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于公元181年出生,他的家族曾是琅琊有名的官宦之家,可母亲章氏在他三岁时因病去世,父亲在他八岁时也相继去世,他便带着自己的弟弟去投奔叔父诸葛玄。公元197年叔父去世,当时的他已经16岁了,虽然满怀志向,认为自己堪比管仲,还喜欢诵读《梁父吟》,当时他与很多名仕都有结交,例如司马徽,黄承彦等,但除了这两三个好友以外,几乎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

黄承彦看诸葛亮一个人孤苦伶仃,对他说:“我膝下有一黄花闺女,虽其貌不扬,但才华却不输一般女子,你如果同意的话,我可以把她许配给你”。

当时的人却把这当做一个笑话,流传的谚语至今还非常有名,大意是“不要学诸葛孔明选老婆,最终只能找一个丑夫人”。但诸葛亮却满不在意。不过,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人们是因为羡慕她,而诋毁黄月英的美貌。

夫妻二人都因才华而出名,也有了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但一开始,他并不受到刘备手下包括关羽,张飞等人的尊重,他们都瞧不起他,甚至在他指挥时消极作战。

正逢曹操命夏侯惇率领军队奔杀新野,诸葛亮急中生智假装借走刘备印封,派赵云在后方诱敌,关羽,张飞则在左右潜伏,夏侯惇果然上当,只能弃城而逃,就这一战使得诸葛亮名声大振,在军中树立了威望。

还有,司马懿派魏军奔城而来,此时的诸葛亮身边只有几千将士,他不慌不忙派几名将士去城门打扫卫生。司马懿看到此景,感到非常恐慌,告诉手下说诸葛亮为人很谨慎,如果就这样打开城门,必有埋伏,最终撤兵。

在公元219年,刘备击败了曹操的大将,占领了汉中最重要的地位,刘备认为是进攻曹军最好的时机,可是在进攻曹魏时,他却没有意识到荆州地区却成为自己军事最薄弱的一环,于是吕蒙乘这个时机夺取了荆州,而且关羽也身死城破,从此蜀汉便走了下坡路。刘备一怒之下,便打算要为关羽报仇,可谁知他却兵败夷陵,在白帝城待了两年没回成都,最终有了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因刘备对自己的信任而非常感激,于是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于是他发动了10万大军,但是他又害怕自己实力不足,邀请东吴的军队也一起来讨伐魏。

可谁知诸葛亮在等待的过程中,确得来了东吴失败的消息,虽然东吴一直在找机会进攻,可是司马懿却一直带领军队守在那里,双方僵持了将近100多天,可是诸葛亮因为过度辛劳,身体一蹶不振,刘禅得到消息,立马派李福去慰问诸葛亮,他俩之间交谈了许多有关于国事的问题,可是后来李福再次探望诸葛亮时,他病情却愈来愈重,没过多久诸葛亮便去世,而死时年仅54岁。

可诸葛亮在死时,还再三吩咐手下杨仪在自己死后千万不要为自己发丧,一定要在自己嘴里含七粒米。那为何他一定要这样安排呢?

这则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140回中,我们都知道古人在占星占卜这一方面非常有研究,诸葛亮更是如此。如果让人知道自己嘴里面有饭,别人就会认为他还活着,还能吃的下饭,这也就起到了蒙蔽敌军的作用。而且在诸葛亮知道东吴失败后,彻夜难眠晕倒外地,让他醒来观看天象时,便大喊一声我命不久矣。

这时姜维便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主意,称为祈禳之法,当时传言北斗几星主死,如果诸葛亮想要活命,必须要敬北斗来镇魂,诸葛亮便下令让自己口中含满7粒米,并脚点亮天灯,这样就可以将我的魂镇住,而星盘上就自然不会露出嫌疑。

司马懿是当时唯一可以和诸葛亮抗衡的人,他的观星象术也非常厉害,而诸葛亮的这一招也的确骗过了司马懿,直到蜀国的军队安全回到营中,司马懿这才了解真相。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读了【诸葛亮的终点】这本书,你自然明白。诸葛亮死前嘴里的七粒,有详细说明。诸葛亮死后嘴里含有七粒米,这已经说明诸葛亮死前的惨状,

诸葛亮的结局,来自挥泪斩马谡,当时虽斩马谡,最恨诸葛亮的是马谡之妻刘娥,刘娥乃刘章之女,三国中,妻美当数马谡,马谡长期驻守在外,刘娥年轻貌美,青春虚度,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终于拥有了刘娥。刘娥根本没有想到诸葛亮会斩马谡。马谡上有老母,下有娇妻爱子,马谡共五子,马谡死时小儿子刚刚周岁。刘娥看到诸葛亮绿了马谡,又无情斩杀,后悔莫及,悲愤之中,强颜欢笑,内心已有为马谡复仇的打算。

华佗乃刘章故交,曾结为兄弟,华佗小刘章五岁,故刘娥常以叔叔相称。马谡死后,刘娥密令人找到华佗,说明其中的冤屈,一代医圣,终于给刘娥配制出无色无味的【脑残粉】。诸葛亮看马谡被除,对刘娥更是随心所欲,虽然诸葛亮懂药性,还是不能识别专业医家的奥妙,刘娥经常在诸葛亮茶水之中放入【脑残粉】,又买通诸葛亮身边的服务人员,一日三餐,诸葛亮饮食之中,皆有【脑残粉】之毒。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脑残粉】之毒已入膏肓,忽然神经错乱,胡言乱语,一定要吃孔融让的梨,要喝曹操煮的酒,杨修卤的酱鸡肋…………。服务人员一看诸葛亮神志不清,已经发疯,征途之中,本来条件简陋,就把大米直接放诸葛亮嘴中。诸葛亮已经无力反抗。诸葛亮终于死了,死后嘴里还有七粒米。

3

当然是为了死后也能喷王司徒!

说笑了,诸葛口中含七粒米,情节出自《三国演义》,他命杨义将尸体坐放于大龛中,口含七粒米,足下点长明灯,祈愿的是将星不坠,能继续镇守蜀汉的江山。



而且前面还有“切勿举哀,军中安静如常”的词句,故而这一段有些神叨叨的情节,与后来五丈原诈尸吓退曹军的情节其实是相呼应的,表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种情怀,提点了人物为了蜀汉江山呕心沥血的精神情操。



话说王司徒被诸葛村夫喷死之后,嘴里肯定也是喊着米粒的。

中国人古来就有陪葬习俗,坟墓里带着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甚至使唤的仆人最爱的女人都不叫事儿。达官贵人嘴里含个珠子、铜钱、宝玉下葬更不鲜闻。说白了就是不让死人嘴巴饿着,得有个东西把嘴巴占着,让他到了阴间也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比较突出的就是秦始皇这种,连军队都得准备好,陪着去打仗。



那么含饭粒这叫闹哪出呢?这肯定不是罗贯中瞎胡闹。他也是有根据的。

《后汉书.礼仪志》云:“登遐,饭含珠玉如礼”。

“饭含”,意思就是像吃饭一样含着,把东西放进嘴里搁着,这是一种自《周礼》中继承而来的仪式,显然在汉代也非常为人所重视,是重要的丧葬礼仪细节。



其实华夏人含东西下葬的年份可久远了,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殷商以后更加普遍,几乎是一时之流行。某些地方至今普通人死了,也会弄个铜钱或者硬币、玉石,让他含着。

但是饭和含其实是两个礼仪。一般来说,饭是置于舌头上,含则是咬在口中。两者是都需要按条件同时进行的。

关于含,刘昭注引《礼稽命征》有云:"天子饭以珠﹐唅以玉;诸侯饭以珠﹐唅以璧;卿大夫﹑士饭以珠﹐唅以贝。"



这方面其实老王认为有些含糊,因为说啥的都有,一会儿说士大夫应该含贝,一会儿说应该含稻,总之后人的《周礼正义》对此也进行了表述,认为这礼法,饭什么东西差别挺多的,但是含的东西从天子到士大夫基本都是玉。

《周礼?地官?舍人》云:“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故而诸葛村夫这种典型的士族门阀,可能是颇有古风的缘故,选择了含稻。

至于村夫为啥选择“七粒米”,呢?这是因为“七”这个数字在古代道家中是个“和”数,阴阳加上五行,天地万物之本就是七也。



中国文化里“七”占有很多成分,例如“七仙女”、“北斗七星”、“头七”、“七夕”、“七个葫芦娃”等等,顺嘴之余,也暗合了天数。



所以诸葛亮塞了七粒米在嘴里,除了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呼应了《演义》中,将星不坠的神叨叨情节。同时深化了孔明这个“知天理,晓阴阳”的“妖人”形象。

4

这是诸葛亮这个大法师使用的法术,可以保证自己死后,天上将星不坠,司马懿根据星象认为诸葛亮人还活着,不敢轻举妄动,蜀军便可趁机全师而退。

《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说到,病入膏肓的诸葛亮向老天爷借寿,因魏延踏灭了明灯导致借寿失败。诸葛亮自知命不久矣,先给皇帝写了上表交代遗嘱,接下来考虑如何撤军,他深知对面的司马懿十分狡猾,一直在等着自己死,一旦死讯传出,魏军必定倾力进攻,蜀军危矣。

诸葛亮嘱咐杨仪说:“我死后不得大张旗鼓发丧。你们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体坐于其中,给我口中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哀哭,如此天上将星不坠,我的阴魂可以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知道我还没死,必定惊疑不定,不敢轻举妄动。

杨仪含泪点头,诸葛亮继续说道:

我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是司马懿率军来追,你们不要惊慌,可以从容布阵,回旗反鼓,把我之前雕的木像,安在车上,推出军前,让大小将士分列左右。司马懿见后必定惊走,可保我军无忧。”

后来的情节当然如诸葛亮所料,死后还威风了一把,真不愧神机妙算。这种说法属于封建迷信,并不可信,但在古代却很有市场。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认为对待死者要如生前一般尊重,死者口中含的东西叫“口含”既可以是珍珠、玉石之类的贵重物品(一般是皇室、贵族或官员),也可以是谷物、钱币、稻米(一般是平民百姓),这样可以保证死者在九泉之下有钱花,有饭吃。

诸葛亮作为蜀国宰相,位高权重,为什么口中含的是“七粒米”而不是玉石呢?《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半人半神,无所不能”的角色,特别擅长观测星象,他死前的安排必定充满玄机。

七天是月相轮回的一个周期,北斗七星是天上最重要的星象之一。用诸葛亮自己的说法解释,口含七粒米是一种法术,可以把自己的魂魄留住,保证天上代表自己的将星不落,制造自己活着的假象,达到掩护蜀军撤退之目的。

真实的历史虽然没有这么玄乎,但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死后,蜀军确实是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从而骗过司马懿,从容退去。《三国演义》在史实基础上加以渲染是很正常的,也是对诸葛亮“智近乎妖”形象的最后一次呈现。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5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

简单的说诸葛亮口含七粒米是为了吓退司马懿。

在小说三国演义一百一十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中记载道,诸葛亮做下法事为自己借寿但是无奈被魏延踏灭了七星灯,得知上天暗示自己寿元将近。最后为了自己深爱的蜀国保全退兵做了一计。


诸葛亮吩咐到不可大张旗鼓的发丧还要在自己口中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一切如常,如此则可将星不坠。阴魂镇之,则司马懿不可轻举妄动。然后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则推木像。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夜观天象见天生异,知道诸葛寿阳已经没了,但是还有一点不太确定。闻蜀兵已退提兵来追但是见诸葛出,立马回头狂奔五十里问道我头在乎?

这件事也被天下人传为笑柄。蜀人说的成语“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如今已引申为一句俗语,意谓死后余威尚存。



那么研究原因诸葛为何口含七粒米呢?

原来口中含物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代人称为口含,或者说琀。是一种民间习俗,《礼记檀弓下》云: 饭用米、贝,弗忍虚也。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孝子不忍虚其亲之口,故以米、贝、珠、玉实之,谓之饭含。

《白虎通崩薨》中对饭含的具体等级也详加表述:“所以有饭含何也?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用珠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这是变现阶级的重要条件。

至于为何是七粒米主要在于七这数字与我国古代迷信有很大关系,比如头七,比如鬼节在七月,比如七七四十九天等等。放七粒可能是为了烘托一种神秘习俗。


我是疯狂普朗克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6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影视剧中曾有这么一个情节,诸葛亮曾在临死之前大喊了一句:“庞德公救我!”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生更是传出了很多佳话。那么为何临死前要喊上这么一句呢?而这庞德公又是何许人也?竟然还有着续命的本事?

此外,诸葛亮去世之后嘴中还含着七粒大米,这又是什么作用呢?

公元234年时,诸葛亮身在五丈原的军营之中。此时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甚至有了垂危之势,而诸葛亮也算到了自己大限将至。不过,诸葛亮是何许人也,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这蜀汉若是没有他的支撑,可能也危在旦夕了!因此,诸葛亮决定与天斗,想要用七星灯来延长寿命。想到此,诸葛亮的眼神也更加坚定,准备实行这个计划,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遇到了意外。

当时诸葛亮正手持黑旗与青剑,突然魏延闯了进来,还将主灯给踩翻在地。这也意味着“续命”失败了。主灯一灭,诸葛亮口中喷出鲜血,随后倒地不省人事。

好在诸葛亮并没有当场去世,只是晕倒了过去。等再睁开眼时,诸葛亮突然大喊了一句:“庞德公救我!”这一声也许用尽了他最后的力气。

当时一旁的魏延和姜维非常慌乱,不知道诸葛亮口中所指何人,对于这庞德公他们更是一无所知。

那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诸葛亮口中的庞德公,看看他到底是何许人也。其实庞德公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和水镜先生司马徽有些类似。

据史料所记,庞德公乃是荆州人士,生年卒月未曾记录,应该是这位高人隐藏得太深了。这才让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大名。

不过当时司马徽称庞德公为“庞公”,由此可见庞德公的年纪要大于司马徽,而且不止一两岁。

下面我们再来看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其实两人算起来还有着一层撇不开的亲戚关系。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与诸葛亮的二姐是夫妻关系,所以论起来还称得上是“亲家关系”。

不过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却不仅于此,两人往来密切,似乎亦师亦友。众人皆知诸葛亮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晓。其实诸葛亮所掌握的奇门技巧,以及兵法策略都是源于庞德公的传授。

据《三国志》所载,每次诸葛亮向庞德公讨教之时,都会跪于床前,认真的听他讲述。可见诸葛亮对庞德公非常的尊重,同时庞德公也很看好诸葛亮,还给他起了“卧龙”这样一个称号。

可以说在诸葛亮心中,庞德公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隐士。

诸葛亮临死之前采用的“七星灯续命”,就是由庞德公传授给他,这个续命之法是由庞德公独创。当初刘表看重庞德公的才能,为了请他出山辅助自己,更是不择手段,为了逼迫他甚至是放火烧其草庐。

等到大火灭了之后,草庐也化为了乌有。众人只见得庞德公躺在石床上,一动也不动。众人都以为庞德公被大火给烧死了。当诸葛亮上去察看之时,突然庞德公一下坐了起来,令人大惊,还以为诈尸了。

随后,庞德公从口中吐出七粒大米,然后大笑一声,便逍遥离去了。也就是说庞德公曾经亲自施用过这个续命术,并且成功了。所以到诸葛亮病危时,也想到了这个续命之法,并且想要试一试。

不过诸葛亮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有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失败,是从口中掉出了一粒米,也有人认为是魏延的莽撞踩翻了主灯。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意味着诸葛亮的续命之术失败了。

在绝望之际,诸葛亮心中又想到了庞德公,也许这时只有庞德公有能力起死回生了吧。所以说诸葛亮这一声呐喊是对死亡的不甘,希望庞德公能出现在眼前救他一命,他的北伐重任还没有完成。

只可惜,庞德公并没有那么大的通天本领。就这样,诸葛亮带着遗憾和不甘心离开了人世。

那么为何诸葛亮死后,还要在嘴里含着七粒大米呢?不是已经续命无望了吗?其实这么做是另一个用意。

诸葛亮生前曾有遗言:“口含米以召其尚能食”。这么做主要是能够“将星不落”,而他的阴魂也不会散去,依然能够镇住蜀汉政权。

在古代之时“星相术”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王侯将相都是有对应的星宿。诸葛亮对此自然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王侯将相去世,那么天上对应的星宿也会相应而落。

所以诸葛亮便采用六丁六甲之术(口中含着的七粒大米便是六丁之一),能够使对应的星宿依然不落,以此来迷惑司马懿,也有稳定军心之意。

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情节,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在当时人们去世之后在嘴中放米,其实是一种“饭含葬制”。这是我国丧葬中一项很重要的礼仪,口中所含之物也是按照等级来划分的。

例如天子含玉,而诸侯则含珠,大夫则含米等。所以说诸葛亮口中含米也是合乎当时丧葬之仪的。

那么为何要含七粒米呢?为什么不是其他数量?其实这主要是演义中为了配合七星灯续命之术。这也是演义的高明之处,诸葛亮口中含米不但合乎古代丧葬之礼,还能更好的搭配剧情,实在是高明。

综上来看,诸葛亮去世去大喊“庞德公救我”,以及死后口中含米,都是演义中的剧情,并不是正史上记录的。

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诸葛亮病重去世,临死前也曾留有遗言,自然不是口中含米,而是

“秘不发丧”,以防军心混乱,随后由杨仪和费祎率军撤离。

真实的历史并没什么续命之术,只是后人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能力而特意刻画而已的。

7

哈哈,这个问题问的好!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两个疑问,第一个,诸葛亮辞世为何要含着米,而不是含着别的东西。第二个疑问,为什么含米偏偏是含7粒,不是5粒6粒也不是8粒9粒呢。



其实诸葛亮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在没有他在的时候,蜀国的军队可以全身而退,把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他告诉部下不要发丧,在做一个他的的木像放在车上以便司马懿追来时再用。



那么为什么要含着米呢,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知道他活不久了,而且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会夜观天象,如若看到将星坠落,司马懿必然会出兵。所以整一个大龛,把诸葛亮的尸体坐于其中,口中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这样将星就不会坠落。但是司马懿夜观天象看到有坠落的迹象,但是有没有完全坠落,所以就把司马懿就蒙住了。最终的原因就是其实在古代有一种口中含米就证明还活着的说法。所以才会使得将星似落非落的感觉。



但是司马懿也不蠢,派人打探消息,确实知道诸葛亮已经死了,于是派兵出发,诸葛亮部下听他的话,把那个有木像的车子推出来了,果然把司马懿吓走了。



那么为什么非要含着7粒呢,其实我们现在的7月都是鬼节,也叫7月半,也估计是这样对于那个将星更加灵验吧。此外,现在死了人还要做头七,据说鬼魂还会回来,要给他们准备食物什么的。所以7在诸葛亮那个时代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数字。

8

文/每日趣评

古人在写书的时候是很有讲究的,往往会参考许多礼仪习俗、周易八卦、星象占卜等内容。而周礼是最早比较系统的讲谶纬之术的书籍。《三国演义》这本书在成书过程中,毛宗岗为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也运用了许多古代礼仪及星象之术,例如问题提到的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米的故事。

关于人死后口含器物,这种行为叫做饭含。顾名思义就是死后口含器物,得以在冥界好早日托生。关于饭含的礼仪,在《周礼》中最早是这样记载的:

“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

由此可见,最古老的饭含礼仪是不考虑器物的珍稀程度的。为什么呢?因为周朝以德治国,崇尚玄老之术,无为而治。因此君和臣及百姓不讲究身份的极大悬殊。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就不一样了,孔子的儒学兴起,而儒学讲究君臣等级,人伦秩序等内容,于是饭含的习俗有了很大的区别:

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下葬时天子口含珍珠,诸侯口含玉器,大夫口含扁珠,士人口含贝壳,普通百姓口含稻谷。

而诸葛亮在下葬时要求的是口含米,数量为七。这个可以参考《礼记》: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七这个数字可以理解为诸葛亮的身份,毕竟那个时候诸葛亮已经为丞相了,是刘禅这个皇帝之下官职最大的大臣,因此口含七颗米。

这是饭含这个习俗的由来,而具体到书中,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通天彻地的能力,于是对于口含七粒米做出了匪人所思的解释:

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

也就是说诸葛亮口含七粒米其实是为了镇魂,而脚下的明灯一盏则是为了护星,灯不灭,将星不坠,能识别天相的人也算不到诸葛亮这时其实已经身死。

《三国演义》这本书其实通篇都充斥着这样的谶纬之术,妖怪之论。究其原因是作者为了烘托出一个智似妖的诸葛亮形象,诸葛亮的形象竖起来了,司马懿之类人的形象就逊色了。抑曹扬刘才是最终目的。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亮最后死的时候口含七粒米,这样的行为是符合古代周礼饭含礼俗的,而书中的解释则是偏向于星象学,神话了这一古代礼仪,目的是为了烘托诸葛亮人鬼莫测、呼风唤雨的形象。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9

谢邀!先祝大家阅读愉快!

诸葛亮已经被神话的不行了,只要一谈到三国,没有哪一个不知道诸葛亮的,就连小孩子都知道,可谓是家喻户晓,而演义里的诸葛亮更是神乎其神,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对于治国之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全能型人才。诸葛亮还没有出茅庐就定下了三分天下的策略。死了还不让司马懿安心,死诸葛吓死生仲达,相传诸葛亮死后要求口含七粒米,这时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说法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诸葛亮借阳寿失败后,最后病死五丈原,但是为了能让蜀军全身而退,便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让杨仪在自己死后,绝对不能发丧,必须用一个大龛(kan)让自己的尸体坐在里面,并且交代在其嘴里含七粒米,脚下再点一盏明灯。这样整个蜀军一如往常,没有半点忧伤的气氛。

众所周知,古人在观星术方面的经验十足,诸葛亮更是将观星术运用的淋漓尽致、游刃有余,然而诸葛亮让人放七粒米在嘴里的含义很明确,因为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也懂天象,如果自己嘴里含有米粒,就意味着自己还能吃饭进食,司马懿观星之时是看不出诸葛亮这个将星陨落的,这也就起到了蒙骗司马懿的效果,从而震慑了曹魏军队,也确实把司马懿吓半死。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放七粒米?

这就要了解古代的神鬼一类的说法了,现在都有这些讲究,说人死七天后自己的灵魂会回归,所以诸葛亮需要含七粒米。还有就是什么北斗七星啊!七天是月亮的一个轮回什么的,反正都是虚无缥缈的说法。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只含米呢?不能用别的吗?

这一个除了是因为吃饭之外,就是另一个说法了,古代的人对于人死后嘴里所含之物是有规定的,不能乱含,据说“天子含的是玉、诸侯含的是珠、大夫含的是米”。而诸葛亮的品阶刚好是对应士大夫,所以只能含米了,诸葛亮自己肯定非常清楚。

(七星续命)

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这个本来就是作者笔下出来的产物,而且也是和写玄幻小说一样,虽然以显示为题材,但是难免会为了绚烂情节的氛围而添加一些吸引人的噱头,不然像《三国志》,你认为有几个人会看?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10

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来回答,首先,为何是含米?其次,为何米是七粒?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非常丰富,在三国时期,不同阶级的人死后对应阶级身份可以在口中含不同的东西,帝王可以含玉,诸侯可以含珠,对应诸葛亮的身份,口中含米才符合丧葬礼仪。这是在丧葬礼仪层次来讲的,在精神层次来讲又有何用意呢?诸葛亮一生心愿是统一三国,恢复汉室,在他死的时候,这个愿望还远远未达成。诸葛亮命人在他口中放米,这是一种意志的延续做法,意为即使自己死了,也能像活着一样吃饭。在意识形态上来讲,这种行为产生的信念,除了能鼓舞将士,也能威慑敌人,因为当时蜀国正和魏国司马懿对阵。

至于为何是放七粒米,完全是因为七在我国丧葬文化中的特殊意义。我们知道人死后有头七,人死七天后会还魂,每隔七天要做法事超度死者,七七四十九天做满,鬼节在七月,等等。联想到这些丧葬的传统风俗,放七粒米也就不奇怪了。

诸葛亮的眼界就是不一样,连自己死后的事都安排得合情合理又高妙无比。在自己口中放七粒米,借用这一丧葬礼仪,既安排了自己的后事,同时向世人传递了自己的志向,又起到了激励国人,威慑敌人的目的。诸葛亮真可谓是神机妙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