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手上其实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军才能镇压南方的起义军。事实上,仅凭北洋军的七万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独立的十五个省完全镇压。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军到湖北,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广总督瑞澄和湖北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逃到了汉口,他俩在汉口一面收拢残兵,一面照会汉口的各国使馆,企图凭借湖北清军的力量和西方各国驻汉口的兵力,就地剿灭武昌的起义军。但是张彪在汉口待了几天,只收拢了两千多部队,远不是起义军的对手。而瑞澄乞求的汉口西方各国公使,也都不表态,坐视不理。(当时在汉口江边停泊有英舰八艘、美舰三艘、德舰五艘,俄舰两艘、日舰一艘)

眼见各国无意帮忙,瑞澄抓瞎了,因为就靠张彪的两千残兵,肯定不是武昌义军的对手,说不定连汉口都保不住。于是,瑞澄也顾不上自己的名声了,赶紧给北京连拍了几份电报,请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汉口的清军。在电报中瑞澄反复强调:此次武昌的叛党与之前四月份在广州黄花岗造反的叛党不一样!广州叛乱主要是学生和会党,而武昌这次是训练有素,且军备充足的湖北新军。如果朝廷不尽快派精锐平叛,到时候必然是梁柱摧折,大厦倾倒,整个湖北省都会沦陷

备注:湖北除了新军之外,还有巡防营,也就是绿营兵和练军改编的部队,战斗力虽然不如新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力。瑞澄和张彪退守汉口后,就收拢了两千多巡防营和少部分新军,这也是镇压武昌起义过程中,第一支与起义军交手的清军。



接到瑞澄发来的十万火急的求救电报后,摄政王载沣没有犹豫,迅速下达了让北洋军沿卢汉铁路南下参战的命令。同时还下令,让海军总司令萨镇冰率领十五艘军舰从上海出发,溯长江而上,先行抵达汉口,协助瑞澄和张彪防守汉口。待北洋军抵达后,陆海两路夹攻,一举消灭湖北的革命党。

至于摄政王载沣为什么要派北洋军参战,主要是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湖广总督瑞澄给北京连拍电报,渲染起义军的威猛,乞求朝廷速派精兵增援,而当时离北京最近的精兵就是北洋军。

第二,载沣挤走袁世凯后,北京的满洲高层认为北洋军已经被控制了,可以随时听从朝廷的调令,而其它省的新军还不行。

第三,实事求是的说,北洋新军的战斗力也确实是全国所有部队中最强悍的,朝廷派北洋军前去湖北镇压革命党,最靠谱。

第四,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在七十万左右,其中二十万绿营兵和二十万巡防营要负责守备的任务。北洋军是唯一的机动力量

基于这四点考虑,摄政王载沣认为,既然湖北新军很强,就应该派更强悍的北洋军出手,消灭之;既然造反的势头很猛,就应该立刻派手头上的机动部队,也就是北洋军去平叛,如果搞不定,再抽调其它部队助战,总之就是要一举平叛。但是载沣太年轻了,他忽略了两个致命的因素。

首先,湖北新军能造反,北洋新军这几万人就不会起贰心么?

其次,湖北新军会坐以待毙?等着让朝廷部署完毕后,来宰杀自己?

清政府调兵遣将,镇压大军即将前来的消息传到武昌阅马场湖北省军政府后,湖北都督黎元洪立即下令,不要等清军来了再被动抗击,革命军应该先发制人,主动渡江到汉口,乘清军没有集结之前,先把汉口和汉阳的清军全部端掉了再说。结果驻守在汉口的清军被起义军给打跑了,湖广总督瑞澄乘坐海军军舰逃到了上海,统制张彪率残部向北撤退,准备傍南下的北洋军的大腿。

那么北洋军当时在干嘛呢?简单点说,就是磨磨蹭蹭,故意不参战。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摄政王载沣下令北洋军参战,结果北洋军的几个大佬不奉诏,表示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带不了兵。没办法,时间太紧迫了,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兵力了。于是载沣只得在第二天下诏,起复袁世凯,让他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会同北洋参战。谁料,袁世凯对这道圣旨却并不满意,因为清廷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差事,还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因此,袁世凯力辞不受,辞谢了朝廷对他的任命。

袁世凯摆架子,让载沣当时很恼火,结果没两天,更恼火的事情来了。由于武昌起义军攻陷了汉口和汉阳,直接导致武汉附近的黄冈、汉川、京山、天门、潜江等地的革命党也纷纷起义,响应武昌的起义军。而瑞澄和张彪却无法弹压,北洋军走到信阳后也不再向前,眼睁睁的看着革命党的势力坐大。

驻汉口的五国领事看见局势失控了,纷纷向自己驻北京的大使馆拍电报,让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压。列强表示,既然湖北当地的清军已经无法镇压了,那就答应袁世凯,让北洋军试试嘛,否则我们列强就直接干预了!洋爹们发飙了,搞得载沣很没有面子,最后只得再让人去请袁世凯出山。而这一次,袁世凯就掌握了主动权,他提出六条就职的条件,还表示如果如果不答应,他就不出山。

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是:

一、明年召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开放党禁;

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

五、授予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

六、保证他军队粮饷的充分供给。



袁世凯提出的这些条件,其实质就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要从满族大臣的手里夺过来,使清政府完全听从他的摆布。根据这些条件,不仅皇族内阁奕劻要下台,连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载沣也要退居无权无势的地位。载沣非常不想答应,但是现在不答应也不行了!

因为第一,袁世凯的复出是列强向清廷施压的结果,载沣不敢跟列强死磕;第二,北洋军现在就已经失控了,各镇统制均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如果这个时候跟袁世凯翻脸,就等于跟北洋军翻脸了。得罪了北洋系,估计都不用等革命党杀自己了吧?北洋军那帮丘八肯定会把清廷一锅给端了;第三,南方独立势头太猛,这个时候调其它的新军或者巡防营参战,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载沣答应了袁世凯的所有要求,令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同时下令冯国璋为北洋第一军军统,负责前方的作战事宜;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担负后方接应,两军及所有赴鄂的海陆军队,均归袁世凯节制。令人发指的是,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同一天,冯国璋就率北洋军夺回了汉口,狠狠的露了一把脸。但是袁世凯此时根本就不关心这些方面的事情,毕竟武昌的义军只有两万多人,他带了四万多北洋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他都具有优势,打得赢是应该的。他此时操心的事是,怎么把清廷架空,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袁世凯心里很清楚,清政府肯定是保不住了!武昌起义之后,湖北多地开花,不止是武昌一地,其它地方也到处都有革命党造反。他这几万北洋军,怎么可能跟遍地的革命党死磕呢?所以,袁世凯在出山之前就提了那六条要求。其中第一条,要求第二年召开国会,明摆的就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加责任内阁,并以这个主张,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判。这个主张的妙处就在于,既有帝制也有共和,这对于革命党和清政府来说,这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谈判标准。

最后的结果就是,袁世凯死磨硬泡,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了几个月,谈的清政府和革命党双输,他自己一个人赢了。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当时手头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万人左右。其中二十多万绿营兵、十万八旗兵、二十多万巡防营、二十万新军。这些部队里面,八旗兵最垃圾,绿营兵稍微强一点。最有战斗力的是巡防营和各省新军,新军不用说了,巡防营里面也有很能打的。比如奉天巡防营管代张作霖、江苏巡防营老大张勋,就都参加了镇压辛亥革命的作战。

但是,巡防营要负责当地的防务,不能随便调动,否则当地就乱套了。而北洋军虽说只有七万多人,但这七万人都是清政府斥巨资,专门打造的战略机动力量,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辛亥革命这种大规模的反叛。并且载沣罢免袁世凯后,还对北洋军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只不过袁世凯的影响根深蒂固,最后利用北洋军逼宫了清政府。

袁世凯在复出后,也是很苦逼的,北洋军到处灭火。仅在武昌方面,就投入两镇兵力对付湖北的革命军。后来江苏独立了,北洋军又调了一镇进驻苏鲁,配合张勋的巡防营应付东南民军;陕西和山西也宣布独立后,袁世凯又要安排两部分北洋军分别围剿山西和陕西民军;此外袁世凯还要留一部分北洋军看守京师,一部分进驻蒙边。后来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我应付不过来了,您还是退位吧!这句话,其实也不全是为了逼宫而说的。毕竟北洋新军就那么几万人,还要分成了十几部分使用,累都累死了。

最佳贡献者
2

清末两个厉害的人物。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慈禧。

清朝打天下的是八旗,以及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汉军。

1.八旗,就是八种颜色的旗子。

上马为军,下马为民。在明末,每到春天,天气转暖,青黄不接之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就带着八旗男子,不论年龄大小,到明朝境内四处抢掠,如同狩猎一般。八旗人人会骑射,勇猛冲锋,虎狼一般。

八旗为世袭制,入关后分散驻扎在各省省会,在省城内建立旗城。出生便有俸禄,太平日久,逐渐由武转文,不习弓马,而学习经书,字画,演戏,花鸟鱼虫等等。

清末,八旗具体人数已不可考,因为是按户统计的,大约23万户,俱不能战。

2.绿营(后转为巡防营)。满清入关收编的汉军,因为旗帜是绿色的,称为绿营。

绿营从一开始战斗力就有限,因为是收编投降的军队,俗称带路党,与伪军无异。人数众多,摇旗呐喊壮声势,真打仗完全不行。要命的是绿营也是世袭制,父死子继,一代不如一代。太平天国起义时,绿营是一触即溃。

慈禧裁汰绿营。选其中壮年男子,成立巡防营,为地方保卫部队,主要任务是剿匪。各地巡防营在剿匪时收编了不少义匪,如东北张作霖、广西陆荣廷等。

巡防营有一定的战斗力。人数众多,全国大约有40万。但是他们属于地方部队,建制分散,不易集中。

3.湘军、淮军等团练部队。这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属于主力部队。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时,却被日本打的溃不成军。而且核心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失势后,团练部队约等于0。

4.慈禧第一次整军练兵。

慈禧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她心中有数。所以甲午战争失败后,她提拔荣禄编练武卫军。

武卫军分成5部分。

中军,荣禄自己兼领。

前军,聂士成。甲午战争时打得不错。

左军,宋庆。

右军,袁世凯。新军。

后军,董祥福。甘肃部队,平回乱时出力甚多。

随后的三年里,武卫军蒸蒸日上。

慈禧心中高兴。在1900年,对八国联军亮剑!

结果,武卫军前军、中军、后军几乎全军覆没。左军重创。

只有右军保留下来了。这右军正是袁世凯。原来袁世凯带着右军去当山东巡抚了。

5.慈禧的第二次整军练兵。

对八国联军失败后,全国仅存的正规军只有袁世凯一支。荣禄生病了,很快就死了。

慈禧顺水推舟,任命袁世凯为北洋大臣,编练军队。名为北洋军。

袁世凯领命后,2年练成两镇。一镇大约1.25万人,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



慈禧一看,袁世凯太能干了,不放心。于是提拔了满人铁良,选旗人练兵。名为京旗军。京旗军也练成一镇。1.25万人。

袁世凯也很聪明,他把练成的两镇北洋军上交慈禧。慈禧提拔旗人凤山掌管这两镇人马。凤山接管后,进行扩编,两镇变三镇。

袁世凯无事一身轻,把自己的老部下,就是原来的右军重新整理,成为一镇。又把原来当山东巡抚时的山东部队整理,成为一镇。

到1908年时,北洋六镇已经形成。铁良一镇,凤山三镇,袁世凯两镇。共7.5万人。

6.慈禧也很明白,那凤山带的三镇,分明是袁世凯练得。她又提拔满人良弼,编练禁卫军。良弼年轻有为,很快编练成型。禁卫军规模也是一镇,约1.25万人。

7.1908年,慈禧死了。袁世凯、铁良、凤山等人全部失势。要么回家,要么外放。

8.在北洋练兵的同时,各省地方上也没闲着。辛亥革命前练成新军总数近7万人。然而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新军全部站到了革命党一方。





总结:

1. 八旗23万户,不能战。大部分溃散逃跑改姓。当然也没人追查他们,散了就散了。

2.巡防营40万人。革命派和保皇派,一半对一半,自相抵消。

3.禁卫军1.25万人,属于保皇派,用于守皇宫,不能出征。

4.新军14万。地方新军近7万人全站到革命一方。北洋六镇7.5万人,除了第一镇京旗军为天然保皇派,其他五镇暗潮汹涌,极有可能倒向革命党,比如吴禄贞、蒋作宾等等。

一旦北洋五镇倒戈,后果不堪设想!其时凤山已死(半年在广州被同盟会刺杀),庆亲王、摄政王等召回袁世凯,即考虑由他统领五镇,而清廷和平退位。

3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兵制。

从初清到晚清,清政府有过三种兵制:最早是“旗兵”和“绿营”,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组织湘军、淮军,官方的正式名称叫做“勇营”。

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旗营和绿营都已腐朽到极点,曾经风光无限的湘军和淮军也逐渐走下坡路。朝廷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有必要改革兵制,建立新的军队体系。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内,按照欧洲军队方式练兵,办了一个天津武备学堂,由戈登代为购置欧洲新式枪械,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由满人荫昌为总办。之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训练出了自强军,袁世凯则在天津小站操练新军。自强军后来成为南洋新军的前身,而小站新军则是北洋新军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全国上下大概就是两支军队——新军和巡防营。

巡防营是什么鬼?

巡防营是挑选旧绿营和湘军与淮军的精壮,另外再招募民丁,编练而成,主要用来保卫地方。巡防营编制分为马队和步队,马队全营设官、弁、兵、夫共189名,马135匹,每营分为“中”、“左”、“右”三哨;步队全营设官、弁、夫共301名,每营亦分为“中”、“左”、“右”三哨;步、马各营则设管带和哨官等统率之。巡防营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划分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后”或“东”、“西”、“南”、“北”区别之,每路各设统领一员。还有训练新式枪操的,则设教习一职。顺便说一句,大名鼎鼎的张作霖,其“土匪”身份洗白,被招安后正是安排在巡防营任职。

巡防营的武器装备较好,有西式的枪械和火炮。但由于成员的来源良莠不齐,而带兵官多为旧武官或是候补道,对新式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尽管忠诚度有一定保障,但战斗力相对堪忧。

下面再说一说新军,这是重点。

1903年10月,清政府设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清政府原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1907年,全国已练成新军16个镇和16个混成协(一说为14个镇﹑18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最好的就是袁世凯北洋六镇,其兵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辛亥革命爆发时,全国新军除北洋新军外,其它大部分都同情或者直接参与了革命。南京的南洋新军第9镇直接参加了革命党,是攻打南京城的主力。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动的,云南重九起义、太原起义、长沙起义等,都是各地的新军发动的。这些起义中,除了东北张作霖指挥的巡防营控制住了局面,其它大部分巡防营都不是新军的对手,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其它则基本被消灭。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能拿得出手对付各地起义新军的部队,确实只剩下袁世凯的北洋军了。

参考资料:

1.刘革学 :《北洋军阀大结局》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3.沈敦和:《自强军西法类编》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4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夜晚爆发武昌起义,由此拉开了幸亥革命的序幕。当时的清政府在全国有八旗军、绿营军、淮军、湘军、北洋军等,能调动的约和有63万人。
甲午战争战败后,八旗军、绿营军,淮军、湘军等老弱病残,腐败不堪,整天只知道吃喝嫖赌抽,又没新式样的武器装备,于是由李鸿章牵头举荐了袁世凯操练一支新式军队,也就是后来的北洋新军。清政府购置当时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新军,新军的操练和编制效仿德国、日本陆军建制和模式。北洋军练成后,袁世凯统一新军全番号建成北洋六镇,共计七万多人。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命袁世凯的北洋军前去围剿镇压,袁世凯一面领着圣命,一面和革命党人周旋谈判着条件,其实袁世凯是支持共和的,但是他的野心也很大,袁世凯手握新军兵权和革命党人就有了谈条件的资本。

我们学过历史课本都熟知,辛亥革命最后由袁世凯带领起义军逼迫皇帝退位,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而最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可见袁世凯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想为清政府效力,袁世凯所带出来的北洋军不认清政府,只认他们的最高统帅袁世凯,袁世凯当时掌管了全国最先进的新式陆军北洋军,所谓兵权在手,一切皆有啊!袁世凯成了辛亥革命最大的赢家。

5

谢邀答!

武昌城中的一声枪响,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至此掌控中国两个半世纪还多的清王朝落下了历史帷幕。那么问题来了,清政府当时全国拥有多少军队呢?

根据史料统计记载,自甲午战争后,清朝反思失败原因,在军事制度上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其中一项重点就是编练新军。

自1911年的辛亥革命时期,全国编为14镇,18协,4标又一禁卫军,新军人数总计13.18万。其中位于京畿直隶地域的袁世凯北洋新军就占了一半多点,约7.45万人,剩余各省新军只有不到6万人。

辛亥革命

除去有战力的新军以外,剩下的还编有巡防营27.7万人,八旗军计22.5万人,编余绿营兵133000人,也就是说全国总兵力只有约63.5万人。

那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呢?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彻底丧失了“天朝上国”的荣誉感,沦落为众列强砧板上的肉,值此救亡图存之际,许多有识之士也彻底认清了清政府的落后腐朽,要想拯救中华,必须推翻清政府。所以为了践行救国之路,清政府编练的新军就成为了渗透重地。

袁世凯

到辛亥革命时期,全国新军特别是南方各省中的新军,基本上是充斥“同盟会”的人员,武昌起义由新军发起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正是因为南方新军被渗透严重,且南方各省对清政府的离心力越来越大,清政府就只能选择战力强大且暂时还听调听宣的北洋新军。

只是令清廷没想到的是,辛亥革命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南方十四省竟相继选择独立(当时关内总共只有18省),而看到清廷已经撑不起局势的袁世凯,也不安分了,最后更是直接带兵回京将溥仪赶下了皇位。

可以说,整个辛亥革命,虽然由同盟会首先领导发起,结束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最大的获益者却是“骑墙派”的袁世凯和其北洋军!

6

清政府有多少军队,很难有准确数字,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推算一下。

清军入关时以八旗军为主,满、蒙、汉八旗总兵力不过十多万人,满清定鼎中原后,八旗分驻全国,京城驻军人数最多,约十万人,八旗兵在巅峰时期也仅有20余万人,实际上八旗军的战斗力在康熙初年已经退化的非常厉害,失去了国防军的作用,被绿营取而代之。

绿营大部分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其他武装力量,绿营军分驻各省,由提督管辖,是清朝主要的国防军事力量,在“三藩之乱”时绿营军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取代八旗兵成为了清政府最为倚重的国防力量。

据《大清会典》记载直到乾隆年间全国还有绿营六十六镇总兵力约六十五万人,但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绿营军战斗力下滑严重,另一种武装“乡勇”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式名称为“勇营”。

“乡勇”本是临时招募的武装力量却因太平天国运动得以壮大,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成为了清朝后期主要国防力量,巅峰时期仅湘军就有三十余万人。

但是随着湘军主动裁撤以及甲午战争的失败“勇营”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军粉墨登场,这些被清政府寄予厚望的新式陆军却最终成为了清朝的掘墓人。

新军源于甲午战争后的小站练兵,最先编练完成,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就是袁世凯的直系部队北洋六镇,总兵力7万余人。清政府原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但是最终未能完成,新军总数不过16余万人。

那我们可以算一下,清朝灭亡时,全国的新军总数不超过二十万人,加上由绿营改编而来的巡防营,还有那些名存实亡的旗营,这就是清政府所有的家底,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就是北洋军,以及个别的巡防营,比如张勋部等。

为什么要用北洋军

那是因为革命党的力量确实非常薄弱,各地虽然纷纷响应武昌起义,但是大多数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真正革命党掌握的实力非常有限。

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前,革命党已经发动过大大小小数十次起义,但是均遭到镇压以失败告终,就算是武昌起义的成功也有很多偶然因素,可以说单凭革命党人的力量若想推翻清政府还需要蛰伏几年,而借助北洋军阀的力量可以迅速达成目标,这也是一种妥协。

7

这里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袁世凯!

之前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清政府能不能打过西方列强。

我想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来说明为什么要用北洋军。



这么说吧,在没有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朝能打得过西方列强吗?答案很明显,是打不过的。所以有没有太平天国和清朝能不能打的过西方列强没有多大关系。

要说清朝开始自强,准备和西方抗衡,那也是太平天国之后,洋务运动开始后的事情。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当年镇压有功的汉族士大夫,尤以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为主,逐渐掌握军国大权,并开始了自强振兴从而抗衡西方的洋务运动。但从军事上来讲,仍然没有一支可以和西方抗衡的军队。



虽然四人都是以领军平贼起家的军人出身,但太平军平定后,朝廷出于自身统治需要,很快解散了湘军,而且就算没解散,这只并不现代化的军队也无法和西方列强抗衡。

要说中国军队完全可以和西方较量一下了,或者说完全算的上近代化军队的,那就是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了。



北洋新军从训练,编制,管理,作战……等各方面来看,都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毫不吹牛的说,袁世凯才是中国现代军队之父。

8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举个例子,比如你上高中的时候,你们班一共60个人,那是不是这60个人都是学霸,都有实力去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最终获胜?

清末最后的那十年里,开始推行新政,即所谓的庚子新政,民国人喜欢把它称之为“遮羞变法”。而在这次政治体制改革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编练新军,为此清政府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当时计划全国编练新军36镇,近畿4镇、四川3镇、其余各省编练1-2镇,并开办了各式培养军官的陆军学堂。这个庞大计划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完成,只编成了14镇和18个混成协即禁卫军1镇,总计16万人。

而这16万的军镇中,北洋军属于老资格新军,早在甲午战后,袁世凯就在小站编练新军,在清末新政时期,编练成了武卫右军,是当时诸军之中最强。到了1905年袁世凯正式提出统一全国军队番号的建议后,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这四个部分的京、津、鲁地区建成了北洋六镇。

天下14镇,北洋就占了6镇,到了1907年袁世凯的亲信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率领陆军第3镇,约1个混成协兵力到锦州,及2、4、5、6镇各一部分兵力,扩展出了东北新军。

到了1911年,整个清王朝,规模最大,军事实力最强的新军就是北洋六镇,兵力规模和武器装备在当时都是顶尖的。除去北洋六镇以外,北方的清王朝能够调动的军队大概也只有那个所谓的禁卫军镇了,但问题是这个镇有战斗力么?

辛亥革命时,南方15省脱离了清政府宣告独立,按照之前编练新军的计划,如果编成36镇,这十五个省的兵力规模要达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但实际上只编成了14镇,各省的大多是混成协,还没有达到镇的规格,所以总体而言,还是北洋六镇兵力最多。

而清末新军编制而言一个镇的兵力规模大约12000人,6镇就72000人,全国新军不过16万人,北洋军占到了45%的比例,除去独立的各省兵力,加上听袁世凯调动的东北新军,清政府哪儿还有什么兵力可以调动去南方平乱的?总不至于拿废掉的八旗和绿营兵这种没装备没训练的废物点心去打南方新军吧。

要怪就怪清朝最后的那些年里,在满人之中实在挑不出一个能够练兵打仗的,想要组建一支有战斗力并维持一定规模的忠于朝廷的中央军,就当是朝廷管不住地方的状态而言,无压于地狱模式,还不如在袁世凯新军规模上,投点钱编练就好了。

是故,从清末新政开始,清王朝把所有的军事依仗都交给了袁世凯,而袁世凯在这份莫大的“信任”之下,编练出了北洋六镇这样只听自己调遣的新式陆军,大清王朝不完蛋才是有鬼了。

以上个人见解,阅读如有不适之处,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评论。

9

满清也很无奈,当初,之所以编练新军,就是因为以前的八旗绿营等军队都成了废物!

【先说八旗】八旗兵到康熙年间,就成了废物了。到清末时期,八旗兵只会抽大烟,溜鸟,逛窑子了。这都要感谢“八旗制度”,让这些兵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老爷兵。

让八旗老爷们去打仗?你的给他们找两个人扛枪。一个扛火枪,一个扛烟枪!虽然有二三十万人,但是,不如没有。

【再说绿营】这些兵,战斗力本来就低于八旗兵。他们最初在满清扮演的角色就是“伪军”。伪军有战斗力?别开玩笑了。

太平天国时,绿营也成了摆设,遇敌既溃!于是,绿营被裁撤,从四十多万人减为十几万人。

【然后说说团练】绿营和八旗不能对抗太平军,于是,满清让各地自练团勇。例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

但是,因为怕朝廷以为自己拥兵自重,这些团勇后来大都被裁撤。没有被裁撤的,很多都被被洋人灭了。剩下的建团勇,也随着领导者逝世,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还有巡防营】慈禧觉得各地总督拥兵自重,不如朝廷自己练兵。于是,从绿营中选精锐,组建巡防营,成军40万。但是,其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分散在各地。

满清两次训练新兵,第一次是组建武卫军;第二次就是编练36镇新军。

【第一次练兵】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慈禧让荣禄编练武卫军,分成5部分:前,后,左,右,中。

结果,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武卫军在和八国联军交战中,损失,前,后,中三军;左军遭受重创,只剩下袁世凯右军。

【第二次组建新军】慈禧在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让袁世凯任北洋大臣,编练出北洋六镇新军,共计7.5万人。

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只成立了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北洋六镇拥兵7.5万人。

由此可以看出,满清能用来打仗的只有大约17万新军,北洋占了不到一半。

那么,为什么只能让北洋去镇压起义呢?因为,另外一半新军就是起义军!

清朝当初想依靠在各地组建讲武堂,编练新军,来稳固统治。岂料,新军军官大都是留日学生,进步青年,他们倾心革命!正是这些新军,打出了起义的第一枪!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新军纷纷效仿。一时间,除了北洋六镇等少数新军外,都成了推翻清朝的武装力量。清朝等于是自掘坟墓!

在这里,要说下云南讲武堂。开办之初的47名教职员中,同盟会员就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倾向革命者8人。剩下的人,也不支持清朝统治。朱德,叶剑英等人,也是出自于云南讲武堂。

(文/勇战王聊历史)

10

清朝前中期,八旗、绿营兵还有些战斗力,到了清代晚期,一手拿大烟杆、一手拿烧火棍的八旗和绿营兵已经腐败至极,拉上战场不堪一击,比如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精锐的30万汉蒙八旗兵被1万多点的英法联军撵着跑,最后被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了圆明园,沙俄一看清军这么无能,也出兵东北,最后与各国签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才算完事,东北150多万领土就是这次丢的。

图为1900年进入上海的武卫军,为新军前身。

晚清的八旗兵还有20万,在山海关、南京、北京、杭州等各地驻兵,但都形同虚设,已经变成地方政府养的一群社会闲散人员,自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后,再无将兵可用。

图为在天津的北洋新军。

还有绿营兵,绿营主要是汉人组成,情况和八旗兵一模一样,在战场上常常一触即溃,湘军、淮军兴起成为国防力量后,绿营兵逐渐被裁撤,到了清朝末期分散在全国的绿营兵还有不到50万,成了维护地方治安的保安队。

晚清时还有地方团练湘军,但1864年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在南京就地解散了大部分湘军,少量湘军将领和士兵汇入淮军;而淮军基本败于1895年甲午战争,后来袁世凯训练新军时,大量吸收淮军将领和士兵。

晚清末期最开始不止袁世凯一家练新军,全国各地都在练,比如张之洞的自强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董福祥的甘军等,1905年张之洞自强军编入北洋军第四镇;武毅军在甲午战败后大量溃逃,有建制的被袁世凯分拆,少量编入新军;甘军以前是左宗棠的部队,八国联军以后也被瓦解了。

北洋新军不但有军乐队,每镇都有军歌。

晚清编练新军,只有袁世凯完成了任务,军队改制最成功的部队,还兴办军事学校搞的有声有色,加上袁世凯此时已是权倾一时,所以当南方闹革命时,清廷只能依靠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了。当时北洋共有六镇,一镇有1.25万人,六镇就是7.5万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