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亮答案:

百分百会冤死!

遍观整部人类史,冤假错案何其多,有些人和事,后来得以被平反,而更多的则被永远埋藏在了历史尘埃中,任你孤独的灵魂呐喊不停。

在《雍正王朝》中,也有很多冤假错案,从某种程度上讲,田文镜、张五哥、肖国兴、老十三胤祥、坎儿、年羹尧、张廷璐……等等等等,都有一定的冤情在里面。

但这些冤情,大都没有沉冤昭雪,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再没有人去关注。

但有一个人的冤情,机缘巧合之下却得到了昭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

在《雍正王朝》中,冤案很多,比较有名的便是张五哥的“宰白鸭”案,以及江苏的刘王氏冤案。

其实,还有更多的冤案在里面,我这里举几个例子:

一是刑部冤案,这里的冤案可不单指张五哥是被冤枉的,更大的“受冤者”其实是太子胤礽,他才是最冤枉的。

他的冤枉不在于案件本身,而在于,这个案子一发,众人都觉得太子胤礽有罪:

先说上书房大臣们,佟国维、马齐从骨子里就认为太子有罪,所以不肯接这个差事。还敲打康熙帝,说办这个差事很容易投鼠忌器,将会无功而返,其实就是向康熙帝暗示太子有罪。

康熙帝自己也认为太子胤礽有罪,所以他才会更青睐于让老四胤禛办案,而不太满意把这个差事交给老八胤禩。

张廷玉也认为太子胤礽有罪,担心被老八胤禩查个底朝天,康熙帝会下不了台,于是又举荐老十三胤祥一起办案,暗中助攻太子。

邬思道更是认为太子胤礽有罪,认为只要查案就会扳倒太子,扳倒太子,就会不容于朝廷。才会不惜以出走相逼,阻止老四胤禛接下“刑部冤案”的差事,并坚持认为自己的认为是对的。

老四胤禛也认为太子有罪,所以才会听信邬思道的话,给自己来了个冰火两重天。

这还不算,连太子胤礽,自己也认为自己有罪,才会在老八胤禩接下差事之后去找他,让他随便查几个人就行了。

那么太子胤礽到底有没有罪呢?

二、

太子胤礽无罪!

就算是有罪,也不过是偏袒手下的人,想既保车又保帅,还主动找老八胤禩,被人家抓住了心虚,害怕受牵连的弱点,从而一击而中。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太子胤礽有没有罪,冤不冤,而在于主审官老八胤禩想不想让他有罪?

这这里,佟国维其实给了一个神助攻,就是说了一句:

“皇上不怕做错事,只怕不做事。”

这就给了老八胤禩信心,无论如何也要让太子有罪,哪怕我做错了,也得这样做。这才有了他连夜突审肖国兴,这已经不是牵连太子了,而是诬陷太子,人一旦被诬陷了,也就逃不掉了。

后来即使康熙帝知道了实情,即使喊了两声:

“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但,终归没有给太子胤礽平反,至少在所有的大臣和皇子心中,都认为,太子有罪!

所以说,这场冤案的酿成,是老八胤禩处心积虑要达成的,不管太子有没有罪,反正就是要让他有罪。即使没有罪证,造也得造一个,因为他这次出战就是奔着太子去的。

同样的道理,年羹尧之死也是同样原因,众臣们,尤其是清流和八爷党成员,就是要年羹尧死,还得借雍正帝之手,亲自杀了年羹尧。

雍正帝心里也很明白,“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不过是他自己找了个理由,皇上都不想给年羹尧平反,他怎会昭雪?

三、

其他人的冤情就更不用说了,江夏镇的官兵与百姓冤不冤,就这样被年羹尧赶尽杀绝,事后连个说法都没有,原因不过是因为年羹尧拿到了太子的一封信。

老十三胤祥冤不冤,就因为康熙帝要保老四胤禛,明知老十三没有连同太子造反,还是硬生生关了人家整整十年时间。

李绂冤不冤,不过是看不惯田文镜的做法,弹劾了一下他而已,就被打成了朋党,还要砍头示众,及时后来被三王爷救了,却也成了一介草民。

还有张廷璐、郑春华、坎儿……等等等等,虽然都有他们做得不到位的一面,但何尝不是被人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含冤而死!

这么多冤案,很多人也明明知道是冤案,比如张廷玉,明知道自己的弟弟张廷璐不是科场舞弊案主犯,但只能选择沉默。比如李卫,进京述职,跑到坎儿的老房子面前流泪,明知道坎儿不是病死的,也只能强装欢笑,要报答主子。

说到底,评价冤案冤不冤,关键不在于案件本身,也不在于被冤枉的人本身,而在于“冤枉”他们的人是谁?

冤枉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掩饰自己办案不利,随便拉个人来顶罪,还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故意冤枉人家,亦或者被其他人蒙蔽,无意中冤枉了人家……等等等等。

因为这些案件有个明显的特点,也就是说,“冤枉”了他们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换句话说,冤枉不冤枉你,都是为了当权者服务的,想冤枉就冤枉你,想给你平反就能给你平反,不在于大清律法,而在于人心。

这就要说到刘王氏的冤案了!

四、

刘王氏的冤案发生在江苏,是李卫任江苏巡抚的时候发生的(当然历史上李卫并没有当过江苏巡抚,当过浙江巡抚,电视剧中是虚构的)。

由于雍正帝全力推行新政,分到李卫头上的是“摊丁入亩”,要求在江苏地面推行。虽然李卫很强硬,也很狡猾,但真正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当地的官员个个为难他,甚至都没人给他写正常的告示。

弄得李卫很被动,被动之余想到了自己的主子,于是给雍正帝写信:

“主子,奴才遇到麻烦了……这几天奴才正在想法子,不出奇兵,是打不过这些狗娘养的,就是怕事情做的怪,他们又告奴才的状。”

李卫很聪明,这时的他已经决定冲打头闹事的臬司衙门的按察使司黄伦下手。臬司衙门,顾名思义,就是掌管刑罚的一个部门,很多案件的审理都归这个部门管。

在《大明王朝1566》中何茂才就是按察使司,几十年老刑名了,给人扣罪名,弄个冤假错案,简直是手到擒来。

雍正帝看到了李卫的信,马上表态支持他搞,于是让刘墨林给李卫回信:

“告诉李卫,叫他放开手去干,状告上来,朕会替他做主!”

所以说,给冤案平反,最先遇到的阻力便是酿成冤案的官员了,他们能制造冤案,就不怕再制造一起针对平反冤案人员的冤案。


五、

整个臬司衙门的冤案不要太多,为什么李卫专门挑了刘王氏这么一起呢?

其实非常简单,因为这个冤案是牵扯到黄伦的,而且没有再往上牵扯到其他人,就到黄伦为止。

更关键的是,刘王氏是有证据的,能确保李卫把黄伦一举拿下!

不要觉得李卫真的能查遍江苏的冤案,他根本查不过来,选择纠正一桩冤案,无外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国家利益,同样也间接为了老百姓利益。

当然,还有一条重要原因,那就是李卫这个人好色,能给个美女翻案,是人之常情吧(剧中选角没选好)。

案子给平反之后,刘王氏说自己没别的出路了,只能出家,李卫听完也摇摇头说了句:

“可惜了,可惜了!”

李卫说完这句话,旁边的下人马上接话:

“大人,如果您不想让她出家的话,小的那就去把她叫回来?”

李卫一听,立马回了一句:

“把她叫回来干嘛,扯他妈的淡。”

随后,李卫就去了老地方……

可见,李卫好色这种事,连他的下人都清楚!

同样是冤案得到平反,张五哥一跃成为御前带刀侍卫,而刘王氏却落得家破人亡,不得不出家当了尼姑。

而黄伦一下子就蔫了,跟着他一起蔫的还有其他官员,一个个争前恐后地表态支持新政推行,生怕下一个冤案平反到自己头上。

而李卫,满意地拍拍脑袋,不会再理会其他冤案,在老百姓一声声青天大老爷的呼喊声中,去找了他的小媚仙……

至于冤案的平反,有几个人正好碰到清官巡案,有几个人能刚好认识老十三胤祥这样的权贵,又有几个人成为棋子,正好卷入了政治斗争呢?

如果没有,那么,谅你在大牢里喊破喉咙,也没有人会听到。所以,刘王氏的冤情得以昭雪,并不是必然,而是偶然!

最佳贡献者
2

封建社会,“民高官,先以有罪”这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阶级屏障,“民告官”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胜诉可能性极小,除非有天大冤情,否则百姓不会轻易“告官”。

《雍正王朝》中“刘王氏告官”这个故事发生在李卫新任江苏巡抚之时,刘王氏能够沉冤得雪有着很多的巧合。

首先,李卫在江苏推行新政遭遇和极大的阻力,而“刘王氏强暴”案中的被告江苏按察使黄大人正是最大的阻力,李卫如果想要推行新政就要杀一儆百,黄大人正是李卫开刀的对象,所以李卫故意找茬才发现了“刘王氏”一案。

其次,此案如果要成功,首先要获得刘王氏的信任其次刘王氏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即便官司打赢了,刘王氏“失贞”的事情也将大白于天下,对于封建社会的女人来说,在道德上已经被判了死刑。

黄大人作为江苏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如果不是恰巧得罪了李卫,如果不是黄大人恰巧又得罪了李卫,刘王氏一案绝无反转的可能。

3

我们且不说刘王氏会不会冤死,就先来看看李卫为什么重审这个案子,他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江苏巡抚李卫推行新政“摊丁入亩”受阻,以藩台臬台为首的一应官员是处处设阻,百般推诿刁难。臬台黄伦更是以朝廷制度为由,公然拒绝巡抚调遣。

这时候李卫为了新政的顺利推行,才想到了要扳倒黄伦,以达到惩一儆众的目的。作为雍正忠心耿耿的奴才,为了皇帝的脸面,他自是不能无缘无故的责难下属而授人以柄,所以只得想方设法的去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通过翻旧账,他终于找到了黄伦的破绽,那就是“刘王氏一案”。

李卫在大牢里说他和黄伦有仇,既是为了诱使刘王氏翻案,也是他的真心话,只不过这个仇不是个人的私仇,是有关国家大计的国仇。至于说为民申冤嘛,那顶多也就是个捎带脚的事而已。

试想,假如黄伦能够支持“摊丁入亩”新郑,李卫还有心去翻他的旧账吗?我想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刘王氏的结局,也基本就尘埃落定了。






4

应该会冤死,古代封建时期,权力思想封建思想沉重。老百姓在封建官僚势力压迫下自认卑微,在得罪权贵后遭到权贵迫害时没有任何力量反抗,只能任人宰割。更何况刘王氏只是个弱小的民妇,丈夫孩子都被害死,自己也遭到侮辱陷害,被关入牢狱,早已对世道绝望,放弃了抗争,在李卫最开始找她对她说要帮她申冤时,刘王氏仍旧是绝望的语气在回绝李卫,直到李卫说明原因,让刘王氏相信李卫是真心帮她,刘王氏才重新愿意抓住最后的希望,最终没让自己沦为一个冤魂。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