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雍正王朝》太子师傅王掞不输不赢,为何还要自杀?

《雍正王朝》太子师傅王掞不输不赢,为何还要自杀?

2020-08-06 22:41阅读(433)

《雍正王朝》太子师傅王掞不输不赢,为何还要自杀?:《雍正王朝》这部剧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每一个角色,都并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独

1

《雍正王朝》这部剧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每一个角色,都并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特色,而每个人都不蠢。

康熙身边的一些老人,刻画了三位,分别是魏东亭,王掞,佟国维。

这些人可不是随随便便杵在那里充数的糟老头子,而是大有来头。

康熙的胡子都是花白的,而这几个老头的胡子都是雪白了。所以,当康熙还是个小孩的时候,这些大爷们可能正好是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少年,那么擒鳌拜,灭三藩,平台湾,这些人都是一路风风雨雨和康熙一起扛过来的,像大哥护小弟一样护着康熙,比如魏东亭,佟国维以前都是御前侍卫,和康熙一起摸爬滚打,而王掞更加特殊,他的祖辈是明朝的忠良,文人,到了清朝又代表士大夫阶层继续辅佐清朝的皇帝。如果说康熙和魏东亭,佟国维是兄弟哥们儿一样的情谊,那么和王掞就要更多一份敬重,连自己儿子,未来皇帝的教育都交给他,可见重视。

这些老臣子辅佐康熙,看的已经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了,而是老爷子的尊严,还有帝国江山的长久稳固,他们是随时愿意为了老爷子康熙的面子,还有清帝国的里子牺牲一切的。

还不起钱,魏东亭为了维护康熙的面子,宁愿自杀也不开口,其实钱大多花在了康熙南巡接待。佟国维和康熙唱双簧,自愿退休,而这个王掞,和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大局看得透透的,适当关头,宁愿自污,也要出来帮康熙。

这是一种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忠良,对主子的拳拳之心。就好比猎犬随时可以为了护主牺牲自己。他们关心的已经不是自己的名利,忠诚已经到了忽略自我,超我的程度。

我们都以为王掞是来搞笑的,但是这个老大爷经常的一些举动,已经可以告诉大家,他不简单。

全剧里王师傅一共出现的次数很少,大概五次,这五次,都是把这个人物的大局观,洞察力,胆魄,还有包容展示无疑的。

第一次,给太子送钱。

他是书呆子吗?不是!灵活得很,追缴国库欠款的时候,查到太子头上,王师傅给太子了一本“花了老臣一辈子心血注解的《大学讲义》”让他从中悟出一点道理,里面其实是帮太子换钱的银票。哪里是什么书呆子,直接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然后第二次,第十集,康熙要一废太子,只有王师傅勇敢地站出来提醒康熙——不能废哦!

为什么不能废?因为如果太子没了,八爷党,四爷党,其他人,顷刻就天下大乱,康熙就不要想安度晚年了。

首先,他是说了大实话——不公平!太子被所有人黑,被所有人整,除了个别阿哥,没有人帮太子。

这个是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任何人敢挑明的。

其次,他说了,不教而诛——

意思是太子是你自己立起来的,三十年,你用了最好的资源,教育去培养他,最后你把他否定了,也就是把自己否定了,以后你晚年拿什么服人?你这样弄得来人心不服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天下不服你——

这些都不是废话,都是句句诛心的话。王师傅勇敢地提醒康熙,你不要一时冲动,铸下大祸。

果然他说到了康熙心里,康熙真的愁了——

虽然最后君无戏言,他还是没有听王师傅的忠言,毅然废掉了太子,但是过后很快就发现跳出来的八爷了。所以事实证明一废太子就是错的。

接下来,第18集,边疆匪患,康熙需要选大将军王去带兵,八爷党推举已经不被康熙看好的八爷,理由是——

而康熙并不想八爷出来带兵,正在一大群人说得头头是到的时候。王师傅出来花样搅混水,这个算是达到这个角色在本剧中的第一个智商高潮了——

你们不是说八爷不懂兵事也可以带兵吗?那我干脆给你一黑到底,我推荐太子出来带兵,看谁是真的坐朵儿的主帅!

表面上是搞笑无厘头,实际上是在帮康熙解围,给他找理由,找台阶。王师傅话已经甩出来了,如果你康熙同意八爷这个不懂兵事的去带兵,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同意“哀兵必胜”的废太子去带兵?你一碗水端不平嘛,等于也就变向地向朝堂上所有人宣布——废太子带兵是扯淡,八爷带兵,更是扯淡。等于是拿太子去污八阿哥。在他说话之前,人还没出来,话就先来了——

我一个大家都嫌弃的废太子的人来附和你十爷,把你们弄得一样黑,黑死你们。

然后正好就给了康熙话说——

康熙骂的是废太子,其实骂的都是八爷。太子调兵逼宫是假的,但是八爷串联争储君,逼肖国兴算计太子都是真的。

然后最萌的是,王师傅还来了句不要虐待废太子——

这是两个老头在唱双簧,忽忽悠悠就又把八爷的如意算盘打垮了。注意看这时候康熙的表情,不是厌恶王师傅,而是很感动,很隐忍,很难过,他已经理解到王师傅自污的良苦用心了。

这里有一个一秒左右的焦晃老师的表情变化,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不是那种荒唐或者讥讽或者泄愤的表情,而是那种快哭了又要忍着的表情。

再接下来,19集,康熙病了,太医说吉人自有天相,不要紧的,但是王师傅马上就悟出来康熙不行了。

这个必须是非常了解康熙的人,才能达到这种程度。

而马上王师傅就告诉四爷,你要继位——

而他不是要巴结四爷,因为他清楚知道,八爷不行,太子不行,只有四爷能够延续大清的江山。


所以,王师傅根本不是一个跟着谁都为了自己利益的人,他要的是国家社稷,百姓福祉,对他来说康熙的江山就是他拿命和康熙一起换来的,绝不能看见它走邪路。

所以,最后,王师傅必须死。

因为为了四爷上位,就不能有把柄被八爷抓着,王师傅知道四爷不忍心,于是只有自己下手。

而王刚刚说完这个,下一幕就是他被康熙开缺。


开缺了,就算是撸到底了,王大爷干任何事,都不干任何人的事了。他可以最后一次为皇帝,为江山背锅了。于是立马就赶去赐死郑春华。

而除掉郑春华以后,王师傅自己就是最后的人证了,为了保密,自己也必须以死封口。

而王师傅最后是等到雍正来了才服毒的,他此时的神态,哪里是个昏聩的老人,明明是最精的人。他送给四爷最后的话是,您的路还长,您可要好好地把他走完。

这是用自己的命,换了四爷的将来,大清的将来。

王师傅这样的人根本不在乎利益,生死,作为标准的文人士大夫,他要的是朝闻道,夕可逝的骨气。虽然命运让他辅佐了太子,而大环境让太子失败,但是最终他自己,却为康熙江山的延续,保举了一个可靠的新君。

所以,他哪里是输了,他其实是大大的赢了,因为为了理想之死,是死得其所,死而无憾。另外,在康熙朝为康熙牺牲背锅,康熙自然不会亏待他家人,虽然辅太子不成,但是拥立雍正有功,连命都搭进去了,那么雍正即位之后对王师傅的评价,以及对他家人后代的照顾,也就可想而知了。王师傅是把一盘太子下死的棋下活了,是把一般人不能改变的大势都改变了。哪里是不输不赢,明明是从输到赢。

注:真正历史上的王掞病逝于雍正六年。

2

帮助雍正扫清了救郑春华的事。他和那个隆科多舅舅佟国维都是前半生失败,摊上太子或八爷,后半生或者临死帮着了四爷。这些搞政治的,总要扳回一局才肯瞑目的,他们要面子的情结极其严重。

3

在《雍正王朝》中,高手如云,智者林立,要说谁才是最老谋深算之人,我想大家都能说上几个人来。

但是这么多人中,真正为江山社稷而死的,却寥寥无几,而废太子老师王掞就是其中一个。

与此同时,他的身上也藏着众多疑点,比如明明知道废太子已无希望,偏偏举荐他当大将军王,明明圣旨让他不要参与夺嫡,他偏偏夜闯四爷府……

那么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为什么要服毒自尽,又为为什么讲自己的一生,一步棋下赢,一步棋下输,最终是不输不赢呢?

一、

王掞,在《雍正王朝》中一开始就是以太子胤礽老师的身份出场,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也是一个老顽固。

在他夜访老四胤禛府上时,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的先祖为保明武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

这个王掞也是够牛叉的,倒让我想起《九品芝麻官》中的一个镜头,时代是清朝,周星驰奶奶掏出了尚方宝剑,一问,是明朝皇帝赐的。

王掞其实出身名门望族,属太原王氏,最早可追溯到秦朝大将王剪,后来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再后来,王离的儿子逃往琅琊皋虞避祸,随后,整个家族又迁居山西太原。

王掞提到他先祖曾保明武宗,而且是九死一生,终于成功。查了一下王掞的先祖,发现对得上的只有一个叫王锡爵的曾任过太子太保,王掞是王锡爵的曾孙。

只不过王锡爵辅佐的是明朝万历皇帝,曾任过首辅,当年力推抗击日寇侵犯朝鲜,大获全胜。他后来辞官在家,虽万历皇帝多次请他出山,都拒绝,享年77岁,赐谥号文肃,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而明武宗确实经历坎坷,曾经诛杀大太监刘瑾,平定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打败了蒙古小王子。至于这些战绩有没有王掞祖上的功劳,这一下子就查不出来了,而王锡爵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官居要职,一个经商,一个入南监监生。

所以,我觉得王掞这句话应该是说错了,应该是先祖保明神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

二、

王掞在服毒自尽之前,对匆匆赶过来的老四胤禛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这一输一赢,我是不输不赢啊!”

显然,他说的第一步棋指的便是辅佐太子胤礽,只不过太子胤礽没有教育好,两度被废。而第二步棋则是押宝老四胤禛,并帮助他除掉了郑春华,确保他能上位。

那么他自尽之时并没有看到老四胤禛上位,为什么他坚定自己下赢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在他押宝老四胤禛之前,他有哪些精彩的表现?

第一件事,书中夹银票送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欠了国库那么多银子,正在发愁之际,王掞登上门,送来一本《大学讲义》,并表明自己花了一辈子心血,希望他能从中学到点道理。

结果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夹着九千两银票(一张五千两,一张两千两,两张一千两),一下子就让太子胤礽热泪盈眶,说自己一旦登上皇位,绝不会亏待老师。

而王掞也含着热泪,说出了自己的意愿:

“我只要你做个好皇帝,九泉之下我也就瞑目了。”

实际上这也是王掞的高明之处,他作为太子老师,不可能不知道太子的经济状况,他自己也讲了,太子花钱大手大脚,一年四万两根本不够。

那么他为什么在太子胤礽花钱的时候不加以阻止,又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给,而采取这种方式给呢?

三、

王掞作为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对名分看得很清楚,如果一开始阻止太子胤礽,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受到猜忌,也不符合太子一派拉拢人的需要;而且,此举雪中送炭,更容易打动太子胤礽的心,起到教育的作用,还不至于引起他反感;最后,他是一个文化人,讲究儒雅,把银票夹在书中,用于暗示太子,不至于让太子太没面子,用《大学讲义》来引导太子走上正途。

当然,王掞的一片苦心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太子胤礽有没有仔细研究《大学讲义》这本书不得而知,但是因为户部欠款这件事,最终导致了刑部冤案,并演化为热河“兵变”,随后被废。

第二件事,朝堂之上抨击康熙帝是“不教而诛”:

由于太子胤礽被废的消息已经由图里琛传递到京城,太子老师王掞早早就等在城门口,等着康熙帝的车队回京。

康熙帝或许也有愧,途中还拉着王掞坐上了龙辇,希望他后面的朝堂之上不至于太过激动,可惜还是失策了,王掞得知太子胤礽要被废,据理力争: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

这句话还是非常有分量的,太子有错,你要教,没有教就直接诛杀,这就是不教而诛!

康熙帝也不傻,朕是没教,是无道昏君,那么你作为太子老师,你怎么不教,你该当何罪?

王掞直接告诉康熙帝,自己已经准备赴死,全府三十多口人都陪葬!

四、

康熙帝也是非常难以处理此事,如果干掉王掞,那么自己就真的是不教而诛了。而如果教育王掞,试图说服他,那么又无从下手,你根本说不过王掞,怎么破?

张廷玉看出了其中的逻辑,也看出来康熙帝要中计,马上阻止:

“难道你想让皇上滥杀无辜当昏君吗?”

就这样康熙帝饶过了王掞,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叫王掞的儿子看好他,他要自杀了,就治他儿子不孝之罪。王掞自杀就让儿子成为了抗旨不尊,也就是不忠不孝之人,不自杀,自己就别扭,自己说的话就得咽回去,确实高明。

第三件事,举荐废太子为大将军王:

很多人理解王掞是死心不改,还不放弃废太子胤礽,还在做垂死挣扎,其实不然!

王掞举荐废太子胤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老八胤禩的人一直在举荐老八胤禩当大将军,整个气氛就僵硬在这里,他此时跳出来举荐废太子胤礽,就是为了恶心老八胤禩。

“十爷的话至为允当。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赎前愆……”

既然前面的老九胤禟和老十胤娥都说带兵不过是坐橐儿,老八胤禩也能胜任,那我就举一个更合适的人选,而这个人选,明眼人一看这就是荒唐之言。

这也算是王掞的制胜法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句话就把十阿哥给瘪回去了。这也算是先期,他送给老四胤禛的神助攻,为后来的投奔做好了铺垫。

五、

王掞是一个聪明人,如果说他第一步棋就走赢了,那么根本就没有后面那么多事。不管他是教育太子胤礽也罢,给他送钱也罢,后来太子复立之后,他的谆谆教导也罢,但凡太子成功即位,他自然也就功成名就。

而太子胤礽两次被废之后,他就已经灰心丧气,这步棋算是走废了,新皇登基,就是自己王家谢幕之时。那么为了弥补这个损失,为了扭转局势,也为了家族的繁荣,他必须得走第二步棋。

实际上这步棋上不了台面,只能私下里进行,那就是暗中观察最可能即位的人选,并在适当时刻投奔门下。

可是,投奔老四胤禛门下说得容易,不拿出点东西来,谁会收你?

所以,当他得知郑春华在老四胤禛府上时,他知道机会来了,他必须要送一个“投名状”,也就是替老四胤禛除掉郑春华。

这是一个脏活,只能脏着干,而且干完之后,干活的人也会被除掉,这个道理他还是懂得!

所以,他的第三步棋便是自杀,而这步棋是明着的,也就成为了明着下的第二步棋:

他为了家族的荣华富贵,不得不走这步棋,如果他没死,那么作为知道老四胤禛秘密的人,他不会不懂后果怎样。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他不自杀,他的下场也是坎儿的下场,即使不是坎儿,也是后来邬思道嘴中府上做秘密事的人的下场。

所以,在老四胤禛到达府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家人都遣散了,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家人,另一方面也是把家人拜托给老四胤禛了。等于告诉他,这件事只有我王掞一个人知道,家人是无辜的,以后王家的荣华富贵,就拜托了。

由于王掞选择了自杀,而老四胤禛眼睁睁地看着并没有阻拦,实际上“投名状”已经落实,等到雍正帝即位之后,所有的皇子都收拾了当,就是王家重出江湖之时。

这就是王掞所谓的“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而绕了一大圈之后,王家正好是“不输不赢”!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4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72

太子师傅王掞在太子胤礽身上花费了半辈子心血,最终抱着遗憾而去,闹个不输不赢……

康熙皇帝确立的太子胤礽不但自己把自己玩儿废了,还把自己的师傅王掞气死了!看来这位太子的师傅王掞还是有气节的一个老头,不过临死前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全部说给了雍亲王胤祯,即使是死也要死个明明白白。


(太子胤礽师傅王掞)

康熙朝的太子胤礽师傅有很多,上书房大臣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李光地、熊赐履和汤斌等等都不是等闲人物。

可这未位王掞只是太子胤礽的师傅其中的一位,因为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特殊的介绍了这位太子的师傅王掞与太子胤礽之间丰富的情感交流。

王掞,康熙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提学浙江,累升内阁学士,转户部侍郎,康熙三十七年调吏部,四十三年升刑部尚书,后又调工部、兵部、礼部,都是担任要职,为属僚所折服。

我们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出太子胤礽与他的师傅王掞也是非常尊重的,可是无奈,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了挑战,整天周旋在自己兄弟们的你争我斗当中,而且处处充满了陷阱。
(太子被废而失落的王掞)

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废让这位饱读诗书,而又刚正不阿的太子师傅王掞感到十分苦恼,因为他自己的愿望就是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几年里把心血都倾注了太子胤礽身上,他想服侍一代令主登上大位,自己也好青史留名。

现在看来这个愿望彻底粉碎了,因为太子的这次被废,已经没有复出的可能,可是他对康熙帝的忠心没有变,他更不死心自己就这么撒手西去,于是他在康熙帝众多的儿子当中看到了四阿哥胤祯,他要劝四阿哥胤祯去争夺皇位,不能让康熙帝把皇位留给那些看西洋景的阿哥们手里。

于是王掞来到了雍亲王府,他这次到雍亲王府并不是单单劝四阿哥胤祯去争夺皇位,还有与太子有私情的康熙帝的嫔妃郑春华就藏匿在雍亲王府,他不想让这位该死之人再次牵连到四阿哥胤祯,他要帮助四阿哥胤祯解决掉这个女人,不能再留下后患。
(不输不赢的王掞师傅)

王掞师傅说得清楚:老臣的这半辈子心血花在二阿哥胤礽身上算是白费了,可是四爷您得争取继位呀!大清的江山社稷,还得靠您四爷来支撑。

王掞记者说道:我这次来到四爷府上就是想跟你说,盼着你早点儿继承大统!虽然二阿哥胤礽眼看着是不行了,可是四爷您如果要能继承大统,老臣这辈子也算是闹个不输不赢不亏不赚。

读书人大多都注重气节的,特别像王掞这种在康熙皇帝身边当了一辈子差的饱学之士,深受皇恩浩荡而又至死不愈的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初衷的。看来这位老人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不想因为服侍太子给自己留下的污点传于后世,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5

王掞老爷子一生的心血都用在了废太子身上,他的最终目标不过就是希望太子,继承大统,能成为一明君。但是太子虽然对老师十分尊敬,但是却在一干大臣带领下误入其途,不行正道。

与帝妃郑春华私通,后来又图谋造反,两次被废。但是王善都不离不弃的支持着这位太子。他是一心一意的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想要为清朝的帝王江山,培养出一位像康熙一样的帝王。可惜愿望落空,死鹰事件以后,康熙被气得卧床不起。这一下真正的继任者呼之欲出,各位阿哥紧锣密鼓,在他们心里重要的不是康熙的死,而是未来地位的继承人是谁。所以他们在各个重要的关口,安排自己的心腹,收买人心,为自己将来登上帝位做准备。

死鹰事件以后,出奇的事态稳定,一干大臣意识到四阿哥最终登上皇位,成为新王。王掞在众位阿哥中除了太子之外也最看好四阿哥胤禛,认为他才是真正为民,为朝廷办事的人。其他阿哥汲汲营营勾心斗角,也就四阿哥能够真正去办一些实事。所以王掞连夜找到四阿哥说“您一定要登上皇位啊”。四阿哥登上皇位可能成为潜在威胁的就是郑春华。她可能被其他阿哥抓住成为整倒四阿哥的把柄,所以老先生决定代替四阿哥唱一出黑脸。,决定羞死郑春华。

最后,王掞一番和郑春华的对话后,郑春华悬梁自尽。面对前来问询的四阿哥,王掞遣散了家人,独留一人坐于堂上,一杯毒酒,一句不输不赢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不禁让我想起来《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作者捷克作家赫拉巴尔83岁高龄,跳楼自尽。他和王掞一样似乎看透了人生。在尔虞我诈的朝堂,说真话的王掞或许就是那个孤独者。他赢了,四阿哥会登基,康熙找了一个好的继承者,他不辜负帝王所托。他又输了,一生心血,极尽宠溺,却没有培养出一代明君,太子被废。他满足了,他一条命赔郑春华一条命,为新帝铺路。他安静的去了。

文/红雨说历史

6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过电视剧与历史还是大有不同的。历史上的王掞并非自杀,《雍正王朝》中他却自杀了,这是因为剧情的需要。为什么他要选择自杀呢,说到底和邬思道选择半隐的性质差不多。不过这老头很聪明,邬思道无儿无女门第低微,雍正不怕他,王掞就不一样了。王掞的祖上是大明朝的首辅,属于豪门望族,王掞本人也是帝师,深得康熙器重,所以,和邬思道相对比,王掞其人更可怕,只是电视剧未呈现出来罢了。总的来说,他选择自杀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太子被废,家族掘起无望。太子二度被废后,王掞自觉未来无望。要知道,古代帝师的成就意味着巨大的政治成就和荣耀,太子一倒,作为师傅的王掞不仅政治上的荣耀和清名尽失,而且还要受到不尽的牵连和压迫,无论谁将来夺嫡成功,他以及他的家族都会被清洗。康熙之所以临了还请他同乘龙辇,其实是有意向皇子们及臣僚们告示:太子无用了,大家就别难为师傅王掞了。在帝王家培养太子几十年,王掞虽年老了,但这点意识很清楚。

二,博四爷,替胤禛背锅。不得不说,这老儿的政治敏感性很强,因为身在朝堂,对朝堂的局势看得很清楚。康熙欲立胤禛的心理他岂能不知道,当他知道了郑春华还在四爷处,且知道八爷党也知道的时候,他觉得机会来了,帮四爷除掉郑春华,清扫障碍,无异于又辅助了一位太子,这可算作扳回一城。但是这个黑锅背了,其实胤禛是很满意的。罪却要王掞来担。他选择自杀比日后被杀要高明得多。要说,这其实是雍正与王掞搭成的一个默契。为什么呢?雍正明明让人好好看着郑春华,怎么就让王掞进去羞死她的呢?太巧合了吧。

三,一死谋子孙荣耀。倘若王掞不自杀,以雍正上台后的手段,太子党无不被清洗镇压,作为帝师的王掞,并知道郑春华的内幕之人,岂有被雍正放过之理,那王氏一族不仅失去了过去的荣耀,而且很可能难以存活。王掞八十有余,死不足惜,以一死埋住了四爷诸多的秘密,还为他扫清道路。雍正断不会上台后与一个死人过不去,而且其儿孙因没有叁与而得以保全荣耀,那不是上上之策么?

我是青灯问史,喜欢《雍正王朝》,欢迎互动,不喜勿喷。

7

王掞选择自杀,是明智的。

他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一心想辅佐胤礽登上皇位,但在胤礽两次被废彻底失去继位希望之后,他为了大清江山的长治久安,选择站在四阿哥胤禛一边,助其夺嫡成功。



于是,王掞劝胤禛立即除掉郑春华,因为胤禩也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并伺机打出这张牌,彻底置胤禛于死地。在胤禛犹豫不决之际,王掞还主动出马,劝郑春华自杀。可以说,胤禛之所以最终夺嫡成功,王掞功不可没。



但是王掞明白,杀掉郑春华后,这件事还不是死无对证,唯一的活口其实就是自己。与其等着胤禛登基后,君臣起疑,再找个什么借口除掉自己,还不如自行了断。这样既保全了这段君臣之谊,又保全了王掞家族作为明清两朝名门望族的显赫地位。胤禛感其恩德,料想对王掞的后人也不会太差。



当然,王掞自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太子胤礽的一片忠心。作为胤礽的老师,王掞倾其心血,教导辅佐胤礽,只希望胤礽有朝一日御极天下,自己也能成就和实现自己一代帝师的梦想。但遗憾的是,胤礽最终被废掉。虽然王掞深明大义,选择支持胤禛,不过从内心他还保有对胤礽的一片赤诚的忠心。所以,他在帮助胤禛除掉郑春华后,选择坚守和成全自己这份不变的初心,饮一杯毒酒而去,留下了一片忠贞不二的清白。

8

《雍正王朝》中的太子胤礽的师傅王琰临死前对胤禛说自己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输了,一步棋赢了,然后服毒自杀了。

王琰的第一步棋是一步明棋,人人都看的懂,也都看的到。

第二步棋是一步暗棋,只有几个人看到了,也只有几个人看懂了。

王琰的自杀其实是他走的第三步棋,只有走了这一步棋,才能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和富贵,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没有?

我们具体的来分析一下王琰的三步棋:

1、第一步棋是明棋,太子的师傅王琰的第一步棋是摆在明面上的,就是和他的身份有关系的太子的老师。

既然是太子的老师,就是负责辅导、辅佐太子,教给太子为人、为君的道理的老师。

太子就是将来要继承皇位的,辅导太子成为一名优秀的皇帝,一名有所作为的好皇帝,是作为太子的老师的最大的愿望。

结果太子不但没有成为一名好皇帝,连成为皇帝的资格也被剥夺了

这对于王琰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伤害,因为这是他一辈子的心愿。

如果不是这样,王琰一辈子只走这一步棋就够了。

2、第二步棋是暗棋,之所以说这步棋是暗棋,是因为不能摆在明面上,否则也可能发生变化。

王琰师傅在太子二次被废后并没有完全的消沉下去,他在暗中观察究竟是谁可以成为将来的储君,究竟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谁?

王琰终于发现了康熙心中的人选,并且自己也是认可的,于是王琰亲自上门到胤禛府上,提前抱大腿,并送上了八爷党要在关键时刻拿郑春华做文章的消息。

胤禛本来以为事情做得隐秘,谁能想到别人都知道了,关键是康熙肯定都知道了,这真是个“烫手的山芋”,不杀不行,杀也杀不得!

谁知道康熙心理怎么想的。胤禛真是有些慌乱,不过正合王琰的心意,要不然空口白牙说投靠就投靠,总得有点“投名状”吧!

而王琰的投名状可不仅仅是这一则消息,而是解决问题。

王琰直接说了由自己去“说”死郑春华。 王琰再次求见试探了康熙的想法,肯定了自己的猜测没有错!

于是就回家走了完了自己的第二步棋,“说”死了郑春华,给胤禛解决了后顾之忧!

3、第三步棋自杀。

其实不管是第一步也好第二步棋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为了自己一家子能够富贵荣华,衣食无忧。

如果第一步棋走好了,根本不用第三步棋,但是第一步输了,必须再走一步,而第三步棋自杀是为了配合第二步棋的。

因为即便是第二步棋赢了,如果自己不死,知道了胤禛的隐秘之事,将来难免会被灭口,家里面也可能受到牵连。

而自己自杀以后,,没人知道这件事情,胤禛登基后为了感激他,肯定会善待他的后人。

王琰将家人遣散后,毅然的服毒自杀,等待着“九子夺嫡”这盘大的棋局结束的一天,就是胤禛回馈王琰后世子孙的时候。

9

《雍正王朝》中太子的师傅王掞是一个既让人觉得可怜,又让人觉得可气的人物,说他可怜是因为他将一生的心血都用在教育太子身上,但却伴随着太子胤扔的两次被废而最终功亏一篑;说他可气,是因为明知道太子已经是扶不起的阿斗,却要一味地愚忠和坚持。但是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配的上王掞儒学大家的身份,也更配的上康熙推崇的儒家忠恕之道,即便康熙再恨太子,但是对于王掞,康熙始终都保持着尊重,因为他是所有臣子中最能体现读书人气节的。

其实王掞肯定会自杀的,不管最后是谁是继位人,王掞都会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从康熙一废皇太子大闹朝堂,再到几次逆风举荐太子,说明他的心中只有太子,他在太子身上付出的心血太多了,而伴随着太子最终与皇位无缘,自己也就心死了,就像他自己对四阿哥胤禛所说的“老臣几次想要寻死,都因为万岁爷看的紧,没有死成”,王掞也想想他的先人保明武宗一样,为了保太子而身死,但是康熙一道“王掞自尽,就判他儿子忤逆,诛灭九族,凌迟处死”的圣旨,又让他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斗争中最终选择了苟活,并且寻找着能够帮助太子的机会,可是最终,也没有等到这个机会,所以最多等到康熙一死,新君登基,王掞也将会终结自己的生命。

王掞临终前说“输了一场,赢了一场,这辈子不输不赢”,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作为读书人的气节和胸怀体现。

“输了一场”,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就是输在了太子身上,作为太子的老师,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用来调教太子,于公为国家培养了接班人,于私这是当事人莫大的荣耀,太子登基成为新君后,不仅自己可以被建祠歌颂,同时也将名垂千古,所以太子被废不仅宣告着王掞一生心血付之东流,而他对于自己读书人荣誉的期望也就烟消云散了,不得不说是失望之极。这里不要说王掞会不在乎,想想张廷玉对于“配享太庙”的执念,就说明读书人还是非常在乎死后的名声和荣誉的。

“赢了一场”,往小了说,就是他了解到时四阿哥保住了郑春华,而为了不让郑春华成为四阿哥夺嫡之路的绊脚石,羞辱死了郑春华,为四阿哥解除了后顾之忧;往中了说,王掞看清了康熙了真实意图,看清了康熙准备立四阿哥为新君,而自己也向康熙保举并且支持四阿哥,也算是尽了忠君之道;往大了说,王掞知道在这些阿哥里面,只有四阿哥登基,才能将江山治理的更好,才能保住大清的江山社稷,他支持四阿哥,为四阿哥办事,就是为了整个大清朝,为了天下。

“这辈子不输不赢”更多的就是王掞老师的一种无奈吧,毕竟花费一生心血太子不能登基,他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人生,但是为能为天下推荐一位最贤能的新君,也是圣人教化的至理,说是“不输不赢”,但是王掞心里清楚,自己是输了,但是大清朝是赢了。

王掞一直是我《雍正王朝》这部剧中,我比较欣赏和钦佩的一个人,因为他有读书人的气节,有当世大儒的学识和胸襟,更有心怀天下,心系社稷的臣子本能,是真正的读书人忠恕之道的楷模,只是最后的结局略显悲凉吧。

10

王掞是《雍正王朝》里面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的先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而不是正德年间的王阳明。

有很多人看不懂王掞,觉得他十分的迂腐,或者滑稽,比如在选大将军王的时候,他就出来说,他有一个人选,那就是太子,所谓哀兵必胜,如果让太子出来当大将王,那么肯定必胜。

但其实这个也是王掞的无奈,因为他是太子的老师,他根本不可能像佟国维和隆科多那样,佟家人分别支持两边,他只能支持太子,只要有一线生机,那么他就得出来争取一下。

那我们再来看看王掞的三件事情,就看出王掞并非是一个迂腐之人,第一件事情,在户部亏空案里,王掞就给太子在笔记里面夹着银票,太子一下子感动了,在这个事情里面,王掞并不是跟太子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太子。

第二件事情,太子被废之后,王掞在乾清宫死谏康熙,其实在这一幕之前,康熙回京的时候,就让王掞一同登车,这个就说明康熙并没有完全放弃太子,而王掞也指出了太子的难处,那就是其他阿哥的扯后腿,他也指明只要太子有悔改之意,还是可能再立的。

在殿前,王掞与康熙言语上面好像有点冲突,但其实都在为康熙第二次立太子埋下伏笔,这个也就是康熙在让群臣举荐新太子的时候,看到张廷玉和四爷、十三爷再举荐太子就很高兴,而看到满朝推荐八爷就不高兴的原因。

第三件事情,那就是在郑春华的事情上面,王掞是支持雍正当皇帝的,因为他知道雍正心里装着大清的江山还有臣民,但是郑春华也确实是一个隐患,八爷他们有可能拿郑春华做文章。

王掞愿意出手帮助雍正,那就出面羞死郑春华,那郑春华之死由谁承担,自然就是由王掞来承担,另外还有一层意思,王掞是太子的老师,太子无法继位,他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明志的,当然,王掞一死,雍正肯定也不会亏待他的后人的,还是很划算的,毕竟王掞年纪也大了。

王掞的不嬴,是指太子没有继位,不输,是他帮助了雍正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