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准备北伐前写给皇帝刘禅的一封政府公文,这个时候的刘禅已经20岁了,刚到弱冠之年,已经算是一个成年人了,但是作为辅政大臣的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反正是大权独揽,继续掌控蜀汉军政大权。
因此有人说诸葛亮是权臣,明明掌握大权,还不肯还政于皇帝,皇帝都已经是成年人,可以亲政了,为什么不还政于刘禅呢?所以有人说诸葛亮不仅不还政给刘禅,反而写《出师表》恐吓刘禅,一幅老子训儿子的口气,这就是典型的权臣与皇帝的故事。
那么,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诸葛亮
那我们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还政于刘禅,会发生什么?
刘备所建立的政权虽然俗称为蜀汉,实际上建立的国号是“汉”,与刘邦的“汉”和刘秀的“汉”是一样的,刘备时代就确定下来的国策就是十六个字:北伐中原,统一天下,还于旧都,兴复汉室。
如果诸葛亮还政于刘禅,那么军国大事的决定权就在刘禅手中,仍然由诸葛亮负责北伐,在前线打仗的诸葛亮为了一个决定,经常要派人向刘禅请示,作为皇帝的刘禅能不能处理或对这些复杂的军国大事作出决策呢?
很明显,刘禅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从后世刘禅执政的水平来看,他适合当甩手掌柜,一是他没有能力处理这些事,也就是处理不好,二是他不愿意处理这些繁杂的政事,也就是主观上不想处理,而是想着安安静静的皇帝。
刘备白帝城托孤
如果刘禅像孙策、孙权、曹睿这样的幼主有能力的话,诸葛亮把政事还于刘禅,这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刘禅没有能力,诸葛亮还把政事还于刘禅,那岂不是天下大乱,当时是乱世啊,国家没有统一,乱世之中不能用幼主,这是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是和平时期,天下一统,无论刘禅有没有能力,都可以还政,但是乱世就不行了。
再说了,刘备去世前,曾下诏给刘禅说:你跟诸葛亮丞相共事,一定要把丞相当成你的父亲。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等于给刘禅找了个相父,一日为父,终身为父,这是诸葛亮与刘禅相处时的另一层特殊关系,也是诸葛亮执政的法理之一。
刘备都承认诸葛亮与刘禅的这层关系,那么刘禅本人是否承认呢?
诸葛亮与刘禅
刘禅是这么对待诸葛亮:所有的政事交给丞相诸葛亮来处理,寡人只负责祭祀,这就是刘禅当甩手掌柜的证据,即使诸葛亮去世,刘禅仍然没有大权独揽,因为他并不喜欢揽权。
明白这一系列的关系,再来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比较明朗了,《出师表》由不同的人来读,领悟出来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忠臣来读,能感受到诸葛亮那股情真意切的报国之心,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恨铁不成钢地希望刘禅做一个“亲贤人远小人”的明君。
有的人读《出师表》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领悟,感觉诸葛亮通篇在说:先帝如何如何!陛下如何如何!然后又说我诸葛亮如何如何为国家鞠躬尽瘁!比如说这句:
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说自己出山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请出的,于是非常感激,从而立志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有人会说,这是诸葛亮倚老卖老,拿先帝刘备来压刘禅,一般来说,一个英明的皇帝如果很重权术的话,读到这里会不高兴的,毕竟新皇帝不愿意活在老皇帝的阴影之下,但又无可奈何。
比如《出师表》中的这句话: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有人认为诸葛亮这是在教训刘禅,拿刘备来压刘禅,教导刘禅要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刘备遗留下来的美德,要有远大志向的志气,不应当看轻自己,不应当说不恰当的话,不应当堵塞人们忠心规劝的言路。
大臣可以告诫皇帝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吗?
诸葛亮北伐
一般情况是不应该,因为当时是君为臣纲,但是有一种人例外,就是辅政大臣,辅正大臣存在的意义有一部分就是教导皇帝走正确的道路,况且诸葛亮这话也说得毕恭毕敬,很有分寸,完全没有任何不臣之心。
情之深,才会意之切,当一个严格的老师面对自己调皮的学生,你是让学生自由做主,还是对学生循循教导?恐怕大多数正直的老师都会选择后者,诸葛亮在这里已经把刘禅当成了学生,整个《出师表》就是一篇老师告诫学生要警示什么,学习什么,哪些人可以用,哪些人不能用,这都慈眉善目的教导,根本就不是训斥。
再看看《出师表》通篇的用词,那真是情真意切的,比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这说的是诸葛亮接受遗命以来,一天到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诸葛亮是这么说的,他同样也是这么做的,6年5次北伐,诸葛亮一直在军中负责北伐战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累死在北伐的军中,这难道不能证明诸葛亮的忠心吗?
诸葛亮鞠躬尽瘁
别的不说,就说曹操与诸葛亮的比较吧,两人都是丞相并手握各自军政大权,曹操全部任用自己的家族、同乡与亲信掌握兵权,并且把权力世袭下去,而诸葛亮手下掌管兵权的人,不一定都是诸葛亮的亲信,但一定是忠于蜀汉的人,并且诸葛亮没有世袭权力,也没有搞政治团体拉帮结派,这足以说明诸葛亮与曹操的完全不同。
多读几遍《出师表》,并且把自己想像成诸葛亮,你就会明白诸葛亮的苦心与肩膀上的责任,诸葛亮一生的理想是出相入将,而不是像曹操一样封公拜王,这同样是两人的区别所在,《出师表》你读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臣之心,而不是老子训儿子的感觉,也不是权臣欺负皇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