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答
美国对于德国来讲,是不想打,不敢打,没法打。
不想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欧洲,德国从表面上看是利用闪电战快速闪击波兰,也快速的灭亡了法国,采用特种作战灭亡了芬兰挪威。但是这些看似顺利的作战,随着时间的推移,闪电战的弱点就暴露出来,需要大量并且快速的补给,但是德国的后勤根本就跟不上前方作战的需要。换句话说德国与欧洲各国的对战已经让自己有些力不从心,这就好比两个人在拔河处于对峙阶段,任何一边哪怕多出一点点的力量就有可能转换局势,胜利的天平就会像力量大的一边倾斜。
图·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德国最期望的是,美国保持中立,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像参战双方都给予贷款,售卖物资,这样的话对德国是极有好处的。更何况美国向德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帮助了德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的技术支持。1924年到1933年,通过华尔街的国际财团经手流入德国的贷款总额为330亿马克,其中的最大三笔款项,分别建立和帮助了三家大工业:德国通用电力(A.E.G),联合钢铁,I.G.法本,而这些工业都是对德国战争能力和民生经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33年到1939年,在德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的6年时间里,德国是左右逢源,集合苏联关系密切,美国也对德国提供大量的物资援助和技术支持。美国杜邦公司通过I.G.法本把氯丁橡胶和飞机防爆剂的技术卖给德国;坦克润滑油的技术是从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发展空军的重要帮助来自于美孚在德国设立的一家飞机专用汽油厂;电报电话公司参加了德国新型飞机的研制。后来在战争中,连美国的海军部长都承认是美国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进的飞机发动机。
图·美德战斗力交锋
而德国对于美国的宣战,也是迫于无奈。因为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而德意日都是轴心国同盟,德国是被迫向美国宣战。这样也就中断了美国对德国的物资和技术的援助。从内心来讲希特勒并不愿意同美国作战,宣战也是迫于无奈。
不敢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不仅仅是售卖了武器装备和进行双两边的贷款获得收益,在战争结束前又加入到了获胜方的阵营获得战争赔款。国家实力已经大大提高,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弱势,但是强大的站到世界GDP1/3左右的经济实力也是相当吓人的。
图·德国军队
这些经济也变相地促进了美国的军事科技的发展。在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的海军军事实力已经排名全球第二,仅仅稍微落后于英国。美国不仅仅拥有17艘战列舰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8艘航空母舰。并且开创了航母舰载机作战样式。使得本国的本国的远洋作战能力,位于全球的前列。而且美国一直致力于两栖登陆作战研究和学习,喻户晓的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佼佼者。对于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德国来讲,都是巨大威胁,能不招惹就不招惹。所以德国也是不敢打的。
没法打
从地图上看德国距离美国,直线距离(飞行路线)为7868公里(4889英里或4248海里)。 而当时的德国是不具备战略轰炸机,直飞的能力。战斗机更不可能,现在最先进的战斗机都不能飞这么远。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唯一能够远程作战的是海军。但是很不凑巧德国的海军是最弱势的军种。相比于德国的陆军和空军,不仅仅是发展起步比较慢,而且投入经费也是最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长期受到英法等国的制裁,德国不能拥有大型的水面舰艇,仅有少量的巡逻艇。根本就不拥有航空母舰这样先进的大型作战平台。德国和美国的海军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所以在海洋方面也都是采取防御的态度。
图·德国潜艇在大西洋猎杀商船
不过差别在于与以往的被动防御相比德国采用的是主动防御。海军的邓尼茨发明了利用潜艇作战的狼群战术,潜艇狼群主要袭击从美国本土北非通过大西洋像欧洲前线运送物资补给的商船和军舰。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防止盟军获得大规模的补给后,对德军和德占区进行反扑,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防御目的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随着对潜艇的探测技术的发展,邓尼茨的潜艇狼群最终被盟军消灭在了茫茫的大西洋中。这让德军失去了,唯一可以在海上进行作战的唯一底牌。这也从侧面说出来德国想要进攻美国本土根本就不现实,没有强大的海面作战平台和两栖作战准备这样的仗根本就没法打。
图·邓尼茨
结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和同盟国的较量过程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德国的实力和美军的实力不在一个平台上。更何况在战争初期,美国的中立态度,对于德国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所以德国对于美国的态度是不愿意打,不想打。而缺少强大的海军作战平台的德国,也没法通当时世界第二而且拥有大量的航母和战略舰的美国相抗衡,所以这样的仗也没法打。而对于进攻苏联,是因为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随着波兰这一块德国和苏联中间的缓冲地消失,从沙皇俄国开始一直到苏联俄罗斯民族和领导人对于领土的渴望从来就没有变过所以苏联也随时可能进攻德国,只是德国先下手为强而已。而拥有强大地面作战和空中作战能力的德国,权衡对美国和苏联的作战,当然更加倾向于对苏联作战。
文/淦珩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