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围城打援,是我军的常见打法。

因此,敌军一直在探索围城打援的破解方法,在其中一些战役中,这些破解之法给我军带来过一定的困难。

应对方法1:不援

在革命战争中,由于我军长期装备不佳,缺乏重火力及攻城武器,因此,当敌人被打疼以后,往往采取不急于救援的态度,使我军难以实施打援的计划。


抗战初期,日军十分狂妄,被我军几次围点打援打疼以后,学乖了。

日军发现:我军,尤其是游击队缺乏重火力,攻坚能力有限,只要他们老老实实龟缩在据点里,我军未必能真的打下来!

到了抗战后期,日军力量削弱,我军逐渐发展壮大,这种“不援”的情况更加普遍!

比如:在山东根据地,我游击队围点打援的效果下降。我军攻一个据点,埋伏半天,附近的小鬼子并不出动,围点打援的效果无法达成。

应对方法2:集结重兵,步步为营

同样被围点打援打疼的,还有国民党军。


国民党军常常要几只部队远远集结在一起,再缓缓推进,防止被我军分割、歼灭。

在黄龙山麓战役中,我军试图通过围攻洛川,诱使胡宗南调兵来援,并相机歼灭之。

但敌军裴昌会的5个师,猬集在一起,步步为营,齐头并进,我军无法获得歼敌机会。

而洛川敌军虽少,但城防坚固、地势险要,我军也难以攻破。

最终,我军决议放弃进攻洛川,转攻西府,再寻歼敌战机。


前两种方法,事实上是消极应对,常常是“救了自己,坑了友军”。

正因为敌军常常忌惮我围点打援的战术,常常行动消极,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攻城和打援的兵力,既迫使敌人不得不救,又保证我打援力量,显得极为关键。

在济南战役前,毛泽东就曾与粟裕进行过反复讨论,指出:如果敌军认为我军不会真的攻济南,就不会不顾一切地来救援,围点打援就无法实施。因此,加强了攻城力量,果断改围城打援为攻城打援!

果然,敌援军行动缓慢,当我军攻下济南时,杜聿明依然在缓慢地推进!

应对方法3:出敌不意

当然,除了前面两种比较消极的方法,敌军还有一些积极的应对之策。


1947年10月,我军发起榆林战役。一边攻城,一边打援。

为了紧急救援榆林,胡宗南命令整编36师:“以迂回为主,避开绥德、横山正面匪之阻援,改循保安、靖边···出敌不意,一举进出榆林···”

钟松率一个加强营携带5天干粮为先头部队,绕过我军预设阵地,逼近榆林。

最终,我军在攻城无果,敌援逼近的情况下,被迫撤围。

应对方法4:围魏救赵

1946年,我军发起大同战役。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预计投入50个团,十几万人。


紧急得令的傅作义,召集部将开了7天闭门会议,推出了围魏救赵之计。

当时,我军打援的主要方向在防止敌军沿公路直插凉城,如果傅作义主力就此来援,将被我军吃掉。

傅作义的眼睛盯住了集宁。一旦攻下集宁,则可直接威胁我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如此,大同之围自解!

我军调整战法:敌围魏救赵,我围城打援!紧急部署,决心以主力在集宁方向歼敌。

最终,因我军指挥失误,集宁失守、大同围解。

随后,傅作义更是一举攻下张家口!我军遭遇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较大挫折。

围城打援,目的在调动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而战争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双方都会绞尽脑汁“致人而不致于人”,一旦敌人不乖乖按照我军设想运动,我军就需要进行调整。

最佳贡献者
2

1948年12月9日,负责接应傅作义起家部队第35军突围的国民党“华北剿总”第104军 ,自东向西已经攻击前进到马圈一线,死神给35军军长郭景云留了最后一道缝隙,如果他督师奋力突围,很有可能逃出生天,结果第35军只向东攻了一阵子,就因为伤亡惨重而被郭景云叫停。



(安春山)

第104军军长安春山在无线电里要求郭景云不停顿连续对攻,务必突破解放军阻击。郭景云开始大骂:“TMD,我是不走啦”!安春山苦劝:“老兄,请你快出来,我在怀来等你”,郭景云接着骂:TMD,你是来“收容”我的吗?我不走啦!

安春山莫名其妙,其实这是个误会,傅作义为接应第35军逃回北平,数天前任命安春山为“西部地区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第104军、16军和35军作战;不料郭景云的译电员给译成了“西部收容总指挥”,这位脾气暴躁的郭军长阅电后气就不打一处来,因而拒绝认真配合第104军的解围行动。都这份上了,郭景云仍如此偏执,可谓自作孽也。



(郭景云)

第35军下辖101和276两个师,一色美式装备,即是傅作义的军事老本和心头肉,也是“华北剿总”最精锐的机动预备队,一直驻扎在北平傅作义的身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蒋介石吸取教训,开始与傅作义商量将华北近60万国军全部南调,或加入中原战场、或直接布防江南。

上述无论是哪种方案都于我军不利,为将傅作义所部抑留在平津地区加以消灭,西柏坡酝酿了一次漂亮的“围城打援”。命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杨成武)突然围攻张家口,则傅作义必派第35军出动救援,然后在归途中加以合围,舍不得老本的傅作义亦必暂时放弃南逃念头,全力救援;趁此时机,东北野战军主力自喜峰口秘密入关,到时华北国军想走也走不掉了。



战役进程与西柏坡的预判惊人的一致,张家口响枪,郭景云第35军果然出动,分400多辆美式卡车驰援。与此同时,一张围歼该军的大网也正在铺开,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杨得志)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程子华)南北齐进,拟将35军切割在北平之外。

不料,两个意外发生的情况让35军差点溜回北平,也就是说,郭景云这支援军本来有可能逃脱打击。



第一,是东野先遣兵团在秘密开进中“搂草打兔子”,顺手解放了北平以北的密云,从而惊动了傅作义。当逃回来的士兵报告对手是“戴狗皮帽子”的部队时,傅作义情知林彪大军来了,立即下令第35军火速返回北平。

第二,是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动作稍显迟缓,只有一个第12旅到达指定位置并切断了平张公路,显然这点兵力很难截住装备精良机动迅速的一个主力军,尽管兵团主力兼程赶来,局势仍然非常凶险。



关键时刻,郭景云中将的表现是:no zuo no die,此公行武出身,勇猛善战,1927年就已是晋绥军少校营长,之后跟随傅作义一路升为军长。但为人性情暴躁,刚愎自用,除了傅作义之外目中基本无人,但凡稍有谋略,他完全可以成为进退自如的一支援军,因为避免被打援的要决就一个字“快”。

他首先在张家口延误了7个小时,原因是用运兵卡车拉上了一堆试图逃入北平的废人废物;其次是途中遭遇12旅阻击和地方武装骚扰时,居然停下来亲自率队冲锋,打得非常过瘾,却耗费了宝贵的时间;然后是12月6日冲过12旅一线阻击阵地进入新保安后,无论如何要停下来休整一夜。



一夜之间,杨得志兵团赶到战场,郭景云再想走就没那么容易了。当然,面对敌人第104、第16两个军的拼死来援,两线作战的杨得志也非常困难,如果郭景云12月9日不惧伤亡不耍性子坚决汇合,结果很难预料。然而东野先遣兵团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战场形势,安春山和袁仆两军被全部击溃,残部逃回北平,第35军从此坐困新保安孤城。

这是解放战争中一战出现两次“围城打援”的经典范例,安春山的后一波援军快速逃离,避免了全军覆灭;而郭景云的第一波援军反而成为了被包围者,没有“快进快出”的后果就是眼望北平而不可及。1948年12月22日,解放军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发起总攻,全歼新保安守敌,郭景云兵败自杀。



新保安战役全歼第35军同时击溃另外两个军,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不仅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开门红,也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这三个精锐军全部撤进城去,形势的发展殊难预料。

而解放军对围点打援战术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再遇上郭景云这样的莽夫,想不胜利都难。

3

济南战役,国军有27万精锐,吓跑17万,还有10万不让跑被全歼,王耀武我太难了

在围点打援中,如何反制,王耀武是最有心得的!

要么不要被包围,直接就逃跑;一旦被包围了,就坚决逃不救援舍卒保车!

只可惜,济南战役中,因为微操大师的畏首畏尾,国军白白损失10万大军。

咋回事呢?听我给你慢慢说

1948年9月16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济南战役。这场战役中,王耀武第二绥靖区司令在济南布置重兵10万,策应的还有徐州方面的邱清泉、黄百韬等三个兵团17万人。而此时的华东野战军,准备在济南战役中投入32万兵力,其中14万攻坚济南城,18万用来防范和打击徐州方向的17万国军。

解放军的作战方案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少数兵力打济南,重点放在打援上。这种和开封睢杞战役是一样的,敌人没有城墙掩护,战斗力减半;

中策,先集中兵力打济南,部分兵力阻击敌人。这种和孟良崮战役是一样的,集中兵力四打一,速战速决;

下策,攻坚和打援同时进行,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这种战术,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实际上成了最终的实际战略。

这种情况下,济南战役的华东野战军,实际上就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14万攻坚集团,以山东兵团司令许世友担任指挥,另一部分是18万打援集团,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担任。主力去打援了,攻坚集团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样的战略部署,对国军来说也不算啥秘密。自从豫东战役后,华野几乎就是打的名牌,即便不是明牌,狡猾如狐狸的王耀武,也绝对能猜到。

所以,5月15日,正好是张灵甫一周年忌日的前一天,王耀武专门飞南京求见蒋介石,要求放弃济南,将军队"撤至兖州及其以南地区,与徐州一带部队连成一片,并巩固徐州至兖州的铁路交通,以利尔后的作战"。蒋介石则说,必须确保济南,因为"对外、对内关系太大,于政局、外交、经济、军事皆影响甚大"。

微操大师,操心太多了,打仗能打赢才是第一位的,一城一地的得失有那么重要吗?对于微操大师来说,自然很重要。因为,如果丢了济南,山东籍的还乡团不知道要在南京哭多少次了,丢了济南,美国援助可能就要断了。总之,济南不能丢,山东不能丢。

不主动放弃,解放军就让你被迫放弃。10万军队不撤走,我们乘势吞掉!

通过四个月的建设,到9月,济南及其周边的防御体系基本建成。济南的外围守备区域,北起黄河,西到长清,南达仲宫,东至王舍人庄,逢村作石圩,山地筑碉堡,要点皆守备;其中辛庄营房、飞机场、千佛山、茂岭山、黄台山、洪家楼等重要据点处挖有外壕、陷阱,架有铁丝网、鹿砦。济南城的基本防御地带由内城、外城和商埠构成。以商埠为核心,在商埠周围挖壕筑堤,东接城墙,"在堤上、地平面与壕底设有上中下三层火网碉堡线,形成商埠的城圩子"。

如此强大的阵地体系,让王耀武十分自信。报纸亦称"济南之保卫固若金汤""济南外围国军已有坚强部署"。可是,当郭汝瑰去视察时却说"济南周围阵地长达一百三十余里,唯恐共军一处突破,就会全盘皆乱。要求尽量缩短防线,集中兵力,使其能适应作战"。王耀武觉得郭汝瑰说的有道理,但已经没时间改了。

兵力配置上,王耀武也实在是捉襟见肘。济南地区的国民党守军,有一个军、三个整编师、九个正规旅、六个保安旅,连同特种部队(1 个榴弹炮营、1 个野炮营、1 个装甲汽车连等),共计 11 万人。王耀武还专门派人到东北学陈明仁守四平的经验。战争前夕,王耀武又要求自己指挥过的周志道83师(原100军李天霞部),邱维达74师增援济南。可是因为徐州方面的阻挠,83师只来了一个旅,74师只来了7个连。

9月17日0时,解放军发起济南战役,聂凤智的9纵助攻变主攻,一夜之间就占领了王耀武打算坚守15天的茂岭山、砚池山阵地。王耀武以为,解放军的主攻方向是东线,就调整了部署,于是西线的无花纹就被迅速突破了。9月19日晚,吴化文在解放军军事打击下被迫战场起义。到23日,解放军就已经打倒了济南内城。24日,解放军占领济南。

王耀武的10万大军,加上还乡团3000和青年纵队7000,还有增援而来的83师一个旅,差不多也有12万人,在14万解放军的打击下,居然只坚持了7天,王耀武手底下指挥过的74军、73军和100军,但凡有一个在,都不至于这么快失败。

当初老王要走,蒋介石不让,结果被包了饺子。不过王耀武本身也是悲观态度,战前居然打电话一个小时给老婆孩子交代后事,让他们隐居起来,谁也找不到。最后王耀武自己也找不到了。

济南的攻坚战是艰苦的,但是打援战就太轻松了。粟裕带领着一、二、六、七、十二纵和中原野战军十一纵配置在津浦路上运河东,华野四纵、八纵和晋鲁豫军区两个旅则是在运河以西。18万大军严阵以待,徐州要是敢来,就地全歼!

9月19日,杜聿明和李弥两个兵团接到命令,要求到济南解围。十三兵团和十六兵团在杜聿明带领下在津浦路与我军激战,第二兵团则是遭遇第八纵队沿途埋伏截击,每天推进二三十里。这三个兵团,基本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济南就陷落了。要不是跑得快,华野调兵过来,也能分分钟给他们全灭了。

就这样,济南战役参战的27万国军部队,10万军队因为蒋介石不许王耀武撤军被全歼,17万因为刘峙杜聿明增援不给力早早逃跑而躲过一劫。

从某种程度上说,解放战争规模最大的一场围城打援战役,最终成了一场速战速决的攻坚战,应该给常凯申大队长记上一功。

如果王耀武有指挥军队的权力,把部队拉倒平津一带,这个围城打援就不存在了。好在刘峙恃宠而骄,坚持猪战术保住了17万军队。后来的淮海战役也是一样,刘峙猪战术保住了15万大军,剩余45万被全歼。

不得不说,刘峙这个猪将,是解放军最难对付的对手了。

4

1944年6月,侵华日军发动了“湘桂会战”,在湖南境内的作战被中国方面称之为“长衡会战”。日军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拿下湖南的省会长沙和湘南重镇衡阳,鉴于中国军队是骁勇善战、拥兵40万的第九战区,并且在连续三次在长沙挫败过日军,于是日军这次集中了空前庞大的兵力,参战的共有10个师团约20余万人,由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统一指挥。

横山勇总结了前三次战败的经验教训,认为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是有意让开长沙的正面,把主要兵力配置在两翼,等到日军费尽心机突破长沙正面后,钝兵于长沙坚城之下,进退两难之际,中国军队再从长沙两翼掩杀而来。靠着这个百试不爽的“天炉战法”,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上将在长沙三次大败日军,杀敌近10万。

因此,横山勇认为,要拿下长沙就必须先把薛岳设置的天炉打碎!

薛岳没有改变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配置,依然在长沙北面依托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渌水这些江河水网地带节节阻击和迟滞日军的进攻,然后在东面的浏阳、平江、铜鼓布置重兵,等到日军抵达长沙城下后自动向西打击日军侧翼,将日军压迫在湘江东岸加以围歼,然后在日军撤退时全力追击,彻底将其赶出长沙。

对此,布置在湘江以东的中国军队达到9个军的兵力。

而横山勇的计划是,仍然集中主力部队从正面突击长沙,务求一击必破,不给中国军队以喘息时间,然后以强悍的兵力布置在主力部队的侧翼,一旦湘江以东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那么随之进攻该中国军队的侧翼。

于是,日军从正面集中了5个师团作为一线部队,以精锐的第3、13师团作为东路军攻击东面的中国军队,并且后续还有两个师团作为二线部队策应,只等一线部队进抵长沙、浏阳、宁乡后,全力支援东路军作战。

1944年5月27日,日军全面发起攻击,长沙正面的中国军队仅有20军、37军、99军3个军,面对日军3个师团从中路、西路两面夹击,很快败下阵来。日军长驱直入,向长沙推进,其中一个联队居然偷渡汨罗江直插长沙之南。东面,日军的第3、13师团没按照事先的部署提前发起攻击,一举攻占浏阳,二线的34、58师团也随后赶到,部署在这里的中国军队第37军、44军、58军、72军猝不及防,被打得溃不成军,纷纷向江西边境突围。这样一来,薛岳的天炉就失去了火焰,长沙就只剩下一个单薄的炉膛了。

很快,驻守长沙这个炉膛的第4军在孤军奋战抵抗了日军仅仅一天半,就因众寡悬殊而失败,长沙被日军占领。

5

围城打援,规模小一点的话也称围点打援,是我军惯用的战术,屡试不爽,团级指挥员都能娴熟应用,解放战争中,国军各地将领们都深受其伤,不救不行,去救更不行,疲于奔命,屡战屡败。

其实是有一种战术可以有效破解此法,只是这种战术恰恰是我军另一种看家战术,比围城打援更熟练,那就是大迂回深穿插运动战术,脱胎于我军早期的游击战战略思想,是排连级都会的基本打法。

所以说那个时期的国军比较悲哀,他们也知道我军等在那里围城打援,他们也知晓战术钥匙在哪里,只是这个钥匙是我军原创的,玩得比谁都溜,谁先穿插谁倒霉,谁都不敢插,玩不过,怎么办?

后来终于想了个办法,把“城”弄成钉子,诱敌来攻,能耗多久算多久,然后几路围攻,利用优势兵力,内外合击把打援和围城的军队一锅端,号称“中心开花”战术。

此战术脱胎于国军薛岳成名的“天炉战法”,凭此战术国军曾在抗战中歼灭十万日军。此法最为关键之处是诱敌深入的同时,需要一支强军压住“炉顶”,才能得以有效实施。湖南之战时国军御林军74军,就是不顾伤亡占领战略最高地“压住了炉顶”才能取得对日战役的胜利。

74军整编成为74师,依然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嫡系中的嫡系,委座御林军……。然后全军就爬上了孟良崮学做钉子,想把华东野战军钉死在孟良崮,好让周边友军围住包饺子。然后……谁料想山东的山和湖南的山是完全不一样的,缺水,少树,全是石。重装备根本拉不上去,水冷重机枪缺水发烫,山下一炮打来山上碎石都成弹片乱飞伤人……。

粟总大手轻挥,咔嚓嚓,钉子就这样被拔了,国军最厉害的整编74师成了国军“中心开花”新战术的祭品。围城打援,这次粟总的心在“城”而不在“援”。

围城打援战术的精髓在于一句话——“人在阵地在”,是一种需要有牺牲的打法,兵分两路实为一体。一支勇于自我牺牲的军队才能完全领悟这种战术并淋漓尽致的在战场上发挥出来,取得最终的胜利。

6

围城,首先要保证围城后城里的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出去,如果被围得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就不会来援,但是决不能让围在城里的敌人跑掉,跑了就不存在所谓的围城,也不能把城占领,把城占领了援就更不会来。

打援,首先要知道援自何方,做好埋伏,集中优势兵力,把来援消灭掉。

如何破解!

方法一、不给援,这样援就不会被被打,

方法二、舍弃城,城里的军队迅速突围,让敌人围一座空城!

方法三、有足够强大的援,可以打败敌人的打援部队。

7

围城是因为不舍弃,打援是因为更不能舍弃,所以,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目的,用运动战来应对运动战,才是最佳的策略,该撤就撤,该打就抓住机会,大踏步地后撤,才是大踏步地胜利。

8

  三国演义里面有个战例,刘备征吴的时候,将孙权的侄子孙桓围在夷陵。孙桓向孙权求救,然后陆逊升任东吴军大都督,诸将升账议事,问孙桓被刘备包围,我们应怎样解围?

  陆逊说:我知道孙桓年轻有为,是个非常有能力的将领,相信他能顶得住,不用去救。

  然后诸将暗笑而出。

  事实证明,孙桓的确扛住了刘备的攻城,而且在刘备被火烧之后趁机杀出,成了追击刘备的主要力量之一。

  就我的想法,围城打援,救援一方如果去救,那本身就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战争中的主动权。倒不如找到围城者的痛点,围魏救赵或许更合适一些。不过这得确保救援者的攻坚能力够强,要不然打了几个月还没打下来,被围的那帮人早就死绝了。

9

围点打援在象棋中有点要不吃将,要不吃車,很是被动,走到这一步是很是被动,死棋走活不容易。

如果能悔一二步棋,避免围点打援,肯定是先不要陷入敌军重围之中,保持战场上机动性。对敌情报掌握至关重要,知道敌军动态,才不易陷入重围。

10

你要将计就计,你提前做好兵力部署和炮火准备。你要集中所有的兵力和炮火,打掉围城之敌。让敌人围不了城,打不了援。你的援兵千万别进入敌人早已设好的伏击圈。敌人要伏击你,你要撤退,敌人要追击你,让追敌进入你的伏击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