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入语:成者王败者寇,赢了就有了荣誉与话语权,输了就只剩下世人的同情。秦王嬴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了最大的胜利者,其他六国沦为失败者。后世之人每每念及这段历史莫不对六国中的魏、赵、齐、楚等国感到可惜。具体哪一国是最可惜的一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像我就觉得魏国最可惜,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又觉得楚国最可惜呢?请看下文。

问鼎中原

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在取得一定功绩后,他亲率大军挺进中原,到周天子京畿附近阅兵,周天子派大臣了解庄王意图,庄王却问鼎重,该大臣用德行比鼎重的说法让庄王退回楚国了。但是庄王此举是直接挑战了周天子权威,并且安然无恙,春秋五霸中另外四霸没有做到的事情,楚国君主做到了。

有趣的是,春秋五霸中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都称的是公,唯独楚国君主称的是王,楚国的地位与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楚怀王被囚

战国后期楚怀王重用贤臣,力行改革,让楚国国力稳步上升,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经过多年努力声势超过了昔日的霸主魏国,还有富庶的齐国,直逼秦国。

楚怀王接着重用由魏国过来的公孙衍,大搞合众,势与秦国较高下,自此六国声势大振,然秦国派张仪游说楚怀王,愿意用六百里肥沃的土地换取楚国和齐国断交,而和秦国结盟。楚怀王拨弄了下算盘,认为可行,结果却被秦国所骗,六百里成了六里。楚怀王这下可就骑虎难下,背叛了合纵,六国不愿意重新接纳,秦国又为仇敌,导致成了众国眼中孤立无援、待宰的羔羊,逮着机会就可以咬一口,楚国自此沦落。

秦国在打赢了几次楚国后,秦王约楚王谈判,结果却扣押了楚怀王,一直到楚怀王去世都没能回到楚国,让人唏嘘不已。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事情不是秦国第一次做,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这样扣留过宋公,也算是因果循环吧。

灭秦先锋

1、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出反秦第一枪的陈胜吴广是楚国人。

2、背水一战击败秦朝最后生力军的项羽是楚国人。

3、率先进入咸阳,彻底亡秦的刘邦是楚国人。

结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能相持那么长的时间都不是水货,都有些实力的,在历史的发展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机遇,有的国家把握住了,有的没有把握住。没有把握住的就会让人感觉可惜,楚国就是如此。当然我还是坚持魏国才是最可惜的,因为魏国是战国里最先变法的,也是前期压迫秦国最惨的一个。

参考文献:《史记》

感谢阅读,敬请您留下宝贵意见,一起探究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这事是无稽之谈,楚国被灭是肯定的,不是王翦消灭,就是其他秦国将领消灭。

楚国在战国末期蹿升到战国七雄的第二位,看似十分强大,疆域广阔,将士颇多,其实只是徒有其表。仔细分析一些,楚国的整体势力在战国时期也就排在第三、第四的位置,和赵国不相上下,若论对秦国作战,赵国强势碾压楚国对秦国的作战战绩。

从齐秦互帝说起。

公元前288年10月,战国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秦国和齐国互相称帝,秦国昭襄王自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秦国为啥劝说齐湣王共同称帝,而不是楚国呐?问题是楚国的综合国力比较差,在秦国、齐国看来,楚国不值一提,要不然秦国会邀请楚王称帝了。

也就是说,当时战国占据头两位的是齐国和秦国,两国军事实力和综合实力不相上下,这是秦国、齐国的君主、大臣以及其他诸侯国的有识之士公认的。(齐湣王剧照,短暂称东帝“”)

当时是秦国的相国魏冉劝说齐湣王和秦王一起称帝。齐湣王问苏秦,苏秦玩起了小把戏,让齐王先答应称“东帝”,但是推迟称帝的时间,让秦国单独称帝,遭受诸侯各国的指责。秦昭襄王果然自己称“西帝”,没想到齐湣王称帝两天就自己又不称帝了,秦王也只好自己也不称帝。

两巨头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齐湣王想着消灭宋国,将宋国这块肥肉吃下。宋国当时地处中原,人口众多,是当时的粮食主产区和贸易集散地,如果吞并宋国,齐国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秦国和齐国是当时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诸侯国,根本没有楚国什么事!(秦昭襄王剧照,短暂称“西帝”)

从齐国灭宋到六国差点灭齐——齐国统一六国希望破灭。

公元前286年,也即是齐秦互帝时隔两年。宋国发生内乱,宋王的苛政也使得统治者和下层民众脱节。

齐湣王这时派遣韩聂率领大军进攻宋国,宋国的百姓和士兵根本不防守城池,齐军很快占领了宋国全境,宋王出逃魏国,宋国被灭。这让其他六国措手不及,没想到号称有5000乘兵马的小巨人宋国这么不经打,这么容易让齐国将一块大肥肉吞下去了。

齐国吞并宋国之后,整体势力蹿升到第一位,这让秦国、赵国很不服气,和宋国有地缘关系的魏国、韩国如坐针毡,齐国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啊?它们两个最弱,很可能是齐国优先消灭的目标。

假如齐国之外的六国给齐国十几年的喘息时间,稳固占据的宋国疆域和人民,统一六国的极有可能是齐国,而不是秦国。

其他六国诸侯个个不是省油的灯,自从齐国占据宋国之后就开始密谋攻打齐国,秦国、赵国、燕国、魏国、韩国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很快走到了一起来了。燕国是牵头人,利用利害关系聚拢其他四国军队,一起进攻齐国。

楚国当初为什么没有参战,是因为其他五个国家不想和楚国一起玩,楚国一直想占据中原之地,发展壮大自己,其他五个国家都不让楚国进入,楚国愣是自己加入了联盟。

公元前284年,五国联军进攻齐国,齐湣王不示弱,亲自率齐军主力与联军在济西展开决战。其实齐湣王不知道是五国联军,知道后仓促组织全国军力展开决战。由于士兵们厌战,齐国军队很快溃散。

齐国主力被击溃之后,秦国、韩国的军队撤走了。魏国的军队南下攻占宋国的土地,赵国进攻河间,燕军主力进攻齐国腹地,齐国最终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池没有被攻下。

楚襄王干什么呐?他想分齐国土地的一杯羹,要夺回齐国占据的淮北之地。楚国大将淖齿在莒附近杀了齐湣王,夺得淮北之地。

齐国虽然恢复诸侯国的地位,但是实力大损,已经从顶尖诸侯国沦落为二流强国。(韩聂剧照,齐国灭宋主导者,韩国人)

楚国被灭不可惜——外强中干。

齐国迅速的衰落,秦国成了带头大哥,赵国紧随其后,楚国当时也就排在第三位。秦国和不服气的赵国展开争霸战争,秦国有白起、王翦,赵国有廉颇、李牧,战国四大名将各自占据两位。

赵国自从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力量大增,又是全民皆兵的体制,军事整体势力不容小觑。赵国之败在于用人,先是弃用廉颇导致长平之败,危急时刻杀名将李牧,导致灭国。

长平之战惨败之后,差不多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秦国才灭掉赵国。

看一看楚国如何?秦国从公元前225年派军灭楚,李信和蒙恬初期获得胜利,后楚将项燕击溃李信部,蒙恬军只得撤退。其实李信、蒙恬两部损失严重的只是李信部,蒙恬部基本没多大损失。

从历史记载来看,李信、蒙恬率领的20万军队最多损失一半,并没有全部损失,有些人有意扩大秦军损失的数量。当时说李信部被前后夹击,攻破两座大营,战死了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回,蒙恬部不得不撤退而回。

老将王翦率秦军60万进攻楚国,相持一年,王翦一举击溃楚军,并很快灭亡楚国。同等规模的战争应该是长平之战,赵国虽然被打的一蹶不振,也支撑了三十多年才被灭,而反观楚国简直就是一锤子买卖,项燕失败,接着楚国灭亡,也太没有底蕴了。

公元前241年,最后一次合纵失败之后,楚国国君害怕报复,将国都迁徙到寿春,远离中原地区,根本就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剩下的只是胆怯。公元前238年,楚国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被刺杀身亡,楚国直接衰落了。

更深一步讲,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是两个概念,虽然楚国一直希望进军中原,几乎每次都遭到中原诸侯国的一致反对,楚国没有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来,而是趋同化趋势比较明显。

譬如五国联军进攻齐国,楚国被抛开了,不和楚国一起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楚国疆域面积大,人口比较分散,一些地方势力散落各地,并没有形成合力。楚国的战力相对于赵国来说还是差了一点,赵国是全民皆兵对抗秦国,灭国之后,赵国各地反对秦国的斗争还没有断。楚国主力军队失败,一下子就成了一盘散沙,迅速灭国。

白起于公元前280-公元前278年仅仅率领几万人就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历史颇多记载,如下:

1、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来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自而辱王之先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楚军在白起面前显得如此不堪,方圆五千里,士兵百万,却让白起几万人攻破都城,焚烧楚国君主陵寝,外强中干而已。

再次面对秦国另一位名将王翦也是如此,一战而亡楚国。(白起像,几万人灭楚国都城,焚烧楚国君主陵寝,楚国的外强中干暴露无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真的吗?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语言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南公说的。意思说楚国就是只剩下三户,也一定灭亡秦国。这时是真的吗,楚国的三户是指哪三户呐?是指屈、景、昭,后世反对秦国暴政起义的这三个姓氏有代表人物吗?显然是没有的,项羽算是灭秦得到主力军,可以算上是楚国人的后人。

刘邦是不是原来的楚国人呐?很明显不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之后,沛郡归齐国,齐国被赶走之后,魏国占据了齐国占据宋国之地,丰县、沛县地处魏楚两国交界之地,沛郡先是归属魏国,后期归属楚国,非常短暂。

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是魏国的大夫,到刘邦父亲这一辈是一直居住在丰邑,设若一个魏国的大夫后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住在楚国地界的,况且据刘邦世系家谱记载,刘邦的父亲曾经做过魏国的丰县县令。从根子上来讲,刘邦根本不是楚国人。(刘邦根本不是楚国人,他家族经历的诸侯国还是比较多的,是魏国人最可信)

根据刘邦居住出生的地方丰县来看,刘邦家族先是在宋国——齐国——魏国——可能擦边楚国——秦朝。

有异议欢迎探讨。

3

楚国之亡:鼎足七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为什么很多人说战国时期楚国灭亡的最可惜?其实只需回顾一下历史,便可以知道,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灭亡都是可惜的!即使是最弱小的韩国在分裂大势已去的战国末期,仍旧出了一位不世大才——法家的巨子韩非。如若韩国君主能够任用韩非,整顿吏治厉行改革,那么历史肯定会给弱小的韩国一个翻盘的机会。可事与愿违的是弱小的韩国已经衰朽到极致,即使天降奇才,也不可能逃脱灭亡的厄运。这样的国家灭亡,只值得哀叹,不值得可惜。

同样,楚国也是如此。纵观整个战国时代楚国一直都是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兵强马壮的二流大国。早在秦国还是一个弱小的西方蛮夷的时候,楚国就和当时的魏国和齐国,鼎足而三;魏国衰落之后,楚国依旧与秦国和齐国三足并立。齐国衰落以后,楚国仍然与秦国和赵国三峰并峙。可以这样说,在整个战国时代楚国虽然没有像魏国秦国赵国那样成为称霸一时的超级大国,但是从始至终,楚国一直稳定的保持着自己二流第一大国的地位。即使到了秦赵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的最后一段时期,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但是仍有纵横家坚信“横则秦帝,纵则楚王”那时的楚国依旧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正所谓:“坐地数千里,带甲数十万,有南面称王之资,号令天下之概。”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楚国的表面现象,楚国之所以能够跻身于战国大国强国之列,完全是因为楚国地盘大,人口多。就其综合国力而言,未必能与先后称霸的魏国,秦国,齐国,赵国相提并论。自从楚宣王,威王之后,楚国的综合国力更是每况愈下,楚怀王时楚国贵族,政治家屈原曾经试图厉行改革,终告以失败。楚怀王之后的几位楚王要么是凶狠残暴,要么是懦弱无能,根本就没有中兴楚国的魄力与能力。何况当时的楚国还盛行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朝政几乎有屈,景,昭,黄,项等贵族把持。各个贵族之间勾心斗角,只为了在楚国内部争夺各自的利益。

上无圣明之君,下无栋梁之臣,纵有千里之地,百万之兵,焉能不亡?

4

战国七雄,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任何一个国家的覆灭,都有其遗憾之处。当谈论到谁“最”可惜,这就带有主观色彩,并非每个人都能达成一致。

可不管怎么样,曾经在春秋创造出极其辉煌历史的楚国,却在战国没能生存到最后,着实令人惋惜。


春秋初时,楚国可谓是周王国内最早觉醒的诸侯国之一。楚国的觉醒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著名的楚武王。公元前741年楚武王杀死侄儿成功篡位后,他首先就推动了一项对楚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改革:创立县制。楚武王在灭了权国后,他把权国改成权县,纳入了楚国统治范畴。县制的创立,是楚武王针对分封制弊端作出的一项重大变革。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灭了西周,证明分封制的长期存在大大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根基。楚武王之所以要创立县制,正是为了规避分封制弊端,加强楚国的中央集权。此后,楚国对外扩张的基本策略就是“灭国为县”:每占领一个国家,就将其降级为县,接受楚国公室直接管辖。长期“灭国为县”策略之下,让楚国公室实力迅速提高,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增强。


就在楚武王创立县制后,他还毅然作出了另一项大胆的决定。在向周王室请求尊封不成之后,楚武王公然宣称:“既然周王不肯加封爵位,我还不如自己尊封自己!”随后,他就公然自行称王!楚武王自行称王,看似是楚人自认蛮夷、自甘堕落之举,其实却用心颇深。楚国称王后,就意味着楚人完全脱离了周王国体系,不再受周王室的约束。因此,楚国在对外扩张时,已完全没有桎梏,可以更加放心大胆地“灭国为县”了。相比较之下,中原强国晋国、齐国等等在这方面就存在很多顾忌,对外扩张方面完全无法与楚国相比媲美。当然,也因为晋、齐二国留在了周王国体系内,这两个国家在争霸时也能争取到更多东周资源,对比楚国在软实力方面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尽管县制与独立于周王国体系之外这两项举措是有利有弊,但在春秋早期,这成了楚国飞速发展的利器。


楚武王时期,楚国跨越了汉水天险,征服了随国,基本控制了整个南阳盆地;楚文王时期,吞并了南申国、邓国、息国等等,臣服蔡国,让楚国踏出南阳盆地,势力范围扩张到了淮河上游;楚成王时期,灭了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等国家,不但将楚国领土扩张到淮河中游一带,还与三位中原霸主长期争霸,让楚国影响力正式进入中原;楚穆王在位期间,消灭了江、六、蓼等国,进一步加强了楚国对江淮地区的控制;楚庄王继位后不久,就在举国大饥荒之时联合秦人灭了庸国,向西扩张到了汉中一带,其后又转向中原,在邲之战中一举战胜晋国而成为新一代东周霸主;……。

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楚国从湖北当阳一带的蕞尔小国发展成北到召陵,南到长江以南,西到汉东,东到淮河中下游的东周第一大国。在整个春秋期间,中原有资格参与争霸的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有变化;可在南方,能长期参与中原争霸的国家,却仅有一个楚国。由此可见,春秋早中期的楚国有多么强大!


公元前529年,趁着楚灵王被几位弟弟推翻、楚国陷入内乱,晋国高调组织东周诸侯会盟。为了威慑天下诸侯,这次会盟晋人三军毕出,总兵力多达四千乘!算上国内的留守兵力,此时中原最强大的晋国总兵力也不过是在五、六千乘上下。

可楚灵王在灭了陈、蔡、不羹国之后,曾经狂妄地自夸道:“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其畏我乎?”足见,楚灵王执政时楚国兵力已远超晋国。虽然无法准确知晓当时楚国兵力的确切数字,但如果陈、蔡都是千乘之国,那么自楚武王来楚国所灭诸侯国中,与陈、蔡二国实力相仿的不下十个;这也意味着,到春秋中期时楚国就很可能已成万乘之国,足以藐视东周群雄!

春秋中期时,楚国国力就已超越众多诸侯国,却在战国时没能走到最后,这是不是很可惜?


不过,楚国在貌似步入最辉煌时期的同时,已经遭遇到了发展上的瓶颈。

楚庄王称霸东周后,楚国人才外流就成了常见现象。苗贲皇、申公巫臣、析公等人逃入晋国,伍子胥、太宰嚭等人逃入吴国,文种、范蠡等人逃入越国。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人才外流后,还公然与楚为敌,帮助楚国敌人来对付楚国。这其中,申公巫臣帮晋国扶持吴国与楚国为敌,让楚国在东南方向多了一个致命敌人;伍子胥帮助吴国对抗楚国,协助吴王阖闾攻入南阳盆地,差点灭了楚国!


“楚材”不但“晋用”,还成了楚国最为致命的敌人,足以证明楚国内部矛盾极度尖锐,已经严重阻碍了楚国进一步向前发展。

不但如此,楚国虽然号称兵强马壮,但各国对楚军的战斗力却极为鄙视:“楚国虽号称强大,其内部却很空虚;楚国士卒虽众,但易溃逃,不能打硬战!”从春秋到战国,楚国虽然吞并了众多国家,却始终未能让那些被征服国家的民众完全顺服于楚。所以,由被征服者组成的楚军不但战斗力低下,被征服者还经常发生叛乱,严重动摇了楚国的统治根基。

在上人才流失严重,在下人心难附,使得楚国在春秋时期就跌入了第一次谷底:公元前506年,在吴人大举进犯之下,郢都被破,楚国差点被灭国!

郢都被攻陷,根源就是楚国内部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楚国公室中央集权过于强大而缺乏制衡,不但严重阻塞了中下层人才的上升通道,公室自身的腐化堕落更激化了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即使楚国在春秋时就不幸惨遭了灭国之祸,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公元前506年的郢都陷落,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一部分腐化堕落的既得利益团体,防止楚国内部矛盾进一步走向激化。在打退吴国进攻后,楚昭王任贤用能、励精图治,让楚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到楚威王之时,楚人一举打垮强大的越国,吞并了大多数吴越故地;楚人还向西扩张到贵州、最远攻击到云南,楚国国力达到了鼎盛!

此时的楚国,再次成为战国七雄中国土最为广阔的国家。

可楚威王一死、楚怀王继位后,楚国就再度走向了下坡路:公元前313年,楚怀王被张仪欺骗,主动断绝了与齐国的交往;公元前312年,发觉上当受骗的楚怀王伐秦,却在丹水之阳遭遇大败,失去了汉中之地;公元前299年,屡战屡败的楚怀王被迫前往秦国求和,却被秦昭王扣押在秦,再也没能回到楚国……。


此后,楚国就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

公元前223年,在秦国大将王翦、蒙武的攻击下,楚国彻底被灭,成为大秦帝国下的一个郡!


从历史上看,楚国第一次大发展是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时期,共经历了八位楚王、六代楚人;第二次大发展是从楚昭王到楚威王时期,共经历了八位楚王、七代楚人。两次大发展期过后,楚国就进入了发展瓶颈期,然后就迅速走向了没落。


其实,不光是楚国,秦国也走了一条类似的道路。在商鞅变法后,秦国与楚国相似,也建立起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施政模式。此后,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共经历了七位国君、六代人。可在秦始皇过世后,秦朝仅二世就迅速走向了没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短命的王朝之一。

秦、楚二国,在经历了六、七代人的大发展期后,就进入到发展瓶颈期、快速走向了没落,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或许,秦、楚二国集权太过集中而又缺乏有效制衡的施政模式,在经历了六、七代人之后,其国内积累的弊端已完全抵消了其发展之利,才是这两国最终走向没落的根因吧!

今人惋惜惋惜楚国未能走到最后,吞并六国而统一天下的秦朝二世而亡,又何尝不令人惋惜万分呢?

5

因为楚国能人辈出,地域辽阔。

6

战国末年,在秦国虎狼之师的打击下,东方六国先后灭亡。这其中,尤其以楚国的灭亡最为悲壮,也最令人可惜。

楚国立国八百年,从最开始的一个县域大小的子爵国,一路荜蕗蓝缕,勇于开拓,最后发展成为领土最为广阔的诸侯国。从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到战国后期成为唯一能抗衡秦国的国家,楚国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不可划缺的角色。

楚国立国开始,曾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文化落后,甚至被周王朝视为异类,直接进行征讨。楚国人身上有着一股傲气,不服周,开始蔑视周王权威,在诸侯国中最先开始称王。同时楚国人有着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在楚国人的努力下,到了战国,楚国的文化最为繁盛,创作出了楚辞这种全新的诗体,成为战国时期最有代表的文学作品。秦国虽然占着西周故地,在文化上反而落后于楚国。秦国在文化上缺乏楚国兼容并蓄的精神,在统一中国后,更是执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算的损失,也开创了后世歧视知识分子的传统。

楚国人崇尚爱国,诞生过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等。楚国人锐于改革,善于进取,在战国前期就实行过吴起变法。楚国人不屈不挠,勇于抗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抵抗秦国的进攻最为坚决。

楚国最后还是亡于秦国,令人惋惜之余,但历史的滚滚潮流是不可挡的,我们还是应该为秦国的统一而庆贺。正是秦国的统一,才能使中国迎来一个伟大的王朝,大汉王朝。

7

据史书记载,楚国的军事和政治能力仅次于当时的秦国。也就是说,如历史上没有秦国或者秦国发生一些意外,楚国将会是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上大一统的国家,楚国人民好战,这是在六国中出了名的,楚军的战斗力能力也是让其他六国胆寒,而秦国为了灭掉楚国,先是发兵二十万,不幸折戟,最后再由王老将军统领秦国高达六十万的军队,这已经是当时秦国所拿出来的最多的部队了,才将这强大的楚国灭掉。如果说楚国被灭掉,是历史大势的原因,无法避免。但是详细观察它的统治者,会发现楚国的灭亡还有它统治集团内部所存在的问题,这才导致了强大的楚国最后被灭掉,回看历史,在这几个楚国发展的重要时期中,或许会有所感悟。

8

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楚国是大国,面积广,土肥沃,人口多,军队多,二是楚王被欺负的很惨!换句话说,楚国的先天条件很好,可惜历代国王的不争气,最终灭国!实际上,楚国灭国的原因有这些复杂,因为最早楚国的出身很低,周武王大封天下时,只得了一个子爵爵位,楚人很不高兴,300年后楚武王在位时开始称王!楚国和秦国当时地位一样!战果七雄楚国也很有名!而且是七雄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有八百年历史!而且可以算是一流强国!也是春秋五霸!然而进入战国后,楚国的国君不思进取,一代不如一代,奸臣当道!君子被贬!国力逐渐衰退!当时楚国和秦国交战,楚国大将项燕战死!直至灭国楚人也不服气!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都是楚人,秦朝也确实灭在楚人手里!所以说楚国灭亡很可惜啊!

9

楚国实力最强,是最可能与秦抗衡的国家

战国的时候,楚国的实力是相当强横的,本来是最可能与秦抗衡的国家,最终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其实六国基本都是自己作死的)

哪怕到了秦国一扫天下的末期,楚国仍然能够大败20万秦军,此时的秦国也必须出动倾国之力才有灭楚的能力。

那么如果再往前推几十年,楚国不作死,那么秦国最大的对手必然是楚国。

10

觉得楚国灭亡可惜的恐怕是因为楚国的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在生产力有限的战国时期。地域辽阔不能说是人口众多,农耕时代,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有人就有了底气。军队建设,经济发展,无一不透漏着民众的重要性。

在当时来看,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的。楚国八百年,从“好为子男五十里”,到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一路劈荆褴褛,坎坷万千。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荆”,这是一种带着刺的植物。

楚国是火师祝融的后代。从中原到蛮荒,从蛮野到强大,从强大到文明,再到覆灭。

楚武王的自立为王,预示着楚国的强大。楚庄王的问鼎中原,让他从新思考强大的意义,续而重视文化教育。而最可惜的是楚悼王,任用吴起对国家进行政治、军事及经济等全面的改革,不幸半道而亡。不然,楚国会像秦国商鞅变法一样变得强大。楚国没有解决好权臣和王权的关系,以致,权臣不断的威胁到王权的地位。可以说是内耗限制了楚国的发展。

楚国的文化也是汪洋恣肆,绚烂非常。正如他们信仰的凤凰一样。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屈原才能写出《离骚》,虽然说,有些牢骚。不可否认是当时的文化瑰宝。时至今日,也是不可撼动的经典。

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一切只不过是水中花,井中月。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保证这些绚丽的浪漫。不然就像冷风中的娇花,风一吹,就没了。

只能说是楚国的灭亡时时代的选择,后来人不要过于惋惜。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