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中之战时,诸葛亮就负责留守成都,为前线供兵供粮,提供后勤保障。刘备最后也夺取了汉中,赢取了胜利。

在我们看来,刘备能在汉中之战中取胜,除了靠手下诸将的英勇拼杀,谋臣法正也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刘备未必会这么想。刘备作为蜀军统帅亲自指挥了汉中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在他眼里很可能会忽视掉法正,黄忠,赵云等人的作用。觉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是因为自己指挥有方。

以前自己的实力不足,总是被曹操给压制。占领益州后,自己有了本钱,现在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打败了曹操。刘备甚至会觉得这个时候,他是天下最会用兵的人,早就已经飘了。



于是在伐吴时,刘备便会忽视谋臣战将的作用。认为只要自己御驾亲征,以自己的指挥用兵能力,必能战无不胜,根本无视军师的重要性。这时候他连悍将都懒得带了,让魏延守汉中,赵云督江州,心里只想着带上张飞。结果张飞还没出发就玩完了,也没见刘备将部队作调整。

黄权劝谏刘备不要轻敌,说伐吴时水军时顺流而下,前易退难,想让刘备坐镇后方,自己带领先头部队先去试探下虚实。结果刘备不听,反而把他派去江北防御曹魏去了。

可见刘备当时是多么的嚣张,根本就不会想到带上诸葛亮。将诸葛亮留守成都,处理国事,为国家提供补给也是重中之重。

刘备参照汉中之战,前线在自己的带领下战无不胜,后方又有诸葛亮提供物资保障。孙吴又没有曹操那样的实力。刘备压根就没有把孙吴放在眼里,更不会想到前线军师的重要性,又怎么可能将诸葛亮从最重要的岗位带到前线。


如果诸葛亮去了夷陵之战的前线,能不能起作用就得看刘备的嚣张程度。

如果刘备太飘了,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诸葛亮去了也没用。

如果刘备久攻不下,蜀军士气溃散,逐渐处于被动,刘备愿意虚心向诸葛亮请教,即使诸葛亮没有破吴的奇谋妙计,也有能力使蜀军立于不败之地。

最佳贡献者
2

不带诸葛亮是最为大众所不解的。因为看过三国(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比荀彧陈琳郭嘉等加起来对曹操的重要性还要大。但笔者说句实话,刘备自然知道诸葛亮对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不会带诸葛亮上阵,有疑惑的朋友先不要着急,听笔者慢慢说。

首先,夷陵之战发生在蜀汉新立之初,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蜀汉的建立几乎完全是搭建在刘备的个人威信之下,假如说刘备出了意外这个国家会顷刻间土崩瓦解(历史也证明了这句话)。因此,刘备必须派一个可靠的人来镇守国内,不然万一有人在他出兵的时候,在他背后捅刀子那可就麻烦了。

而这个人在当时的蜀汉来说只能是诸葛亮,因为张飞要负责跟他会和一同讨伐东吴(路上被范强张达所杀),而魏延当时资历不足,其他也就没谁了。

其次,蜀汉新立的地盘都只是勉强镇守,哪怕刘备在的时候各地也是经常掀起叛乱,而这些仅靠武将镇压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必须得文臣来安抚,而这个也只能由诸葛亮来做。

最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几乎是倾国而出,虽然没有史料上说的那么夸张(几十万)但五六万大军还是有的,而蜀汉地盘狭小,所以大军的粮草补给也非常困难,因而这些也得有一个可靠人来负责,没有意外,还是得诸葛亮来。

因此,不是刘备不带诸葛亮,而是他实在带不了,因为当时蜀汉内部没了诸葛亮与刘备根本就动不了(也不排除诸葛亮不想和兄弟交手

的这种腹黑理由)。

3

三国志中看到,在夷陵之战前,诸葛亮从没有独立带兵作战,也没有参加国重大军事行动。自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决策后,就一直帮助刘备料理后勤事务,收管钱粮,诸葛亮的官职只是个军师中郎将。刘备一直把诸葛亮看做一个普通文官对待,也是刘备不重视谋士作用的结果,表明看起来很尊重,实际却改不了自己凡是做主的作风。有点重武轻文。也许是诸葛亮在汉中之战中主持后方,大力支持刘备夺取了汉中,进一步加重了对诸葛亮的信任。

在夷陵之战前,首先提反对意见的是赵云,接着是诸葛亮,而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重臣,刘备考虑到此没有带诸葛亮出战。而且,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直都没有得到表现,而刘备认为自己有才干,久经百战,在荆州的时候就战胜了曹军的先锋夏侯惇、曹仁等,在汉中更是打败了曹操,进攻益州也是刘备自己带兵取得胜利的。他对自己是自信满满。

结果他的行军开始是很顺利,进攻到吴国境内,攻占了秭归,接着顺江而下就到了夷陵(今天湖北宜昌的猇亭),遇到炎热天气,遭到陆逊火攻,大败。

他临死前,看到刘关张兄弟都没有了,原来的部下、精锐在夷陵之战中基本报销,剩下的就只有诸葛亮代表的荆州一族,还有李严代表的蜀国本地一族,只有托孤给这二位大臣了。其中对诸葛亮最为信任。

如果诸葛亮参加了夷陵之战,诸葛亮曾经看到刘备写来的信,认为刘备不应该把军队驻扎在包原隰阻的地方,即四处交通不利之地,实际是死地。又认为天气炎热,不应把兵放在树林里避暑,倘若对方火攻,必定失败。可见诸葛亮懂得天文地理,用兵之道。

诸葛亮后来北伐中原,对方虽然强大,但都是没有遭到失败,顶多就打一个平手。如果诸葛亮参加夷陵之战不会遭到大败,将与陆逊形成长期对峙,或许大败陆逊。但此时,孙权又会与曹魏结盟,曹军便会进攻蜀国,诸葛亮就会两面受敌。这是他不愿意看大的,所以诸葛亮只会与东吴及时讲和。好防备曹军的进攻,避免关羽一样的结局。总之,由于曹魏势力最强大,蜀国不能开战于东吴,一旦开战就会有亡国的危险。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说的,东吴以为外援,不能与之为敌。

4

夷陵之战,刘备大军伐吴,却不带诸葛亮随军的原因,除了确实需要诸葛亮留守后方、保障军需外,更大原因是诸葛亮从出山效力刘备起,就一直主张联合孙吴,共抗曹操,并且还是缔结孙刘联盟的直接操盘手。

此时孙权破盟斩将,臣服曹魏,蜀汉政权的重大外交失败已经成为事实。作为“孙刘联盟”这一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诸葛亮的立场当然就变得十分尴尬。

而且其亲兄长诸葛瑾又在东吴身居高官显爵,深得孙权信任,为中司马、宣城侯,掌管中枢机要。


长期以来,孙权一直刻意利用诸葛瑾、诸葛亮两人的兄弟关系,令这个敦厚长者负责对刘备方的交涉,常年成都、江陵、建邺之间来回奔走。

虽然诸葛亮为避嫌疑,从来只和兄长在外交场合相见,私下绝不会面。但他们兄弟二人的书信往来一向不断,除家事外更时常谈及国事。通过这种兄弟私信来传递信息,一直是蜀汉和东吴外交的重要联系方式。

当孙刘联盟的利益立场一致,双方密切配合,联系紧密时,当然是公私两便,皆大欢喜。

当双方的利益立场出现分歧裂痕时,由诸葛瑾来作为东吴使者,也能令刘备顾及诸葛亮这个头号辅弼的颜面,不好贸然破脸。

所以当刘备攻陷益州后,出面讨要荆州的是诸葛瑾。(【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

双方签订“湘水之盟”中分荆州,刘备让出长沙、桂阳两郡时,吴国使者也是诸葛瑾。(【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

孙权破盟,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诸葛瑾直接参与了攻杀关羽的战役,战后更加封绥南将军、南郡太守,成为荆州中心江陵的地方官。

当刘备卧薪尝胆备战两年后,终于为关羽兴复仇之师,和孙权已经是水火难容时,诸葛瑾又奉孙权之命,写了封被后世史家讥评为“奢阔之书、辞章之费”(粗俗点说,就是狗屁不通)的书信给刘备,劝其罢兵,理所当然被刘备束之高阁。

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孙权既如此厚颜,将诸葛瑾这张外交牌打得行云流水,刘备让诸葛亮暂时回避对吴交涉,远避成都,也是应有之义。

对刘备怒而兴师东征,连赵云都看出不妥,甘犯龙颜,切言谏阻:「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但这一样番言辞,赵云可以说,蜀汉朝堂上没有任何人因此会质疑他的忠心,只因为赵云是冀州时就追随刘备的元从将领。而既是诸葛瑾之弟,又是此前孙刘联盟倡导者的诸葛亮就确实说不得。

虽然刘备对诸葛亮信任有加,不大可能因此心生芥蒂,但如一心想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张飞,还有那些心心念念尽快打回荆州老家的荆州士人和将领,他们又会怎么看待?

所以诸葛亮虽并不赞同刘备东征,也只能缄默不言,兢兢业业做好大军的后勤工作,并且在刘备大军于夷陵之战惨败后,才怏怏然说“若法孝直(法正)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以一句“事后孔明”之嫌的叹息,来表达其根本不赞同伐吴的立场。

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苦战半生,才得到益州一方基业,此时年近花甲,志气已衰,已经没有了早年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并不敢真正放手一搏,豪赌天下。

汉末时益州少经战事,受战乱破坏损害远小于北方各州,不但地域辽阔,同时户口众多,人力资源甚为充足。夷陵战败后,光是巴西郡征发诸县兵员就得五千人,由马忠带队去援救刘备。奉命督江州的赵云部同样兵进永安,迅速稳定了战局,而经历这场丧师5万人的惨败,仅仅数年后,诸葛亮又迅速重组了一只数量在10万左右的强大军队,足可证明即使经历了关羽军团的损失,刘备在东征前可动员兵马,仍然不少于15万人。

然而刘备东征却只动用了中军主力4万人,黄权的江北军1.5万人,用金帛收买武陵蛮军1万人,合计不到7万兵马。

所以他虽然和陆逊在秭归对峙经年,但战役规模打的始终是有限战争,而非全面战争,更希望通过正兵流稳扎稳打,迫使孙权让出荆州,并没有真正把自己所有家当全压上,去和孙权不死不休。

此前因为刘备军在汉中战役力抗曹操的主力中军,巴蜀地区的民力一度告竭,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经过诸葛亮数年的苦心经营,才能支持刘备发动一场新的大规模攻势。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好容易才到手的益州基业,对刘备而言,诸葛亮留镇后方,治理民政,供应军需,当一个“萧何”的意义,要远大于他随军东征,做一个“张良”式的大军参佐。

综上所述,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却将蜀汉政权的大后方全权交付,既是对诸葛亮能力和忠诚的无上信任,也是对此时立场尴尬的诸葛亮的精心保护。

刘备如此态度,其他蜀汉官员自然就无人再敢以“孙权破盟”“诸葛瑾从攻关羽”等事为由,对诸葛亮弹劾发难。此举体贴备至,再一次彰显了君臣二人的“鱼水情深”,当然会令诸葛亮感激涕零,终于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耗尽毕生的光热。

5

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之中,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这也就是说,正是这一战之后,刘备战死了,他再也没法实现自己的统一大业了。

  那么,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呢?

  原因有如下两个:

  1、夷陵之战前的襄樊之战,因为曹操和孙权联合杀了关羽,让刘备丢掉了整个荆州之地。刘备觉得自己被盟友孙权背地里捅了一刀,所以,这个仗他要算。

  2、他要为关羽报仇。再怎么说,关羽都是他刘备的结拜兄弟,刘备一直视他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关羽死了,他在不去报仇,那他刘备还打不打算在道上混了。

  所以,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对于刘备来说,他不去教训一下东吴,他就枉为人子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发动了夷陵之战的。

  那么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为何不带上诸葛亮、赵云、魏延和马超呢?

  先说诸葛亮

  说实话当时的蜀汉政权一直都是处于打仗之中,官兵都急需要休整。在士兵疲惫的时候,发动战争是不可能得民心的。

  所以,这样的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

  诸葛亮就反对刘备攻打东吴,因为他觉得和东吴撕破了脸,是不值得的一件事。毕竟北方的曹魏依旧很强大,一旦和东吴撕破了脸,被曹魏吊打,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吧。

  所以,他反对刘备对东吴用兵。

  因为诸葛亮不同意刘备打东吴,所以,刘备出征根本就不可能带他了。再说了镇守成都还是需要人的。

  所以,诸葛亮还是坐收大本营比较好。

  再说赵云

  赵云也是不同意刘备攻打东吴的,因为赵云自从起义以来,他就是为了匡扶正义,恢复汉室。此生只为大汉效力。

  在赵云眼里看来,他的唯一的一个敌人,只有曹魏。

  毕竟是曹魏挟持了天子。

  所以,也正是赵云的这种观点,让他得不到刘备的重用的。尽管赵云很能打,但是,刘备始终没有把他封为大将军。

  赵云一直都是一个偏将军,没有任何名号的。

  尽管赵云不支持刘备,但是,他还是去接应刘备了。

  刘备被陆逊打败之后,若不是赵云及时赶到,说不定刘备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所以说赵云是参加了夷陵之战的。

  最后说魏延和马超

  魏延当时是有重任再身,他根本脱不了身。因为当时的他正在镇守汉中,汉中的北面就是强大的曹魏。

  若是把魏延给调走打东吴,势必汉中就会丢掉。

  所以,魏延是不可能被调开的。

  马超就更不可能去了,马超本来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靠的刘备。他一直是受刘备猜疑的。

  所以,带着马超去刘备根本就不放心。

  因此夷陵之战前,刘备只能带上张飞前去了。

  那么夷陵之战为何最终会打败呢?

  1、夷陵之战开打之前,张飞因为得罪了手下,被手下杀了头。致使刘备少了左膀右臂,最终才失败的。

  2、刘备求战心切,在战术上藐视了书生陆逊,所以,轻敌才是导致他失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3、正是因为刘备看不起陆逊,所以,他才把水军给彻掉,然后改为陆地攻击陆逊的。当陆逊看到刘备命令自己的士兵,把营寨安札在一起,足足有八百里之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所以,到了夜里,陆逊带着几百个人,一把火点了刘备的营寨,大火一下把刘备的八百里连营烧了一个精光。

  刘备最终就这样失败了,之后就有了白帝城刘备托孤的一幕。

6

很高心回答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作如下两个方面回答。

第一,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制定者,所以诸葛亮是反对伐吴的。

第二,诸葛亮擅长的是内政和外交,不擅长军事。就算夷陵之战带他也不会改变战争结果。

诸葛亮反对夷陵之战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规划。所以诸葛亮一直都是孙刘联盟坚定的支持者。他的政治主张是:曹操在北方势力最强大,孙刘必须联合才能和曹操抗争。在关羽丢荆州之前,诸葛亮也一直劝谏刘备要和东吴搞好关系。



但是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就开始不重视这个联盟了。而关羽不但拒绝了东吴的和亲要求,还侮辱了孙权。最后关羽兵败身死,刘备恼羞成怒最终不顾曹魏的危险,选择发兵攻打东吴。



在这件事情,其实刘备和诸葛亮的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诸葛亮认为:孙刘联盟是对抗曹操的关键,双方应该以和为贵。他建议向孙权讨要荆州部分地区,以便为将来伐魏做准备。

刘备认为:联盟不可靠,而且现在自己的势力也起来了,完全可以打败东吴,侵占吴国更多地方,到时候可以和曹操南北对峙。

所以在双方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刘备是不可能选择诸葛亮随军出征的。

诸葛亮不擅长军事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都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神人,只要有他在没有什么战争是打不赢的。



其实,历史并非如此。刘备出征的时候,诸葛亮都会镇守成都,就和曹魏的荀彧一样。诸葛亮是内政型人才,他并不擅长军事。诸葛亮主持的军事行动除了南征孟获外,其余都是无功而返。我们所熟悉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都是假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在入川之战和汉中之战中的主要谋士是庞统和法正。尤其是法正,在这两场战役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诸葛亮才会在夷陵大败后感慨:“要是法正还在的话,就可以劝解刘备放弃伐吴,就算是伐吴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失败。”

《三国志.法正传》: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止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作为一个内政型人才,一方面要镇守成都;另一方面就算带上他也不可能对战争有太多影响。所以刘备是不可能带诸葛亮出征的。


最后假设一下如果诸葛亮随军出征会如何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非常谨慎的,所以如果他随军出征。他的意见可能是以稳为主,奇谋是基本不会有的。那么会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刘备认为诸葛亮过于小心,难以取得胜利。不听诸葛亮的意见,那么结果还是夷陵大败。和历史没有什么区别。

二,刘备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双方持久战,导致双方国力消耗都很大。最后可能被曹魏捡了便宜,直接统一了全国。

三,刘备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双方相持,最后双方和解。这样双方都可以保存实力。

通过以上三种分析,我认为诸葛亮的出征,最多可以保存住蜀汉的实力。至于打败东吴,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结语

虽然诸葛亮为蜀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应该要认识到诸葛亮并非神人。他也是有短板的,他的短板就是军事才能不足。这也是刘备不带诸葛亮出征夷陵的原因。

7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回答!公元219年关羽大意丟了荆州被追杀而亡,刘备后期为了复仇而向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那么为什么当时刘备没有带诸葛亮去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诸葛亮要坐镇大本营益州

刘备汉中之战胜利后,可谓实力达到巅峰,坐拥荆州、益州、汉中!此时关羽在守荆州,魏延守汉中,刘备诸葛亮则在益州成都!关羽大意丟了荆州被杀之后,刘备还是发动了发动复仇的夷陵之战并且御驾亲征,那么家里的大本营益州肯定要有人镇守,很明显诸葛亮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二:诸葛亮主张孙刘联盟而刘备想兴兵伐吴,他们之间出现了政治意见的分歧

在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说过,江东历经三世根基深稳,不可图只可当作后援,所以说诸葛亮一直是主张孙刘联盟的!当刘备想兴兵伐吴时,诸葛亮也是极力劝说并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可惜当时刘备被仇恨蒙蔽了心里,不管诸葛亮如何劝说也动摇不了刘备伐吴的决心,这时刘备和诸葛亮的政治意见出现了分歧,所以这也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没有带上诸葛亮的原因!

总结:假如诸葛亮去了,对战局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至少有诸葛亮出谋划策,不说刘备能大胜而归,至少不会落个惨败的下场!我觉得以上两个方面就是夷陵之战刘备不带诸葛亮去的主要原因!

8

首先本人是认为刘备征吴无错,也是对《隆中对》战略的补救。因刘备失败而遭当世及后世病诟。刘备与曹操争汉中,可不是演义里那么闲庭信步似的,那是举全蜀之力,"男为兵,女运输",费了倾蜀之力才拿下汉中,结果是座空州,张鲁一句"宁为曹操奴,不做刘备宾“将汉中人口、府库钱粮等悉数送给曹操了。

  



  刘备也许争汉中前与打成都一样激励将士可得厚赏。然拿下几近焦土的汉中后,兵员得不到补充,许下封赏的诺言又兑现不了。反要魏延等一帮人去驻守。兵力非常捉襟见肘。更头疼的是领略了曹魏的强大。刘备自已也肯定扪心自问:我损6千兵,曹失一万,损失还是我的大。

  



  关羽被东吴擒杀,荆州丢了,两线伐魏的战略构想成泡影,单靠出祁山北伐是不行的,曹魏太强大、蜀道难于上青天、粮秣马匹太缺、刘备年事已高、太子刘禅尚弱。惟有重新夺回荆州,以荆州之富庶,人口之多,尚未归魏化,仍存思汉之心,重拾两路北伐之策。说诸葛亮反对刘备征吴是不可信的,因其败而叹了句"法孝直在,不使东行"。

  



  征吴出师有名,刘备称帝继汉,在荆州一定怀念汉的大有人在。备以帝身举哀兵顺江东下征吴,更兼带上了“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胜算几率是非常大的。诸葛亮一定是默许的。奈何刘备征战多年竟然败于陆逊之手。不带诸葛亮东征是需其稳定成都大后方,提供军东征军需。以及魏延汉中防守之资。角色非常重要。

9

刘备不带着诸葛亮和曹操不带着荀彧道理上一样的。首先肯定是粮草问题,这是军事斗争的先决条件。其次,益州刚刚平定可以说百废待兴,本身就有很多内政问题需要处理。再者,刘备的敌人也不止东吴一家,还得关注汉中的动静。就这三点而言,蜀汉内部没人能替代诸葛亮,怎么可能带他去前线?

10

诸葛亮在刘备眼里,从来都不是带兵打仗的料,诸葛亮是文臣,是丞相,是刘备的萧何,而不是张良。

刘备身前,诸葛亮从来都是坐镇后方,足兵足食的,《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是刘备的杰作而不是诸葛亮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让刘备的很多事迹都变成了诸葛亮的谋略,实际上刘备生前,在军事行动上,都是亲自带兵出征的。无论是火烧博望坡、夺荆州、入西川、夺汉中刘备都是最高指挥官,这一时期的诸葛亮是足兵足食的后勤主管。

《三国演义》鼓吹的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坡,历史上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入西川谋主是庞统,夺汉中谋主是法正,因此以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身,不可能放着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奇才不用。实际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本身就不擅长军事,其无与伦比的能力是内政治理。

刘备死后,蜀汉已经没有真正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了,诸葛亮不得不赶鸭子上架,亲自出马。更何况,也必须由诸葛亮亲自出马,北伐才能顺利进行,为此诸葛亮不惜消灭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比如说李严父子。如果把军事统帅给其他人,诸葛亮留守,那么蜀汉必然有走向分裂的危险,这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所不能承担的风险。

当然,诸葛亮也无愧于司马懿的“天下奇才”的评价,六出祁山,诸葛亮以弱击强,虽无大胜,却打的曹魏畏惧诸葛亮如虎的威名。虽然这里面的确有司马懿养寇自重的嫌疑,但是正面作战,诸葛亮的天赋是非常强的,可以说是正兵无敌。

诸葛亮不善于奇谋,是性格原因,更是蜀汉国情原因,因为曹魏输得起,诸葛亮输不起。奇谋之所以为奇谋,其风险和收益必然是成正比的,诸葛亮大败亏输一次,蜀汉朝廷必然是风起云涌。诸葛亮一死,魏延和杨仪就开始争权夺利,这还是诸葛亮眼皮底下的,更何况远在成都的蜀汉朝廷。后期姜维和费祎的矛盾,诸葛瞻、黄皓、蒋琬等人之间的矛盾也是积弊难反。

成都需要诸葛亮才能镇守,刘备倾国而去,不留下能力和声望都非常强的诸葛亮,必然后院失火

因此,刘备生前诸葛亮根本不用操心军事上的事情,入西川,诸葛亮是和关羽留守荆州的。庞统身死,刘备需要支援,诸葛亮这才带赵云等人来支援。成功入川之后,刘备又遇到了法正,争夺汉中的时候,法正为谋主,诸葛亮依旧是留守成都,做后援。

诸葛亮在刘备心中一直就是萧何一样的人物,而不是张良,因此诸葛亮自己也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因此,刘备出征依旧是老惯例,诸葛亮守家。历史上刘备伐吴“五虎上将”一个都没带。黄忠汉中之战之后,不久就病死了,马超原本就是军阀,又多是统领骑兵,早就被闲置了,关羽、张飞都死了,赵云反对伐吴,没带。

为什么要留下赵云和诸葛亮呢?不仅仅是反对伐吴的原因,更为主要的是蜀汉朝廷内部矛盾复杂,刘备倾国而出,最害怕的是后院失火。留下最为忠心和有能力,有声望的诸葛亮最合适不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