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知道骆宾王名字的来源,肯定就不会认为这有什么忌讳可言。骆宾王的名字里有个王字,在古代对名字如此避讳,出现这个字,难道真的是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句话出自于《周易》,是第64卦。骆宾王,字观光,其实就是出自这句话。

那么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太深奥的东西,咱们也不敢乱讲,表面意思就是说,能够仰观国家大治的光辉,适合以宾客的身份辅佐君王。那么我就能够理解,骆宾王的父母,为什么要用这句话来给骆宾王起名字了。


骆宾王出生于官宦之家,父母希望他成为公务员。

一般按照《易经》算命的说法,卜卦卜到这一卦,那都预示着事业上有成就,尤其是可以进入公务员行列,成为吃皇粮的人。

骆宾王的父母给骆宾王取这样一个名字,说明两个问题,首先骆宾王的父母肯定是博览群书之人,至少是知道《易经》卦象的,其次骆宾王的父母,希望骆宾王成为一名公务员。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旧唐书》

骆宾王本来也是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爷爷骆雪庄曾经担任过隋朝的右军长史,他的父亲骆履元也曾经担任过唐朝的青州博昌县令。


所以说骆宾王从小的教育环境是很好的,再怎么清廉,总比那些平头老百姓好上一百倍。骆宾王的爷爷和父亲也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自然在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很有讲究了。

等到骆宾王稍微大了一点以后,他的父亲去世了,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窘境。骆宾王只能是四处寄居,连个安稳的住处都没有。

骆宾王并没有直接通过科举做官,最初他是道王李元庆的幕僚,后来得到机会升迁,成为了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

可以说,他的确按照父辈们的期望,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人员。所以说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不会有什么避讳可言的。


王字本身也没什么避讳。

当年李世民称帝以后,礼仪官认为天下人都要避讳世民这两个字,可是这俩字实在是太常用了,尤其是民字,老百姓可不就是民吗?

为此大家都犯了难,李世民索性跟大家说,我的名字太常用了,没有什么可避讳的,所以李世民的名字就没有避讳这一说。

这说明什么?太常用的字,真的很难避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在用,你叫人家怎么避讳?再回来说这个王字,这个字不仅可以作为名字,更可以作为姓氏。

如果王字都要避讳的话,那么天下姓王的人,岂不都要改姓了?所以说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强行避讳的话,说不定会惹来大麻烦。毕竟老百姓们被逼急了,什么都做得出来。

骆宾王,婺州义乌人。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然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高宗末,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文明中,与徐敬业于扬州作乱。敬业军中书檄,皆宾王之词也。敬业败,伏诛,文多散失。---《旧唐书》

再说了人家是宾王,也就是辅佐王的意思,好赖话都听不明白的话,那这个君王也就不要当了,辅佐君王的人当成了逆贼来抓,岂不是脑子不好?


总结:骆宾王是个忠君爱国之人。

骆宾王最著名的当然是鹅鹅鹅这首诗,但是他的人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晚年,徐世绩的孙子徐敬业发动了对武则天专权的讨伐,骆宾王就成了他的军师。

骆宾王还为他写了一封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气得武则天在家跳了好几天脚。不过让这么一个文人做军师,这当然没什么用处。所以徐敬业的起义也就这么失败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

最佳贡献者
2

古时候的特别讲究礼法,尤其是在取名字上面,人们认为取名字与命运有关,很多古人会因为避讳而改掉自己的名字,在古代这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其中的取名字的一些禁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仔细想一想你的名字犯忌讳了吗?



为贤者讳

意思是说有贤德的人,也可以指老师,要避免取一样的名讳,比如说,孔子,他的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为了避讳,就不能取差不多的名字,在现有的历史资料里面的有名的人,完全没有名字里面带丘字或者叫仲尼的人。也可以引申为,不能和自己的授业恩师,叫一样的名字。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过和老师叫一样名字的人呢?如果有的话其实就已经犯忌讳了,这是对于师长的不尊重。


为亲者讳

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在西方,他们是不讲究这些的,反而有些家庭为了纪念去世的长辈,还会家里的孩子加上长辈的名字,为了方便后世区分往往会加一个中间名,或者将长辈的名字当做中间名,曾经在清朝末期的时候,西方的传教士还因为这个和读书人发生过争执。



为尊者讳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杀身之祸。


避谐音

诸如刘芒(流氓)、胡娇(胡椒)、和珅(河深)、苟雄(狗熊)白研良(白眼狼)这一类谐音,容易引起别人误会或者带贬义的名字,也要避讳,不然就很容易成了笑话。



避家讳

假如你到人家家里面去做客,对人家家里面不是很了解,去了之后一定要先问清楚这一家人有什么忌讳,哪些事情不能提,比如说,人家父亲叫王大雄,那么你就不能去讨论和大雄有关的事情,比如哆啦A梦里面的主人公,比如大雄宝殿等等。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名字,否则反目成仇都有可能。

如果人家母亲的名字里面有莲花或者牡丹这样的字,同样也不要提相关的东西

古代就有一个作死的人,人家母亲的名字里面带一个莲字,他偏偏要在喝酒的时候诗性大发,说“昔日有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日我也要做一手关于莲花的诗词。”结果人家儿子冲过来就是一拳,砸在脸上,两人趁着酒劲摔跤,后来朋友都没得做。

3

避讳是封建时代为了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而划分的一种方式。

其实提到这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琅琊榜》

梅长苏手上有一本《翔地记》,其中有梅长苏本人的批注,只是因为在写到自己母亲的名字的时候,出于避讳减少了两个笔画,结果这本书一送到宫里的时候,结果就被静妃发现了,而且还替梅长苏保住了这个关键的秘密。

在《清平乐》中,怀吉在被送入宫中的时候,因为不懂得避讳,直接说出“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因为和皇帝的名字赵祯同音,被直接扇了一个大嘴巴子,差一点就危及生命,如果不是因为皇后求情,怀吉很有可能会被直接杖杀。

不避讳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不过如果从问题的角度来讲的话,骆宾王的名字之中并没有值得避讳的字眼。

有人提出骆宾王的“王”字犯忌讳,因为从整体的名字上来看,特别像是一种王爵的封号。

但其实是想多了,骆宾王的名字本身出自于周易,此前也有人提到了,本来就是辅佐君王的意思,和犯忌讳谈不上边。

如果这也叫忌讳的话,那么在古代凡是姓王的人,都要去避讳了,那王姓还怎么发展成为中国的大姓之一呢?

不过说回到避讳这个话题上,春秋时期就有规定: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其实在封建王朝时代,主要避讳的依然还是皇帝的名字。

比如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凡是遇到这个字的时候,一定要增减笔画,以示尊崇,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不能读出来,而是改成其他的音。

秦始皇嬴政,其中政这个字连同所带的音都要避讳,凡事读到这个字的时候,一律读端(音),比如正月就叫端月。

而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家族之中长辈、父母等。

中国古代是一个特别讲究孝道的国度,因此父母的避讳需要自己注意格外注意。,类似于梅长苏这样在批注时遇到母亲的姓名避讳的,除非是一些亲近的人能看出来,一般谁也看不出。

当然出门在外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一旦被人抓住小辫子,没有避讳父母的名字,特别是在科举制度以前,朝廷选拔官吏通常都是“举孝廉”,如果你不避讳的话,那么举孝廉就和你无缘了。

当然不避讳父母的名讳,也只是指责私德有亏,但是上升不到生命危险。

到了清代以后,尤其是康熙以后,为了方便民间避讳,所有的皇子一律改为生僻字,但皇族的名字是可以不用避讳了,但一些细节仍然需要值得注意。

比如雍正皇帝,我们都知道雍正的名字是胤禛,但是雍正作为年号,仍然属于常见字。

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作为试题,但后来被人揭发。

因为维民所止之中,“维”、“止”两个字和雍正两个字差不多,而且都是没有字的上半部,暗示雍正被砍头,查嗣庭病死狱中惨遭戮尸枭首,儿子处斩,兄侄流放。

而清代时期大兴文字狱,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没有避讳皇帝的年号、谥号所导致的。

4

宾王是辅助王的意思,不是叫骆宾的王,古文的语法和现代文有点不同。

所以肯定不犯忌讳啊,都明确要跟“王”混,当小弟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