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是。穿喇叭裤扛录音机留着烫发头的那帮人,喜欢的是摇滚迪斯科,不是口水歌。

广场舞领头的大部分是过去国有单位文工团舞蹈队的,属于那种有点舞蹈基础,实际上基础不扎实,到老了找不到其他自我展示机会的。

参加广场舞的基本属于文化层次不高不低的那一批老人。文化层次高的,要么自有娱乐手段,要么丢不起这人;文化层次低的,还在为生计奔波,或者给家里人带孩子都忙不过来。所以,真正参加广场舞的主体是小市民、前国家单位如街道办退休干部、前国有企业的退休员工等。

综合来看,就会发现,广场舞的构成与过去各种气功班秧歌队忠字舞队的构成十分相似。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广场舞的盛行,正是在气功班迅速没落之后,这些曾经被各类气功班蛊惑和吸纳的班员们的另类重聚。

所以,广场舞和气功班一样,或许并不起源于东北,但一定是在东北大工业社会环境中得到最终改造,规范化、盛大化、集团化,走向全国。

最佳贡献者
2

上世纪八十年初期,男孩子都是烫发头,高跟鞋,喇叭裤,扛着收录机走到哪就唱到哪,录音带弄的成抽屉。八十年代的喇叭裤也是当年的就行风吧,结婚还要有收录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转一响八十年代结婚就是富裕户啦。

八十年代的人会带上收录机到广场放音乐,听歌,用的都是电池,当时还没有用上电呢,70后是不是对这场景特别熟悉?

这就是八十年代结婚的标配吧,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身穿喇叭裤,当年有种高大上的感觉吧。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穿着喇叭裤,手提录音机的小青年,当时这也是最流行的啦,也是当时小青年唯一展现的青春年华。

骑上一个二八自行车,带上墨镜,穿上喇叭裤,是不是很潇洒?

当年的双卡收录机是最流行的,磁带一般都是买港台明星的就行歌曲。一首歌能反复听很多遍,八十年代能听录音机也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抱着录音机,带着墨镜,叼着烟,穿着喇叭裤,是不是特有明星范?八十年代的那伙人目前还在工作一线,跳广场舞的是60岁的老年人啦。

3

我就是八十年代的喇叭裤、爆炸头、吉他和录音机一族,虽然我的岁数只赶上了尾声。我的答案与许多朋友相反。作为八十年代敢于走在时代前列的人群,通常也是第一批勇于下海闯天下的人。这些人目前上有老下有小,都还活跃在商场打拼,根本没有时间去跳什么广场舞。

在我看来,热衷于广场舞的,基本都是50后60后,属于上半辈子平平淡淡,儿女都已成年的人群,或者是酷爱戏剧或文艺演出的老年人。这些人大多经历了大锅饭、下岗、再就业,不少曾参加过秧歌队、酷爱地方戏曲、年轻时老实憋屈了大半辈子,晚年打算任性一把的人。

与之相反的是,这一代人中曾经的街头混混或造反派,到了晚年却往往大彻大悟,低调做人,在广场舞的行列中鲜有这些人加入。所以,坏人老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可信。

4

八十年代广场舞那帮弄潮儿来自于温州海口等打工者天堂,属于小众群体,那时候大多数人跳舞还是得去舞厅。

现如今的广场舞已经是全民行动了,小到偏远乡村,大到深圳灯光公园,都充满了广场舞。为什么这个会火起来? 在农村,是因为人口外流后十分冷寂,广场舞是还在农村的妇女的唯一娱乐方式,他们是为娱乐消遣而跳。

在城市有两个流派,一派是小区里面的广场舞,这类是外来带孩子的奶奶辈,一天到晚没法跟个熟人说说话,广场舞是个娱乐消遣结识新朋友的好渠道。

另一个流派就是在公园一角,自己拿谱子自己吹拉弹唱。这些人一般都是本地土著,老知青,有音乐基础,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既是锻炼身体,也是怀念共同的青春回忆。

5

扛过录音机,穿过喇叭裤的我跟你说,我还奋斗在工作第一线,还没时间跳广场舞。

如果找一个那个时代的代表,那就是燕舞录音机广告,一个摩登青年,抱着吉他,听着双喇叭,跳着迪斯科,唱起“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这个广告是1986年录制的,那时候双卡录音机在手,比现在的iPhone 8还有面子,喇叭裤、格衬衫不系扣子,把衣襟在腰带上边打个结,带上蛤蟆镜,烫个爆炸头,走在大街上,那感觉绝对非主流。

算一算就知道了,能够有录音机,并能穿着喇叭裤在大街上晃,一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距离现在大概三十年多一点,现在年龄一般都不到五十岁,大多还在奋斗的第一线,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还是有点差距的,现在跳广场舞的主力军一般是六十岁上下的人,至少还有十年的差距。

广场舞大妈应该是文革中的红小兵一代,可能跳过忠字舞,穿喇叭裤的跳的可是迪斯科,差距很大的,根本不属于同一类人。

6

上世纪八十年代穿着喇叭裤,带着蛤蟆镜,烫着头,手里提着录音机,放着迪士高,和港台张帝,邓丽君,刘文正歌曲音乐的小青年,在马路边,公园里跳舞的那帮人大部分属于六零后,现在年龄应该在五十左右,这帮人正在为了家庭生活在工作奔波,有的为了孩子,有的为了社保,医保在奋斗,他们都很累,也没时间去跳广场舞,不乏也有成功人士。跳广场舞的大部分是五零后,有的以前是下乡青年,他她们都已经退休,闲的蛋疼,都去跳广场舞,六零后这茬人在八十年代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对外国的新鲜事物都很感性趣,所以一部分年轻人都打扮的怪里怪气的,按当时说叫奇装异服,严格的说,当时社会,单位也是不太允许的,都是小青年下班没事干凑一起瞎乐呵。那时生活没压力,别看上班一个月挣二,三十块钱,一样潇洒,当时物价低,吃喝不愁,病了药费单位百分之百报销,当时还有句顺口溜,扣痞子,挂马子。


7

也不全是。这与上世纪还是本世纪没关系。事与物都会发展变化,按着什么方向发展是要看左右它和影响它的环境有关系。跳广场舞并不都是老年人,无论谁在跳都不是坏事。问题是随着老年人口在增长,社会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好在我国地广,解决这点问题不需要有多难。对于一定群体,有固定不变的看法是错误的。世间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展变化。这是绝对正确的。

8

青年男子烫个像日本电影《追捕》警长发型,穿着大喇叭库,拎着双喇叭收录机,在街头招摇,此情此景应是八十年代初,打扮时髦的小青年现在年龄应当在60岁以下,时髦青年人数当时并不多,多数人当年还是规规矩矩的学生和上班族。跳广场舞的多是退休在家的大爷大妈,年龄在55岁到70岁之间,小部分人可能是当年时髦小青年,属于八十年代时髦青年并不多。晚上在哈尔滨市街头跳广场舞的多数是50多岁以上70岁以下的妇女,男子人数不多。我们单位八十年代时髦男青年,或者晚上在街头散步,或者在小区附近广场空地扎堆聊天,还有的人窝在家里看电视,跳广场舞的男子极少,他们的老婆做完家务活,有的单独出门下楼跳广场舞,有的结伴散步。我们小区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还是比较注意邻里关系,音响尽量不扰民,晚上七点半熄灯散伙,暂时没听说扰民纠纷。

饭后出门下楼做些适当运动,活血舒筋,有利于百姓身体健康。如果在小区广场跳广场舞,控制伴舞音量和跳舞时间,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和学习,绝大多数居民还是理解的,不会反对干涉的。现在有些人跳广场舞,只图自己兴奋快乐,不管他人休息学习,轰鸣的音响让周围居民愤怒不已,有的居民放狗驱散,北京有一个居民被广场舞噪声吵闹得心烦意燥,铤而走险开枪驱散人群。一场群众业余活动名声被败坏,不是旁观者造谣污蔑,而是部分参加活动的人员,目中无人,随心所欲,肆无忌惮,损害其他人合法权益,导致运动走向灭亡。

本人愿意回答社会问题,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如果您认为我回答的有道理,请给我点个赞,欢迎评论与互动。

9

广场舞在十年前的2008年就蔚然成风了,主流人群是55岁退休的大妈们,她们在80年代都已经30岁以上了。

那批听录音机的时尚青年年纪在20岁上下,两者差了一代人呢。

10

本人72年的人,现在46还在辛苦工作没时间跳广场舞。那些跳舞的基本是60岁左右,有一些过的比较清闲的有五十多点的。

我本人见过拿录音机的年代,都是比我大八到十岁的人,我那个时候还在上小学,拿录音机的都是半大小子已经不读书了。也就是现在5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肯定是上面所说的一批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