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这个人单从演义里去评论,也可能有失公允,从他的出发点是不安现状,就是有背主求荣的劣迹,首先是曹操大军征荆州,刘表去世,刘琮授首,他确在乱军中打开城门,要投刘备,刘备自身难保,岂是一座狐城能敌抗曹公大军的吗?是不识时务,不能应顺潮流,后又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抢夺城池,让关羽战长沙,遇黄忠久战不下,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没杀他,黄忠又没射死关羽,只射他头缨,引起韩玄猜凝,要斩黄忠,而魏延就反朝廷,劫法场,杀韩玄又一次背主求荣,所以从骨子里他就不安现状,没有能制衡住魏延的诸葛亮是不会让他活下去的,所以,不能算是蜀汉的损失!
这个倒不一定。对蜀汉来说,魏延被杀究竟是得是失,还要看他今后的发展趋势、走向以及他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就魏延来说,他实质上是个很要强的人,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不太拘于儒家思想,只注重和服从能力。所以,在他的骨子里才有一种不屑于与一般庸人为伍的意识;而对蜀汉来说,在以庸人刘婵为首的统治集团则刚好犯了他的忌。所以,就发展趋势看,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的政治、人文环境其实并不适合魏延存在,久后必反的可能性极大。因此,诸葛亮的做法其实也是有道理的,道理就在于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尽量使蜀汉少一份风险。也正因为这一切都只是一种可能,一种趋势,所以对魏延来说,也确实很寃。
不但巨大,而且非常严重。
随着诸葛亮身死五丈原,杨仪与魏延之间的恩怨迅速升级,当部队刚刚脱离魏军追杀的险境,杨仪便趁机教唆马岱突袭魏延军队,致使魏延大败并为马岱斩杀,后来三族还惨被夷灭(这是真实历史情节,不是演义中的情节)。
这一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将蜀国推向羸弱的深渊。
一是造成蜀国内耗扩大
正所谓:内耗伤本,外耗伤身。
当诸葛亮活着时,还可以制衡同僚间的相互争斗,但是当诸葛亮死后,同僚间竟然恶化到了如此地步。特别是双方既不顾刚刚败退后的诸多问题亟待处理,更不顾军纪国法擅自发动军队械斗,性质是何其的恶劣,更何况还是两个军中的高层之间的争斗,不知将在整个蜀国掀起怎么样的风波,造成怎样的不良影响。
争斗中,不但人员伤亡超过了本次北伐的伤亡人数,而且还损失了一位蜀汉门户屏障,汉中的守御大将。
至此,曾跟随先皇刘备一同打江山的开国功臣再无存留。
二是新一届蜀汉政权再也难以形成合力
一方面跟随先皇刘备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之后,纷纷隐退,不愿涉足朝廷权利分争。
另一方面军政分散,无法形成合力。虽然明面上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握有军政大权,但实际上是很难随意调动姜维指挥的大军。而且其它各领军驻守之人,基本上很少相互配合与支援。
这样的实力,看似表面强大,其实形同泡沫。
三是蜀汉除姜维外,再无独当一面的大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语,正是从魏延被杀之后开始流传。
如果汉中有魏延驻守,姜维便可无后之忧,进行全面强军建设,加之蒋琬内政的全力支持,蜀国也许会有另一番作为。
有人说,魏延高傲难以制约,久后必反。
其实不然,驻守汉中如此重任,以刘备的识人之能,为何不派张飞、马超、赵云等名将前去驻守,而是独信魏延。只因魏延有大局观,能够极好地掌控一方军政势力,形成合力抵御外敌。
同时,为何大家都不喜魏延的为人。主要是因为魏延性格高傲,不合群,不喜拉帮结派,不喜讨好上厚百官,只会埋头苦干的那种人,没有一个朋友。
这样的人,想来很少会有人喜欢的。
反过来再想想,如果一个人有野心,想要谋取更大的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拉同盟,培植党羽,才会有更大的话语权。但他并没有这样的迹象,更没有这样的举动,最多也是怀才不遇,发发牢骚罢了。
由此可见,魏延实乃一位君子也。而当初的杨仪其实就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不顾大局,公报私仇,仅为一己之私,便将一位守国大将害死。
对于魏延这样的实诚君子,只要低下身子跟其讲道理,以其胸怀大局观念,怎会无理取闹,任性胡为。
所以说,魏延是领军的胜利者,却是政治的失败者。
四是造成了蜀汉人才的断层
事件发生后,蜀国上下明白真相的人应该非常之多。所以,有能之人纷纷隐退,无能小人纷纷上窜下跳。
这一现象正好同刘备遗言“亲贤臣,远小人”的理念背道而驰,最终造成了蜀汉人才的断层。
因此,魏延之死,蜀国不仅仅是损失了一员大将,更是失去了大片的人心和军心。如此,蜀国怎么能长久乎。
魏延被杀既是蜀汉的损失,又是蜀汉的万幸。
魏延是蜀汉在北部边境最有力的守护者,镇守汉中15年,未曾让曹魏进入汉中一步,多次随诸葛亮北伐作战,魏延作战勇猛,战功赫赫,但其性格孤僻,清高自傲,难以与人相处。
魏延之死,死于杨仪之手,而且是杨仪公报私仇。魏延和杨仪一直不和,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却率军做出出格的事情,抢在杨仪之前烧毁了栈道,这样就犯了大错误,但魏延完全不涉及谋反,是被冤杀的。
魏延死后,蜀汉失去军事上的一员勇将,这是蜀汉的损失,但谈不上巨大的损失。因为魏延死后,诸葛亮提拔了王平镇守汉中,汉中在王平镇守下也一直相安无事,包括曹爽的大举南征,都以失败告终。从这个方面来说,魏延被杀是蜀汉的损失,但不是巨大的损失。
诸葛亮在世时,尚能压制魏延,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成为蜀军最高军事将领,且无人可以压制魏延,所以诸葛亮临死前,将军权交给杨仪,让杨仪带领三军回师成都,如果诸葛亮将军队交给魏延,那么以魏延的性格,必定不会回师成都,而要继续北伐,不是说魏延能力不行,但当时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蜀汉不宜北伐,魏延没有诸葛亮的能力,诸葛亮本人北伐都要身心疲惫,勉强维持不败,如果诸葛亮死后,完全让魏延来掌军,以魏延的性格,如果要北伐,那么没有挡得住,但是否能成功呢?
如果魏延北伐不能成功,那么势必会带来蜀汉军队的大量伤亡,如果情况严重的话,有可能会引起蜀汉的亡国,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一场战争导致的亡国,实在太普遍了,如果因为魏延的存在,而引发北伐失败,继而导致蜀汉的亡国,那么魏延的存在就是一种祸害了,这样说的话,魏延的被杀是蜀汉的一种万幸。
魏延这个人也并非一无是处,最重要的就是能有人压制魏延,就可能好好利用魏延,魏延要是用的好,不亚于一员独当一面的猛将,而刘备能够慧眼识人才,从那么多将领中,提拔魏延来重用,说明魏延确实有才,
魏延被杀对于他自已是件悲哀的事,因为,他对蜀汉忠心耿耿却被以叛国罪处死。致于,他的被杀对蜀汉是否是巨大损失,未必如此,或许应该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魏延是在蜀汉成长起来的将领,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对蜀汉忠心耿耿。
魏延是以部曲身份跟随刘备入蜀的,部曲出身说明他的身份很低微。不象黄忠那样原来就是将领,虽算不得明将,但也属于厚积薄发,只是因为机遇差而被埋没。
身份低微的魏延,跟随刘备在收服益州的过程中屡立战功。也可以说他是块金子,庆幸的是刘备也是一个识货的人。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平定汉中,返回成都时,又升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其上升速度之快出乎众人意料之外。
然而,这并不算完,刘备称帝后,又升他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封为都亭侯。
对比一下,刘备草创时,就跟着南征北战的赵云的经历,就能看出刘备待魏延确实不薄。
魏延也是知恩图报之人,对刘备对蜀汉的确忠心不二。即便是诸葛亮突然病死五丈原,杨仪百般刁难的情况下,魏延虽然做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但是,自始自终他没有投靠魏国的事来。最后,以叛国罪被杀,地下有知,他肯定不会暝目的。
魏延被杀,对于蜀汉来说,或许,是件置得庆幸的事。
魏延是刘备发现并提拔的将军,所以,他只服刘备一人。对于后来的实际当家人,他心中并不服气,常有怨言。<<三国志>>记载:延常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亊实果真如此吗?非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后来,又假节,进封南郑侯。可见,诸葛亮对他还是相当重用的。
也就是说,魏延并无多大的大局观,他注重的只是个人才华的展现。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太严重。
魏延有谋略,汉中在他镇守期间的确相安无事,但是,这也只是说明,他是个称职的汉中太守。
<<三国志>>记载:廷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之。对于一个有谋略,勇猛过人,众人又敬而远之的又无人能管束的魏延,在没有了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是怎样一种存在呢?说他是一颗不是魏国人埋下的定时炸弹不为过吧。虽然,它爆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蜀汉。一但,这颗炸弹有朝一日爆了,又有谁能消处他留下的乱根呢?恐怕蜀汉没有此类人物吧!
基于此,他的死,对于蜀汉来说,或许是件置得庆幸的事。这种说法,对于魏延来说可能有点不公,但事实的确如此。
魏延必死。
当然是巨大损失。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后出师表》
虽然《后出师表》未必是诸葛亮所著,但这段话还是能反映历史现实的。蜀汉仅仅据有益州之地,地方小,人就少,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就不容易出优秀顶级的人才。加上益州在当时科教比较落后,和中原相比有很大差距,让这种情况愈显严重。所以,对蜀汉来说,任何一个用得上的人,都是且用且珍惜的。更何况是魏延这种有能力的老臣子,更是买少见少,他和杨仪内斗致死,对蜀汉而言绝对是巨大损失。
有些人因为魏延子午谷之策不被采纳,就觉得魏延不受重用,其实不然。魏延和杨仪,两个人水火不容,诸葛亮在,他俩能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诸葛一去世,两人就火拼到死。这事,孙权也有评价:
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诸葛亮费尽心血地维护蜀汉政权,在于任何细微之处。魏延和杨仪在诸葛亮死后相继殒命,既是一种肉眼可见的人才损失,更是对蜀汉注定不可逃脱的衰落暗示:诸葛亮死了,那个唯一能苦苦维系蜀汉政权的人死了。这个国家,将要不行了。
很大的损失,诸葛亮死的时候,蜀国已经人才凋零,只有姜维,王平可以一战,魏延有勇有谋,子午谷奇袭即可看出,吴国吕蒙死后几乎也无可用之战将,若魏延活着,可图荆州,可伐魏。。。不至于姜维九次“北伐失败”
预示蜀快完蛋了。
回答问题之前,先分享一个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你知道这句俗语的来历吗?严格地说,就是魏延死了以后。
若魏延在,也不会有这句俗语。
魏延,是仅次于蜀国五虎将的大将,武艺高强,颇有谋略。
他原是荆州刘表帐下的大将,自降刘备之后,深得刘备的信任与赏识,屡立战功,斩将无数,担任汉中太守十余年,北拒曹魏,确保蜀国北部安全。
自蜀国五虎将去世以后,魏延已经是蜀国第一大将,随诸葛亮多次兵伐魏国。
诸葛亮第一次兵伐中原的时候,魏延曾献奇招,愿带一支精兵出子午谷,与诸葛亮两路夹击魏兵。可惜,诸葛亮认为此计太冒险,没有采纳。后来,经过验证,魏延此计甚妙,好计策也。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留下遗计,斩了反叛的魏延。自此,蜀国再无魏国忌惮的大将。
魏延之死,对魏国损失是非常大的,真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