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这段动荡时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上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汉、武平。
史学的编纂的成就:后梁、后唐没有编修前代史。后晋于天福六年(941年)二月,下诏修唐史,由赵莹主其事,这部唐史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六月修成奏上,名曰《唐书》,后人易其名为《旧唐书》,以区别于北宋的《新唐书》。《旧唐书》因条件所限,较为粗糙,但对唐史的编纂仍有一定的贡献。
词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南唐有较大的发展。词体初以「花间派」为主,内容多描写贵族生活。南唐李后主(李煜)是杰出的词人,他前期的词,主要写宫廷生活,带有脂粉的香气,但因时运日蹙,不免有抒发悲愁的内容。后期的词,完全脱去了宫廷生活气息,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脍炙人口的〈虞美人〉和〈浪淘沙〉两词,把从皇帝到囚徒的悲伤,表现得分外真切和沉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已成千古之佳句。可以说,五代十国时期词的发展,为宋代词的鼎盛奠下了基础。
五代十国的绘画,继承了唐代绘画的传统,并有所创新。南唐、蜀、吴越等国的王室和士大夫们生活优裕,竞奢斗靡,使绘画艺术走向追求观赏性的道路。后蜀明德二年(935年)创设翰林图画院,这是中国有正式的宫廷画院之始,南唐也相继设立之。画院内聚集了一批著名画家,互相讨论研究,直接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出版方面的贡献:后唐长兴三年(932)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刻成的九经,是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宋人称其为“旧监本”或“古京本”,是中国后世一切监本九经的祖本。这部九经,历时近二十年,中经后唐、后汉、后周三朝更替,终于得以完成。这实在是个奇迹,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