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锦衣卫

锦衣卫最初建立是军制比较简单,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有正规军人五千人,卫下设所,包括百户所和千户所。禁卫军共管辖卫所四十八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亲军卫十二个,最重要的就属锦衣卫了。

锦衣卫的首领一般由皇帝信任的武将担任,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锦衣卫实际上分为两个职能不同的部门,一个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随同皇帝出巡,与传统禁卫军职责一样。另一个负责巡查缉捕的部门,则是锦衣卫与其他各朝禁卫军真正不同所在。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认为传统的司法机构和大理寺等不实用,于是决定提升锦衣卫的保卫功能,使其变成皇帝的专属私人警察,并且拥有独立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行刑,处决等,无须再通过一般的司法机构。

锦衣卫还有一个比较知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是专供皇帝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种酷刑,由锦衣卫和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起行刑。

二、 东厂

由明成祖朱棣建立,由于不时出现建文帝未死的谣言,以及朝中大臣不支持新政,朱棣为了巩固政权,建立了东厂这样一个专制机构。为什么选宦官呢?因为在朱棣起兵时,和尚和宦官都出了很大一份力,所以朱棣内心认为宦官们是很可靠的。

东厂的职责“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在东厂刚建立时,东厂只有侦缉、抓人的权力,审讯犯人还是由锦衣卫负责审理,但到了明朝后期,东厂势力日益强大,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全国,但东厂的人经常为了谋一己私利诬赖良民,敲诈勒索,导致当时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东厂在鼎盛时期,连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厂长都要下跪叩头。

三、 西厂和内行厂

西厂只存在很短一段时间,是由宪宗设立的一个内廷机构,首领汪直。西厂的军官都是从禁卫军中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再自行选择部下,短时间内西厂迅速扩张,势力直逼东厂。西厂起初的职责是为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私利,拼命置办大案,一旦发现有嫌疑的京内外官员,就立刻抓获,也不加以请示就严刑逼供,致力于将案件闹大,导致办案数量和速度大大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此举搞的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导致朝中辅臣集体上书要求撤销西厂,宪宗无奈只得遣散西厂。一个月后,在一个奸臣戴缙的怂恿下,宪宗又恢复了西厂。

汪直去世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刘瑾共同掌管东厂和西厂,但两单位间经常互相拆台,互不合作,于是刘瑾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内行厂,职能与东厂西厂一样,一时间天下骚动。五年后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内行厂和西厂。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要明确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三个组织构成了明朝的厂卫制度,但是他们并不是一起出现的。最早是锦衣卫,然后有了东厂,最后才有了西厂。

弄清楚三个组织的时间关系,其实你看电影的时候一下子就能看出背景时间来,比如《龙门客栈》和《龙门飞甲》的前后时间顺序,这是打个比方。

最早出现的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手笔。目的当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太祖是如何上的位,自然怕手底下也有人干这样的事儿。锦衣卫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所以呢,其实这一帮子人原本是皇帝的近身侍卫。

锦衣卫木印

朱元璋把他变了性质为军事机构,锦衣卫的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早期锦衣卫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在万历朝鲜战争中,锦衣卫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为太子朱标继位铺路,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将锦衣卫废除。

但是到了明成祖时,为了巩固统治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锦衣卫制度一直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以后也设立了锦衣卫,虽然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电影《锦衣卫》大火让大家都知道了飞鱼服,但其实锦衣卫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东厂是官署名,也就是东缉事厂,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其性质是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最庞大的时候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需要说明的是东厂的权利在锦衣卫之上,两者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锦衣卫设立在宫外,明成祖由于政权合法性被质疑的原因,所以设立了在宫内的东厂,在明成祖起兵过程中,由于宦官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他很信任宦官,所以这个东厂交给了宦官。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腰牌

《明史·成祖三》记载 “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但是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

简单说来,锦衣卫是武将,外臣,东西厂是内臣,宦官。虽然说的是均权势,但是近水楼台的东西厂势力更大。逐渐就变成了上下级。

三者都有“巡查缉捕”的只能,巡视,侦察,逮捕,缉查。

3

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大概算是特务机构,锦衣卫还要负责皇帝的保卫工作,算是皇帝的警务员。谁的势力最大呢?

其实它们都有自己势力最大的时代,在明朝的历史上东厂全是势力最大的,西厂的出现时间最短,全是昙花一现。

一,锦衣卫来历及职责

在元朝时有一种玉琪“璋”,有志青年朱重八深深的感受到了在元朝的统治下,生活是多么的不如意。这时他给自己改了名字“朱元璋”,寓意“诛元璋”。

由于出身贫农,当登上第一统治者,大明王朝的皇帝时,他对皇权的维护有很强烈的愿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总感觉有人要害朕”,就是这种心理让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

锦衣卫的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就是因为这让锦衣卫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二,东厂来历及职责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因为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毕竟不是朱元璋传给他的。所以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

一方面,时常传出建文帝未死的流言,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不是正常登基,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没有很大的积极性。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为了巩固政权。

所以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三,西厂来历及职责

西厂在整个明朝历史上,相比于锦衣卫和东厂它的出现时间真的很短。其实还有一个内行厂,算是是权利最大的一个机构了,只不过也是昙花一现。

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宪宗派太监汪直出宫打探,汪直为了升迁抓住了这次机会,打探了很多“秘密情报”,皇帝认为很有价值,就让他干了下去。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西厂厂址设在灵济宫前,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成立西厂,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在皇帝面前办假案,好凸显自己的才能。所以成立五个月,就被撤销。撤销以后一个月皇帝又重新启动西厂。

西厂的真正消亡始于大太监刘瑾的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要说明朝这几个特务机构哪个势力最大?当属昙花一现的大内行厂,在内行长的时代,不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西厂可都是要归其统领的。可惜物极必反,太膨胀了。

要论寿命,锦衣卫和东厂的存在时间可比西厂长多了,锦衣卫可是在清朝入关后还保留了一年呢。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才改称銮仪卫。

4

明朝厂卫,包括东厂、西厂和锦衣卫。而他们能被划为一类,和他们的职能有莫大关系。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明代特务机关,主要负责“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即负责侦缉、抓人,审讯。东厂有资格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他们可以对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东厂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干涉的对象除了从政者,还囊括了普通民众。

东厂由宦官组成,属于内臣。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和东厂职能基本一致。西厂以极快的速度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也为了掌权、敛财而残害普通百姓。

西厂也由宦官组成,属于内臣。

锦衣卫,前身为“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负责皇帝仪仗和护卫。

洪武年间,改为锦衣卫,掌管刑狱,拥有巡察、缉捕和审问的权力。虽然锦衣卫可以逮捕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任何人,并有权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但独立的锦衣卫多数时候都只干涉参政人士,不监管普通民众,也曾成为一个官员清廉,执行高效的机构。

锦衣卫主要由来自民间的身体健康、体貌雄伟、有勇力且没有前科的男子组成,为外臣。

从最初的地位来说,锦衣卫是最高的。作为皇帝的仪仗队,锦衣卫拥有蟒袍、飞鱼服和斗牛服,这是作为外臣的极高礼遇。但是后来,锦衣卫逐渐沦为东厂的附庸。

而东厂作为皇帝的心腹,其首领往往是皇帝的近臣,从皇帝处获得集大权力。刘瑾、魏忠贤等都担任过东厂首领,即东厂提督,全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

而西厂在整个存在过程中,基本是凌驾于东厂之上的。西厂建立之初,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西厂初代提督汪直为谋取权利,大肆虚构案件,处理官员,使得西厂在短期内就牵连了大量势力,限制了东厂的行动。尽管时间很短,汪直期间,东厂势力还是屈居西厂之下的。

西厂第二代提督谷大用是在刘瑾指挥之下的,而当时厂卫都在刘瑾的控制之下。所以这段时期,东西厂基本势力相当。

所以总的来说,西厂存在时权力最大,东厂总的来说权力最大,锦衣卫在一开始权力很大,后来式微,但存在的最久。

5

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都是特务机构,特务机构参与审判是明朝司法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极端君主专制在法律制度上的反映。明朝特务机构有两个系统:一是锦衣卫;二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合称“厂卫”。厂卫都是由宦官和禁卫军所组成的,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巜明史·刑法志》载“: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明朝皇帝的禁卫军共有十二卫,最亲近者叫“锦衣卫”,约五、六万人,掌官皇帝岀入仪仗及警卫事宜。其后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遂命锦衣卫兼管刑狱,可不经外廷司法机关和任何法律手续,逮捕官民人等。明成祖时期在京城东安门外增设东厂特务组织(现在的东厂胡同),受司礼监领导,下设领班司房、掌刑千户、百户等官。其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有权直达皇帝,甚至锦衣卫也在其侦察范围之内。后至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又增设了西厂,其特务人数和权力又超过了东厂。到了明武宗时期,太监刘瑾专权,又增加了内行厂 ,并将东、西厂列为其监视范围,权力当然在它们之上,特务组织之间互相侦缉,说明特务恐怖统治发展到了极端。他们制造了很多疯狂的恐怖屠杀,目的是维护极权专制制度,也是逐步走向极端孤立、虚弱、腐败的表现。

6


太祖朱元璋,因幻想大明续华夏千秋,皇位传朱姓万代。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后,废中书省(剥夺相权)、置内阁(皇帝秘书办)、设司礼监批红权。从行政架构来说,相权被一分为三。决策权被皇权吸收,议政权(票拟)归内阁,行政权下放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原本由皇权与相权制衡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制衡的独裁制),推上了一个唯皇权独裁制为快的新高度。

为了维护皇权独大的独裁统冶。不仅在政府序列内,设立可风闻奏事的六科给事中、御史来制衡百官,还对皇家卫队(如金吾卫 、羽林卫 、府军卫、虎贲卫 、锦衣卫 、旂手卫等)之一的锦衣卫实行部份转型,变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私人特务执法机构,以求皇权辗压性地钳制政府权力。

锦衣卫

锦衣卫全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脱胎于拱卫司,拱卫司统率中、左、右、前、后五卫;洪武六年,造金牌,以仁、义、礼、智、信为号,二面俱篆文:一曰“守卫”,一曰“随驾”;洪武十五年,改名锦衣卫。从金牌刻字来看,锦衣卫不过就是历朝皆有的禁卫军,保驾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而已。

但是,为了确保相权永远匍匐在皇权脚下。太祖赋予了锦衣卫在“直驾侍卫”常规职权之外,一个关键性的权力——“巡查缉捕”职权。这实际上是用皇宫卫队,越权架空了俗称“六扇门”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司法权。在现代政府架构中,这是绝不会被容许的,即便是在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社会中,也是比较出格的做法。

锦衣卫设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只节制锦衣卫的犯法案件和装备督造。是对内的,相当于锦衣卫内部的纪律、装备部门;北镇抚司辖诏狱,对六部和地方政府,执行无需证据的侦缉、监控、逮捕、审判、处罚的行动,且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还无权过问。换句话说,这就是皇帝的私家警察兼私家法官兼私家特务。而且它的私权力比政府序列下的警察、特务、法官的公权力大很多。

由于锦衣卫的本职工作,还是皇家仪仗和侍卫部队。为体现皇家仪仗的壮观雄伟,锦衣卫的工装是特别的华美壮丽,并由织造局提供精作的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其中蟒服是皇帝赐服,属一品官服。其配刀——绣春刀也是皇家赐刀,轻便狭长,秀雅阴柔,且不许一般军人配带。金牌、飞鱼服、绣春刀,即为锦衣卫的标配。锦衣卫在执行任务时叫“缇骑”。看见了这三样东西临面,基本上这个官员也就玩完了。

后来,太祖也觉得锦衣卫滥用职权、动用私刑太过,引起朝庭百官的人人自危和极度恐慌。下诏废除了绵衣卫的“巡查缉捕”职权,一切未决案件、人犯转交由“三法司”依明律处理。



东厂

东厂即东缉事厂,永乐皇帝以“靖难之役”上台,恢复了锦衣卫的“巡查缉捕”的职权。不过锦衣卫毕竟是支卫队,虽有特务情报属性,但仍属于军队序列。显然不够私密,加之上台后对百官的极度不信任,就任用宦官,再置一个纯宦官的私密特务机构——东厂。于是,永乐皇帝比他爹,在皇权独大的中央集权制之路上走的更远了。

为求监督、钳制锦衣卫的职权。东厂的权力外延更大,不仅可对百官进行法外的监督制裁、还可对锦衣卫和百姓实施法外的监督制裁。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权力外延达到连百姓的油盐酱醋、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也要侦知的恶劣程度。这种权力的扩展,直接将特务恐怖力量延伸至民间和属国。

东厂还对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及地方各衙门实行坐班的当面监督。在私密和当面的双重监控之下,令六部、二法司及地方衙门官员陷入如履薄冰、进退失据的惊恐之中。公务活动毫无创造性可言,人人唯恐白天做错事,梦里说错话。根本无心办公,唯有费尽心机地与东厂、锦衣卫拉关系保命。

东厂的职权,当初由永乐皇帝定的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这个杠杠。实际上,这只是东厂的前期状况。在中后期,因东厂的厂督是宦官,与皇帝关系更为紧密,且不似锦衣卫临事需奏呈皇帝之故,东厂行事,仅口头向皇帝汇报即可。显然,东厂的办事效率要更高些。对于特务、情报等强力部门来说,效率就是权力、速度就是恐怖、恐怖又是权力。东厂权力经此循环和自我强化,锦衣卫终将势弱于东厂,实在是一目了然。

西厂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成化皇帝为绀制东厂的渐渐坐大,又设置了西厂。由宦官汪直任厂督。西厂的人员由锦衣卫中选拨,短短几个月,人员极度扩充,一时之势,竟能压制住东厂。可怜的百官、百姓在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三座大山来回反复的恐怖辗轧下,无数人在诏狱中粉身碎骨,化为一缕冤魂。见到了“厂卫”,并被其拘审,才知道,死神原来是多么的仁慈和可爱。

经大学士商辂为首的内阁辅臣集体上书(够胆量,不怕特务,不怕死),痛陈西厂之戕害。成化皇帝方撤销西厂。月余,西厂复开,汪直对曾威胁过自已的商辂等大臣,经罗织罪名后予以处死。

内厂

到正德皇帝御极之时,由宦官刘瑾间接节制东、西两厂,刘瑾因对东、西厂互相争权、夺利、拆台之情状极为不满。又开了个厂子,叫内厂,全称大内行厂,由刘瑾直辖。内厂的侦缉查处范围更大,竟将锦衣卫、东厂、西厂也纳入侦办对象之中。

在大明各位皇帝“明星企业家”的艰苦努力之下,为了保持皇权对相权的绝对压制,也为了防止某厂的坐大,厂子是越办越多。终了,就有了四个特务机构并存窥查朝野、百兽齐出樊笼的热闹局面。于是,大明天下,缇骑四出,不论国内国外,不论高官百姓,不论东厂西厂,不论闹市偏壤,一时天下崩塌震动、人人自危、惧不欲生。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经济、美文、军事、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7

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都是明代的情报组织,合称厂卫。

厂卫之中最先设立的是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在理论上是皇帝的仪仗部队,掌守卫值宿。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于绝对的赤贫阶层之人,他对手下大臣始终充满怀疑——这种怀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担心手下的文武大臣贪污受贿败坏纲纪,另一方面是担心开国功臣们居功自傲结党营私乃至进而威胁到皇权。朱元璋为强化中央集权就命锦衣卫监视百官,锦衣卫因此被赋予了侦察与逮捕的职能。在明初的“ 胡蓝之狱” 、“ 郭恒案” 、“空印案” 中均能见到锦衣卫的身影。需要注意的是:锦衣卫尽管被赋予了侦察任务,但原有的扈从仪仗职能并没解除,事实上锦衣卫是同时兼任皇帝的扈从仪仗部队和情报机构的双重职能。被锦衣卫逮捕的人不和一般犯人关在一起,锦衣卫设有自己独立的监狱系统——称之为南北镇抚司,南北镇抚司的官员由高到低称之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洪武二十年(1387 年)朱元璋认为锦衣卫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的现象,于是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同时将关押在锦衣卫南北镇抚司中的犯人转交刑部审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确将刑讯从锦衣卫的职能中废除,恢复了之前由法司审理案件的传统,锦衣卫的职能重新被限定在最初的扈从仪仗,不再作为情报机构存在。朱棣以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为打击建文帝旧臣,于是又恢复了锦衣卫的侦察刑讯职能,此后整个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作为情报机构存在。尽管相比如今的CIA、摩萨德等情报机构而言:锦衣卫的职能主要是对内的情报收集和监视,但在明朝同蒙古、倭寇的战争过程中锦衣卫也曾一度承担过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尤其是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期间锦衣卫的军情收集活动一度渗透到朝鲜、日本。锦衣卫成员的招募要求必须是身世清白无案底之人,同时必须绝对忠诚于皇帝,锦衣卫不对其他任何组织机构负责,完完全全只效忠于皇帝一人。作为皇帝的扈从仪仗部队所有锦衣卫成员都必须身怀武功,不过锦衣卫成员的武功也并不见得就像一些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反映的那样高强,真正令人恐惧的不是他们的武功,而是他们无孔不入的渗透能力:哪个大臣在家设宴招待同僚,第二天有哪些人赴宴、席间吃的啥、喝了多少酒、吟过什么诗、是否有什么娱乐活动等信息皇帝就全知道了,因为保不齐这家的下人里就有锦衣卫的成员渗透进去。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由此给锦衣卫长达290年的历史正式画上句号。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对建文旧臣的猜疑防范就一刻也没停止,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他恢复了本已被朱元璋废除的锦衣卫的侦察刑讯职能,但他仍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用起来并不方便,同时朱棣对锦衣卫本身也并不太放心——毕竟在锦衣卫系统中也有不少是建文帝时代的旧臣。基于这样的心理朱棣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情报组织,这一组织不仅监察百官,同时也负责监察锦衣卫——这个情报组织就是设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总部设在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在全国各地乃至藩属国朝鲜皆设有分支机构。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一般呼为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东厂可以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就随意监督缉拿臣民,由于东厂首领由宦官担任,由此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的序幕。关于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力大小问题:东厂的职能之一就是监察锦衣卫,但锦衣卫与东厂之间并无上下级隶属关系,都属于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的机构。同时如果东厂碰到一个强势的锦衣卫指挥使也不会一根筋跟人家死磕到底——像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是嘉靖皇帝奶娘的儿子还救过嘉靖皇帝的命,所以他任职锦衣卫指挥使期间东厂是绝不敢去招惹锦衣卫的。事实上整个有明一代锦衣卫和东厂一直处于竞争关系,总体上而言:由于东厂负有监察锦衣卫的职能,所以权力还是相对更大一些。

西厂是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的情报特务机构:本来在此之前明朝已有锦衣卫和东厂两大情报特务机构,西厂的设立其实是一个偶然因素导致的——当时京城内发生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一时间竟收获不少信众。随着信众的增加李子龙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以致于竟潜入内宫,尽管意图不明,但仍被锦衣卫认定有行刺嫌疑而杀。这一事件引起了明宪宗朱见深的高度警惕,于是他派自己宠信的宦官汪直四处搜罗各种情报,成化十三年(1477年)他又索性授权汪直成立西厂。西厂从设立伊始就负有监察东厂和锦衣卫的职能,但和东厂、锦衣卫之间互不统属,三者形成彼此牵制竞争的关系,三者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也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汪直借助西厂这一工具大肆排挤异己,一时间气势嚣张,引起了朝中大臣以及东厂、锦衣卫的一致警惕,同时皇帝也开始对汪直过大的权力感到不安,于是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西厂被裁撤,此时西厂只存在了短短五年时间。正德元年(1506年)重新复设西厂,由谷大用担任提督,然而到了正德七年(1512年)西厂再次裁撤,至此西厂两度设立的时间加起来一共11年。

事实上除锦衣卫、东厂、西厂之外明代还一度存在过一个名为内行厂的情报特务机构:明武宗正德初年重要自己继位前的亲信宦官——马永成掌管东厂,谷大用掌管西厂,司礼监太监刘瑾在京师荣府旧仓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其监察范围之内。正德五年刘瑾倒台后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一共只存在了五年时间。

8

锦衣卫在理论上是皇帝的仪仗部队。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鉴于锦衣卫的前身之一是亲军都尉府,所以它其实是受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卫军,所以,锦衣卫的人员都是军人;同时鉴于锦衣卫的另一个前身是仪鸾司,所以和皇帝郊天祭祖、巡狩出行、宫廷享宴的安排布置和物料食物等的供应也有关。这些职能在锦衣卫成立后也是继续存在的,但是,锦衣卫更为重要的,也是更能显示其势力是因为其掌握了皇帝赋予的巡查缉捕职能。

(《出警入跸图》刻画了明朝万历皇帝谒陵往返的盛况,有大量禁卫军的形象)

这个职能上的定位正如上述是锦衣卫势力的技术性源头。锦衣卫下属“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负责锦衣卫内部的军纪,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类似宪兵;而“北镇抚司”专门负责处理明朝皇帝钦定的案件,可以自行逮捕相关人犯进入自己专门设立的监狱(诏狱)、也可以直接进行刑讯甚至(在皇帝旨意下)处决,不必经过明朝法律规定的法律机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些职能的获得和行使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演变,只有锦衣卫才真正属于当初朱元璋设计中的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卫部队。之后亲军都尉府演裁撤后演化而成的新的护卫亲军无论是十二卫还是最后演变而成的二十六卫,除了锦衣卫之外的十一卫或二十五卫,都属于兵部管辖(间接是文官内阁管辖),皇帝很难像使用锦衣卫那样使用得如身使臂、指挥如意。

(锦衣卫的服装曳撒源自于元朝的质孙服,在明代成为内廷侍卫的服装)

(御林军是一个民间的说法,指的就是禁军,仅仅从服装装备看,锦衣卫和其他护卫亲军之间已经因为定位职能的差异有很大的不同)

明朝皇帝希冀的这样的一种得心应手,自然造成锦衣卫突破了王朝时代也曾经形成司法惯例的三法司等相关机构彼此之间的程序正义和互相牵制,“高效”、“迅速”的背后隐含了大概率可能存在的罔顾事实、枉法裁判和草菅人命。

东厂(全称为东缉事厂)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的秘密特务机关。东厂除了最上一层的负责的太监管理者之外,其实用的都是从锦衣卫中挑选的人员(之前谈古论金《为什么武侠电影里太监都武功高强?》这个问题中和大家说起过东厂并非如很多人误解的从上到下都是太监,也没有太监身份的所谓“大档头”——也就是役长)。不过,虽然东厂和锦衣卫在职能和人员上都有重叠和重复,但是两者毕竟是不同的官署和组织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进行本问题后面提到的比较,那就是哪家的势力大?

总体来说,东厂的势力要远远大于锦衣卫,这是基于东厂的组织负责人与皇帝和皇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办事的程序上可以更加便宜行事,因而极端情况下,锦衣卫负责人见到东厂负责人甚至要以下属之礼参拜。

但是,正因为上述的势力大小最根本的原因是与皇帝和皇权的关系,所以东厂高于锦衣卫并不是制度性的安排,所以上面谈古论金加了一个前提即总体来说,不排除在个别皇帝统治期间,比如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时,他的发小陆炳管理锦衣卫,锦衣卫的势力就远大于东厂。

西厂为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1477)于东厂之外增设,在其存在期间,其势力是大过东厂和锦衣卫的——后来居上往往是特务机关的常态——但是其存在时间不长,在成化年间就被裁撤,之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出现了5年左右,又被裁撤。

鉴于西厂是个短命的机构,所以前述总体来说东厂势力大于锦衣卫且东厂势力最大这个命题继续成立。

西厂只有过两任厂公,分别为汪直和谷大用,雨化田这个人物是武侠电影虚构的。

9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从大明的政治体系说起。大明的政治架构看似是内廷和外庭斗,皇权居中调停,打压强势一方,保持三角稳定态势,其实不然。

实际上,大明保持和宋朝一样的理念——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内阁为首的文臣集团是士大夫的代表,他们的权力实际来自全天下读书人,有时候连皇权也不能左右。而内廷的权力则全部来自皇帝,一旦皇帝翻脸,即便权倾天下的九千岁(魏忠贤),瞬间也会被一个16岁的娃娃皇帝(崇祯)给拿下。

搞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咱们再来谈厂卫——为什么东厂往往可以压锦衣卫一头?

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机构的权力都不是来自士大夫,而是来自皇帝,谁离皇帝近,谁就更得宠一些,自然也就可以压制另一方。

东厂离皇帝比锦衣卫近得多,为啥?东厂太监多。因此,东厂往往能压制锦衣卫。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嘉靖朝,锦衣卫的指挥使是陆炳,他和嘉靖皇帝乃发小,一起长大的,嘉靖对他的信任几乎超过所有人。因此,陆炳在位期间,东厂被锦衣卫压制得死死的。

总之一句话,与其说东厂压制锦衣卫,不如说太监离皇帝更近一些。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10

要说这三个部门里谁势力最大,无法一概而论,要具体看在哪个时期,小院之前写过一些锦衣卫的文章,试着来分析一下。

严格来说,西厂并没有资格跟锦衣卫和东厂相提并论,西厂设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德五年(1511年)被撤销,中间还被裁撤过一次,真正的存在时间只有十年左右,相比锦衣卫和东厂的老资格,只能算是个临时产品。

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三个机构都是大明特务界的代表,如果真要说,还有个内行厂,存在时间还要短,这里就不提了。锦衣卫成立最早,东厂要晚一些,西厂最晚,从理论上说,虽然负责人身份不一样,(东厂西厂都由太监掌管)但三个机构都是为皇帝服务,应该紧密配合,携手战斗才对,然而实际上,在工作中,这三者互不隶属,有相互协助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相互监督,相互掣肘制衡,除非锦衣卫除了一位强势的指挥使,暂时压住东厂风头,比如陆炳,但这是个例,并非常态,否则是东厂占据上风的时间要多一些。

要说这三个部门里谁势力最大,无法一概而论,要具体看在哪个时期,小院之前写过一些锦衣卫的文章,试着来分析一下。

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中间被短暂裁撤,永乐年间又得以恢复,东厂设立于永乐十八年。在洪武和永乐年间,内臣不得干政,锦衣卫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到了英宗的正统朝,王振开始上位,东厂逐渐压倒锦衣卫占据了优势,王振专权时,连锦衣卫指挥使马顺都投靠王振当了心腹,最后还被大臣在大殿上群殴打死,锦衣卫当然只能匍匐在东厂蛮子脚下。

英宗复辟后,虽然大太监曹吉祥夺门有功,但由于心有余悸,朱祁镇这段时间对锦衣卫指挥使袁彬、门达更为信任。

明宪宗朱见深的成化年间,汪直出场了,此刻西厂风头独一无二。严格来说,汪直此人不能说是大奸,甚至还颇有才干,小院之前专门有文章写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弘治年间,由于孝宗朱祐樘比较清明,弘治中兴得以出现,在此期间,不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并没有大的表现。

到了武宗朱厚照的正德年间,刘瑾出现,恢复了早已被撤的西厂,不过短短几年,刘瑾被凌迟,西厂再次被撤,此后再也没有恢复过。西厂出现,意味着锦衣卫与东厂都要惟其马首是瞻。

嘉靖年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因为一个人的缘故,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发小—锦衣卫传奇指挥使陆炳,也是明朝唯一一个三公加三孤获得者。陆炳在朱厚熜还是兴献王时候就是玩伴,在他即位后又曾经从火场中救了嘉靖一命,这样的交情,使得陆炳执掌锦衣卫时,彻底压倒东厂,那段时期,太监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直到陆炳去世。

万历前期大太监冯保极为风光,东厂也跟着沾光。冯保衰败后,锦衣卫又开始压倒东厂,特别是在万历三大征期间,锦衣卫出力很大,在万历心中也跟着加分。

不过从天启到崇祯年间,锦衣卫开始衰落,东厂又夺回了优势,天启年间有魏忠贤自然不必说,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甚至认了魏忠贤当义父。就算崇祯推倒了九千岁,他对锦衣卫也并不感冒,锦衣卫在他手下从来就没有发挥过,直到明亡。

最后再说说西厂。在西厂存在的十来年间,老大是汪直和刘瑾,这个时期不论东厂还是锦衣卫,都要臣服在西厂之下,西厂权势一时无二,不过西厂的得势是短暂的,老大倒台后,随即就被裁撤。


原创不易,欢迎点赞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