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非功过两分说,不能一言以蔽之。隋炀帝杨广有成为千古明君的实力,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致使伟业损极一时,却利在千秋。

前期苦心经营,登临帝位。

隋炀帝杨广先天条件就很好,“美姿仪,少聪慧”,从小就善于韬光养晦,走亲独孤皇后路线,收买人心,能较好地平衡山东士族、关陇贵族、江南士族三方势力,又有较多功劳。而太子杨勇过于率真,违逆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心意,不能平衡三大势力。最终杨广成为太子。几年之后,杨广登基,《隋书》并没有杨广弑父的记载,但有其淫母的记载,占有了宣华、容华两位夫人。随后,隋炀帝铲除朝中异己,穿假遗诏杀掉杨勇消除隐患。

中期急功近利,缔造伟业。

这时经过“开皇之治”的隋朝国富民强,隋炀帝改年号为“大业”,开启自己的宏图伟业:兴建东都洛阳和粮仓,加强对山东、江南诸地的掌控,解决关中一带粮食产量减少的困境;开凿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经济、文化等方面贯通南北,加强隋朝的统治;修筑长城,防备突厥入侵;开创科举制度,打破士族垄断选拔人才,此后沿用一千三百多年;军事上平定吐谷浑,打败突厥、契丹,安稳北方;加强对外交流,各国遣隋使;大业三年(507年),公认的暴君杨广颁布了古代刑罚最轻的《大业律》,后来唐代在制定律法时也做了很深的参考。

此时,隋炀帝的帝国伟业已达巅峰,万国来贺。以上诸项,君王只要做成一样,都是能君。这时的隋炀帝确有成为千古明君的潜质与实力。这些伟业在灿烂的同时,也损耗完了隋朝的国力。但隋炀帝并不满足于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顾国情,两次巡游江都和三征高句丽。帝国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

后期滥用民力,盛极而衰。

巡游江都,本想加强南北联系,用实力折服江南人士,但过度的奢华榨干了国力,未折人先折己。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出动大军一百三十万,征调民夫二百万,本想用绝对实力恐吓折服,却遭到高句丽的激烈抵抗,而自己的后勤保障先折了,加上肆意指挥,最终隋军惨败。这又极大损耗了民力国力,撑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但隋炀帝丝毫不在意,一方面镇压起义,一方面御驾亲征高句丽,正打得激烈的时候,负责大军后勤的杨玄感起兵叛乱,隋炀帝只能回师平叛。而国内起义越演愈烈的时候,隋炀帝却和高句丽死磕上了,又集结大军讨伐。连年征战的高句丽受不了选择投降,隋炀帝获得了名义上的征服。而国内已经遍地起义,突厥也蠢蠢欲动。

三征高句丽,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无数人死于战场和劳役,导致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百姓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末期烽烟四起,凄凉收场。

隋炀帝无法改变失控的北方局势,所以就三巡江都。随后发生了兵变,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死。隋炀帝死后,没有棺材,还是萧皇后和宫人用床板为棺,葬于江都行宫。后唐朝以帝礼改葬于雷塘。在他统治期间,并没有处理好利在当下和功在千秋的关系,全国人口减少了一半,只有不到二百万户。果然兴亡,百姓皆苦。

而唐朝的发展,很多地方受惠于隋朝。但唐太宗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王朝的合法性,所修《隋书》中对前朝诸多大事持否定态度,将隋炀帝刻画成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暴君,而同样杀兄逼父篡位,占有李元吉妃子杨氏,四处征伐的自己,却被美化为被逼无奈的自保和禅让。这就是成王败寇,胜利者掌握话语权。

最佳贡献者
2

隋炀帝虽是亡国之君,却远非刘阿斗和陈后主之辈所能相比,其治国能力可比秦始皇和唐太宗。 有人说“隋炀帝不是不伟大,而是伟大的过了头。” 

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皇帝,年号大业。隋炀帝有雄心壮志,意图建立千秋大业。

事实上隋炀帝正是这样做的。早在继位之前,隋炀帝就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继位之后,隋炀帝更是以建立千秋大业为己任。

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却做了许多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大事:

 一, 开凿运河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自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大地可是真的紧密连在一起了,通长江,跨淮河,过黄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为一体,不但沟通了南北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统一疆土的贡献,中国现在没有成为以长江为界或以黄河为界的几个国家,运河可谓功不可没。

二, 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 

隋炀帝对林邑的用兵,是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体现,其直接的结果是使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许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以日南郡南端构成的疆域界限。 

三, 开拓流求(台湾)

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直到今天,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可以作证。 

 四,征服吐谷浑

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置“新四郡”(区别于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五,三征高丽,经略东北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炀帝最悲剧的事情,也是最招惹人骂的事情。为了征服高丽,隋炀帝每次都动用上百万的军队和民夫,却无果而终,反而换来百姓的大规模起义,最终失去江山。老百姓吃了苦,隋炀帝挨了骂,隋炀帝的憾事,中国历史的憾事。

 六, 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并不是他穷奢淫欲自己享受,那是为了控扼山东,是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要知道,隋炀帝在位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巡行(也就是实地考察制定治国方针),根本没有时间享受。 

七,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创立,但不完善。是隋炀帝创制了进士科,这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以上都是隋炀帝做过的事情,件件都是大事,如果隋炀帝只做一件,就可名垂千古。可隋炀帝都做了,而且仅仅用了13年。说隋炀帝是暴君不能否认,13年干了这么多大事,平均到每个百姓头上,人民负担之重、劳役之苦可想而知。


3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应当被铭记,一个是秦朝,一个是隋朝,它们结束了纷乱,统一了国家。试问,还有什么样的功绩比这大?

统一必然伴随着战争、兼并,所以,秦始皇和隋炀帝都被描述城暴君,而且这两个朝代都在民变中灭亡,成了短命王朝。

我们要客观评论秦始皇和隋炀帝。单说隋炀帝,做了很多大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清波。”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但是大运河对于沟通南北,巩固国家何其重要。唐朝繁荣,都是自己的本事吗?没有隋朝的大运河,李世民纵有一身本事也难以有贞观之治!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

隋炀帝雄心壮志,想着成就一番大业,只争朝夕,马不停蹄。但是,他性子太急了,过多地消耗了民力国力,终致隋朝灭亡。

隋炀帝不是一个简单的“暴君”可以概括的。

4

在古今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隋炀帝=大暴君+大昏君。其实,这个等式很有问题的。功是功,过是过,只是很不巧,隋炀帝成为了末代的皇帝,末代皇帝的标签不就是这样嘛。

隋炀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公元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那么后世为何不提隋炀帝的贡献,却被描述成暴君?

其实杨广是很有文韬武略的,修运河,复长城,立科举,强集权,去豪强,除后患,威四夷,征西域,汇通天下,有几个做得到?有几个皇帝为了国家的稳固安全发展, 能够不辞辛苦,在那个只有木轮车的年代,亲征高句丽。只要细翻当年的史籍资料,就可以很清楚得明白,当时的高句丽,决非所谓附庸小国,它也是一个高度集权半牧半耕的军事强国,已经有能力臣服四周小国,并且威逼中原,对大隋也是时有冒犯掠占,隋炀帝当年调千里大军,总计共一百来万人,三次东征,决不是只因高句丽不恭那么简单。

杨广曾经三次龙舟游江南,可是有几个人记得,那四千里大运河为中国的繁荣稳定,做了多大贡献!"尽道隋忘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只不过末代皇帝从来没有落下什么好名声的。新王朝,如若不把前主贬的一无是处,怎说明新朝的正统合法?看待帝王,要全面,只一个荒淫是不足以评价一朝天子的。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隋炀帝自伴随亡隋的败迹黯然辞世起,便有盖棺定论,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千余年来,铁案如山。

按愚意,评论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归根结底要看他历史活动的社会意义,是进步还是反动。我所以认定杨广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血与火中的,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页,是中国士大夫传统思维模式偏狭、脆弱一面的反映。

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杨广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隋炀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登帝位前曾任9年扬州总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后三下扬州巡游,直至兵变死在扬州、葬在扬州。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公元590年,调任扬州总管,任此职9年,头衔有太尉公、扬州总管诸军事、扬州刺史等,其间平定过江南豪强的武装叛乱,直到公元600年被立为皇太子后才离开。

隋朝建立之初,中国还处于分裂状态,尤其是陈朝据地江南,与中央政权抗衡。588年秋,20岁的杨广受命率领数十万隋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进据建康,俘获了藏在井里的陈后主和其贵妃张丽华。后来民间传说迷恋美色,衍生出许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记载,正是杨广亲自下令斩了张丽华。结束国家近百年的分裂战乱,开启一个统一、强盛的新时代,由此杨广建立了较高的威望。

杨广当时立足扬州,悉心经营南方,笼络人才,为他以后登上皇太子位,进而登基做皇帝奠定了根基。当然,他能当皇帝,与他善使阴谋诡计也有关系。身后骂名滚滚。

炀,是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谥号,表示杨广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为下谥、恶谥。后世对杨广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史官编纂的《隋史》。在后人眼里,隋炀帝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此评价似乎千百年来已成定论。

显然,这是一种带有偏见的传统的观念。我们都知道隋炀帝死后,被后人诟骂,但他手中完成的南北大运河,却默默地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隋炀帝的一生中,作了不少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发展的事业,对促进历史发展是有贡献的。

5

评价一个人的功与过,首先要看他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隋炀帝此人荒淫无度、开运河、征高丽,使得民不聊生.可以说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但是他的某些行为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他开创的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使得读书人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科举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的发展、他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使得南北交通更加方便,节约了运费,至今还在使用。所以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虽然隋炀帝是个暴君,但是他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功大于过!

隋朝开创者隋文帝杨坚,原是北周贵族,在北周灭北齐的战争中,凭借其出身和军功迅速赢得了高度的政治声望,并在北周连续经历两位短命皇帝后,只留下一个年仅8岁的太子。所以在杨坚的一系列手段下,成功取代了自己外孙的皇位后建立隋朝。并选用自己家族的封号“隋国公”,作为国号,是为隋朝。


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却做了许多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大事:

千年大计之一:科举制度的诞生

科举制度想必无需多说了。科举制度从隋朝诞生(587年)到清朝结束(1905年),持续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为中国选拔出了无数的人才,足以证明它的优越性。甚至我们国家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在里面。科举制度是历史上选拔人才最公平的制度,没有之一。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阶级的流通性,给予了下层百姓向上层阶级跃迁的可能,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国家的稳定。毕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那是什么都有可能做的出来的。百姓有希望,日子有盼头也就不会闹事了嘛。而科举制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层阶级与底层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千年大计之二:开挖济渠、邗渠、永济渠和江南河(开凿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开挖济渠和邗渠。济渠打通了黄河和淮河,邗渠打通长江和淮河。

大业四年(608年),开挖永济渠。

大业六年(610年),开挖江南河。江南河打通了长江与钱塘江。

这挖开的便是大运河。从杭州到洛阳,全线超过两千公里。

这一系列工程征调了数百万的百姓,仅仅耗时六年就沟通了所有的河道。至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直到现在都还在造福中国人民。

千年大计之三:巡视全国,奠定全国版图基础。(开拓流求(台湾)、征服吐谷浑、三征高丽,经略东北)


杨广向西走到过西域。当时刚刚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在经历五胡乱华后,战火蔓延到了西域,政权变更频繁,西域再也不复往昔的繁荣了。

大业五年(609年),那时西域被土谷浑占领,而杨坚此行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土谷浑,收复西域。杨广亲自率领军队征战土谷浑,并取得胜利。随后犒赏三军。据记载,杨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到达过西域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个在此征战过的皇帝。

大业七年(611年),为了完成真正的统一大业,隋炀帝决定发兵高丽。(高丽称中原局势糜烂之际占领了辽东四郡之地,即汉四郡)


隋炀帝杨广一生的过失:


一、炀帝亲三次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


二、隋炀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大业七年隋末民变爆发。


隋炀帝在大业十二年(616年),因无力抵抗,乘龙舟到扬州避难。并于大业十四年(618年)被叛军杀死,自此结束了他这奔波的一生。


历史证明,隋炀帝的这些政策并不是暴政,只是他走的早了一点,快了一点,也急了一点。所以导致民生哀怨,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6

隋炀帝是昏君?还是雄才大略的英主?天才多走一步就会变成傻瓜

想起历史上非常圣明的君主,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唐朝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或者是后来清朝的康熙,乾隆等皇帝。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他们真的有史书上所吹捧的那样厉害吗?其实,贞观之治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繁盛,在贞观时期,国家的实力其实远远比不上隋炀帝时期。而对于后来的康雍乾,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其实要是说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的话,那么隋炀帝应该算是其中一个了。听到这里肯定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惊讶,隋炀帝不是一个昏君吗?我们曾经在书籍上看到的对于隋炀帝的评价都是骄奢、道德败坏、弑兄杀父的。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会有雄才大略呢?

其实,这些评论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为这些评论基本都是经过评书戏曲的刻意渲染而勾勒出来的。而隋炀帝杨广确实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少见的文武全才的皇帝。

在文方面。隋炀帝有一句诗叫做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江南是个好地方。但是古时候的江南和现在的江南可是不一样的,对于现在的江南来说,气候宜人,而且物产富饶,那当然是个好地方。

而在隋朝时期,江南还是一个非常荒凉之地。但是隋炀帝在当时就看出了江南的好。而且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江南建成了一个富饶之地。在杨广统治的后期,他把都城迁到了江都。而且他还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可是担负着中国的物流运输的重大使命。

在武方面,征辽亦偶然。可以看出他说的是征辽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这个征辽里面的辽指的是谁呢,其实就是高句丽,也就是中国的东北一带地区,杨广认为东北在中国的战略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东北的话,那么中国在军事上可能会面临着非常大的威胁。宋朝先后败给了辽和金,他们都是从东北方向来的。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隋炀帝在文和武方面都有着非常过人的天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其实他的失败也正是因为他过人的天赋,因为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想的太简单了。他认为很快就能够征服东北。但实际上他征辽却进行了三次。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而对于京杭大运河来说,本质上是好意,但是这是一件需要千秋万代持续下去的事业,想在一代之内完成好,势必会使国内库空虚,国家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所以说,总体来看,隋炀帝虽然有着好的设想,但是却没有能力把它去完成,最终还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有人说天才多走一步,那就变成了傻瓜,看来确实是这样呀。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评论和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看好玩的历史和文化。

7

长期以来,隋炀帝刚愎自用、凶残好杀,以及滥用民力、横征暴敛的“暴君”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不过,隋炀帝暴虐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历史动力。今天帮你穿过脸谱化的人物形象,看到隋炀帝背后的历史大势。

隋炀帝是怎样成为“暴君”的典型代表之一的?

说起“暴君”这个词,我们总觉得这说的是性格残暴。但隋炀帝杨广这个人的性格是不是残暴,恐怕不好说。他在即位以后第二年,就重新修订了法律,其中有两百多条罪名都减轻了对应的刑罚。这一举措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因为百姓们苦于严刑峻法已经很久,这下终于能喘口气了。你可能会说,隋炀帝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这还不是个暴君吗?其实在古代中国,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这种事是常有的。况且杨广杀死父亲杨坚只是一家之言,并不是历史定论。他在即位以后,确实杀死了哥哥也就是废太子杨勇,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杀死了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把两人的后代赶尽杀绝。结果李世民非但没被骂成暴君,还被归入明君的典型。可见,古代的帝王们为了权力斗争而杀死亲人,并不是被骂成暴君的理由。

所谓“暴君”,并不是对于性格的描述,而是儒家对于皇帝的一种政治评价。这个评价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皇帝独断专行,不听大臣的意见。二是皇帝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超出了百姓能够承受的限度。隋炀帝正是因为满足这两点特征,才被儒家称为“暴君”。

更重要的是,隋炀帝之所以会碰到儒家的这两条高压线,是当时历史大势推动下的结果。隋炀帝的独断专行,和当时的政治需要有关。隋炀帝不加节制地利用社会资源,背后也有历史的必然性。

今天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为你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隋炀帝:第一,隋炀帝的独断专行是出于怎样的政治需要?第二,隋炀帝对于社会资源的无节制利用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必然性?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隋炀帝平时独断专行,不听劝告,这看上去明明就是他的性格问题,为什么说和当时的政治需要有关呢?

后世在说到隋炀帝独断专行的时候,都会提起这么一条罪状。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的第三年,大臣高颎、贺若弼、宇文弼三个人私下议论,说隋炀帝在一些事情上犯了错误。比如当时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带着随从前来朝见隋炀帝,隋炀帝让人修建了一个可以容纳几千人的大帐篷,用来迎接他们,这样做太浪费了。再比如隋炀帝最近有点迷恋音乐和杂技,有沉溺享乐的倾向。有人听到这些话,就向隋炀帝打了小报告。隋炀帝勃然大怒,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把三位大臣都给杀了,还把他们的儿子放逐到了边疆。

人家在背后提了几句意见,就要把人家给杀了,这还不叫独断专行吗?其实这件事背后还有更深的内涵。被杀的这三个人身上有一些共性。高颎出身渤海高氏,是名门望族之后。宇文弼出身北周皇室,北周皇帝也是宇文氏,隋文帝杨坚就是从宇文家手上篡夺了皇位,才建立了隋朝。还有贺若弼,他不姓贺,而是复姓“贺若”,这是鲜卑贵族的姓氏,贺若弼是鲜卑贵族的一员。

隋炀帝杀掉这三位老臣,其实暗含打击贵族,加强皇权的用意。说到这里,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隋朝建立的历史。

隋朝的建立和一个著名的政治势力有关,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的建立者是鲜卑贵族贺拔岳,他在北魏孝武帝的命令下,把陕西关中到甘肃陇山一带的军事力量整合为一个军事集团,关陇集团就这么诞生了。贺拔岳死后,他的部将宇文泰在关陇集团内部又设置了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这二十个职位由固定的二十个大家族分享。这二十个家族不仅担任军队的统帅,还是国家的首脑。宇文泰自己就成了关陇集团的老大,后来他的儿子建立了北周王朝。当时在关陇集团内部,还有一位名叫杨忠的人,位列十二大将军之一,隋文帝杨坚就是杨忠的儿子。杨坚有个女儿,后来做了北周的太后。杨坚篡夺了小外孙宇文阐的皇位,于是建立了隋朝。所以,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的行为,本质上是关陇集团内部的一次火并。杨坚坐上了皇位,自然也要提防关陇集团其他成员也来这么一手。

更要命的是,除了关陇集团,杨坚还要面临一个敌人,就是所谓的“山东士族”。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士族门阀势力很大,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为了争取政治支持,又发布诏书,列举了一批士族门阀,表示要保护他们的利益。这些士族门阀大多生活在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地区,所以被称为“山东士族”。刚才说的高颎,出自渤海高氏,这是山东士族的代表之一。此外还有什么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他们在隋朝建立以后仍然很有势力,皇帝也要给他们几分面子。一句话,作为新贵族的关陇贵族,和作为旧贵族的山东士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都很活跃。

从隋文帝到隋炀帝,隋朝的两代帝王都面临着和新旧贵族的斗争。关于隋文帝杨坚,因为有了儿子杨广的反衬,你可能以为他是一个相对仁慈的皇帝,其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杨坚和秦始皇有些类似,热衷于法家手段,甚至他的儿子杨俊贪污公款,他也表示执法应该公平,对杨俊给予了处罚。我们知道,法家历来是和皇帝集权联系在一起的。杨坚为了实现集权,对南北朝时期混乱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新整理,创立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中央分为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核和执行,其中内史省后来又改为中书省。三省又下设六部,共同负责朝廷的日常行政。

三省六部制为什么有利于皇帝的集权呢?请注意,与汉代制度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它没有设置“丞相”这个职位。丞相是百官之首,经常可以抗衡皇权。而三省在本质上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对皇帝俯首帖耳。不过,尚书省的首席长官叫尚书令,经常在皇帝和百官之间上传下达,渐渐具有了和丞相类似的权力。隋文帝在位期间,尚书令的位子经常是空着的,由尚书令的副手尚书仆射负责尚书省的日常工作,比如著名的大臣杨素就曾经担任过尚书仆射。

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对新旧贵族怀有更重的敌意。前面说的杨素,也是贵族出身,曾经帮助杨广登上皇位,和杨广关系很近。杨广即位以后,经常表现出对杨素的提防。于是杨素在病危时拒绝服药,在杨广登基以后第二年就去世了。对杨素都尚且如此,对于那些出身显贵,又是老资历的大臣,隋炀帝就更不会客气了。说到这里,我们再看看隋炀帝杀死高颎等人这件事,就更能看出其中的门道。高颎、宇文弼和贺若弼这三个人,都是贵族出身,而且都是六十多岁的元老重臣。隋炀帝对他们大开杀戒,其实是要在新旧贵族面前树立皇帝的权威。

隋炀帝杀了这三个人以后,又做了一件大事。他刻意绕开正常的官员任免程序,找来一群级别很低的官员参与决策。这批官员缺乏政治背景,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皇帝手里。于是,隋炀帝就实现了更高程度的集权。

隋炀帝重用的这批政治新贵中,有一位代表人物,名叫虞世基。他的父亲是陈朝的高官,陈朝灭亡以后,虞世基随父亲一同北上。杨广即位以后,任命他做了内史侍郎。这是一个级别较低的职位,但虞世基可以接触核心机密,并为隋炀帝起草诏书,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他的权力并不是来自家族背景,而完全来自隋炀帝的授予。隋炀帝重用虞世基,显然是因为他在朝廷里缺乏根基。他本来就是随陈朝一起投降过来的,每天过得诚惶诚恐。现在得到皇帝破格任用,他还不惟命是从?

隋炀帝在隋文帝集权的基础上,通过铲除贵族大臣,任用缺乏背景的亲信,建立了一个对自己俯首帖耳的小集团。贵族大臣没有机会再向他提意见,而他身边的亲信深知自己的命运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心意,也就成天报喜不报忧。这导致了隋朝政治生态的恶化。

隋炀帝在位末期,国内到处爆发起义。各地汇报起义军情况的消息不断传来,虞世基接到奏报以后一律加以修改,把坏消息统统删掉。有一次虞世基疏忽了,让隋炀帝看到一份奏报,里面汇报的是黄河以北有几十万起义军投降了朝廷。隋炀帝从中看出了问题,就问虞世基:一次就有几十万人投降,天下有这么多人造反吗?虞世基轻描淡写地说,老鼠再多,又何必担心呢?把这件事掩盖了过去。隋炀帝有一次跟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聊天时说:“我不喜欢别人提意见。要是那些贵族想靠提意见来博取名声,那就更讨厌了。要是那些卑贱的士人给我提意见,我还会宽容一些,但不会让他有出头之日。”隋炀帝在这里已经表露了他的真实想法,他的所谓独断专行,针对的主要是那些贵族。

隋炀帝的独断专行长期以来受到批判,这也和他亡国之君的身份有关。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同样的行为,如果失败了,那就是独断专行,不听劝。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力排众议,有主见。隋炀帝很不幸地成为一个失败者,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加节制地利用社会资源,这也是他作为“暴君”的主要罪名。不过,隋炀帝的这种行为背后,也存在历史的必然性。下面我就给你讲讲,这些必然性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承认,隋炀帝干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但一个皇帝能够劳民伤财的前提,是国家拥有一套高效的行政系统,方便皇帝调动社会资源。这套行政系统是隋文帝杨坚留下来的遗产。具体来说,隋文帝对行政系统进行了这么几项改革。首先,他规定地方官统一由吏部任命,改变了此前地方政府自行任命官员的状态。其次,他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精简为州、县两级,大大节省了行政开支,提高了效率。同时,他还规定各州每年要向中央推荐三名人才,充实官僚队伍。这些改革的宗旨,是将行政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隋炀帝上台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地调动全国各地的资源。他难以抑制自己建功立业的欲望,这使他成就了伟业,也使他成了“暴君”。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问题,隋炀帝那些劳民伤财的举动,真的只是为了个人享受吗?说起隋炀帝,我们很多人都会想到大运河。

请注意,隋朝修的这条大运河,并不完全等同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主要是服务北京,从南方为北京运输物资。隋朝大运河服务的对象是洛阳,洛阳才是隋朝大运河的重心。

从地图上看,这条大运河北起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区,南到余杭,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地区。但它并不是一条直线,中间特意向西拐了个弯,一直通到洛阳。所以,隋朝大运河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沟通南北,二是服务洛阳。而这两个目的背后,都暗藏着历史的必然性。

我们先看“沟通南北”。隋朝建立以前,中国处于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而在隋朝统一以后,要想将分离数百年之久的南方和北方真正合为一体,是通过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达成的。更何况,兴起于北方的隋朝当时对于南方的治理并不算稳固。

隋朝刚实现统一不久,南方就爆发了叛乱。在会稽也就是浙江绍兴一带,有一个叫高智慧的人带头起兵造反,叛军达几万人之多。隋炀帝派杨素前去镇压,才平定了这场叛乱。要想随时应对可能的叛乱,就要保证向当地运送军队和物资的能力。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通济渠,将洛阳与淮河边上的泗州连接起来,启动了大运河工程。《隋书》中记载,通济渠的修建动员了百万以上的劳工。就在同一年,他又动员十几万民工,修建联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到了608年,隋炀帝下令开始修建大运河中最长的一段,也就是联通洛阳和涿郡的永济渠。永济渠从洛阳出发,向北经过辽阔的华北平原,最终抵达今天的北京附近。这一工程也动员了百万劳工。《资治通鉴》中甚至记载当时男人已经不够用了,开始征调妇女服劳役。两年后,隋炀帝命令开凿联通江都和余杭的江南河,江都就是扬州,余杭就是杭州,这使得大运河一直延伸到了长江以南。

隋炀帝前后不过花了五年左右时间,就修成了大运河,使南北连成一气。这使得江南产粮区的粮食可以供应北方,也使得中央政府的军队可以随时镇压叛乱。不过,我刚才说到,大运河并不是一条直线,它特意在中间拐了个弯,通到洛阳。这反映了修建大运河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营造东都。

东都就是洛阳。隋朝的都城叫作大兴城,位于汉代长安城的东南部,是隋文帝时期修建的一座新城。后来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改名长安。

不过,大兴城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密度很大,本地产的粮食不够吃。关中和外界的交通也不太方便,从外地运粮也很费事。而洛阳位于中原,四通八达,物资容易供应。而且隋炀帝认为,关中地区距离中原和南方都有距离,在这里建都不利于隋朝对全国的控制。

隋文帝刚去世一个月,隋炀帝的五弟杨谅就在洛阳发动了叛乱。这件事给了隋炀帝很大刺激,他在叛乱平定以后就宣布准备迁都洛阳,并征调大量民工进行建设。

所以,大运河其实是迁都洛阳的一个配套工程。大运河建成以后,洛阳就成了全国物资的集散中心,隋朝定都在这里,也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这种地缘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唐朝,唐朝一直把洛阳作为和长安并立的东都,武则天也曾经干脆迁都洛阳。而洛阳的政治地位,是靠大运河才得以维持的。

有意思的是,唐朝人对于大运河的评价曾经有过变化。唐朝前期,因为隋朝末年的大乱刚过去不久,唐朝人对大运河以负面评价为主,认为它劳民伤财。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中央政府越来越仰仗来自南方的物资供应,人们对大运河的评价也就逐渐转向正面了。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皮日休甚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说,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这条河,可直到今天,南北交通还要依靠它。要是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的事,隋炀帝的功劳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

皮日休对隋炀帝并不算过誉,大运河深刻影响了唐朝的国运。陈寅恪先生指出,黄巢之乱破坏了运河运输,使中央政府不能及时获得来自江南地区的物资供应,唐朝政府于是走向了灭亡。可见,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顺应大势,功在千秋。

如果我们再看看大运河的地图,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运河沟通了洛阳和江南地区,这个好理解。

可隋炀帝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修建一条直通北方的通济渠,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北京附近呢?这就要说到隋炀帝做的另一件大事:远征高句丽。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政权,在公元前4世纪建国,并在公元6世纪达到鼎盛。请注意,高句丽和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不同,它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拥有完善的政府组织和强大的常备军。所以隋朝以来的皇帝们都将它视为心腹大患。隋炀帝为了消灭高句丽,反而把自己给搭上了。他曾经前后三次亲征高句丽,结果反而刺激了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官员叛乱,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看,隋炀帝的选择真的错了吗?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亲征高句丽,大大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终于彻底消灭了高句丽。

为什么隋唐两代的皇帝们都要对高句丽大打出手呢?因为高句丽已经发展为东亚地区的强权,又紧挨着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的威胁。高句丽之于隋唐王朝,就好比迦太基之于罗马,后金之于明朝,准噶尔之于清朝,一山不容二虎。即使在高句丽灭亡以后,中原王朝面临的主要威胁仍然来自东北。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国,以及满人的大清国,都是位于东北的政权。可见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并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当时战略局势逼迫下的结果。

总之,隋炀帝无节制地利用社会资源,其实背后暗藏历史的必然性。隋文帝留给他一个高效的行政系统,使他有机会去完成重大历史使命。修建大运河,远征高句丽,都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说他急于求成,但具体的历史情境比我们的想象更为复杂,“急于求成”的指责其实是事后诸葛亮。当时南北联系并不紧密,南方甚至爆发过叛乱,高句丽的威胁也与日俱增,隋炀帝难免会产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感觉。理解了当时的局势,我们对于隋炀帝的认识才会更加真实立体。

隋炀帝谥号中的这个“炀”字,是唐高祖李渊送给他的。“炀”字作为谥号,具有特定含义,比如违背礼法,远离民众,违反天意,欺压百姓,等等。对于隋炀帝的负面评价,凝结在魏征主持撰写的《隋书》中。《隋书》中的隋炀帝,基本是一个荒淫无度、挥金如土的败家子,残酷冷血的杀人犯,独断专行的统治者。总之,是一个集一切恶劣品质于一身的暴君。这种评价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们对于隋炀帝的主流印象。

唐朝对于隋炀帝的负面评价,显然也带有政治意图。请注意,唐高祖李渊也是前面提到的关陇集团成员,他的祖父李虎曾经是关陇集团的“八柱国”之一。唐朝取代隋朝,李家取代杨家,其实是关陇集团内部的第二次火并。对于隋炀帝的否定,有助于树立唐朝的合法性。而且,魏征等人列举隋炀帝的罪状,也是希望唐太宗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也确实吸取了教训,他对于自己明君形象的塑造,显然是反隋炀帝之道而行之。隋炀帝独断专行,唐太宗就摆出从谏如流的姿态。隋炀帝滥用民力,唐太宗就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表示自己爱民如子。以儒家的视角看来,隋炀帝当然是一位暴君。对于隋朝末年的大乱,隋炀帝也要负主要责任。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当时的时代背景,重新看待隋炀帝面临的重大问题,就会对隋炀帝以及他所属的时代拥有更深层的认识。

8

个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的话,首先应该看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隋炀帝杨广“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阴谋夺宗。这是杨广少年时期,即位后主修大运河,迁都洛阳改度量衡依古式,完善科举取仕制度。军事上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开通丝绸之路,使隋朝经济达到鼎盛(根据历史记载隋炀帝时期经济繁荣一直到唐玄宗时期才赶上),隋朝在隋炀帝时期第一次达到“万国来朝”的盛世,这是隋炀帝的功。

隋炀帝少时聪慧,具史书记载杨广做晋王的时候“孝悌恭俭”广结群臣,隋文帝当皇帝主张修身勤俭,杨广的处世行为符合隋文帝的意愿,后废杨勇立杨广为太子。即位后隋炀帝开始开启挥霍荒淫 无度,滥用民力,穷奢极欲,过度频繁的征战导致后期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导致隋朝在经济最繁荣的时候覆灭崩塌。

隋炀帝开运河,通丝路,完善科举制度使隋朝走向巅峰,甚至影响后世。但同样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等使当时隋朝覆灭,大致是功过相抵。




9

??我个人认为隋炀帝杨广是近乎功过相抵的,他之所以会把隋朝搞垮正是因为他能干了以至于太骄傲了,罪在当代就不可能不会将国家搞垮。

??大家所熟知的可能是隋炀帝杨广贪图女色,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荒淫暴虐,弑父杀兄,但实际上隋炀帝并没有弑父,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侍疾,召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大恚(huì)。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可以看得出来隋炀帝并没有弑父,隋文帝杨坚是被气死的;而关于贪图女色这一说法也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找遍了相关记载会发现隋炀帝只有萧后一个人,履行的其实是一夫一妻制。

??具体再来说一下隋炀帝的功绩:

??平南陈和治理江南。在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担任平南陈的大元帅,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对于南方的管理杨广也是付出了心血。

??开创科举制。使得选拔人才更加公平公正,而这一制度更是影响深远,被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开运河。唐朝诗人皮日休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充分说明了大运河的作用,沟通南北交通,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从而把南北方的多年隔阂打破,巩固了统治。皮日休这首诗充分说明了唐朝后期的人对大运河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大运河,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恐怕支撑不了几年,就是依靠大运河才续命的。它的作用直到近代才被替代。

??扬威塞北。隋炀帝曾经亲率五十万大军北上访问东土厥,彰显了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打击吐谷浑和西巡张掖。为了开通西域,隋炀帝对吐谷浑进行了打击,将青海地区纳入了中国版图,这是前所未有的功绩。并且还亲自翻越祁连山对当地进行考察,了解民意。

??营东都。修建东都洛阳就是为了把隋朝东西连接起来,加强对东方的统治,避免社会不稳定,与大运河是相辅相成的。

??下江南。这里要特别声明一下,隋炀帝下江南并不像影视剧中那么扯,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为此隋炀帝还专门学习了吴侬软语,就是为了方便与当地人的沟通。

??当然这一切功绩也都伴随着滥用民力,不体恤百姓疾苦而被冲击淡化。南征北战消耗了大量民力,自己的雄心壮志最终导致自己失去了民心,刚愎自用的结果就是没有忠臣进良言,举国皆反的浪潮最终将其淹没。

10

隋炀帝也是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矛盾性人物,一边是历史评价他荒淫无耻、弑父霸妹,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劳民伤财,是一个史上有名的无道昏君,这一点从他被唐高祖李渊追谥为“炀皇帝”可以看出来,这就是个恶谥,“炀”出自于《周书·谥法》:“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

但是历史在另一面,又无法否认隋炀帝在位期间的所取得的功绩。所以我说他是个矛盾的综合体。隋炀帝既有功,也有过,这应该是可以确认的,其实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还是有很多值得商讨的地方。

隋炀帝杨广的历史污点

这就要从杨广争夺储君的事情说起。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开始是立了杨广的哥哥杨勇为太子的,所以,本来皇位是没有杨广的份的。但是杨广颇有心机,他一方面讨的父母的欢心,一方面在朝中收买人心,聚集了一股自己的力量。杨广为自己在外营造了一个积极向的上高大形象。他通过挑拨父母与哥哥杨勇的关系,并谎称杨勇有谋反的计划。最终成功的取代杨勇,成为太子。

有历史记载,杨广有弑父的嫌疑,是说在杨坚病重的时候,杨广见父亲杨坚的宣华夫人特别漂亮,就调戏了宣华夫人,这让杨坚一下看出杨广不是个好东西,自己看错了人。于是,杨坚让大臣杨素传杨勇前来,准备废掉杨广的太子之位,恢复杨勇为太子,可是,杨坚并没有等到杨勇的到来,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所以,杨广就有了弑父的嫌疑。另外,在杨广继位后,他假传父亲隋文帝杨坚的遗嘱,逼迫哥哥杨勇自尽,犯下了残杀手足的恶行。

还有就是杨广生活奢靡,大肆营建东都;而且,杨广为了自己外出游玩,劳民伤财修建大运河等。他还穷兵黩武,三次东征高句丽,掏空了国家的财政,致使百姓民不聊生。

隋炀帝不可忽视的政绩

历史上记载了杨广那么多的恶行,但他还是有不少不能不说的功绩。杨广在继位前,就已经为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589年,刚刚年仅20岁的杨广,就统帅五十余万大军,突破南陈赖以支撑的长江天险,一举攻下了南陈。史书记载杨广大军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对陈朝的国库财物,也保管完好。赢得了陈朝百姓的拥护,对杨广本人也“天下皆称广以为贤”。从这来看,杨广绝对是个有为青年。

杨广修建大运河也被作为他的罪过之一,说他是为了自己下扬州游玩。我认为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杨广修建大运河是为了沟通南北水道,方便南北的水上运输,满足南北政治、经济交流的需要。

在584年,隋文帝杨坚就命人开始开通长达150多公里的广通渠。由于无法满足社会经济交流的需要,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继位第一年,开始修造通济渠,然后又改造邗沟。先后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从京口到达余杭的江南河。建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这为当时南北商品交流创造了条件。在修建运河的同时,隋炀帝还让人在延河两岸,修建了不少的粮仓。作为转运和贮存粮食的之用。大运河直到现在,也还在发挥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隋炀帝在开疆扩土上也有不少成绩,他派兵灭了吐谷浑,将数千里疆域纳入了隋朝的版图。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亲率大军,远涉青海和河西走廊。并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炀帝在张掖,还接见了表示臣服来朝的西域二十七国君主和使臣,也畅通了丝绸之路,为中原的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隋炀帝还开创了实行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方式“科举考试”,打破了当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仕途的局面,为寒门学子参与国家管理,创造了条件。

总的来说,隋炀帝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不像历史上有些皇帝,根本就没有存在感,在位期间毫无建树。他并没有像史书记载上的那样,一味的贪图奢靡的享受,不理朝政,而是对内积极改革,对外以武力征讨琉球、西域等,树立了大国的威严。之所以他很快就由盛转衰,这应该是他的步子迈的太大有关,多年的对外征战和国内同时进行的各种耗资巨大的工程,让建国不长的隋朝不堪重负,最终也导致了隋朝的快速灭亡。

至于隋炀帝在历史上为什么评价那么差,我认为,这是与唐朝的统治者有极大的关系的。没有一个朝代会褒扬前朝的,特别是前朝的亡国之君,一定会背负不少的骂名的。如若不然,李家的唐王朝就会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只有突出前朝的腐败、丑陋,才能更好的显示唐朝的好来。另外,如果隋朝能延续个一百多年,那么,隋炀帝在历史上的评价绝对又不一样,因为,那样的话,他的历史会由他自己人书写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