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时有看到新闻:某某青少年因为被妈妈断网,不能玩游戏,以死相威胁;某某青少年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被父母批评了一顿,于是自杀了。而且这种新闻不是少数,而是似乎有着一种增长趋势。于是,人们不禁发问,是孩子心里脆弱,还是父母太溺爱,或是社会环境影响。其实,影响自杀的因素从来不是单一的。



自杀具有遗传性吗?

科学家曾经解剖自杀者与非自杀者的大脑,试图研究其中的差异,找出影响自杀的因素,如果这些差异能够被通过药液或扫描试探检测出来,那么有朝一日,我们就能够辨别那些自杀高危群体,避免悲剧的发生。

哥伦比亚长老会医疗中心纽约精神病研究所的阿兰戈认为,自杀可能具有潜在的生物危险,可能和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路线有着一定的联系。他和同事胡默尔一起在做这个研究,其中,大脑执行功能部位前脑皮质层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它有着内部审查机制以防止人们在难以应付的场合口吐真言或在潜在的危险冲动下作出不当行为。

实际上,几十年以来科学家都把冲动作为自杀的预警,虽然有人把自己的自杀计划做得很周密。但在非常糟糕的一天作出非常糟糕的决定,这其中可能有着作为冲动的生物性基础,其中一个焦点,就是大脑血清素。这种神经传递介质负责把信号从一个细胞传向另一个细胞,具有镇静大脑意识的作用。人们曾经研究血清素与抑郁、攻击、冲动的关系,却很少人注意到它与自杀的关系,因为实在太模糊,有的研究者发现自杀者大脑中血清素比较少;有的研究者发现自杀者的血清素与常人无异;有的研究者发现自杀者的血清素比较多;有的研究发现自杀者的血清素在大脑某个区域有,在某个区域没有。尽管存在着多种不一致,阿兰戈还是找出了证据。

2001年美国神经心理学药理学联合会议上,阿兰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用了两组大脑进行对比,一组非自杀者的,一组自杀者。那些因抑郁症而自杀者的大脑中,前叶皮质层的神经元含量较少;而在自杀者的大脑中,那个部位突触前血清素传送器的数量仅仅是对照大脑的三分之一,而突触后血清素接收器却增加了30%。这些结果表明,自杀者的大脑同增加神经递质的分子设备和减少再吸收的传送器数量,试图最大程度的利用他们所具有的每一个血清素分子,于是阿兰戈得出结论,自杀者血清素系统存在缺陷。

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发现,极度糟糕的早年生活经历,如儿时受虐,可改变HPA(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正常性,在大脑中留下生化印记,使其以后容易对生活压力产生过度反应而发生抑郁。研究小组发现,有自杀想法的人拥有更多的血清素受体,具有自杀倾向的人,大脑中徒劳的积蓄了尽可能多的血清素。



成长经历

没有人知道自杀者经历过怎样的心路历程,但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却对他今后的人生轨迹有着莫大的影响。

1.习得

有研究发现,直系亲属当中上几代有人自杀的,后代的自杀率也很高,这不是说自杀行为会遗传。而是当亲人,尤其是重要亲人在当事人眼前被发现已经自杀成功,或者曾经试图自杀,这些行为都会在当事人脑子里留下印象。当他遇到挫折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反应时,亲人的自杀行为会瞬间浮现,促使他作出自杀的决定。

2.受虐

有些人从小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几乎每天担惊受怕,不是被家暴,就被各种虐待,得不到解救和帮助,继而产生绝望。有的人因为受不了虐待,感觉不到希望,于是选择自杀了;也有的人因为心中充满了仇恨反而成了杀人犯。

3.溺爱

并非所有的自杀者都是因为受虐而产生自杀念头,有的是因为被保护得太好,要什么给什么,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挫折,或者即使遇到挫折也有人帮忙解决。一旦哪一天没有人帮忙解决了,由于抗挫能力太差,选择自杀。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于被溺爱养成了一副蛮不讲理的性格,在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自杀,认为这样可以报复到别人。



社会和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各种不良风气增长,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加上工作和经济压力大有的人一时想不开,产生冲动性自杀,这类群体通常在首次自杀未遂的情况下,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不再自杀,但也有一些例外的,通常是遇到突发事件的群体,比如天灾人祸导致的家破人亡,而产生创伤性应激障碍;或者遭受校园霸凌却得不到正义的伸张,不堪忍受,于是自杀;以及遭遇PUA,被精神控制而选择自杀。

不过,有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基因、成长经历和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对自杀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冰岛,一个全球收入很高,人们几乎无忧无虑生活的地方,但是那里的人自杀率却出奇的高。这其中的影响,主要是冰岛的天气环境,因为冰岛处于北极圈,有时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即,要么一下子日不落,要么一下子漆黑一片。这种两极分化的自然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波动有着极大的影响,导致冰岛成为自杀率很高的国家。

另外,季节性气候对人的性格和决定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有研究显示,每年的5月和11月,是自杀高峰期。因为5月梅雨季节,雨多,阴霾的天气令人感到心情沉重和郁闷;而11月则是有的地区的寒冷期,低温天气令人产生情绪低落。

总而言之,不管是未成年还是成年人,影响自杀的因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有的只是起到导火线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两大类,而且二者相互影响。在外的压力事件可能会触发内在一些自杀想法;而内在性格比较敏感脆弱的人也会把在外压力事件看的比较严重。如果一个人本身属于抑郁型的气质类型,而又经历着巨大的外部压力事件,比如失恋、工作、就业、学业等问题,很有可能会增加自杀的概率。

3

很愿意探讨交流这个问题。生命是宝贵的,自我放弃生命的人应该是生无可恋了,对于孩子来说走到这一步应该说是有以下原因综合导致。

1.缺乏关爱。爱的内涵很广,爱自己爱家人爱亲友爱生活,人在互相关爱中,爱的种子已深深的埋于心田,生根、发芽,传递传承。这样充满爱的氛围绝对能培养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孩子。那么一个自杀的孩子一定是感受不到周边的爱,对于任何人事已无牵挂关联,他认为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不受关注的。

2.内心抑郁,无法排解,痛不欲生。孩子的抑郁造成可能是无法与人沟通,可能是自我压力过大,还可能是身体状况极差。如果再得不到身边人的关爱,沟通受阻,无法释放,就会产生毒瘤一样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蔓延滋长,达到一定程度,自己无法控制会做出极端行为。

因此,在现代繁杂浮躁压力过大的社会,更应重视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给孩子多方面的关爱。

4

没有任何单一因素能造成孩子想自杀的结果!


孩子自杀的新闻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新闻上见到。而每次我了解个自杀的孩子背后的家庭情况,都免不了想要感慨:这孩子能活到现在也真不容易。

能够走到自杀的孩子,家庭往往有以下特点,或者都有或者有只其中几个:


极其高标准严要求的父母

往往的父母都类似风格,或者一方把孩子压得很紧绷,而另一方缺位。例如个别单亲家庭,或者婚姻出现问题的家庭,而且往往是这样家庭中的母亲容易因为自己的一些情绪问题或者生活问题没有处理好,而转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孩子成了无辜的替罪羊。

高压的亲子关系和情绪长久紧绷


一个孩子能走到想要自杀想要结束这个生命离开世界这一步,一定是因为长久以来,在家庭当中积压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情绪几乎是他所有行动的原动力,情绪影响行为,行为改变大脑。


正向的循环是,不良情绪能够被父母关注的、能够及时的得到疏导和缓解。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家庭对待孩子的态度并不是去关注和纾解,而是关注孩子的行为,拼命盯着行为想要改变!


一个人就像是一座冰山,行为只是这个冰山露在海面上面的东西,越看孩子的行为越抓狂,越看越觉得是熊孩子,越想改变行为越是治标不治本。

没有有效支持系统

哪怕是父母双方一个不理解孩子,另一个能给孩子支持,也好。也不至于走到自杀。

往往是,要么父母统一战线,要么一方缺位,孩子孤立无援。


常常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例如去年很轰动的那个上海的,中学男生跳高架桥的。就是因为母子在车上争论和同学之间的冲突,孩子可能是被母亲的话给激了,一气之下拉开车门,直接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


前期所有亲子关系、父母高压风格的积累,遇到这个导火索终于爆发到不可收拾!


我是孙丽,家庭教育行业从业者,欢迎关注我@家庭教育孙丽

如有关于这个主题您有想法或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

5

您好。

首先肯定是溺爱,其次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的人,在面对逆境时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非常弱。

青少年因为心理承受力软弱,不仅给他们带来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造成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特别困难。

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面对非人为的自然逆境,虽然感觉天灾不可控,但是还是会另辟蹊径重新开始,绝处逢生,表现出来对挫折,打击,困难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会出现愤怒、忧郁、焦虑、悲观、厌世、对生活绝望等情绪,一旦遇到逆境会出现许多否定情绪,否定情绪克制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

然而情绪控制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属于情商管理,全称为情绪智商,主要作用:情绪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意识、表达能力、实践能力、认识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表现。

在应试教育下,各位家长不惜花重金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结果导致孩子厌学,学习独立性差,任性自私。

近几年,孩子因学业压力,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导致离家出走,自杀等事件比比皆是。

情商的人: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绪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

善于读懂别人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一种通用的情绪语言。能领悟别人感受的人情商高。

6

孩子自杀一定是和他的家庭系统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反应模式,语言沟通模式都有关系。

解决一个孩子的问题要看他的整个家庭结构。

7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ArtEileen,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自杀的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想死,孩子的脑子里会出现冲动的想法,孩子想杀死的就是这个折磨他的另外一个魔鬼。在自己手腕上划出一刀的时候,他会觉得很舒服,那种感觉就是终于有活着的、存在的感觉了,他杀死的只是魔鬼!

1.

在应试教育的当下,父母们都为孩子的学业焦虑,孩子的成绩是父母们拿来炫耀的资本,父母们也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上一个好的学校,将来的人生才有保障。但这都是父母自己的想法,孩子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孩子内心里有答案。

父母会不断的跟孩子唠叨学习的问题,这个唠叨就是让孩子自杀的最大的原因。研究社会认知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人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感到成就感,对自我有肯定的价值感,当父母不断的要求孩子学习,而且提出较高的目标的时候,孩子反而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只是为了配合父母而学习,感觉自己一天天的被消耗。

所以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父母总是批评自己,他根本不值得活着,所以孩子就想去跳楼。

2.

网络霸凌

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网络上充斥着恶毒的语言、诅咒、谩骂,青少年被暴露在这种污染的情绪环境里,很容易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值得活着,然后就会去自残、自杀。

有些社交账号上,孩子们交流着自己割腕的照片和感受,很是让人心痛。

3.

被父母溺爱的环境,溺爱型的父母本身经常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会过度的保护自己的孩子,控制孩子,给孩子养成依赖性的性格。

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的保护,社会就是一个极其恐惧的场所了,所以学校就是个最恐怖的地方,孩子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所以导致自卑心理。而且经常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因为做了父母的情感垃圾桶,有很多的情绪压抑的问题。

结语

青少年自杀的问题当中,父母的养育态度是主要的原因,父母们的期待过高,对孩子的关爱不充分,有的父母从来都不跟孩子说我爱你,都是让孩子自卑(心理脆弱)的原因,孩子一旦觉得自己不值得活着,是多余的存在,没有任何人关心他,就会有冲动的自杀的想法。

推荐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本找到生命意义的经典著作。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不用羡慕别人,不用去比较。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痛苦,如果身边有这些经常自残的孩子,一定要告诉他们,你们的生命是值得的,你们真的是很好很棒的孩子。

8

都有关系

9

自杀的孩子的原因是综合的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因为家庭是培养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品格,性格,思维方式,主要在家庭中来塑造的,如果孩子从小在爱的环境中,在具有规则又有自由的环境中,在遇到问题,家长鼓励孩子去面对去帮助,而不是指责,在生活中使孩子知道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解决问题。因此,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问题困难,他都会去面对,都会去解决,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候,他也会寻求老师的帮助,同学的帮助,当老师同学不理解,他最起码能回到家中,找到父母帮ta解决,因为他知道家中有爱,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原动力,父母是她人生的最后一道防火墙。据统计数据表明,87%的自杀的孩子,虽然有时是因为外界原因和压力,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家庭早期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10

自杀需要的勇气超乎我们的想象,不是几个条件作用之下就能促成的。就像萧红在书里写的那样:“很多男人在外面打仗,大家都觉得这很勇敢。可是谁也没去看过自杀的女人们跳过的井,那井不知道有多深,跳进去是铁定活不成的,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有些自杀是当下冲动情绪促成的,比如我们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有来访者说,活不下去了,真想一死了之。虽然这些话大多是气话或者绝望下求救的信号,但我们依然要马上宽慰,给出生活下去的希望,提供资源支持,让他们看到生活的意义。

还有一些自杀行为是因为被很多事情掩盖了活下去的意义。欧文·亚隆教授在讲解存在主义心理的时候,说过人生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四个终极问题: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自由和责任;生活没有意义。

这四个痛苦的根源,最常见导致自杀行为的就是深深的孤独感和生活无意义。

孤独,就像自己一个人漂浮在海上或者星空当中,没有对话,没有陪伴,失去人在社会性中应得的感受和反馈(孤独症儿童也是这样的一个症状,没有应有的反馈,也没有正常的感受)。

生活无意义,这也是非常痛苦的终极原因。我们在做的事,我们在说的话,我们在发展的社交,都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即使这些事情有意义,这意义也是属于别人,跟我们自身无关。

孩子的承受能力比成年人更稀薄。我们成年之后经历的一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对孩子来说就是泰山压顶。所以,在孩子时期的心理成长阶段,父母的陪伴和理解相当重要。虽然社会大环境也是重要的一面,但考虑到孩子时期主要是在家里和学校待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父母作为监护人,还是要负起更多的责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