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那些事儿》对于朱祁镇的描写被好多人认为美化了,我倒觉得没什么。每个人对于人物看待角度也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对待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

我很欣赏作者能够用全新角度去解读,他的观点不一样,他用“人”的角度去结构皇帝,这点不一样,所以我不认为存在美化,他用他的笔写出他认为的那个皇帝。

至于美化,是自己的觉得人家写的美化了,但是你自己是否了解过朱祁镇?你对他有多了解?通过史书的描写就轻易判断一个人的本性?是否有深处的东西你没看到?

最佳贡献者
2

总有人拿朱祁镇人缘好说事

你们说什么瓦剌上下对他亲如兄弟,你们难道不觉的他和也先的好关系更像日本和溥仪吗?

你们说他对钱皇后爱的有多深,当太上皇时有多惨,那为什么他在艰苦的太上皇时期会弄出那么多后代,每天惨的就剩啪啪啪了?

你们说他杀于谦只是错误,其实他很仁慈,好吧,就算他真是错杀于谦,那为什么还要流放郭登(郭登,朱祁镇叫门时没给他开门),为什么门达污蔑与他共患难的袁彬时只说了一句,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随便打他,死不了就行),这是陪共患难的人啊,而且还是被陷害啊!

你们都说他只是打错了一仗(土木堡),而且还是因为王振,OK,就算土木堡失败没他关系,那为什么后面要给王振平反,给也先立庙?

你们都说他仁慈,废除了人殉,那为什么他却要朱祁钰的宾妃宫女陪朱祁钰殉葬?

你们多说朱祁钰对他不好,那为什么他每天都穷困的啪啪啪呢?

你们都说他就打错一仗杀错一人,那为什么他一死就爆发荆襄流民起义,为什么丢失河套(游牧说是借道朝贡,然后就在那一片定居下来了,年年劫掠边关),为什么会放任董山的壮大(董山之乱前后掠夺边关,受灾百姓十余万)

最后,为什么就这么个不忠不义不孝不慈不仁的闸总会有人洗白!

3

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后觉得作者笔锋一直都属于幽默有趣,但都是符合历史人物的属性风格的,并且遵循历史记载的。大部人评级一个好帝王首先考虑的是其创造了多少功绩,并且对后世有多深远的影响,例如开科举,解决叛乱,发展军力,水利,民生,医疗,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需要国力来支撑,很多帝王不是不在做而是国力不足,例如隋朝的杨广,其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这些都造成了劳民伤财,让后世唾骂,其虽好大喜功,但是也是在做为国家好的事,在其收到叛乱通知的时候大喊:朕为了百姓,百姓为何反我。后面的唐朝代捡了现成的什么开元盛世就来了,当然杨广也确实为了成为千古一帝让百姓流离失所,但事情都有两面我个人觉得不能片面。

在反观朱祁镇明朝第六位黄帝。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土木堡事件,用兵用人不当造成大量伤亡,自己也被俘虏了,另外国家岌岌可危。而在俘虏后,其对待身边人以及对待嗜血的瓦剌军都宽以待人,并且不卑不亢,这种气势甚至让瓦剌军统帅都对其恭敬如宾。如果一个人被俘虏要砍头还能坦然应对,这也足以看出其内心的强大,山崩于前而面部改色,也没几个能做到的吧。后也有人说杀了帮助其解决叛乱救他回来的于谦,事实于谦已经辅佐新主,而且政治立场已经很明确,古代历史有几个帝王不杀大臣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把身边所有开国的功臣杀了个精光,而朱祁镇只是做了每个帝王都会做的事,而且杀的是政治立场对面的于谦。另外其少年也是苦读书籍,被评为天才,所以个人觉得明朝那些事没有美化朱祁镇,只是人家本来的样子而已,就是幽默的写了出来!

4

朱祁镇是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但却不是一个好皇帝。应该说不算是美化,作者可能是比较真实的表达吧。个人愚见

5

《明朝那些事》中的历史史实,都是出自正史如《明实录》或者《明史》,完全参考史书的叙述。所以对明英宗朱祁镇的描写大部分以《明实录》里面的记录为依据,《明实录》都是由继任皇帝来编写,史实清楚,可信度较高。

当然,写历史的人本身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也有自己的好恶,而负责修历史的史官有时也要看皇帝的脸色行事,对一些帝皇家不愿提及的事实略过不表或进行美观修饰。

感觉《明朝那些事》过于美化朱祁镇而贬低朱祁钰。看的时候,我把朱祁镇看成了一个虽然在敌人那里忍辱负重,但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而且回来以后,又被弟弟欺负的非常惨,自己的夺门之变其实也是迫于无奈。

但是后来想想看,朱祁钰虽然对这个空降回来的哥哥没有多少好态度,但也没动杀他的心思,说实话,要杀早杀了,还能让朱祁镇活蹦乱跳地回来?

反正文章里把朱祁镇描述的特别惨,每天过得战战兢兢,好不容易有棵树能乘凉,还被朱祁钰下旨砍了,这些可能是史实,但没提到的是朱祁镇在南宫那几年,生下了4个儿子6个女儿,另外还有3个夭折的儿子。

朱祁镇要真像史书里说得那样惨,每天食不果腹朝不保夕,想必是没有多少心思造出这么多子女的吧!况且他的孩子都被朱祁钰封了王,从这点来看朱祁钰没有描写的那样暴戾不堪,没有人情味。

在朱祁钰死后朱祁镇给他的谥号叫做“戾”,其实也代表了他自己心中也有股戾气。看他重新登基后的种种表现,杀掉于谦,还差点杀掉曾经忠心保卫他回国的袁彬来看,他并不符合史书上描写的那样脾气温和,是个老好人的形象。

朱祁镇的夺门之变其实也代表了他对权力的痴迷。眼看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而且没有后代,唯一可以继任的后代,其实就是朱祁镇自己的亲生儿子朱见深。

但是他偏偏在这个关头发动了夺门之变,自己当上了皇帝。可见,他压根就不想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而是要把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

纵观朱祁镇的一生,明明从他爹朱瞻基那里接到的是一个兴盛的大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结果到他这里急转直下,他作为皇帝,宠信宦官杀掉忠臣;作为俘虏,被人挟持着去边境叫门,这也成为他一生的耻辱。

《明朝那些事》对朱祁镇的评价是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我认为他其实连个好人都算不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