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朝。 从历史上看,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思想和科学的落后,中国的思想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儒家主导中国的思维直到今天,而儒家是轻视科学的,这就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明朝继承了宋朝的理学,加剧了封建集权,并搞出了“心学”,明朝的经济依然是单纯的小农经济,明朝的落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明中叶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生产关系要素已落后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发展停滞了。此时的西方经过漫长的黑暗时期,一批思想家、科学家开始重新反思古希腊的文化思想、理论开始被重新认识和发展。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从此以后,西方走上了科学研究领导生产、生产力发展反过来影响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下面罗列一下明朝期间西方的科技进步: 数学,明代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 1464年,在《论各种三角形》(1533年出版)中,系统地总结了三角学(德国 约·米勒)。 1494年,发表《算术集成》,反映了当时所知道的关于算术、代数和三角学的知识(意大利 帕奇欧里)。 1545年,卡丹发表了非尔洛求三次方程的一般代数解的公式 1550—1572年,出版《代数学》,其中引入了虚数,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 (意大利 邦别利)。
1591年左右,在《美妙的代数》中出现了用字母表示数字系数的一般符号,推进了代数问题的一般讨论(德国韦达)。 1596—1613年,完成了六个三角函数的间隔10秒的十五位小数表(德国 奥脱、皮提斯库斯)。 1614年,制定了对数(英国 耐普尔)。 1615年,发表《酒桶的立体几何学》,研究了圆锥曲线旋转体的体积(德国 刻卜勒)。 1635年,发表《不可分连续量的几何学》,书中避免无穷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种简单形式的微积分(意大利 卡瓦列利)。
1637年,出版《几何学》,制定了解析几何。把变量引进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 ”,“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法国 笛卡尔)。 1638年,开始用微分法求极大、极小问题(法国 费尔玛)。 1638年,发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研究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穷集合的概念,这本书被认为是伽里略重要的科学成就(意大利 伽里略 )。
1639年,发行《企图研究圆锥和平面的相交所发生的事的草案》,是近世射影几何学的早期工作(法国 德沙格)。 1641年,发现关于圆锥内接六边形的“巴斯噶定理”(法国 巴斯噶)。 1649年,制成巴斯噶计算器,它是近代计算机的先驱(法国 巴斯噶)。 天文:这个本来是中国的强项,没想到后来竟然落后到要靠西方的数据修订历法 1542年,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波兰 哥白尼)。 1572年,发现仙后座超新星,是银河系里第二颗新星(丹麦 第谷·希拉赫)。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4年,《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意大利 布鲁诺)。 1596年,发现第一颗变星(蒭藁增二),它的亮度呈周期变化(德国 法布里许斯)。
1600 年,布鲁诺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4年,发现蛇夫座超新星,是银河系第三颗超新星(德国 刻卜勒)。 1609—1619年,根据第谷·布拉赫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德国 刻卜勒)。 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月亮上的山和谷;发现木星的四个最大卫星;发现金星的盈亏;发现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星体所构成,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证(意大利 伽里略)。
1627年,编制了卢多耳夫星行表(德国 刻卜勒)。 1631年,首次观察到水星凌日现象(法国 加桑迪)。 1632年,伽里略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 霍罗克斯)。十七世纪,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中国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十七世纪,明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中国 徐光启)。
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生物:中国有本草纲目,不过还是停留在经验科学的层次上。 1493年,意大利人达·芬奇模仿鸟的结构,首次设计各种飞行器。十五世纪末,达·芬奇绘制了一些比较详细的人体解剖图。 1543年,比利时人韦萨利的《人体机构》一书,批判了盖仑的解剖学。1555年,首次将鸟类骨骼和人体骨骼作了比较,由此开创比较解剖学(法国 贝朗)。 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出版 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发现血液循环(英国 哈维)。 物理:西方出现的较晚,还是因为出了伽利略这个牛人,不过一旦出现,就把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物理。 1583年,伽利略用自身的脉搏作时间单位,发现单摆周期和振幅无关,创用单摆周期作为时间量度的单位。
1590年,伽利略做自由落体的科学实验,发现落体加速度与重量无关 1590年,伽利略发现投射物的运行路线是抛物线。 1590年,伽利略认识到物体自由降落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它回到原高度,但不能超过。 1590年,用凸物镜和凹目镜创造第一个复显微镜(荷兰 詹森)。 1593年,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由于受大气压影响尚不够准确。
1600年,《磁铁》出版,用铁磁体来说明地球的磁现象,认识到磁极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成对出现(英国 吉尔伯特)。 1605年,发现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比利时 斯台文)。 1610—1650年,笛卡儿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旋涡假说,认为宇宙充满“以太”。把热看作一种运动形式,与莱布尼茨争论运动的功效问题近五十年 1620年,从实际观察中归纳出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定律(荷兰 斯涅耳)。
1628年,用两块凸透镜制成复显微镜,是近代显微镜的原型(德国 衰纳)。 1629年,发现同电相斥现象(意大利 卡毕奥)。 1629—1639年,提出光线传播的最小时间原理(法国 费尔玛)。 1634年,认识到音调和振动频率有关,提出弦的振动频率和弦长的关系(意大利 伽利略 )。 1636年,首次测量振动频率和空气传声速度,发现振弦的倍频音,提出早期的音乐和乐器理论(法国 默森)。
1637年,提出光的粒子假说,并用以推出光的折射定律(法国 笛卡儿)。 1638年,笛卡儿提出一种无所不在的“以太”假说 1643年,发明水银气压计(意大利 托里切利、维维安尼)。 地理:一开始中国领先,不过仅仅五六十年的光景就被西方超越了: 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非洲东岸慢八撒(现今在肯尼亚)。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到150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先后发现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等岛屿,当时误认为发现了印度。在航海中,认识到地球磁场的偏角因地而异的变化。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1498年,对湖水的侵蚀搬运进行观察,提出防止湖水侵蚀的方法,此方法也可防止海水的侵蚀(中国 沈启)。
1499—1504年,意大利人亚美利哥·维斯谱齐曾多次航行到南美洲北岸,确认为一新大陆,后来就把南、北美洲称为“亚美利加”。 1519年9月—1522年9月完成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葡萄牙 麦哲伦率领的探险队)。 1569年,创立麦卡托投影法,并于1595年出版《地图册》(荷兰 麦卡托)。 1570年,用摆式风力计测量风力(意大利 丹蒂)。 1576年,发现地球磁力的倾角(英国 诺曼)。
根据以上资料不难得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