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央央大中华,二十四部史,记载了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明末的大的历史事件。从太史令司马迁一个人撰写《史记》开始,到清代由张廷玉为总纂及多人参加编写的《明史》,历史的真伪可以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经过仔细研判,才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史书中被人篡改的痕迹,作为普通的历史爱好者,或对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可以说只能是作一个大概的了解。

据民间传说,古代记录历史的人士多是有个性的人才,就是面临皇帝治罪,也决不更改个人所记录实事中的一个字。这算不算正人君子?应该是吧。

至于“二十四史”中所记载都是真实的历史?也未毕。针对题主所说的“古代的历史学家道德高尚,都是正人君子,写的史书绝对真实可信”,也未必。俗话说,人在强权下,不得不低头。尤其是从东汉以后的历史编纂者,常常会受到皇亲国戚的干扰,不得已而为之,所撰写的历史值得后人沉思与怀疑。

历史都是由改朝换代后胜利的一方所撰写,难免不打上当朝统治阶级的烙印。所以说历史所记载的内容,靠后人利用旁证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学习历史不能盲从,也不应该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还是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法则来学习。要高屋建瓴,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对于史学的编纂者,也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待,什么道德高尚,什么正人君子,什么绝对真实?似乎全是真实可靠的,未免太天真了。(2020/08/05)

最佳贡献者
2

按理说是没错,但你得考虑皇权,皇帝希望编史来证明前代昏庸不义,现代是接过前代的旗帜。所以每一代当朝历史对前代会有一定的抹黑来加固当今皇权。但是对前前代也就是隔了代的可能就比较理智了,皇帝也不会太过在意,除非皇帝讨厌某个历史人物,或者某个人的政策不适合当世。那可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顿骚操作。

单就历史来说它是一个物件(很客观很物质),但也因为它是记载人,同样也因为人的加入就会存在一些变数。人类情感上的变数,利弊的变数。

我这么说可能不好理解,举个例子,你看我们记载除人之外的生灵说话色彩浓重吗?冷冰冰的,非常之客观。比如动物世界,毫不作伪。但是当我们想要让某些孩子明白某些动物对我们有好处时,我们就会有色彩的夸它们。牛、羊、鸡、猪、猫、狗等动物好啊,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不废话么,他们能给人类创造价值,又能吃。不会有一个人会反对去说不好。所以很多话语色彩是因人而存在的。人类其实是天地间的一个变数。动物不会自取灭亡,但是人类却可以,他们可以把自己作死。

历史家道德高尚吗

他们只是尊重历史,但是为了活着和吃口热乎饭。该改变还是得改变。这种行为是善还是不善?说善有善的理由,说不善有不善的理由。他们只是为了活着。

但是说在能保证自己活着的前提下,那做历史一般就是正儿八经的像个文学工作者。编史是整个上层都要过眼的并不是一个人自己完成的,有地方不合理还需要改。所以你也没别的历史学家是单个的某个人。每一个朝代的编史,其背后不仅有皇帝还有文官集团,皇帝要求正义身份这件事和文官是相同目的的。不过后者为了名声好听,基本上是按事实说话,加私货有没有?按理说是没有。

所以有些时候也别过高抬举一帮人,也别贬低他们。他们只是尊敬自己,尊敬自己的工作,没无他意。也恰恰是因人的存在,很多事就变成了一件功利性的事,说不清好还是不好。

3

历史都是胜利者撰写的,元史由明朝人书写,明史又由清朝人去编写,所以说编史就是篡改历史的过程。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史官,但并不是都是如实记载历史,不按皇帝的意愿去办事,是要被杀头的,所以说史书并不可靠。

4

都是正人君子?存疑。但有点学问该是有道之士,但不会都好。一定会有差的,尤其是历史记述,那一定是按当权者的意思写,没有事实,不能客观公正,这是必然的,也是可想而知的。君要臣死,就必须死。命都是别人的,何况你的思想?只不过那时的文人,很多都自律,清高,好象没有现在的一些人那么贪腐和穷凶极恶,也是客观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