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打援,是我军的常见打法。
因此,敌军一直在探索围城打援的破解方法,在其中一些战役中,这些破解之法给我军带来过一定的困难。
应对方法1:不援
在革命战争中,由于我军长期装备不佳,缺乏重火力及攻城武器,因此,当敌人被打疼以后,往往采取不急于救援的态度,使我军难以实施打援的计划。
抗战初期,日军十分狂妄,被我军几次围点打援打疼以后,学乖了。
日军发现:我军,尤其是游击队缺乏重火力,攻坚能力有限,只要他们老老实实龟缩在据点里,我军未必能真的打下来!
到了抗战后期,日军力量削弱,我军逐渐发展壮大,这种“不援”的情况更加普遍!
比如:在山东根据地,我游击队围点打援的效果下降。我军攻一个据点,埋伏半天,附近的小鬼子并不出动,围点打援的效果无法达成。
应对方法2:集结重兵,步步为营
同样被围点打援打疼的,还有国民党军。
国民党军常常要几只部队远远集结在一起,再缓缓推进,防止被我军分割、歼灭。在黄龙山麓战役中,我军试图通过围攻洛川,诱使胡宗南调兵来援,并相机歼灭之。
但敌军裴昌会的5个师,猬集在一起,步步为营,齐头并进,我军无法获得歼敌机会。
而洛川敌军虽少,但城防坚固、地势险要,我军也难以攻破。
最终,我军决议放弃进攻洛川,转攻西府,再寻歼敌战机。
前两种方法,事实上是消极应对,常常是“救了自己,坑了友军”。正因为敌军常常忌惮我围点打援的战术,常常行动消极,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攻城和打援的兵力,既迫使敌人不得不救,又保证我打援力量,显得极为关键。
在济南战役前,毛泽东就曾与粟裕进行过反复讨论,指出:如果敌军认为我军不会真的攻济南,就不会不顾一切地来救援,围点打援就无法实施。因此,加强了攻城力量,果断改围城打援为攻城打援!
果然,敌援军行动缓慢,当我军攻下济南时,杜聿明依然在缓慢地推进!
应对方法3:出敌不意
当然,除了前面两种比较消极的方法,敌军还有一些积极的应对之策。
1947年10月,我军发起榆林战役。一边攻城,一边打援。为了紧急救援榆林,胡宗南命令整编36师:“以迂回为主,避开绥德、横山正面匪之阻援,改循保安、靖边···出敌不意,一举进出榆林···”
钟松率一个加强营携带5天干粮为先头部队,绕过我军预设阵地,逼近榆林。
最终,我军在攻城无果,敌援逼近的情况下,被迫撤围。
应对方法4:围魏救赵
1946年,我军发起大同战役。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预计投入50个团,十几万人。
紧急得令的傅作义,召集部将开了7天闭门会议,推出了围魏救赵之计。当时,我军打援的主要方向在防止敌军沿公路直插凉城,如果傅作义主力就此来援,将被我军吃掉。
傅作义的眼睛盯住了集宁。一旦攻下集宁,则可直接威胁我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如此,大同之围自解!
我军调整战法:敌围魏救赵,我围城打援!紧急部署,决心以主力在集宁方向歼敌。
最终,因我军指挥失误,集宁失守、大同围解。
随后,傅作义更是一举攻下张家口!我军遭遇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较大挫折。
围城打援,目的在调动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而战争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双方都会绞尽脑汁“致人而不致于人”,一旦敌人不乖乖按照我军设想运动,我军就需要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