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响极为巨大。



  • 首先,从大中华角度。



我们在失去西域上千年后,重新拥有了这块幅原辽阔资源丰富的土地。这一次的拥有,同唐汉时期的羁縻制度不同。它是真正的拥有,是建省,同内地完全同质化的建制。清廷从内地大量移地,更充实了这一地区。

(图:准噶尔汗国示意图)


  • 其次,从清廷角度,准噶尔汗国也非死不可,双方没有共存的基础,只能你死我活。



因为清廷的立国之本,就是“满蒙一体"。

满人在征服漠南漠北蒙古后,林丹汗之子献上元朝的传国玉玺。皇太极于是在崇德元年4月11日称帝,并兼任蒙古大汗。

皇太级接受蒙古和满人贵族的共同朝拜。也就是说,皇太极不仅是满人的王,也是蒙古人的王。

为巩固满蒙关系,双方长期联姻。皇族之女远赴蒙古苦寒之地嫁给蒙古王爷,清廷皇族也常娶蒙古黄金家族的女儿为妻。

满清只有二十万满人八旗军,如果没有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以降清的明军为主体)辅佐,满清根本无力在中原立足。所以,满清绝不允许失去蒙古八旗。

但准噶尔汗国的志向,就是想效仿成吉思汗,统一整个蒙古,包括满清控制的漠南漠北蒙古。

(图:清廷和汗国的血腥战争)

假如这两个地区没了,就等于蒙古八旗的老窝被端了。那么,蒙古八旗或者一轰而散,或者投降准噶尔国,掉转枪头来对付清廷。

那汉八旗的忠诚也可能在这时候出问题。清廷如何在中原立足,是个问题。恐怕连自己老家东北都保不住了,要么退到西伯利亚,要么臣服于蒙古或中原。

所以,清廷必须灭掉准噶尔国。



  • 最后,没有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就难谈“康乾盛世”



对于准噶尔汗国持续的挑衅,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廷用了整整70年,花了祖孙三代的时间同准噶尔汗国缠斗。不灭掉准噶尔汗国,决不收兵!

灭掉准噶尔汗国还有另一现实意义,那就是可以把准噶尔故地作为和野心勃勃的沙俄间的一道屏障和缓冲,以保护帝国核心区。

沙俄与清帝国的冲突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而暂告一段落。由于深陷于欧洲战场的泥潭,沙俄乃向准噶尔汗国提供大量先进火器,给清军巨大杀伤。让清廷和准噶尔自相残杀,以保证沙俄后方安全。

准噶尔部原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后逐渐成为漠西蒙古的领导者,建立汗国。全盛时期,准噶尔汗国面积达到七百万平方公里,超过当时全球绝大部分国家。

(图:噶尔丹影视形象)

一代强人噶尔丹即准噶尔汗位后,不仅征服了中亚各国,而且从西到东,又击溃了漠南漠北蒙古,直打到离北京仅两三百公里的乌兰布通。以至京师震动,康熙宣布在北京实行全城戒严。自己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发生激战。噶尔丹败。

但不久,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布坦抄了噶尔丹的后路,在后方登上汗位。噶尔丹腹背受敌。在同清军进行两次大决斗后,噶尔丹进退不能,被活活困死。

然而,得到沙俄火器帮助的策妄阿拉布坦更加强悍。雍正九年,清廷大败,由傅尔丹率领的一支精锐部队被准噶尔全歼,六万人几乎无一生还。

雍正不得不和策妄签署和平协议,四年后在抑郁中去世。

蒙古民族传统的强悍战斗力,加上沙俄的火器支援,让拥有庞大军队的清廷,受尽挫折。

但准噶尔汗国的内乱,给了之后的乾隆帝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策妄之孙达尔齐,同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发生火拼。

乾隆遂主动出击,以倾国之力,把准噶尔汗国连窝端掉,并斩草除根。

(图:清廷平定准噶尔示意图)


  • 结语



乾隆把灭准噶尔汗国作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得意非凡。

这确是乾隆〝十全武功〞中成色最足的,亦是乾隆送给中华民族的重要礼物。西域在离开中原千年后,重新回到中华民族大家庭。

准噶尔灭国后,流亡沙俄的土尔扈特部,听说准噶尔被灭后空出大量草场,于是向乾隆请求回归故土。

这场史诗般的回家之路,土尔扈特部冲破沙俄重重阻挠,九死一生,回到故土,又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胁的爱国颂歌。

晚清时期的沙俄,妄图一点一点地吞食新疆地区,从帕米尔高原到伊犁。正是因为准噶尔汗国故地极为广阔,作为守护中华民族核心区的屏障,提供了巨大的纵深。

从这个角度,也可见消灭准噶汗国的历史意义。

最佳贡献者
2

没有意义,因为清朝对准噶尔不是平定,而是灭国!


作为一度争霸西域的草原帝国,准噶尔汗国一直以来都是后人争论不休的存在。

很多人认为,准噶尔汗国的祖先是漠西蒙古四部的一部分,而漠西蒙古在明清交际之前与漠北和漠南蒙古统称为蒙古。因为在明朝末期皇太极成功降服了漠南蒙古,而漠南蒙古又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某种程度上就是蒙古的代表,再加上1635年漠南蒙古臣服后金后,漠西和漠北蒙古也对后金进行了九白之贡,后金成为漠西蒙古名义上的宗主。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当然是平叛。

但问题是,朝鲜、日本以及安南也曾向中原王朝进贡,再加上今天的蒙古也早已剥离,所以无论用“自古以来”还是“传统宗藩”关系,都无法将准噶尔汗国作为清朝的“游子”。

而且从准噶尔汗国本身来讲,它不仅实力强大,而且有强大的制造业,与沙俄保持着密切联系,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游牧部落,早已是一个有着近代特征的国家,具备和清朝一样的中央集权机器。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两国的战争不会因为所谓的战争性质而有所不同,从清朝与准噶尔交手的那一刻开始,对于双方而言战争就只剩下一个结果,那就是: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而经过70年的搏杀,清朝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1755年,准噶尔因天花而内乱不止,乾隆皇帝趁势出兵,在1757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随后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于1759年彻底平定天山南北。

那么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到底有哪些历史意义呢?在静夜史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底定西域,二是确立东亚霸权。

清朝消灭整个汗国,绝不仅仅消除了西北部的心腹大患,更重新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虽然从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新疆就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这是我们“自古以来”的最初依据。

但问题是从西汉到清朝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治时间却短得可怜,除了两汉魏晋,就只剩下隋唐;而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盛极而衰,对西域的统治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安西四镇最终也落入吐蕃之手;元朝统一华夏后,虽然重新将新疆纳入版图,但很快就成为察合台汗国的领地,直到1759年清朝平定天山南北,这里才再度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而此时已经是18世纪,1649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带来的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早已形成,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有了法理依据。随后经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新疆终于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除了消灭边患统一西北,消灭准噶尔汗国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确立了清朝在东亚乃至中亚的霸权。

众所周知,沙俄自15世纪崛起后便疯狂地向外扩张,并在17世纪鲸吞了西伯利亚。而此时的清朝也在猛烈地开疆拓土,所以两大帝国必然产生剧烈冲突,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从雅克萨之战开始,虽然清俄两国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但沙俄始终贼心不死,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勾结准噶尔汗国疯狂入侵漠北蒙古,直到1691年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将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1727年清朝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两国的中段边界,从此清朝与沙俄的博弈点再度西移,准噶尔汗国自然首当其冲。

对于沙俄而言,如果能够消灭准噶尔汗国,不仅可以占据整个西域,并严重威胁青藏高原,为南下印度洋提供绝佳跳板;更能一路向东蚕食蒙古区域,对清朝形成居高临下的压迫态势,“黄俄罗斯”计划将提前100多年上演。

所以清朝审时度势迅速出击,在清俄争夺中夺得了先手,最终成为新疆的控制者,粉碎了沙俄的狼子野心,为保护蒙古和青藏高原前出中亚都提供了可能。

而失去机遇的沙俄只能等100多年后卷土重来。

所以,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意义重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3

清代有一场战争,耗时70多年,历经三代帝王的努力,这就是准清战争,是清朝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


那么为何清朝一定要灭了准噶尔呢?国与国之间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利益冲突,满清与蒙古之间建立了满蒙联姻,目的就是为了拉拢蒙古诸部,建立蒙八旗,扩大基本盘,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消除游牧民族的威胁。但是葛尔丹统一漠西蒙古卫拉特诸部之后,逐渐野心膨胀,希望重现其祖先成吉思汗的荣光,如果准噶尔一统蒙古,这就严重损害了大清的利益,所以清朝才会用三代人的时间去灭了准噶尔。



满蒙联姻是清代立国根本,是不允许任何人挑战的“逆鳞”,可以说清准战争,是大清帝国不得不做的立国之战,如果对决失败,满清必然江山不稳,只要让准噶尔站稳脚跟,大清帝国版图必然缩水。

康雍乾三代对西北用兵将近七十余年,目的就是为了使西北各部落保持稳定均势的状态,这也让清代前期国内局势比较平稳,有利于经济的复苏,是一种积极的国家政策,到了乾隆时期准噶尔逐渐走向衰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乾隆帝一举拿下准噶尔汗国,成就其“十全武功”,清代不同于以往中原王朝,它们更加主动也有意愿和能力去彻底控制游牧地区。



格登山之战彻底屠灭准格尔部之后,占领了整个伊犁河谷,清廷发现此地居然土地丰沃、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简直就是农耕的绝佳之地,为了再此地经营,清廷设立伊犁将军,乾隆帝亲自命名“新疆”。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此前经营西域都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是自乾隆时期拿下伊犁河谷之后,中原王朝终于找到一块在经济上可以自给自足、稳定发展,在军事上易守难攻的完美基地,从此经营新疆成为中原王朝的基本政策,也为发展新疆打下基础。

4

言简意赅的讲几条,清朝统一准噶尔之前,新疆地区还是封建领主的世袭制,也叫“伯克制”,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实行各级行政、军事管理合一的军府制,由中央直接委派任命,在政治和军事上使新疆和中原紧密结合为一体,说得再直观一点,清亡时蒙古能独立,但新疆就不闹独立,这和清统治者对新疆措施密不可分。

图为新疆和布县的准噶尔汗城堡遗址。

清朝平定准噶尔后,在伊利置将军府,将军、都统、参赞等全由朝廷委派,清军陆续调入大批绿营、八旗等部队,换防当地的土军,并为永久性的常年驻军,允许士兵携家眷,开发屯田,推广到全疆,解决了军队粮饷问题,在农牧结合的推广下,加强了对西边边防的巩固,抵御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没有清政府对新疆地区成功的军事管理制度,新疆面对沙俄,很危险。

图为鼎盛时期准噶尔帝国势力范围。

经济融合,在新疆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大批汉人移居新疆,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以新型的农业和当地畜牧业结合,改变了新疆地区农业技术落后的现状,加强了各族百姓的融合团结,再兴办官学、推行教育,改变新疆落后文化面貌,从经济上和文化上拉近了新疆各族和内地汉人的交流,使其心向内地,而不是磨刀霍霍的红毛子。

图为新疆伊犁将军府。

清朝在准噶尔部游牧区大量筑城,伊犁九城,肇丰城、绥靖城、塔城、迪化城、惠宁城等,成为天山南北路的交通和贸易枢纽,一改新疆落后荒漠现状,使其成为富甲关外的重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的壮举,没有清政府对新疆的投入与经营,新疆的焕然一新,已经在沙俄生活100多年的土尔扈特人怎肯回归。

5

这个肯定有意义的,清朝历经70年,才最终把准噶尔汗国灭掉,这可以说是清朝获得庞大领土的最后一战。准噶尔,作为漠西蒙古四大部落之一,在他崛起时,统治了庞大的西域地区,之后还不断东扩,对漠北蒙古实行入侵占领,这个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漠南蒙古,甚至威胁到北京。

准噶尔汗国对清朝的中央集权产生威胁,在军事上,清朝也和准噶尔处于敌对状态。其中,沙俄对准噶尔汗国的插手和扶持,让准噶尔更加有恃无恐。在乾隆时期,准噶尔汗国内部发生内乱,清朝又处于强盛时期,乾隆皇帝看准时机,一举出兵,拿下准噶尔汗国,至此,清朝终于把西域纳入到版图内。而清朝灭掉准噶尔汗国,统治西域,这个意义可大了。

首先是领土的完整,当时的新疆面积更是高达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如果没有新疆,中国的领土是不完整的。因此,灭掉准噶尔,也是维护中国版图主权的完整必要性。而为了稳固局面,清朝对新疆的开发,投入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对稳定边疆做出了许多贡献。

其次是战略的需要,清朝不希望同时面对沙俄和准噶尔汗国,尤其是准噶尔汗国充当沙俄的棋子,时刻骚扰清朝。不消灭准噶尔汗国,清朝统治的边疆地区,始终无法获得安宁。对于有战略目光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来说,不会放任准噶尔汗国的挑衅的,必要的时候,出兵攻打拿下。

最后是加强了边疆各民族的融合,新疆地区,民族众多,准噶尔统治时期,带有很强的压迫性。清朝统治之后,改善这里少数民族的问题,使得尖锐民族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才能更好的,发展新疆的经济。平定准噶尔汗国,维护了和祖国的统一,也反对民族的分裂,这是正义之战,也是民心所向。

对历史而言,在统一准噶尔之战时,它是功在千秋的,没有灭掉准噶尔,统一新疆,也就没有今天的新疆。这才是平定准噶尔,历史上最大的意义。没有领土,一切都是假的,想要复兴,庞大的领土,才是最基本的基础。

6

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经70余年,平定了准噶尔叛乱,确实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虽然国人对于清朝诟病不少,特别是晚清以来的屈辱历史更是让国人气到爆炸,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对于中国现代版图的奠定还有积极意义的。民国时期,外蒙古的王公贵族在沙俄的撺掇下最终走向了独立,而新疆却没有,这就是清朝平定准噶尔的意义之所在。

对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来说,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平定准噶尔汗国,并不是想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点啥,而是处于两个很直观的考虑:一是面子,二是安全。

清朝喜欢做面子工程,特别是乾隆,这个就没啥好说的。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有样学样搞了一个六巡江南,至于说有多大的意义吧,恐怕是没有的,顶多就是给后世的文人骚客和影视编剧留下点创作的灵感罢了。除了六下江南,清缅战争也是一次典型的面子工程。

准噶尔作为蒙古的一支,逐渐强大起来后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这个时候清朝自然是坐不住了。虽然说清朝统治者表面上把蒙古人当成兄弟共治天下,但实际上早就把蒙古部落看成自己的小弟,要不然蒙古的大汗又岂会由清朝皇帝兼任?眼瞅着蒙古人的准噶尔壮大,自称为大汗还在跟清朝抢地盘,这明显是不把清朝放在眼里啊,清朝统治者自然是不能容忍的,必须要全力剿灭。

当然,面子固然重要,但是这还不是清朝统治者与准噶尔之间不死不休的主要原因。真正让清朝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剿灭准噶尔的理由,正是因为准噶尔已经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了。

康雍乾时期,当时是三大帝国并立。不断扩张的沙俄,新近崛起的准噶尔,以及清朝。问题在于沙俄也好,准噶尔也罢,都对清朝有点想法,不断的蚕食蒙古地区。当时的沙俄还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通过不断威逼利诱和各种渗透来控制边缘地区的蒙古部落,清朝并不是很在意。但准噶尔就不一样了,完全就是大举入侵蒙古各部落,这就让清朝统治者有点不安心了。一旦准噶尔彻底控制了蒙古高原,那清王朝的首都直接就暴露在准噶尔的铁蹄之下,蒙古人的骑兵一个奔袭,清朝搞不好就没了。毕竟,清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很容易丧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准噶尔除了对蒙古草原的窥视之外,对于当时的青藏地区也是虎视眈眈。在控制新疆之后,准噶尔的大军就将矛头指向了西藏,一度占领了拉萨。这对于清朝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唐朝时期的吐蕃正是以西藏为大本营,一路南下至河西走廊,对唐朝的统治形成。

所以,在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之后,清朝统治者必然是全力以赴。

在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后,乾隆放弃了过去的羁縻制度,设置伊犁将军直接统辖新疆,历史第一次将新疆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管辖下来,为后来的左宗棠收复新疆设置新疆省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新疆是中国一部分的法理依据。

7

自从元朝灭亡,蒙古退出中原之后,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这之后,仅有的两次接近完成整个草原统一的机会,一次是瓦剌在也先时期一度接近完成统一,并且在土木堡之战中击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但次年就因为内乱而崩溃了;另外一次就是在葛尔丹时期的准格尔,接近完成草原地区的统一,并主动进攻清朝,发生了乌兰布通之战。

但准格尔在蒙古内部来说,本身只是旁支,并不是主流,也没有成吉思汗的血统。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过程中,征服了准格尔的祖先,当时还叫外亦喇剔,意思是林木中的百姓,意思就是说,这些人生活在森林里,和之前在草原上游牧的蒙古其它部族是不同的。在蒙古帝国分裂之后,瓦剌虽然也被视为蒙古余部,但实际上和东方的喀尔喀或者其他部族是不同的,也就是传统上说的西蒙古。

在明朝时期,瓦剌崛起了一次,也就是在也先的那次,但也先本人只是称太师,并没有称汗,俘虏明英宗之后的第二年,也先废黜成吉思汗后人的傀儡大汗,自己称汗,一度自称天圣可汗,这就是在明朝的一些文献中出现过的大元田盛可汗,并且用这个名义和明朝有过文书往来。但为期很短就被推翻了,蒙古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瓦剌自己也退回到了西蒙古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一带。


到女真再次崛起之后,努尔哈赤时期打通了东北与蒙古草原的联系,到皇太极时期就完成了对东部蒙古的征服,并且名义上喀尔喀部也向清朝称臣了。这时候的瓦剌四部中,和硕特部被迫迁往青海,土尔扈特远走伏尔加河流域,杜尔伯特部被准格尔吸收,实际上只剩下了准格尔部,但准格尔与清朝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明确,名义上也曾遣使和清朝称臣纳贡,但实际上处于不明确的状态。

游牧民族能够长期在中亚和西伯利亚以至于现在的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之间来回游动,最远甚至可以到达东欧的草原,成为所谓的亚欧大陆内部的流动力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周边除了中原地区之外,没有其它比较强大的的势力能够威胁到他们,中原强大的时候他们西迁或者北迁,中原衰弱的时候他们内迁,向长城线迫近,乃至寻找机会进入中原地区。

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准格尔面临的局面就比较糟糕了,一边是正在逐步稳定下来的清朝,另一边是已经吞并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沙俄。这就意味着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了,要么被沙俄吞并,要么被清朝纳入版图,已经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而且,沙俄一度企图向准格尔征税,将准格尔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但被准格尔所拒绝。


但在清朝与准格尔长达百年的拉锯过程中,先主动进攻的一方并不是清朝,而是准格尔。也就是在葛尔丹时期,几乎要完成草原地区的统一,于是主动向北京方向进攻,与清朝发生了乌兰布通之战。清朝在此战中击败准格尔之后,清朝也曾三路分兵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几年后准格尔再次发生内乱,葛尔丹兵败身死,策妄阿拉布坦上台,准格尔基本上只在西蒙古地区活动,没有再向东进攻。

之后准格尔处于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强盛期,在雍正和乾隆前期都没有再与清朝发生正面冲突,但准格尔在中亚地区继续扩张,巩固自己的统治。比如准格尔越过天山,进入南疆,并且将一部分畏吾尔人抓到伊犁河谷,为他们种粮食,一直到清朝平定准格尔之后,这些畏吾尔人才被放回到南疆去,这些人中就包括后来发动叛乱的大小和卓。此外,准格尔还派兵从阿里地区长途跋涉,入侵了西藏,领兵的就是准格尔名将大策凌敦多布。

准格尔自身也没有摆脱草原游牧政权的传统困境,也就是因为缺乏稳定的继承制度,导致继承人越来越多,不断的发生叛乱和分裂。最后,争夺王位失败的阿睦尔撒纳率领一部分准格尔人,引导清军消灭了准格尔。之后,阿睦尔撒纳又发动叛乱,企图将清军驱逐出去,清朝再次出兵打击,最终完成了对准格尔的平定,同时也将西蒙古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传统上的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也是在这时候被清朝纳入版图。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清朝经过长达百年的拉锯,最终将准格尔平定,那么准格尔最终就很有可能会被沙俄所消灭,新疆也就有可能会脱离中国。在准格尔强大的时候,沙俄并没有下决心进行征服,而准格尔的衰落是在所难免的,“胡虏无百年之运”,一旦准格尔衰落,沙俄就可能会趁机扩张。在准格尔衰落之后,清朝及时做出了反应,才将新疆保留在了中国的版图之内。

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关于亚欧大陆的地缘战略的讨论中,中亚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用麦金德的话说就是,谁能占据中亚,谁就能够占据欧亚大陆,谁能占据欧亚大陆,谁就能称霸世界。在欧洲进入近代之后,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就在逐步被压缩,直到最后分别被纳入各个帝国的版图之中,而准格尔正是最后一个被征服的游牧政权,又恰好处在欧亚大陆的核心位置。在这之后,游牧王朝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日本学者宫胁淳子把准格尔称为最后的游牧帝国。

8

明末清初,在我国西北居住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在今蒙古国一带;漠西厄鲁特蒙古,在今新疆北部。

当时漠北蒙古分成三部:土谢图部,居住在土拉河流域;车臣部,居住在克鲁伦河流域;札萨克图部,居住在杭爱山西麓。

漠西厄鲁特蒙古是明代瓦剌的后裔。明末清初分成四部:和硕特部,十六世纪居住在乌鲁木齐一带,十七世纪初迁往青海;准噶尔部,居住在伊犁河流域;土尔扈特部,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塔城)一带;杜尔伯特部,居住在额尔齐斯河流域。

明朝崇祯年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之父)处的不和谐,带领部众离开了塔尔巴哈台(塔城),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北与沙俄为邻。

1637年,和硕特部顾实汗遣使向清朝进贡,这是厄鲁特蒙古臣服清朝的开始。1646年,顾实汗奉表进贡,受到清政府的赏赐,并被命令管辖厄鲁特诸部。

康熙时厄鲁特的准噶尔部上层发生权力斗争,1671年噶尔丹获胜,自立为准噶尔汗。不久又先后吞并了厄鲁特各部,并“南摧回部城郭”占领南疆,噶尔丹还妄图统一蒙古诸部,进尔占领中原,恢复蒙古的统治。

1688年,噶尔丹出兵打败喀尔喀诸部,喀尔喀的宗教首领大喇嘛哲布尊丹巴率部南投清朝,被清政府安置在科尔沁草原游牧,并责令噶尔丹罢兵,归还喀尔喀牧地。噶尔丹不但不听,反而加强了攻势,1690年打到内蒙乌珠穆沁境,南距北京仅九百里,清朝大为震动。

清朝这时在汉族地区的统治,比较稳固,康熙帝遂下决心平叛,经1690年、1696年、1697年三次亲征,大败噶尔丹军。准噶尔上层发生了分裂,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据伊犁,派人到北京,与清政府约定夹攻噶尔丹。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

噶尔丹失败后,喀尔喀各部回到原来的牧场,接受了清朝的册封。

1697年,噶尔丹自杀后,策妄阿拉布坦又改变了对清政府的态度,继续与清政府为敌。1717年又率兵攻入西藏。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率领各部,坚持敌对清朝的立场。1729年,清军开始进攻噶尔丹策零。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准噶尔上层发生内讧,1754年,阿睦尔撒纳和另外一些准噶尔部将领降清,第二年准噶尔老巢伊犁被清军攻克。不久,阿睦尔撒纳再度叛清,由于不得人心,1757年被清军打败,逃入沙俄,并最终死在沙俄。1758年,准噶尔的叛乱被彻底平息。此后,清政府设置了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的军政事务。派遣都统驻迪化(乌鲁木齐),在巴里坤设镇西府。这些机构的设置,稳定了边防和国家的统一。

1771年5月,远离祖国一百余年的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整个漠西蒙古再次统一在清政府统治之下。

平定准噶尔汗国,使得自“安史之乱”之后丢失近千年的西域地区重回中华大地,不仅增加了广阔的土地,又增加了国家的防御纵深,对国家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9

简单的说,一维护了中华大一统,西域或者后来叫新疆,回归中华,为什么说回归了,因为新疆自从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对新疆(西域),基本没有真正意义统治,西域在元朝是大元帝国疆域,但因为元朝内部统治能力和内部斗争分裂,元朝没有形成有效统治,明朝更别提,最多也是关西7卫,影响力也不大,要知道清朝可是直接用100年战争武力彻底平定西域,直接任命官员,有效一级统治,我们说今天新疆是中国领土,清朝统治,是最直接证明,这个时候有喷子说,西域在汉朝 唐朝都统治过,但是要明白,统治管理一个地方,要连续,一旦中断,就像今天台湾,现在台湾自1949年,到现在走几个台湾省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可清朝平定西域和左公收复新疆,新疆大部分时间一直在清朝管理下,这一点就可以说明,清朝武力值远在明朝之上,

10

大一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