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三把火,如果在历史的进程中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把火,中国的古代史都将会出现重大的改写。

曹操与袁绍的对峙,更多拼的是后勤保障。袁绍无论是在军队的人数对比上,还是后勤粮草等物资的供应上,都对曹操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不出现重大的颠覆性的变故的话,曹操最终取胜的希望将极其渺茫。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袁绍信心满满,准备一口吃掉曹操的时候,自家的后院却着了火。

由于袁绍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一些智者和良将失掉了对其的耐心,在心底里站到了曹操一边,而许攸的火烧乌巢的计谋,彻底将袁绍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果沒有乌巢的一把大火,已经断了粮草供应的曹操将不战自败。

为了同袁绍打这一仗,曹操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家底,除了在许都等地留有少量驻军,绝大多数的军事力量都被他带到了官渡前线。

如果此战失败了的话,曹操的精锐部队将损失殆尽,剩余的残兵败将根本无力守卫根据地,包括许都在内的为曹操所占据的城池将悉数陷落敌手,曹操既使逃得了活命,也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火烧赤壁的这一把大火直接把刘备和孙权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如果在江东的冬天里少了这样一场关键的大火,数量上占劣势,兵员的单兵能力对比也处于下风的孙、刘联军大概率要接受失败的结局。

此战如果孙、刘战败,曹操兵进江东,孙权和刘备都将遭受灭顶之灾,三分天下的设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的幻想。

夷陵这把火是这三把火中最不应该燃起的一把火,首先是缺乏战略眼光的孙权,太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趁关羽倾巢而出,攻击曹仁的时候,愚蠢的派兵袭取了荆州,杀害了关羽,导致孙、刘联盟土崩瓦解。

而刘备也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处理这件事,从而使三国中的两个弱国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役。

夷陵的一把火不仅烧光了蜀汉的家底,也烧没了蜀吴两国间的互信,这也为日后两国被各个击破,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夷陵这把火,面对兵精粮足,士气高涨的蜀、吴两国,曹魏并无取胜的把握。

如果刘备和孙权中的任何一个人能从抗魏的大局出发,重点着眼于加强本国的实力,减少蜀吴两国间的摩擦与对抗,共同应对曹魏的威胁,静观时局变化,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这前两把火烧出了魏蜀吴的三分天下,后一把火烧掉了蜀吴两国生存的希望。

历史就是这样,随便一个突发事件就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以史为鉴,能使人们更冷静的对待处理一些疑难问题,从而少走一些轻举妄动的弯路,心中多些游刃有余的从容。







最佳贡献者
2

严格来讲,不是!应该是火烧赤壁这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但是这样讲也并不太确切。我从这“三把火”发生的时间和在当时所引发的后果来进行分析。

官渡之战,曹操火烧袁军乌巢粮仓

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此战可谓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大决战。

当时的袁绍算是北方的霸主,将广兵精,非常强悍。而曹操创业时间还不长,正处于成长初期。

  • 树立必胜信心

官渡之战时,袁曹双方的兵力悬殊接近十比一,再加上曹操在决战前曾追剿刘备和吕布等,往返奔袭,兵马疲惫,粮草不足。

因此,面对官渡强大的袁军,曹操也曾失去信心,看不到希望。甚至给留守后方的荀彧写信,表明粮草不足,士气低落,打算退军。荀彧回信分析战局,认为袁绍必败,为曹操树立了决一死战的信心。

应该说荀彧的分析和建议,是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前提。因为荀彧在给曹操的信中提到,如果一旦退兵,袁绍大军便会趁势追击,届时曹军将一败涂地。因此,不如坚守,寻找取胜的机会。

曹操非常善于用兵,在与袁绍对峙时,用计迫使袁绍分兵,然后偷袭白马。几场小仗下来,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还斩杀了袁绍的两员大将:颜良、文丑。

曹操还善于攻心,割掉俘虏和战马的舌头、耳朵,扔到袁绍军前,引起袁军的极度恐慌。

  • 战事的转机

虽然曹操斩杀了颜良、文丑,但并未伤及袁绍的元气,曹操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但就在这个时候,战局却迎来了新的转机——谋士许攸投降

许攸本来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因袁绍刚愎自用,不听从许攸的计策,再加上许攸的家人犯法被抓,所以,许攸一气之下便投靠了曹操。

在许攸的建议下,曹操偷袭了袁军位于乌巢的粮仓,并放了一把大火,将所有粮草烧得一干二净。于是,袁军上下惊慌失措,不战自溃。曹军趁胜追击,袁绍一败涂地,仅仅带着几名随从仓皇逃窜。袁绍兵败,曹操占领了袁绍原有的属地和城郭,快速成长为北方的霸主。

因此,这一把火仅仅是奠定了曹操一统中原的霸主地位,此时的刘备还在东奔西跑,连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都没有。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全国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三分天下还没有一点影子。

火烧赤壁,孙刘结盟,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曹操一统中原之后,便有了征服南方、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虽然当时全国仍然群雄割据,但除曹操之外,最具实力的应该是东吴。因此曹操带领八十万(号称)大军,披荆斩棘、挥师南下。

偏安一隅的东吴,虽然历经三世,民富兵强,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在曹操大军压境之下,仍然惶恐不安,甚至不少大臣建议直接投降曹操。

不得不说刘备非常具备战略眼光,从中看到了可趁之机。准备协同孙权共拒曹操,如果败了,吴国灭亡,与己无干,自己顶多和之前一样一无所有;如果胜了,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分享胜利果实。因此便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力主抗曹的故事。

据《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的规模并不大。由于演义小说的演绎,为了迎合百姓拥刘反曹的思想,赤壁之战的规模及意义被无限夸大。

因此,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也引起后世许多史学家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曹操败于赤壁的原因在于:兵士水土不服,军中流行疾病。

所以说,三国三把火之一的赤壁大火完全是小说家人为地夸大了它的规模。从战略上来讲,曹操兵败的原因完全在于孙刘结成了联盟。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团结的力量。

曹操想灭掉吴国,是一种愿望和理想而已。但对于孙刘来说,却涉及到身家性命。因此,以命相博当然强于一种愿望的实现。这便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所在。

曹操兵败逃回北方,孙刘两家便分享胜利果实。特别是刘备,获取的利益最大,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成为了一方诸侯。加上与孙权结为联盟、曹操又被伤了元气,所以才呈现出了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势。

火烧夷陵,刘备兵败,三足失衡

赤壁之后,三分天下的局势已经形成。刘备随后攻取了益州,进位汉中王,可谓顺风顺水。或许是走得太快,忽略了与孙权的关系已经交恶。

再加上驻守荆州的关羽争攻近利、大意失荆州,刘备悲愤之余,终于决定向曾经的盟友——东吴开战。

然而遗憾的是,夷陵之战中,不善军事的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败得一塌糊涂,蜀汉集团元气大伤,刘备本人也因此悲愤交加,在白帝城托孤之后便与世长辞了。从此三分天下的局势被破坏。

从三国的这三把火来看,第一把官渡乌巢之火,仅仅是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当时全国仍然群雄混战,并未形成三足鼎立的走向。第二把赤壁之火,促使孙刘结为联盟,曹操兵败,才开启了三分开下的格局。而第三把夷陵之火,使三足鼎立之势失去平衡,最致命的是导致孙刘联盟瓦解,给了雄据北方的曹魏集团各个击破、一统天下的可趁之机。

我是历史不忍错过,非常喜欢探讨历史,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一起探讨。谢谢!

3

这三场战役都有各自的意义。

火烧乌巢为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的胜利又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火烧赤壁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础,成功阻止了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

火烧夷陵是关羽北伐被东吴偷袭的延伸。这把火没什么实际意义,从东吴袭取荆州,灭关羽时,就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打下了基础。



火烧乌巢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相持了几个月,曹操兵少粮尽,士气低落,正愁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找上门来了。许攸因为家庭原因,对袁绍不满,转投曹操。

袁绍一来就劝说曹操派兵抄袭袁绍囤积粮草的乌巢。曹操命曹洪留守大营,亲自带领五千人马,连夜出发,天亮前赶到乌巢。淳于琼看曹操人少,在营外摆开阵势迎战曹操,但是挡不住曹操的冲击,淳于琼退回营内固守。

袁绍派骑兵救援淳于琼。曹军腹背受敌,殊死奋战,反而把淳于琼等杀了,烧了乌巢粮草辎重。被派去抄袭曹洪的张颌,高览闻讯投降曹军。

之后袁绍军队一败涂地,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不少袁绍就抑郁死了,曹操占尽了主动,慢慢将袁绍势力消灭,统一北方。



火烧赤壁

曹操统一北方后,南征荆州,荆州望风而降,只有刘备和刘琦在夏口抵抗。

曹操得到荆州后,意气风发,迫不及待的想趁势拿下江东,反而促成了孙刘联盟。

曹操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赤壁之战,曹军因水土不服,瘟疫流行,同时周瑜又火烧赤壁,将曹操赶回了北方。

之后东吴实行联刘抗曹的政策,来掣肘曹操。刘备也趁机拿下益州和汉中,天下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火烧夷陵

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趁机发动北伐,攻打樊城。荆州兵力有限,导致后方空虚,孙权趁机派吕蒙袭取荆州,斩杀关羽。

刘备失去荆州和关羽,与孙权翻脸,在仓促准备之后,就发兵伐吴。在夷陵与吴军僵持的过程中,被陆逊发现破绽。陆逊放火烧营,大败刘备。

孙刘联盟破裂,双方发生内耗,对双方实力都有削弱。特别对于刘备来说,好不容易攥起来的家当败光一大半。

孙刘内耗,善于防守的孙吴取得了胜利,使本来有北伐实力和雄心的蜀汉失去了与北方政权争夺天下的可能。东吴连家门口都出不去。这两个政权只能等着被北方政权收拾。最后三家归晋,天下统一。


4

所谓三足鼎立,是实力相差不多,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汉末到三国鼎立,就是一个力量再分配,逐渐形成战略平衡的过程。

这三把火确实是促成了这种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形成。

官渡之战——火烧乌巢,奠定曹魏的基础

中原及北方地区,经过一系列争斗之后,剩下两大势力。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袁绍。

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曹操虽然狭天子以令诸侯,但势力和袁绍比是弱的。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

曹操听从袁绍谋士许攸之计,火烧乌巢,大破袁绍军队。

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通过这一战,曹操的实力大增,之后又远征乌恒,逐步统一了北方。这一战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再没有势力可以撼动曹操。

赤壁之战——火烧赤壁,奠定孙刘的基础

北方即平,曹操势大,便想一举攻占江东和荆蜀。于是训练水军,积极准备。带领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

刘备一路狼狈,而孙权的实力也不够,于是两家结合,成为联军,以长江天险抵抗曹军。

最终火烧连环船,大破曹军。

这也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只此一战,曹操受损严重,一时半会也没有实力可以进犯孙权和刘备。

孙权想借机北扩,但受拒合肥,无法进站,只好进一步巩固江东政权。

刘备经过这一战,非但解决了生存的问题,还占据荆州,拿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军事和经济实力都相当壮大,有了西图巴蜀的本钱。

赤壁之战,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形成稳定的实力平衡

曹操离世,曹丕代汉,而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三国之势已成。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有一统全国的想法。

关羽被杀,荆州失守,曹魏势大,一方面刘备要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此役拿下东吴。刘备狭哀军之势,本打算速战速决,但却被陆逊阻挡。

两军对峙半年有余,蜀汉势弱,陆逊迅速反攻,火烧连营,一举击败刘备大军。

东吴军队想趁势追击,但忌惮曹魏,蜀汉又有援军。只好回防东吴。

至此,三方势力达到一个平衡点。诸葛亮开始制定连吴制曹的战略。三国的国土和势力范围基本确定,之后的40多年里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夷陵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正式完成。

说三把火,烧出了三国,也不为过。

5

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夷陵是三国时代三次重大的战役,三次战役各有其重要意义。民间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三把火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细品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 先来看看火烧乌巢吧。

火烧乌巢发生的背景是官渡之战。公元二00年,北方两股最大的势力是袁绍和曹操。袁绍占据着冀州、并州、青州幽州等北方大部分地区,实力雄厚,兵力的绝对数量要超过曹操。但袁军的战斗力不行,赶不上曹军。

曹操携天子迁都许昌后,袁绍肯定是不服的。作为长江以北两股最大的势力,他们都想统一江北。

曹操的兵少又缺粮草,拼不起消耗,想取胜只能速战速决。曹操在谋士的帮助下,想到了火烧乌巢的办法,因为袁绍的粮草存放在乌巢,袁军失去了粮草,定会不战自退。

袁绍依仗着自己的实力雄厚,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没有派出得力的大将去护住乌巢,乌巢的粮草被烧后,袁绍接下来的决策又连连失误。手下的大将张郃等人怕袁绍追责,也投降了曹操。官渡一战,袁绍的实力大损。

经过此战。袁曹双方的力量发生了转变,这是长江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三国鼎立的曹方势力逐渐强大。

二 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也是一场强弱之间的对抗战。与官渡之战的不同是,曹军这次成了强大的一方。

在冷兵器时代,肉搏是最原始的打法。借助于水火等自然力量,比单纯肉搏要先进了许多。

弱军要想胜强,更要想法借助于水火的力量。孙刘联军里众多智者的碰撞,根本就没有打算釆用最笨的肉搏。他们共同想到了火攻,为了用上大火,孙刘联军连番上演了反间计、离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计谋。火烧赤壁前的准备过程,也是各种计谋的落实过程。随着曹操的不断中计,赤壁之战的战局早已决定,只等着黄盖点起大火了。

孙刘联军赶走曹操后,马上进行了地牌上的瓜分。刘备趁机战据了荊州这块战略要地,这是他和诸葛亮做梦都想得到的地方。尤其是刘备,被人追打多年,一直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以荆州西进可占据巴蜀;顺着水势一路向东,可以直取孙权的江东;由此向北可以直攻曹操。得到这块地方,何止是三分天下。

孙权也明白这点,此估心里像添了堵,一直想夺回荊州。为此还闹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话。接着鲁肃和诸葛瑾轮番来到蜀国,为讨回荆州他们不惜受辱。荊州也是夷陵之战的导火索。

三 夷陵之战。

关羽被杀失掉荆州后,对刘备的打击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荆州的重要性上段已经讲过,失去荆州等于堵死了刘备出川的东大门,直接影响了刘备开创大业的计划。因此刘备要不惜一切代价拿回荆州,同时也要为关羽报仇,给关羽一方的势力有个交待。

按照诸葛亮的看法,夺回荆州这件事是完全可以缓后的。但诸葛亮劝不住刘备,能劝刘备改变计划的法正不在。

火烧夷陵后,西蜀的实力受损,刘备不久也郁闷成病,很快就死掉了。随后阿斗继位,阿斗哪赶得上其父刘备。刘备若在,能减掉诸葛亮身上的部分负担。刘备死去,诸葛亮要内外兼顾,在外讨魏时,还要想着国内别出乱子。偏偏阿斗又不省心,相信佞臣。

小结,火烧乌巢让曹操统一了北方;火烧赤壁又削弱了曹操的力量,为孙刘两家的崛起争取了时间;火烧夷陵又限制了川蜀的力量。

三方力量相互平衡,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这就是三国,一个遗有众多精彩故事的奇妙时代。

6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题述三次“火烧”分别对应着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也就是常说的三国三大战役。那么既然是公认的三大战役,自然可以说是对三国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换言之,它们奠定了天下三分也是不错。下面谈谈对这种说法的一些个人理解。

如何奠定天下三分

天下三分指的必是刘备、曹操、孙权三家鼎足割据,那么这三大战役之所以入选,都是因为对这种形势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影响。下面我们逐一分析印证:

1、官渡之战,决定曹魏存亡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在三国前期进行的一场终极对决。战争的结果将直接决定谁才是北方的真正老大。当时的形式,虽说曹操的势力面积不算小,横跨司州、兖州、豫州、徐州、青州部分地区,但是从兵力和粮草这种战略储备实力上来看,是远落后于幽冀并青之王袁绍的。为啥?因为曹操占据的地区,汉末连年战乱不休,早就祸害得不成样子了,是当时民生破坏最严重的的地区。所以,袁绍的南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势在必得的。

曹操如果输了官渡之战,就意味着黄河天险将不复存在,兖州门户大开,接下来袁绍可以从容地不断增兵,攻略曹操势力的腹地,兵锋直指曹魏的首都许昌。那么有人质疑,曹操就算输了官渡之战,大不龟缩许昌、洛阳等大城、一边坚守,一边游记,再拉拢几个同盟帮忙,总是还有战略空间可以腾挪的。

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考虑大势,什么叫大势?两只老虎在打架,豺狼狐狗是不敢掺和,但是一旦有一只老虎战败负伤而逃,这时还不敢吗?甚至为了讨好胜利的老虎,一要多少踩一脚才好。那么,在现实中也一样,大如刘表、韩遂、马腾,小到刘备、昌豨、黄巾余寇,都会在看清风向后,一扑而上,分享胜利果实。曹操那时的对手,就会是天下人,名义都现成的:救援汉天子,清君侧,诛曹操。所以说,曹操在官渡之战如果输了,哪怕是躲到长安,藏进关中不出来,恐怕也是难以再有出头之日。所以官渡之战确实决定了三分之中的曹魏不被扼杀。

2、赤壁之战,决定蜀汉存亡

赤壁之战前,刘备就快要山穷水尽了,而东吴还好一点,毕竟还有现成的根据地。所以官渡之战的胜利,刘备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赤壁之战输了,东吴虽然也有危险,但是毕竟江东基业未丢,仍有一拼之力,就算亡那也是以后的事。可是眼下刘备往哪里逃?荆州被曹魏占领了,刘备就只剩下了益州和交州。无兵无权的,去了益州也是白搭;交州就更不用考虑了,去了能养老就算是有福报了。所以,正是因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刘备有了荆州的根据地,才有后来的夺取益州,蜀汉才有建立的条件。

3、夷陵之战,决定东吴存亡

虽说,夷陵之战受损最大的是蜀汉,但是一旦刘备赢了夷陵之战,那么东吴就危险了。为何如此说呢,难道东吴丢了个荆州就会灭亡吗?之前不是还说江东基业有一拼之力吗?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大大小小的生死竞争中,睿智的决策层都会有这样的选择:如果局面是两弱一强,一定是两弱联合对付强的;如果是两强一弱,基本就要两强先将弱的清场,以免渔翁得利,然后两强再行对决。

是了,如果夷陵之战输了,刘备在荆州打开局面以致拿下整个荆州,恢复之前的版图,那么三国的局势就变成东吴最弱。这时,蜀汉和曹魏很有可能达成默契,先平分东吴,大家垫垫肚子再说。好在陆逊帮东吴翻盘了,这种情况被扼杀了。所以,夷陵之战也是与东吴的存亡息息相关的。

结语

综上分析,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的确是三个大的局势转折点,直接决定了魏蜀吴三家的生死存亡,所以题述说法成立。

7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都对局势产生了极大影响,且都运用了火烧的策略,但区别还是有的,官渡之战火烧乌巢是曹操烧了袁绍粮草,而赤壁则是黄盖烧了曹操战船,而夷陵则是陆逊火烧刘备军营。而三大战役也有各自的战略意义,火烧乌巢,决出了北方霸主,火烧赤壁,初定天下三分,火烧夷陵则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均势。

官渡之战,决出北方霸主

官渡之战是当时势力最强的袁绍对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当时的袁绍坐拥四州,带甲数十万,是首屈一指的豪强,而曹操虽然有天子在手,但论实力,远不及袁绍。

但战争是瞬息万变的,就在曹操弹尽粮绝之时,许攸来投,使曹操得以实施搏命一击—火烧乌巢。曹操得手后,袁绍大军直接崩盘,随着张郃,高览倒戈,曹操直接逆转取胜。

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资治通鉴》

而此战曹操重创了袁绍,得以崛起,北方第一诸侯由此易主,曹操睥睨天下。

赤壁之战,初定天下三分

曹操在一统北方之后,挥军南下,在兵不血刃的拿下荆州后,兵锋直指江东,而溃败的刘备与恐慌的孙权走到了一起。

在周瑜的带领下,黄盖诈降成功,一把火烧残了曹操大军,加上水土不服,瘟疫肆虐,曹操不得不狼狈撤军。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

此战击碎了曹操平定江东的战略构想,而刘备孙权瓜分胜利果实后,实力都有所上升,特别是刘备,从一无所有到一方诸侯,受益匪浅,为之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为什么说此战是初定三分天下呢,因为当时益州刘璋,汉中张鲁,西凉马超都还在,但又无力发展,前景堪忧,而孙权,刘备经此一战却已露峥嵘。

夷陵之战,奠定三国鼎立

刘备在痛失荆州,关羽遇害之后,立志报仇雪恨,于是在称帝后马上集结大军,杀奔东吴。

但在陆逊卓越的军事能力下,老炮儿刘备翻车了,还是一把火,火烧连营,而夺回荆州的梦想也化作了一阵浓烟。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三国志》

此战之后,蜀汉直接被打残,战略中心转向国内,而随着蜀汉国力的下降,魏蜀吴之间又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吴蜀联合方能抗曹,而正是这种均势,使得三国格局保持了数十年的稳定,所以说夷陵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总结:综上所述,三国三大战役都采用的是火烧的策略,但不管形式还是战役的意义还是有所不同的,每场大战都决定了天下的走势,但其影响又是阶段性的,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

8

我觉得这三把火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战的火烧乌巢。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向后推迟了一百余年。试想,如果袁绍在乌桓的支持下,打败曹操取得胜利,那当时的中国北方很有可能建立一个契丹一样的少数民族政权。至于火烧赤壁,火烧夷陵,只是把当时汉民族内部的统一时间推迟了,是家火,不是野火。家火烧有尽,煮豆燃豆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9

可以这么说,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夷陵这三把火,主导了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

一、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

建安四年,为了争夺华北的最终统治权,曹操与袁绍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场大战——官渡之战。这场大战本应该是袁绍胜利的,因为当时的袁绍无所顾虑,占领的土地辽阔,兵士众多,可以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而反观曹操却处在四面包围之地,南边有刘表、张绣,东南有孙策,内部还有一个貌合神离的刘备。曹操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决定出兵攻打袁绍,并做了一系列的兵力部署。

在官渡这个地方,曹操与袁绍对峙了几个月。此时曹操的军队不仅士兵疲乏而且还面临着粮食马上就要用完的困境。就在这时袁绍的第一谋士许攸前来投奔,许攸知道袁绍的所有部署于是建议曹操攻打乌巢。曹操听从许攸建议夜袭乌巢,一场大火烧了袁绍的辎重。最后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并且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也为曹操南下谋取天下做了一个前提。

二、赤壁之战,周瑜火烧赤壁

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想要统一全国,于是开始向南方用兵。刘备和孙权为了对抗曹操于是组建了孙刘联盟,并决定在赤壁与曹操决一死战。因为曹操的士兵大多数都来自北方,为了习惯士兵们在船上的生活,曹操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以增加平衡。周瑜经过仔细的思考决定采用火攻。黄盖派人送上投降书,假装投降。暗中却选了十艘蒙冲战船,装上干荻和枯柴,并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天公作美在冬天刮起了东南风,周瑜一场大火将曹操的战船烧了个精光,曹操的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人数都数不清。孙刘联军取得了大胜。

曹操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骄傲自满,骄兵必败。曹操的军队长途奔波,士气虽然很高但是架不住疲惫;曹操的士兵大多数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战,连水都下不了怎么打仗;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环境,瘟疫盛行。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赤壁之战之后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

三、夷陵之战,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

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刘备为夺回荆州和为了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抵御蜀军。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刘备兵力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锋芒,伺机破敌的结论。一直拖了几个月后,陆逊认为作战时机成熟,命令吴军士兵各拿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一夜便攻下了四十座营寨,蜀军全线溃败。刘备逃到白帝城,在白帝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件事——托孤。

10

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夷陵分别对应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与其说三把火奠定了三分天下,不如说这三把火逐步稳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赤壁之战彻底让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一、官渡之战,曹操一统北方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看起来是袁绍主动进攻曹操,其实是曹操早有准备的一场战争,当袁绍一直对付老对手公孙瓒,并终于把公孙瓒消灭的时候,回头发现曾将的小弟,曹操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视了,再不下手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但是官渡之战也不像传说的那样以少胜多,毕竟仔细分析袁绍的兵力,能带的基本都带上了,但是高干,还有两个儿子并没有随军出征,可见袁绍当时的后方也不见得那么稳固。

而曹操在袁绍打公孙瓒的时候,快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兵数也不少,最后双方互有胜负之后,反而在官渡这个地方来了场出乎意料的战斗。

袁绍这个人太优柔寡断,手下谋士都不怎么齐心,这里面有个牛人就是许攸,因为内部矛盾投降了曹操,这才引出了火烧乌巢,断了袁军的粮草,袁绍无心再战,随后退兵。

但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和袁绍的拉锯战还在进行,只是在袁绍死了之后,因为袁绍儿子不合,才逐步蚕食了袁绍的地盘,最终一统北方。

所以这把乌巢之火,不过是加速了袁绍的灭亡,还没有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北方的统一却由此形成。

二、赤壁之战,刘备才是大赢家

赤壁之战本来是一场曹操要和孙权会猎与吴的战争,结果刘备这家伙钻了孔子,诸葛亮和鲁肃搞了个孙刘联军,孙权又是血气方刚,不想像曹操妥协,才打的这么一场战争。

赤壁之战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少胜多,东吴的周瑜其实分析的比较到位,曹操北方军队加上收编的荆州军队最多二十五六的样子,这里面还有补给人员,而且曹操不善水战,所以周瑜管孙权要五万精兵就敢保证破敌,孙权当时全部家底就三万精兵全给了周瑜。

而刘备和刘琦也都各有一万的水兵,这下刚好可以抗衡曹操,曹操运气不好,赶上了军队疫病,长江水战就最怕风势不对,周瑜抓住机会趁势一把火把曹操烧走了。

趁着曹操的撤退,刘备抓住机会,占领了荆州主要的地盘,美其名曰管孙权借的,从此有了立足之本,随后养精蓄说,趁势拿下益州,这让三分天下的格局此刻基本形成。

三、夷陵之战,真正稳定了三分天下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东吴和蜀汉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了,此战陆逊也由此名震三国,刘备借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恨,发起了一场举国战役,刘备按理说打仗经验丰富,要败也不会败的这么惨,偏偏失败了。

也许是过于自大,也许是有了地盘之后膨胀了,反正被陆逊一把火烧到了白帝城托孤去了,而这场战争的失败,让当时的蜀汉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魏吴同时发起攻击,后果不堪设想,估计就不是三分天下了。

但是无论孙权,陆逊还是诸葛亮都敏锐的意识到,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双方默契的再次和好,组成同盟,稳定了当时的格局,才算真正把三分天下的格局定格了。

总结:火烧乌巢可以说是三分天下的基础,北方的统一,加上江东的稳定,其余的荆州,益州当时还在刘表和刘璋手里所以算不上三分天下;火烧赤壁,刘备趁虚而入,多年积累抱负得以达成,占领了荆州益州,算是暂时形成了三分天下;火烧夷陵之后,蜀汉和东吴再次和好,避免了曹魏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算是真正的形成了三分天下,才有了后来的南征北战,三国纷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