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信是个谜。历史上所有的大军事家要么出生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要么有一个了不起的师傅。但是韩信却出生在一个苦难的平民之家,也从来不知道他跟着哪个人学过本事。

(韩信)

当他进入我们视野的时候,他全身都是苦难,要么爹娘死了,连埋的地方都找不到;要么去别人那里蹭饭,别人不给他吃;要么别人嘲笑他挂一把宝剑在屁股上装逼,让他从胯下钻过去;要么他四处找工作,没有人把他瞧上眼。总之,说到韩信的早年,满满都是泪!

但是,当韩信在刘邦那儿被封为大将以后,他的战略战术,他的排兵布阵,他的那些仗,都让天下人吃惊。他不但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甚至还直接把当时最强悍的巨无霸项羽摁倒在地,让项羽心服口服地自杀。

那么,韩信究竟从哪儿学到了这么大的本事呢?有没有师傅呢?也许有那么一个隐士,曾教过韩信本事。但是,因为韩信从来没对别人说过,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韩信不像有师傅,他应该是看过一些兵书,然后凭着他过人的理解能力和天才的禀赋,自己融会贯通,最终实现了无师自通。

仔细分析韩信的军事思想,可以看出,他是博采众长,同时又能深悟打仗精髓的。为什么说他博采众长呢?

(胯下之辱)

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所谓战争,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人数不会很多,类似于械斗。二是打仗讲规矩,要师出有名,还要等量比拼。三是主要靠勇敢和力量,不讲阴谋。

但是当出现了孙武、吴起、孙膑这样一些军事家后,谋略就空前地重要起来,而且常常成为战争的决定性的力量。看孙膑和庞涓打仗,取巧的孙膑,怎么把强大的庞涓逗得团团转,我们就明白了。

韩信的军事思想,是既有春秋战国早期的讲纪律讲规矩拼勇力的打法,又有讲谋略的打法。比如他的背水一战,就是要激发士兵的勇敢,和项羽的破釜沉舟差不多。又比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又是械斗中以多打少的方式。再比如他的暗度陈仓,就是谋略家“兵不厌诈”的做法。再比如他的四面楚歌,又符合孙武等人“攻心为上”的思想。总之,韩信是一个集大成者。

(四面楚歌)

韩信除了是个集大成者外,他还深得打仗精髓。打仗精髓是什么,就是无套路,无招胜有招。赵括学兵书学得最好,套路最多,最终却打败了。韩信基本上没有套路,怎么好就怎么来,这就是最纯粹的最天才的军事家的做法。

除此外,我为何还说韩信没有师傅呢?因为他并没有留下什么作品。孙武、吴起、孙膑都有作品留下来,他这个了不起的军事家却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呢?并非他不识字,我觉得应该就是他没有系统的理论训练,而纯粹凭感觉,所以也总结不出来。

最佳贡献者
2

在谈韩信之前,我们先来谈一个问题:名将是怎么炼成的?

想成为名将,正常人的第一步,就是苦读兵书。在韩信之前出版的兵法就有不少,比如姜太公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穰且兵法,外加秦国的尉缭子兵法。读了之后就是悟出其中的精要。

兵法是死的,战争是活的。这就是常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本身就是博弈的产物,你水平高,就会逼你的对手水平提高。不学习不进步,马上就会落后。

成为名将的第二步就是实战,在这方面,赵国的赵括小朋友就比较吃亏。基本上所有的名将都是从打败仗开始的,然后经过不停的总结提升,最后慢慢开始打胜仗。然后再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打法,成为名将。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是用时间和战士的生命来喂养出来的,赵括平时没有打仗的机会,只打了一次,就大败,然后死掉了。

这也关系到一个重点,想成为名将,要命够好,总也打不死。死了就没有机会成为名将了,道理我不说,你也懂的。

成为名将的第三步,就是冷静无情。局势 有利时,就让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限,尽量消灭敌人的全部,让对手永远翻身不得。当局势不利时,就要组织有计划的撤退,尽量减少损失;这中间肯定会有一些人因掩护大部队退却而牺牲,要下得去狠心牺牲一个局部,保全整体。名将打仗永远时胜时大胜,败时不大败,就有重新打胜的机会。需要杀人立威时,毫不手软,那怕是自己亲属。所谓慈不掌兵就是这个道理。冷静就是能识破敌人的计谋,不冲昏头脑,不感情用事。

成为名将的第四步,就是好好练兵。只有兵强,才能打胜,可以以少胜多。李宗仁说过台儿庄会战,就是包围战,把日本人围起来打。说起来简单,打起来就难。如果你的兵不够强,敌人打开一个口子,跑了,就实现不了了。所以曾国藩就十分重视练兵,然后才是结死寨,打硬仗。其中的要点,要站在不败的前提下去打胜仗。

成为名将的第五步,就是会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敌人的优势劣势要搞明白,然后制定战略,也就是整体怎么打。接下来是战术,如何避免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敌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

在成为名将的路上,一要自己有天份,二要有好运气,三要处处学习,向敌人学,向战友学。名将很少,不努力绝对没机会。

以上是成为名将的基本路线,还有一条非常规路线。

就是有人天生就能打,比如霍去病,再比如李云龙。

应该说韩信也是这一类型,再加上韩信有更好的优势。就是韩信是贵族出身,有人会问,有证据吗?

当然有,在春秋战国,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佩剑的,除非是贵族大夫士族。

因此佩剑的韩信,从小肯定是贵族,从小就能学到兵法,就听长辈讲过长平之战等战国经·典战例。只是因为是六国的后人,秦国统一天下后,就败落了。这也是韩信参加反秦的原因之一,要复国灭秦报仇。

战争从来不是几个大将之间的厮杀,而是合理运用自己的优势去限制对方优势后的游戏。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纯属搞笑,如果你信了,就上当了。

韩信正是靠这个条件,外加上上边的五级晋升之路,一步步走上了名将之路。

韩信的老师是谁?

这一点也不重要。为什么呢?

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会有好的,有差的。

好苗子,好学生,才最重要。只要你有名将的潜质,你是人才,不管把你放在多差的环境中,你都能脱颖而出。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你是名将,你要打败所有对手,走上最后的荣耀,这是必走的路,没有其它选择。

韩信的老师,不可能只是一个人。学习就是要向老师学,向战友学,向长官学,向敌人学。学别人的东西,走敌人的路,让敌人无路可走。从这方面看,强大不可一世的项羽也应该是韩信的老师,因为项羽一个人的强大从来就不是什么强大,而项家军的强大才是胜利的保障。

名将从来是踏着敌人和自己人的鲜血成长起来的,站在所有人肩膀上才能达到顶峰。

韩信就是这么炼成的!

3

谢邀,好像并没有关于韩信师傅的记载和传说,这个问题回答不了。不管关于韩信本人还是可以说说的。韩信被称为兵家之仙足以说明他的能力。就古代将领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兵法派,一种是勇战派,不巧的是这两种派别达到登峰造极境地的两个人正好就在同一个年代,就是楚汉争鼎的时候。项羽就是勇战派的了,可以说他把“勇”字发挥到了极致,历史上再无出其右者,一个勇字当先,连带着手下士兵士气锋锐难当,当时真的是无敌的存在,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另一个就是韩信了,全是兵法派的代表了,历史上也几乎没有能与之比肩的了。大家都知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是其中不是这么简单的,士兵越多,管理操控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几十万一百万的大军,即使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也做不到如臂指使,但是韩信却能如鱼得水,这是一种恐怖的能力,所以项羽输了。韩信这个人其实细细思索,你会发现他是一个BUG般的人物,项羽已经是相当牛的人物了,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霸王之姿,能灭掉秦朝,被天下共尊霸王,无人敢不服。但是当他面对韩信以后,几乎是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可见韩信之恐怖。不过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是政治白痴,不然就没刘邦什么事了

4

一拍惊堂木,震醒梦中人!大家好,我是有书君。现在正临伏天将至,大家不要犯困。


今天有书君和大家来聊聊汉初三杰之一、初汉三将之首——韩信。



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未尝败绩,被后世誉为“兵仙、战神”。


但这样一位人物师从何方呢?是哪位世外高人能培养出如此勇猛精进的徒弟呢?我们不妨先从韩信的身世说起。


在早年时期韩信的生活条件很惨。他家涂四壁、缺吃少穿,靠着街毗邻居救济度日,自己老娘去世都没钱办丧事、买棺材,最后只能随便找了一处空地把母亲安葬了(韩信:孩儿不孝啊,还望母亲大人恕罪)。


他为人长得高大,喜欢佩戴刀剑到处闲逛,再加上性格自命不凡,让旁人看着很是不爽(韩信:你瞅啥?)


有一天,一个英壮屠户拦住他说:“你小子要真是个练家子,就一剑刺死我;如果只是胆小怕死的鼠辈,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看了看屠户(心想:不成!这家伙我打不过),伏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过去了。因为这个举动,更多的人认为他是装蒜,没有人看得起他。


后来项梁起兵反秦,韩信想去谋份差事儿,但他在营中默默无闻,犹如木桩一样的存在。项梁去世之后又被项羽接管,韩信开始初展头脚,给项羽贡献计策。但是因为之前给人留下的呆板形象太深刻,项羽并不采纳他的计策。



后来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跳槽到刘邦手下,并被重用,从此开启了开挂人生。



仅仅是被良主刺激了一下韩信就突然改变如此之大,令外人不免好奇在韩信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于韩信突然间的爆发也给不出明确答案。不过民间倒是流传着三种说法:


1、韩信的师傅可能是魏缭


魏缭在历史上不算出名,以前是秦国国尉,精通兵法,是一位军事家。后来因为秦始皇偏心眼儿,自己不受重用,便叛离了秦国,下落不明。



2、韩信的师傅是李左车


这个说法就不太靠谱了,因为任何史料也没有李左车和韩信之间有师徒关系的记载和佐证,而且李左车只是韩信的一个谋士而已。


3、韩信是自学成才


对于这个说法是最受大众认可的。因为韩信本身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奇才,自幼喜欢刀剑在身。仔细分析他后来的军事思想,可以看出他是集众家之所长。这就好比霍元甲的“迷踪拳”,没有固定套路,让对手无法破解。


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激发士兵们的勇气;他的“暗度陈仓”就是谋略家“兵不厌诈”的做法;他的“四面楚歌”又符合孙武的“攻心为上”思想,而且他敢直接在刘邦面前夸下“韩信领兵,多多益善”的海口。试问,哪个军事大家会深得如此广泛的打仗精髓呢?


另外韩信没有师傅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他没有留下任何独立作品。像古代军事家:孙武、孙膑、吴起等都有作品留史,韩信如此了不起的一个兵仙、战神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一定是因为他的兵法理论不成体系,纯粹靠领悟,所以总结不出来的原因。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5

谢邀!说到韩信,我就想到了跨下之辱,从这故事可以看出,韩信的忍劲和定力非一般人可比。另外,韩信曾到霸王手下干过,项羽看重的是五大三粗、能征善战的勇猛之人,他压根就没有看上秀里秀气、完全文弱书生形象的韩信,霸王的瞧不起,让韩信投奔了刘帮,由于韩信白面书生一个,又因为初来乍到,也没有得到刘帮的重用,于是就发生了萧何夜追韩信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战将靠的是勇武和胆量,而作为战神,靠的是自信和智慧。还有一个关于刘帮和韩信的故事,说有一次刘帮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大王可带10万兵,刘帮又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帮不服,韩信说,韩信能苹兵,大王能将将也。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韩信用兵布阵能力之强。因此,韩信的忍劲和定力,自信和智慧,兵法和布阵是韩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主要原因。至于他的师傅是谁,我认为没有必要搞清楚,虽然有时严师生高徒,但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谢谢!

6

每一个人都有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不一定每个人都上过学,小学老师多半忽略不计了。比如说,刘邦和卢綰是一起上过学的,但是他们的中小学老师叫啥名字,史记也没有记载。那么韩信的中小学在那上的,老师叫啥名字,这些都不知道也就不奇怪。

虽然韩信的父母早逝,但是韩信一定是上过学的。韩信出道之前,一是乞食于漂母,二是胯下之辱。当时的韩信是背着剑的,一身剑侠的打扮。漂母给了韩信饭食的之后,也教育了韩信几句。韩信胯下之辱的原因,就是韩信背着剑。这说明一个问题,韩信是崇尚剑侠之道的,胯下之辱后,韩信消失了很多年,他去干啥了?

刘邦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剑侠,刘邦的精神教父是信陵君。刘邦18岁时(前238年),就背着剑北上魏国追寻信陵君,可惜信陵君已经死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外黄招赘富户女婿,就扛起了信陵君的大旗,刘邦就追随到张耳的门下,成为一名剑侠,直到前224年秦军攻破大梁,秦始皇通缉张耳陈余,刘邦回到沛县老家。张耳就是刘邦的老师加朋友,刘邦称帝之后,把张耳封为王,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张耳的儿子。

韩信一定是有老师的,但是韩信一直不肯说老师是谁,肯定有难言之隐。韩信的老师一定是秦始皇通缉的要犯,陈胜吴广起义之前,韩信不能说出老师是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刘邦项羽灭秦之后,韩信仍然不告诉别人他的老师是谁就难于理解了。

韩信背剑受胯下之辱后,就消失了十多年,直到陈胜吴广起义。这十几年,韩信去了哪里?真的是一个密,一个背剑的韩信,不可能出去打工,漂母所言“大丈夫起码要养活自己,不能无所事事”。一个背剑的韩信,不可能打工当苦力,那么韩信一定是投到谁的门下,或者是那个高人看中了韩信,做了别人的弟子或者他人的门客。

那么韩信的师傅到底是谁呢?有人说,韩信的师傅是鬼谷子。冷清认为,这不可能,鬼谷子早韩信两百年,早死翘翘了。张耳陈余也不可能是韩信的师傅,因为刘邦在张耳处混了十几年,也不认识韩信。韩信的师父一定是兵家之祖。而秦末时期的兵家虽然很多,但是知名的兵家并不多。冷清个人觉得,韩信的师傅就是传说中的黄石公。

黄石公这个人,历史上是有记载的,那就是他传授给张良传说中的《黄石兵法》,其他的事情就一概不清楚了。黄石公这个人很神奇,他早就知道张良,特意设计了一场偶遇,并测试了张良,遂传授张良兵法。注意,只传兵法不收张良为徒,所以假设韩信被黄石公收为徒弟,张良也不可能认识韩信。并且,黄石公传张良兵法不图回报,也不期望留名来看,这个黄石公的确是把功名利禄看的很淡泊,他自己因为年龄关系也不想出山,但是,黄石公又不想把自己的本事荒废,所以必须找几个人来传授自己的学问,张良和韩信是黄石公看中的几个人里的佼佼者。

冷清个人认为,韩信的师傅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黄石公,黄石公不让韩信说出自己,韩信自然也就不说了。而且,黄石公也并非是他的真名字,也许这位高人,告诉张良叫黄石公;他告诉韩信叫王石公,也未可知呀。

7

司马迁的淮阴侯列传无有记载韩信的师傅是谁。加之秦末至今已约二千多年无从查考。就说当代的十大元帅,十大将的师傅们都有哪些呢?近看央视四套的战将韩先楚,一个农民能到大兵团作战。我只能说他们的师傅是黃埔军校,和延安的抗大培养了众多的军事人才。也许韩信确是个天才军事家。

8

谢邀。韩信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他师从何人,无史可考。但他精谙兵法,却有史可证。破赵之后,众将不解,以为与兵法不合。韩信说,我的策略也来自法,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是你们没注意罢了。

攻战三秦以后,刘邦将军队分为二路,一路由他自己率领,去战项羽。一路由韩信和张耳率领,征伐各路诸侯。刘邦与项羽的争战中,屡吃败战。而韩信征伐诸侯之战,却所向披糜,短短数年间,韩,代,燕,魏,齐,赵,逐一翦灭。真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其中有三次战役最为精彩,一是声东击西破魏军,虏魏王豹,二是背水一战破赵军杀陈余,擒赵王,三是壅水淹破楚齐联军,,斩杀楚名将龙且。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韩信的所有胜仗,都是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情况下取得的。而且他的军队的精锐,曾二次被汉王强行调走。他就是带着被汉王挑剩下的几万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比他多两倍,三倍,甚或四倍的敌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他的卓越的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的结果。

千古之下,仰望夜空,我们是否还能望见那一颗闪亮的将星呢!

9


谢邀,韩信战无不胜是因为他具备四方面的能力。一是识大势,我一直认为他与刘邦的《汉中对》,远超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原因是诸葛亮只看到力量的均衡,而韩信看到了力量的消长。二是知地理,韩信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的特点,这在井陉之战和淹杀龙且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懂兵法。韩信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都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深谙兵法要义,在知己知彼基础上有备而战。四是通人性。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对手的性格硺磨得很透,善于抓住其性格弱点制服他们。二是善于倾听幕僚的意见,从善如流,而不刚愎自用。一个被逼钻人裤裆的流浪汉哪里来的这大本事呢?

按《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是个孤儿,父亲只字未提,母亲早卒。更谈不上什么师傅,按理说司马迁是到过韩信家乡,并拜个韩信母亲的坟头的,不会一点线索都没有吧。不提的原因可能是拿不准,或者是韩信母亲为保命而刻意隐瞒。从韩信的姓氏和早期行迹来看,很可能是韩国的流亡贵族。一是姓韩,很可能是王室成员。二佩剑,那时只有贵族才能配剑。秦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兵器铸十二铜人,韩信敢佩剑,有蔑视朝廷的意味。三亭长和漂母的态度,亭长留饭月余,可能不仅仅是慕其才,对他的出生多少知道点根柢,不然韩信葬母的那块地周边可置万家,没有亭长的关照恐怕得不到。漂母更直接的称其为王孙,多少有些来历。四是韩信用兵之时多引用兵书,多出自《孙子》这种书民间难得,王室却有收藏。据此推测,韩信很可能是秦灭韩时逃亡出来韩国王室成员,孤儿寡母,流落民间。就象汉文帝的母亲薄姬,也是魏国王室成员流落绍兴一样,逃到淮阴,因此,韩信的师傅不是别人,就是那位才得兼备的母亲,只可惜还没有等到告诉儿子生世的时机就亡故了。

10

韩信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为刘邦战胜项羽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却还是因为功高盖主的嫌疑被皇帝猜忌,被自己最相信的朋友设局陷害,最后被赐死。

他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他出身卑微,靠接受别人的接济为生。早期的他可谓是平淡无奇,就是社会最底层人士。早期,最著名还是属于胯下之辱,一名屠夫看他整日背着剑一副胸怀大志的样子,结果日子过得像个混混,故意刺激他,问韩信敢不敢拿剑杀他,不敢的话就乖乖地从他的胯下爬过。韩信思虑了一会,放下自己的剑,在众目睽睽之下爬过屠夫的裆下,引得路人的大笑。

之后,他也想找个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先选择投奔当时势力最为强盛的项羽。但是,项羽的帐下能臣众多,更何况项羽自己就是一个有用有谋的武将,项羽经常亲自挂兵出征并且能够娶得胜利,他在项羽这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才华。

在项羽这里一直郁郁无为,后来经自己的好友萧何介绍到刘邦帐下,终于在这里他开始自己开挂的征程。当时刘邦对他也是很不信任,戏问他能够执掌多少兵。他那时可谓是雄心壮志,豪迈道,多多益善。众所周知,数量越多的兵团越难掌控,一方面要考虑兵种的协调,另一方面要考虑各个兵团的优劣,是具有极高指挥才能的大元帅才能胜任的。

他一生最著名的一战就是围剿项羽的垓下之战。他被刘邦许以异姓诸侯王,指挥三十万大军围剿十万的项羽势力。虽然自己的兵力占优势,但是他还是担心项羽的实力。毕竟,项羽没少干过以少胜多的战役,更何况哀兵必胜的威胁都有可能发生的。他只围不战,在晚间奏楚歌勾起战士的思乡之情,使项羽方的士气低落,最后心战至上,不费吹灰之力战胜项羽。

最后,关于韩信的师父,众说纷纭。其中最多人认可的还是韩信是自学成才,因为他的早期实在没有什么亮点,而且历史上兵家的传承往往都是有史记载,韩信没有钱去拜师,早期也没有才能引人注目,更何况胯下之辱很可能也是自己师门的耻辱,几乎没可能哪位兵法大家愿意收他为徒。所以,韩信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兵法奇才,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最后一战成名。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