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见有关黄冈中学话题,什么走下神坛,风光不再等等,今天题主话较顺耳,我就用儿子网名答一下。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武汉的华中师范学院(今称大学),1982年1几分配至黄高(黄冈中学),2014年退休,给儿子带孩子,今天周六儿孙三口出游,老伴到剧社唱京剧,我闲下来慢慢说。黄高出名是多种原因促成的,黄冈自古尊师重教,经济发展居后,读书是草根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黄高百年历史颇受领导和群众看重,师资优秀,当年我们本科毕业被选到黄高,黄高即调走先前选到黄高的十多名教师(他们是1977年考入大学的专科生,比我们先毕业一年,是择优选入黄高的),每学年末教师大会,安排下学年工作,未安排者即为淘汰,另行安排工作。此等师资,又拼命工作,教学效果不好也难。当年我们不仅白天坐班,晚上也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而且黄高集体作战,协作精神强,不仅备课组集体备课互相听课,有需要全教研组协作,兄弟年级出力帮忙,我们高三备考需编初中文学常识,初中老师即全员动手提炼初中知识要点。我做备课组长多年,外地同仁来取经,参加我们集体备课感受我们知无不言,讨论激烈诚肯的气氛,直言这一点学不了,自己主要靠单兵作战,集体备课有形无实。黄高每年老高三初三送走毕业生即与新高三初三老师集体备课,交接经验教训,我们集全校科任老师(有时别科目老师也找上门出主意)之力备战高考,策略把握知能训练当然少走弯路。当时学校领导一门心思抓教学,全校职工一门心思服务教学,服务毕业年级,举全校之力备战高考,连高考奖金也是全校职工分享,高三年级一百元,其余教职工50元(具体数字记不清了,是这个意思)。校领导也随时吸收教职工意见,决策往往更科学。比如,当年学科奥赛初启,兄弟学校往住不重视,黄高认识到这是一条新出路,倾力大抓,取得不少成果。黄高当年生源好,学生成绩好且勤奋。这里纠正许多外行的一个说法,黄高集中了全地区各县初中毕业生的尖子,所以考得好。其他地区重点高中哪一所学校不是如此?湖北的荆州中学、孝感高中……哪个不是地区择优?我们是跟他们比较而出名的,不是与县一中比的。而且当年荆州中学、孝高、华师一的规模比我们大几倍,黄高当年校区面积105亩(后来地区领导逼着我们买了破产的造纸厂土地才扩为150亩),高中每年级6个班300名毕业生。(这也造成我们感到毕业生绝对数小,与兄弟校〔地区高中〕比录取人数吃亏,后任领导决策扩大规模,扩充生源,成了“走下神坛〈?〉”的一项原因)。我还想纠正一些外行想当然杜撰黄高“地狱式”教学抹黑黄高的伎俩。黄冈一直坚持全面开课,注重素质教育,“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育思想,否则,湖北日报也不会以“普通教育的一面旗帜”为题郑重介绍黄高经验,须知这是党报正式通讯,不是今日新媒体邪门歪道搞炒作。举个例子,今日湖北省电视台当红主播魏凌洁当年就是黄高选聘的文艺课老师,只不过魏是“凤凰自选梧桐棲”,奔高枝去了省电视台,但足以证明黄高对非高考科目的重视。黄高的体育课音乐课一直到高考停课复习阶段才停止上课。黄高的课外活动与正课一样排课表的。美育节、科技节、足球俱乐部、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乐队,是落实到每个班每个年级的。黄高一直是教育局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典型,与后之衡水毛坦并不一样(这两所学校成绩巨大,自成一体,我无半点黑之之意)。黑黄高之人,借口来自本校一学生(网名“西门吹雪”)在网上感叹当年黄高求学之艰苦(即便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之黄高,学习生活也是艰苦的,何况黄冈乃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一篇回忆散文,该生也是自我感受的记实,并不是与其他学校对比,认为黄高比别的学校更苦。黑人者自有用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再说一下黄高复习资料。黄高人迟不觉悟复习资料的经济价值,久未对其进行商业开发。当年高考有名气,外地同仁求资料,我们是搜罗历次训练考试多余的油印页子倾囊予之,哪想到它也值钱,到后来有复印机出,则拿自己教学用试卷复印予之,甚而至于包括自己备课批注心得总结学生错误记录,甚而至于碰上熟人自掏复印费,甚而至于再亲之人招待饭饮。直至后来,武汉市民李氏,编印《黄冈密卷》影响甚广,商业价值真真不菲,但与黄高人岂有半毛钱关系?再后来,学校担心此类非正宗教辅质量不高影响学校名誉,遂与某出版社合作编印《黄冈中学作业本》(几任领导手下的合作者及书名有所不同)。再后来对老师私人出书不作禁止,老师自行组织编印了诸如《金牌黄冈》《点击名师》《名师点击》《黄冈兵法》等等教辅资料,聊解无米之炊,兼助师生高考征战一臂之力,且各赴外省外县讲一讲高考备考心得,也是有的。但须保证影响正常教学,否则,你也是出去讲了回来讲不了,校长可不是吃素的是不?
再说说“上神坛下神坛”之类的。黄高人拼搏高考,是自发的自然的。学生(包括家长)要出路,老师(包括领导职员前勤勤)要尽心尽力,要完成任务。有点成绩是自然的,并非象如今各行业的大v或大鳄,有什么策划有什么炒作。时势造英雄也!从来就没有去筑一座神坛再爬上去正襟危作装神弄鬼。工作中有一点心得,忆得的一些步骤,总结的种种教训,一遇同仁,和盘托出。地处穷乡,条件有限,兢兢业业而已。兄弟学校,藏龙卧虎,大城市学校,经济发达地区,师资生源本就优秀,不发则已,一发而不可收,取得更大成绩本属自然。并非就是黄高没落,“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自然循环,何必黑我?穷乡僻壤,老师也是人,到深圳到北京求发展,一来就人家求贤之恳切之情,二来释家人觅食之深急之需,也合人之常情,师资支援了兄弟学校发展之需要,自身受到一点影响,也不难理解。黄高后起之秀迅速成长,担纲承梁,再度复兴,亦可期待。
上随口之言,回题主之问,兼复另人“走下神坛”之诘,不为题外话吧。老眼昏花,兼之输入法之难驾驭,整个午睡牺牲了也。就不作校正了,误笔处或输入法强错之处,敬请谅解,喷子口中留情,别太恶毒,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