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追夫人的尸体栩栩如生是有根据的,虽然辛追夫人出土以后经过一周时间才露出面貌,这个时候已经是眼睛和舌头都突出来了,尸体也散发出腐臭的味道,这样的尸体根本说不上栩栩如生。但是从辛追夫人出土时的情景来看,辛追夫人在出土的那一刻确实应该是栩栩如生的。

辛追夫人出土时的情景

1972年对马王堆一号墓进行挖掘的时候出现很多怪异的现象,当挖到白膏泥层的时候,泥土里还有很多新鲜的绿色树叶和树枝,这些枝叶都是2100多年前留下来的,却依然非常鲜艳,就像刚从树上掉下来一般。

从一号墓中还发现了一盆莲藕汤,上面的莲藕一片片非常分明,但是当考古人员对莲藕拍完照以后就发现少了许多,再等这盆2100多年前的莲藕汤端到车上时已经只剩下汤,藕片已经完全消失了,氧化速度非常惊人。

辛追夫人就是在一号墓中被挖掘出来,一共有4层棺椁。工作人员把层层棺椁打开以后,里面的尸体还裹了20层衣物!这些衣物都相当精致,有丝绸和麻布,由于年代久远,丝绸已经氧化非常厉害,一碰就碎了,因此工作人员剥离这些衣物整整花了一周时间。

当工作人对裹在辛追夫人身上的衣物进行剥离的时候,已经开始闻到尸体腐烂的臭味了。也就是说棺椁被打开的那一刻是没有臭味的,尸体在那一刻应该是相当完好,就像那盆莲藕汤一样新鲜。直到工作人员剥完最后一层麻布衣服,辛追夫人才露出面容,此时的辛追夫人已经是“巨人观”状态,眼睛突出,舌头也伸出来,这是由于尸体腐败引起体内产生气体,气体向外膨胀的时候产生压力造成的现象。而巨人观现象通常是人死后5至7天出现的,这真好是剥离外层衣物所用去的时间。

因此可以推断,辛追夫人出土的时候肯定是栩栩如生的。因为连棺椁外面的树叶、莲藕汤都可以保持新鲜的状态,在层层密封棺椁里的尸体肯定保护的更加好。

虽然在辛追夫人衣物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但这些工作也得到了回报,从辛追夫人的衣物上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非常高超,她衣物中有蚕丝制作的素纱禅衣重量仅48克,如果去掉衣领和袖口上的修边布,整件衣服只有25克,一件衣服折叠起来可以放进一个火柴盒中。如此高超的纺织技术在现代也无法完成,对于如此高超的纺织技术只能用鬼斧神功来形容了。

马王堆墓的发现在考古中意义非常大,而辛追夫人千年不腐更是一个谜。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栩栩如生’这个成语是形容艺术作品的生动,如同活着的物体。

其次马王堆汉墓中的辛追夫人,出土时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湿尸。也就是说在她出土时,她身体各部位的关节依然还能够活动自如,有如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因为2000多年的时间,让她的尸体僵化或者腐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形容为栩栩如生。

再次,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职业还有艺术素养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抽象派艺术家,他的所理解的美丽肯定与普通百姓所理解的美有天壤之别。同样的作为考古工作者,当他发现世间唯一的湿尸在自己手中出土,自然会惊为天人。



3

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的样貌,为何会被后人描述为“栩栩如生”呢?

在回答之前,我想请大家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古尸照片,看完后你就会理解“栩栩如生”的意义了。


法国的“睡美人”。

“睡美人”是谁?

她其实一位法国的天主教修女,真名为贝纳黛特·苏比鲁(Bernadette Soubirous)。

贝纳黛特死于公元1879年,距今有140年的历史。她的遗体当得起“栩栩如生”的评价。

天主教会在历史上曾三次对贝纳黛特的遗体进行过检查,得出的结论是:

她至今都没有腐烂,甚至皮肤还保持着相当的弹性,就好像活人一样。


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

她是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的古尸,原本为汉初长沙国相利苍之妻,死于公元前168年。也就是说:辛追夫人是一具千年古尸。

根据公开的照片,我们可以发现辛追夫人的尸身保持了完整的形状,而且全身富有光泽。不仅如此,有些考古资料还指出:辛追夫人的实体的皮下组织仍然有弹性。


冰人奥兹

当然,说起千年古尸,辛追夫人可不是唯一的案例,世界上存在比辛追夫人更古老的尸体。

例如,1991年有两名登山者在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发现了一具古尸,前身被冻成了冰状。这个尸体被命名为冰人奥兹(Oetzi The Iceman)。

根据检测,奥兹是5000多年前的古人,去世后被冰雪所掩埋,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木乃伊。


以上三张照片,都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古尸。

他们为什么会被描述为“栩栩如生”呢?这个修辞其实并不夸张,哪怕经过了千百年的岁月,尸体的轮廓仍然清晰,甚至还保持着一定弹性,这不就是栩栩如生吗。

4

辛追的尸体出土时,据说皮肤有弹性 ,关节还能活动。要知道,这是2000多年前的下葬的古人,尸体能保存的如此完整,堪称世界奇迹。

这具尸体对中国来说就是个国宝,无论文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不可估量。美国曾用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带回月球土壤,要换辛追的一根头发,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几次恳请中国,赠送一根辛追的头发,甚至提出花巨资购买一根。都被周恩来总理一一拒绝。周总理说,我们现在没能力研究这具古尸,那就先好好保护 ,等将来有了能力再研究。

在人们心目中,所谓栩栩如生,应该就像列宁的遗体看上去一样,好像是永远睡着了。而辛追的遗体皮肤萎缩,张嘴吐舌,面目狰狞!哪来的栩栩如生!但辛追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没有做任何防腐的情况下,尸体能保存千年不腐,已属奇迹了,说她栩栩如生也不为过。而列宁的遗体是做过防腐处理的,人们现在看到只是列宁的头部,他的身体、四肢早已腐烂锯掉了。

5

当年因为保护措施不完善,辛追夫人才变成了今天这幅尊容,想当年刚出土时,她皮肤有弹性,毛发全部附在原处,就像刚去世一般。

6

要了解“栩栩如生”的概念,不是说她死后和生前一样,是说她像活的一样。

这概念是有区别的。

辛追夫人出土时,关节还能动,皮肤还有弹性,对于埋地下2000的一具尸体来说,除了面目全非了,别的像是活着一样,说她栩栩如生没毛病。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视频,的确是有弹性,并且关节自如的。

除非像埃及那种保存方法,历经岁月,能留下一具尸体都很奇怪了,按理说,人死土葬后,随着时间,尸体会腐烂,最后留下一堆白骨,再随着时间,白骨也腐化,可能就是所谓的化成尘土了,影都没了,更何谈生不生的。

所以,咱们在这个角度看觉得有必要形容的这么夸张么,但是对于考古界来说,这样的古尸千年都可能形成不了一具的。

更何况,皮肤还有弹性,看图片也知道尸身还很完整,这不是栩栩如生是什么。

7

我们常说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但实际上,新闻的存在就是为了吸引眼球的,现代媒体,从进入到报纸时代,新闻就为商业价值而存在,做这个行业的人有基础的行业规范,但在描述事件时从来不会追求论文般的准确,而一定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技术性处理,以便让自己写的新闻更被人重视,也就是更具价值。

另一方面,新闻所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学术领域,而我们专业记者极度匮乏,对于文物与考古来说,很多新闻都出自非专业记者之手,这些记者面对诸多细节,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很难真正把握自己遇到的题材,只能根据听到看到的东西,选择最能抢镜的内容,加以描述,这个描述在采用描述性语言之后,完成了对读者的感官刺激,强化了新闻效应,但离事实有多远,就不好说了。

8

我跟你说,如果我不告诉你辛追夫人是马王堆出土的,而是近代人,你估计也觉得恐怖!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你理解的恐怖是因为他是死人,而很多媒体说栩栩如生是形容尸体保存的完好,是一个形容词~你们看东西的观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仅此而已

9

谢谢邀请!

辛追夫人在出土的时候的确是栩栩如生!皮肤光滑有弹性!只不过打开后被空气氧化之后变得现在看到的样子!

10

轪侯夫人辛追的出土轰动了世界,当时有很多言过其实的传说:“面色鲜活,形如刚死”,甚至有歪果仁问道“为什么不抢救呢!”

其实辛追不是没有腐败,而是腐败到一定程度被中断而保存下来。展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具“巨人观”的女尸,就是墓主人死后早期腐败的现象。

当轪侯夫人辛追的内棺被打开后,几乎所有的发掘者都对棺中那茶色的液体表示不可思议,当时除认为这些棺液可能会对女尸起到防腐作用外,对其来源也感到难以琢磨。

研究者认为:第一,从尸体内部释放出来的。

成人身体所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70%,人死后,在组织的自溶、腐败过程中由于蛋白质、脂肪的分解和体液外渗,必然会释放出一部分水分,即所谓“尸解水”。辛追死的时候体重没有记录可查,但从解剖前尚保留有34.3千克的体重来看,可以推测从尸体本身释放出的水量还是比较有限的。

因此,总量为80升的棺液,其中包含有尸解水,但不能全部来自尸体,还有其他来源。

第二,是墓室内潮湿的水蒸气(气相水分子)经过棺壁进入棺内,不断凝结于尸解水,经千百年长时间的积累,才达到了现在80升的总量。

那么棺液是否对尸体真的有防腐作用?

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棺液的微生物分离培养试验未见细菌和真菌生长,尸体胸、腹腔中抽出液的微生物分离培养也是阴性;抑菌、杀菌试验表明,棺液具有微弱的抑菌、杀菌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棺液的防腐性能不大。

究其原因,是由于棺液是埋葬后墓室内的水蒸气渗入棺内凝结于尸解水,经长时间积聚而成的,不是封棺前就注入的,因此棺液无助于抑制尸体的早期自溶腐败。

但当棺液逐渐积聚到能够浸润尸体时,对尸体的长期保存就开始产生作用了。特别对于形成一种全身润泽,软组织有弹性,部分关节稍可活动,骨骼脱钙,外形完整,内脏俱在,保存完好的特殊类型的尸体,更有其特定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棺液只能在密闭的墓室和密闭的棺具这一基本条件下才能长期起作用,倘若棺木一旦腐朽,棺液必然流失,自然也就起不到作用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