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旨在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地方叛乱,时间大约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到763年2月17日,历时8年之久,由于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又叫"天宝之乱"。

?

发生安史之乱有诸多原因,其中唐朝没有从制度上管控好军队是叛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唐朝到了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同时,经济发展又引起了土地大量兼并,破坏了唐朝原有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让原来平时靠种地生活,战时为国家打仗尽义务的那些人失去了土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民,迫使朝廷将府兵制改为幕兵制,这些招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收买和笼络,之间形成了相互利用和支持的特殊关系。特别是唐玄宗在边防实行节度使制度,让这些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的地方诸侯,这些人权力相当于周朝时期的诸侯王,他们权力和势力越来越大,仅安禄山所管辖的范阳等三镇兵为就超过了十五万人马,开元末年,唐边防军人数达到了五十万人,大大超过了中央军的人数,战斗力明显比中央军强,这是地方反叛中央的主要原因。

?

发生安史之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相互之间争权夺利。李义府担心自己相位受到威胁,建议唐玄宗重用地方官员,他的这个建议明显带有私心,因为在李义府看来,地方势力比较大的几个军阀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人,不会对他职位构成威胁,所以他峻使唐玄宗一方面加强边防军势力,另一方面扩大少数民族官员哥舒翰、安禄山等人的管辖范围,但天算不如人算,李义府的位置被杨玉环的兄长杨国忠取代,杨国忠建议唐玄宗要削减有些节度使的权限,防止拥兵自众和图谋不轨,直接激化了他与安禄山的矛盾,安禄山回到辖地后,以清君侧为名,联合另一个节度使史思明发动了叛乱。

?

发生安史之乱最根本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上发生了腐败。由于唐朝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这让唐玄宗迷失了方向,对开元盛世背后可能会发生的危机无暇顾及,不能把心思用在考虑政务上,任凭李义府等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特别是对军之国家大事缺乏认真和长远考虑,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整天迷醉于酒色和梨园,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发生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可悲的是唐王朝把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转嫁在杨玉环红颜祸水上,没有真正汲取安史之乱发生的教训,最后让唐朝最终亡在又一个军阀朱温手中,实在令人可惜可悲和可叹!

???




最佳贡献者
2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够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大唐在开元盛世的华彩下,李隆基丧失了从前的坚韧和奋进,朝廷腐败,精神萎靡,各种社会矛盾犹如洪水猛兽、倾覆而下。

首先,老百姓受不了了。均田制被破坏后,老百姓失地流浪,日子凄苦不堪。而皇帝夜夜笙歌,花天酒地。不为百姓谋利,或是与民争利,这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第二,把持朝政的那杆子人马利益分配严重冲突,李隆基沉浸在脂粉气了没有心思,也没有办法调和。奸相李林甫大肆排斥异己,培植自己的力量,把持朝政近20年,当时的朝廷风气非常糟糕,说假话、干坏事成为常态。加上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上来后,更是一个只为自己谋利的货色,行贿索贿,厚颜无耻,还霸道得不行,凡是有点本事的人物都被他打压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杨国忠和安禄山阵营你争我斗,成为安史之乱最直接的诱因。

第三,唐代中央和地方军阀力量对比发生质的变化。在社会矛盾交织多变的情况下,地方节度使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朝廷根本无力控制,只好任由风浪怒号。

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矛盾,后来也为安史之乱火上浇油。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大唐开元盛世的美景一去不复返,社会混乱、藩镇割据、农民负担加重的局面,让唐代犹如被抽了筋骨的猛虎,此后一蹶不振。

3

一。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唐玄宗后期腐败的政治。

凭唐隆政变上位,铸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自开元末年以后,转变了三观,开始贪图享乐,任人唯亲;自抢了儿媳当妃后,又大兴土木,专以声色自娱,生活糜烂、奢侈而荒淫,疏于国计民生,懈怠政事;宠信奸佞李林甫及其继承者杨国忠,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做右相19年,嫉贤妒能,制造冤案,杜绝言路;杨国忠代李林甫为相后,为所欲为,卖官鬻爵,政治日趋腐败;玄宗朝后期,朝廷人才的上升渠道狭窄而阴暗,官场腐败,军备废驰。

2.藩镇日益坐大。边将安禄山罔顾廉耻,不择手段取得玄宗宠信,身兼三镇(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持续经营现在河北的广大地区,积累了军事、经济实力,后来手握重兵十多万人, 有了实力与资本,野心开始膨胀起来,安禄山手下有人才。由于李林甫、杨国忠堵塞了人才上升途径,一批怀才不遇的人聚集到了安禄山的麾下(如田承嗣、崔乾祐、严庄、高尚等),严庄和高尚鼓励安?山造反,并充当谋士的角色,崔乾祐率领四万人,打败过手握20万重兵的唐朝名将哥舒翰,凭潼关之战一举成名,威振四方,这些文官武将的存在,给安?山造反壮了胆子。

3.唐中央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力。开元盛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与繁荣,但却引起了土地的大量兼并(显然没有被唐中央政府重视),破坏了均田制和府兵制,让人民流离失所,即平时耕田种地,战时为国家打仗的人成了流民,中央只得将府兵制改为幕兵制,但招来的职业军人,易受地方军阀收买;而在边疆玄宗实行“节度使制度”,让这些封疆大吏拥有了土地、人民、武器装备、财富,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诸侯王,开元末年,唐边防军人数发展五十万人,超过了中央军!



4. 玄宗怠政,收买人心的方法有限。他曾经亲自脱下衣服披到安禄山身上,敏感的安?山犹如五雷轰顶,出长安、逃回范阳基地,然后加紧筹备叛乱工作,为何有此举?因为安?山懂得,玄宗的披衣行为是警告自己;几个月后玄宗派使者来邀请安禄山到华清池泡澡,安却高踞胡床说“圣人(玄宗)还安好吧?” 他顾左右而言他。表现了对玄宗的极端轻视,已经开始厌恶玄宗了!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二。你如何评价?

安史之乱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巨大巨大浩劫,严重破坏了华厦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使整个中华文明由兴盛转为衰落。

4

安史之乱的爆发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既和当时时代的大趋势有关,也和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有关。

一、从大的趋势上看。从周到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政治重心在长安洛阳一线,无论是周、秦,还是隋、唐,都是以西向东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关中地区作为政治中心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地位:

(1)关中平原地处四塞之地,易守难攻,能够保证首都的安全性。

(2)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又经过周秦几百年的经营,农业技术更是非常发达。

(3)以长安为政治中心,能够有效地抵制士族对皇权的控制,更多地掌握资源,实现集权。

(4)长安是军事中心,唐朝之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西和北两个方向,军队也大多驻扎在些,以长安为首都,有利于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情况惭惭发生了变化,那就是随着五胡十六国时期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经济实力大增,与南方临近的东部地区,就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隋炀帝正是看中这个趋势,才营建了东都洛阳,长期居于此地,以希望摆脱关陇贵族对他的控制,但是隋炀帝的步伐迈得太大导致了贵族的反抗从而使隋朝灭亡。

到了唐朝时期继续保持关中本位策略,但是时代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南方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东部地区的政治大大增强,而且中原王原的主要威胁也由西部转到了东北方向,契丹、奚等少族民族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东部地区既临近南方,有着发达的运输体系,而且又担任防备少数民族的主要任务,长此以往,必将尾大不掉,构成对统治中心的威胁,出现叛乱也在所难免。

二、从统治者来看。安史之乱前,唐朝时皇权和关陇贵族的权力之争一直是一条主线。唐太宗时,由于建国之初,皇帝和贵族之间还能达成较好的平衡。到了后来唐高时期一直到唐玄宗,皇帝都在试图摆脱贵族的约束,而总揽权力。贵族虽然制约皇权,但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基石,经过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几代帝王对关陇贵族的打击之后,关陇贵族逐渐衰落。

皇帝打击关陇贵族的方式无异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提拔关东士族子弟大量进入朝廷做官,像武则天天时期的狄仁杰、张柬之等重臣都是关东人或江南人。第二种就是大量作用没有根基的胡族将领,这些胡人作战勇敢,在朝内无根基,更会依附于皇帝。这些本来是皇帝制约和制衡大臣的手段,但最后却演变成了动乱的根源。

与之对就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兵役制度的变化。唐朝初年时,实行府兵制,主要军力集中的长安洛阳一线,有战事时由中央派遣大将去出征,所以有了“**道行军大总管”的职务,战事结束立刻回归朝廷。可是随着唐朝疆域版图的增大,府兵制不再适合,很多将士出征多年,回到家乡后,妻离子散。于是国家的尚武精神逐渐衰退。

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实行募兵制,即国家花钱招兵,让自己想戍边的人去当兵。这样导致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成倍地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能捞钱的李林甫和杨国忠就成了唐玄宗的宠臣,先后担任了宰相。而且在外,李林甫为了防止武将威胁自己的地位,建议皇帝让征用胡人将领,而且不必调入京城做官。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地方节度使的长期坐大,尾大不掉,他们和士兵终日待在一起,又掌握了地方的财政权和人事权,自己形成了独立的王国。安禄山就是这在种情况下逐渐上位的,由一个小卒当上了三镇节度使。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5

为什么唐朝会有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甚至是中国古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朝自李渊而下,虽然在朝廷上不断的有激烈冲突爆发,如玄武门事变、武则天夺政、唐睿宗复辟唐室,但都是发生在统治阶级层次,于民间而言,几乎每一个统治者时期都曾达到大治,何以到了唐玄宗后期急转直下?说到底,还是统治者由明转昏所致。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世称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唐玄宗少时有主见,自诩“阿瞒”,虽不为武氏势力所重,他对武氏力量亦不假辞色,史载唐玄宗七岁时,有金吾将军武懿宗骄横跋扈,李隆基据理怒斥,为武则天所赞赏。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自潞州回长安,结纳义勇之士,于皇帝新军万骑中暗中发展。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懦弱无能,大权掌于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手中,复辟功臣如宰相张柬之等为之驱逐,太子李重俊身死朝堂。韦皇后等以韦温为首,欲效法武则天夺权,其时李隆基异军突出,联合太平公主一系,苑总监钟绍京等人,以求先发制人。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等人发动政变,韦后身死,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悉数被杀,事后清洗,韦氏集团凡身高高过马鞭男性皆处死,是为“唐隆政变”。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禅让皇位于李隆基。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先天政变爆发,太平公主一党被屠戮殆尽,至此,唐内乱悉平,朝廷内部只剩下一个声音,为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开元初年,为挽回内部政变造成的损失,整顿吏治,唐玄宗选贤举能,选拔出一系列治世名臣,如姚崇、宋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开元盛世之后,唐玄宗以其功绩骄矜,沉溺于享乐之中,不复以往的励精图治,更不再发扬改革时倡导的节俭之风。不仅如此,他甚至不许手下纳谏,如宰相张九龄等人,直言其非,被先后罢官。

与此同时,擅于逢迎的李林甫因每合玄宗心意逐渐上位。唐玄宗出格举动最为人所知者,莫过于他夺了儿子寿王李瑁之妃以为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在讨女人欢心一事上,可谓颇下功本,劳民伤财。杨氏一族以杨贵妃之“得道”,而鸡犬升天,其中唐朝杨氏最大的奸臣杨国忠,即以此得官,并逐渐进行专权统治,中兴势头才起的大唐,仿若挨了当头一棒。

唐玄宗对唐朝危机没有察觉,反而对外改动战争,边陲重镇的将领贪求功劳,亦飞扬跋扈、惹是生非,加深了民族矛盾。在内忧外患之下,轰轰烈烈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其实并没有发挥它最大的“功效”,虽然几同于灭国之祸,但若安禄山等人再“能干”一点,说不定就能推倒大唐。由上可知,所谓叛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积累加深,唐朝就算没有安禄山,恐怕也有“李禄山、王禄山”之流进行反叛,安史之乱说到底,不过是历史经骄奢淫逸的一个教训。

6

政治是聪明人的游戏,但人太聪明了,也容易玩脱了,比如唐明皇。

帝王权术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词,然而真正善于运用的帝王并不多,唐明皇绝对是其中登峰造极的一个。

作为开元盛世的创造者,唐明皇最擅长的就两字——用人。这点跟唐太宗很像,但不同的是,唐明皇反复强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么看来唐明皇是个英明的皇帝,也是个信任臣僚的皇帝,但其实截然相反。唐明皇对放权和控制这两个概念的操控,是常人无可企及的,对于文臣武将,各个节度使,他总能巧妙穿插,让其互相制衡,削弱彼此的力量,让他们只听自己的话。

太子和宰相,文臣和武将,贵族门阀世家和科举寒门举子,让他们在政治旋涡中争斗,而唐明皇就是天秤两端的砝码,他压在谁那边,谁那边就强。

为了争夺皇帝的支持,双方变着花样讨好皇帝,效忠皇帝。

本来唐明皇不至于晚节不保,然而李林甫和杨国忠作得实在太厉害了,他们两个一个有能力,但嫉妒别人,排除异己;一个蠢的跟猪一样,也在打击异己,让唐朝内部岌岌可危。

唐明皇之所以放权给安禄山,连任三镇节度使,不是信任他,而是想让他背锅,安禄山可以帮他打击其他节度使,而又让皇帝在幕后显示出信任武将的感人的风采,仇恨都集中在安禄山身上;另一方面,杂胡打仗也确实厉害,唐明皇需要他去开疆拓土。

杨贵妃又认安禄山为干儿子,这算是美色上的诱惑了,尽管以母子的感情出现。

唐明皇给安禄山准备了几个同事,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这些都是他死对头,而环绕在安禄山周围的节度使、将领,没有一个人看安禄山顺眼,这就让安禄山很抓狂,他虽然有十八万兵力,但没有安全感。

唐明皇挑起安禄山和杨国忠的仇恨,让杨国忠使劲挤压安禄山,安禄山只能拼命讨好唐明皇来巩固地位。

为了讨好唐明皇,安禄山得罪了太子和太子党,安禄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唐明皇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他以为让安禄山孤立是唯一不让他反叛的招数,可他没想到,正因为安禄山太过孤立,才会在新旧皇帝交接之际孤掷一注。

因为他必须豪赌一把,不然太子继位,就是他安禄山的死期。

还是那句话,做人可以狠,但一定要留有余地。

所以唐明皇不是死于昏庸,他是死于太过聪明。

7

唐朝中期疆域越来越大,西边到达葱岭,东边到大海,边地设置了越来越多的兵镇,管理少数民族,作为边防守卫,有10多个,这些兵镇首长兵、民、财权在握。首长称为节度使,安禄山是三个地方的节度使,有兵马20万。安禄山本人是粟特族后人,他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唐朝和平太久,人民久不经历战争。唐玄宗晚年生活奢侈腐化,昏庸,权臣作乱。安禄山到长安窥探京师,发现关中兵力空虚,只有8万多府兵,很多是纨绔子弟,不堪一战。河北幽州北部地区住很多胡人,包括契丹、突厥、奚人,也有汉人,不能很好融合,胡人称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李林甫做相的时候,贬斥汉人做官,因为怕其他人,上来会夺他的位子,杜绝贤路。任用胡人统领这些节度使,李林甫与安禄山的关系非常好,由此安禄山也得到了唐玄宗喜欢,多次委以重任,以致于信任安禄山,让他做了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安禄山做节度使14年都不换地方。府兵制被募兵制逐渐代替,节度使可以无节制招兵。

杨国忠因为他的妹妹杨贵妃的原因才做了丞相,顶替了李林甫,两人产生矛盾。杨国忠对唐玄宗多次说,安禄山肯定会造反,唐玄宗不相信。这个直接让安禄山有危机感,感到大祸临头。后来安禄山果然造反,打的旗号是诛杀奸臣杨国忠。

综上安禄山造反的原因,客观上是边镇兵力重于中央,主观上是安禄山与杨国忠有矛盾。安禄山本人是一个胡人,他从小当兵,因为战功逐渐升级为一方节度使,骁勇聪明,又善于观察朝廷,他联合史思明755年一起起兵。从幽州出发,一直南下,攻下洛阳,又攻下长安。唐玄宗逃亡,路上军士骚乱,找不到吃的。都怨恨杨国忠招来祸端,被处死,又要挟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8

有人说要读懂唐朝就要看懂安史之乱,杨贵妃也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受害者。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组织的叛乱,在唐朝的历史上他有着很重的历史地位。

在唐朝的天宝十四年的时候,安禄山在唐朝内部空虚的腐败的节点上发动了叛乱。这场叛乱被称为安史之乱,他联合了契丹,突厥等民族的15万之众,号称是20万大军。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口号起兵,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而安禄山无疑是这段历史的主角,母亲是突厥族的女巫。父亲在安禄山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改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于是他也改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就叫安禄山了。而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旅,但是30岁以后的军旅生涯展开了新的篇章。

而军事方面的杰出天赋和不俗的表现,也是要他一直平步青云的原因。而之后在自己军事生涯开始的四年以后,他就成为了平卢节度使。而之后他的才华更加得到了重视,在自己40岁的时候他升任了平卢军节度使。而之后的他的故事更是十分励志的存在,在唐朝的任职年限为背景的升值条件下。 他更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49岁自己一个人兼任3个职位。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更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的权利和势力也变的越来越大了。

但是随后他的好兄弟史思明也是成为了他的叛乱的帮手之一,少年时期的友谊和自己的战功也无疑也是史思明参加叛乱的原因。之后他成为了大将军,无数的战功和自己的出色表现也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但是此时的唐朝政局却没有那么好了,唐玄宗这个风流且有才华的君主也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开始的时候对于政事十分的勤勉,但是唐朝孕育了深刻的社会危机。开始的时候唐玄宗对于政务还是很上心的,但是后期更是沉迷美色,对于贵妃家人的偏爱和恩宠更是遭到了很多的嫉妒。杨贵妃的哥哥受到了恩宠以后也是开始把持朝政引发了很大的不满。

于是在叛乱发生了,三镇节度使开始膨胀了。毕竟安禄山对于目前的地位和权势并没有那么满意,在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斗争的大前提下,叛乱就此发生了。

唐玄宗在宫内的《霓裳羽衣曲》被战鼓声打乱以后,他开始布置防御了。战略上本身就十分的被动,士兵也没能敌国安禄山精心准备的劲旅。因此在军事方面,唐玄宗的部队一度受到了打压,安禄山部队节节胜利。

潼关失守以后,他带着杨贵妃开始逃命。 在这个过程中士兵本来就十分疲乏,在加上本身就对杨国忠十分的满意。 不满,迷茫和 失落的情绪开蔓延。眼看就要发生兵变,于是杨国忠就被杀了。但是士兵还是不满意,既然杨家的杨国忠都死了,杨贵妃也一起杀了吧。于是杨贵妃就成了替罪羊,如果没有杨贵妃还会有李贵妃,刘贵妃。一个皇帝的是没有过错的,杨贵妃也成了皇帝政权的牺牲品。

9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是唐朝的疆域太大了,这样的大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其中最西面已经到达了现在的三斯坦地区,这就必然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那个年代没有电话,电报,边疆与中枢之间的联络需要很长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唐玄宗时期逐渐推行节度使制度,将边疆地区的军政大权集中在节度使的身上,做到了事权统一。

这种统治方式使唐帝国的对外扩张达到了极致,边军的将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独立作出反应,而不必事事依赖于中央。

他们可以募兵,可以自筹军械粮草,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然而事情有利就有弊,其后遗症就是逐渐造成了强枝弱干的结果,中央军系逐渐衰落而边军系统逐渐强大了起来。

其次是唐玄宗后期,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朝堂不稳的结果造成了边军中的巨大变动,到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职务大多被归附的胡人将领担任,如哥舒瀚,安禄山,史思明,高仙芝等。

由于介入了朝堂的政争,名将王忠嗣死的不明不白,如果他在,打死安禄山也不敢造反。

由于这个原因使唐玄宗在晚年不再信任汉族将领而认为胡人将领会对自己忠诚,这就给了安禄山机会,使他掌握了边境重兵。

第三就是朝堂的政争和腐败使胡人将领感到了寒心和害怕,他们担心哪一天会落到王忠嗣的下场,要知道王忠嗣不但是唐玄宗的养子还是唐玄宗的亲传弟子,论亲厚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这些原因促成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铤而走险,其实,如果不是唐玄宗和他的儿孙瞎指挥,安史之乱是可以很快平灭的。

唐玄宗杀高仙芝封常清自毁长城,逼哥舒瀚出战失潼关。

唐肃宗不用李泌之计,又在收复两京之后将郭子仪解职,还开启了太监领军的先河。

唐代宗在郭子仪破史朝义后又让郭子仪回家,结果开启了藩镇割据的先例。

可以说,唐朝的衰落纯粹是这几位皇帝自己折腾出来的。

10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原因:

一、表面原因是安禄山和杨国忠为争夺丞相之位的内斗。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权位,和备受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结盟,并不惜推荐武惠妃儿子寿王李瑁当太子。为了夺取李林甫的相位,安禄山和杨国忠结盟,共同对付李林甫。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当上了丞相,对昔日的盟友安禄山进行打击。安禄山为此和在朝廷的吉温结盟,共同进退。吉温被杨国忠杀死后,安禄山在朝廷中没有了盟友,只得起兵。安禄山起兵时,其实就是薛定谔的猫——出于反与不反的状态。这取决于唐玄宗的行为:杀杨国忠,他安禄山就可以登上丞相,自然就不反;若不杀杨国忠而讨伐自己,只能反了。

二、深层原因在于李林甫多年前建议重用胡人和庶人,以继续打击关陇集团和世家子弟。当以安禄山、史思明等胡人和汉人庶人接触崛起后,他们就需要有进一步提升的政治空间。这就是安禄山为什么那么想要做丞相的原因——他安禄山做不上去丞相,他手底下的那些人就不能升官。

胡人和汉人庶人阶层有军功但没有晋升的途径,而世家子弟只有祖上的功勋,但官运亨通,这就是安史之乱前的唐朝阶层矛盾。君不见安史之乱前,安禄山拼死拼活想要得到个丞相的官衔,在安史之乱后,很多节度使都可以随便得到丞相的官衔——还不稀罕!

三、根本原因在于唐玄宗没有能够在旧有文官集团和新兴胡汉集团两个阶层的利益上做到均衡。文官没有军功但官运亨通,新兴胡汉庶人军功累累但看不到晋升的道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