首先大明经历洪武永乐仁宣积累且还在上升期,综合国力比瓦剌强大许多。其次瓦剌根本没灭明的准备。土木堡完全就是个意外,作死作的

6

翻看历史,好像只有宋朝不是亡于农民起义,这也大致说,古时候王朝更多是因内乱内部问题走向灭亡。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处于“仁宣之治”,国家相对稳定。虽土木堡之变损失50万精锐,但是当时其他地方没有受到战争波及,明朝还是有很大的有生力量。明朝灭更多还是土地兼并的问题,士官大族兼并太多耕地且免税,这加重了普通农民的负担,最终内乱走向灭亡。不论过去还是将来只要内部团结不出问题就不会走向灭亡。

7

明朝的土木堡事件,倒是很好的证明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人地矛盾。

封建社会的社会架构宛如一座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农民,往上是士人,再往上是官员,最顶尖是皇帝。农民,是社会的根基。他们种地交税,靠这些税收层层递进养活着上层的士人官员和皇帝。只要农民都有地可种,那么这个社会结构就是最稳定的。即便是上层结构出了问题,那么只要把出问题的地方换掉,这座塔还是稳的。一旦底层根基出了问题,纵然上层建筑再怎么修补,也难逃崩溃的下场。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因为封建农业社会,土地是财富的象征,所以土地兼并就势不可免。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有权的,都想多占据土地来保证自家的财富。可是土地是有限的,人口却是不断增长的。土地逐渐的集中进入少数人手中,就会导致大多数农民逐渐无地可种。农民中不到土地,向上缴纳的赋税就会减少。赋税减少,国库就会没钱。国库没钱,动员能力就会下降。这个时候一旦再遇见天灾人祸,朝廷没钱赈灾,没钱打仗抵御外敌。再加上内部农民吃不上饭奋起造反,那么这个社会结构就要面临重新洗牌。经过多年征战,人口锐减,原本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土地重新分配,一个新的王朝就诞生了。然后继续这样的循环。

明朝初期,几次大的动乱,都没有毁掉这个朝廷。无论是燕王靖难,还是土木堡之变,都没有影响王朝的存续。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土地兼并才刚刚开始,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有钱交税。所以,即便是白痴皇帝把自己玩进去,被外族生擒也没有影响王朝的稳定。忠臣义士振臂一呼,国家有足够的动员能力,另立新君很快就把失去的东西打了回来。纵然是从明成祖之后明朝庸君辈出,但是老百姓没有乱,所以朝廷始终可以存续。而到了后期,土地兼并到了极点,老百姓吃不上饭,中不上地。朝廷收不上税,没有钱没有动员力。恰逢天灾,朝廷无力赈灾,老百姓饿极了开始造反。纵然是崇祯皇帝想励精图治,也已经是积重难返,最终只能吊死煤山。

8

土木堡之变后,京师精锐三大营(三千骑兵营、神机火器营、五军步兵营)被尽数歼灭。也先携带英宗赶向北京时,北京可以说是不设防城市。徐埕建议朝廷立刻南下,同时回家告诉自己的老婆,“如果还想做中国的媳妇,就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南下”。

但于谦站了出来,首先拥戴郕王朱祁钰,稳定京师人心,之后收拾城防,严阵以待。也先率人马抵达北京城下,于谦率军与之作战,也先讨不到便宜,就撤退了。

用游牧人马进攻京师重镇,如果事先没有完备的作战计划以及攻城器械,是十分困难的。也先破袭五十万明军成功并俘虏皇帝,我想他事先并没有料到结果如此丰硕,因此也没有做好乘胜拿下北京的万全准备。之后的举动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就像多尔衮进山海关一样,“得尺则尺,得寸则寸”耳。结果啃了于谦这个硬骨头,之后撤退了。

我觉得,也先如果有打算进京的打算,那就应该事先准备好攻城器械以及打长期攻城战的准备,但以当时的蒙古发展水平以及部落团结度而言,显然只能寄希望于对方不战而逃,就像金之于高宗赵构。

瓦剌汗 也先


明英宗 朱祁镇


土木堡之变 英宗束手就缚


民族英雄 少保于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