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国珍,首义反元者,他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要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更是要早四年。所以说论资历,他可是反元的起义首领中最高的,比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都要高出半个头啊!

不过,方国珍虽是最早起兵反元的起义军首领,可是碍于他本身就不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他的梦想就是割据一方做一个霸主,而不是一统天下做一个君主。如此到元末后期,方国珍的势力逐渐被陈友谅、朱元璋等人迎头赶上,他也就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当然,方国珍虽志向不大,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相反如果他有大志向,他绝对会是朱元璋一统天下最大的阻碍,从方国珍起义后,与元朝、张士诚、朱元璋等人的过招中,可以看出方国珍绝非是一个等闲之辈,能力绝对不输于朱元璋。

1348年,方国珍因被仇家诬告,导致被官府通缉,所以他一怒之下就杀死了仇家,然后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为海寇。同年,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方国珍用计将其生擒,并迫使朵儿只班请奏元廷册封他为定海尉。可是不久,因各种原因,方国珍正式起兵反元。



此后,元廷震怒,遂派大将孛罗帖木儿前往平叛,可是没过多久,元军不但大败,孛罗帖木儿也被方国珍生擒。无奈,因此时元朝各地相继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为了避免再败影响稳定,元帝就派了达识帖睦迩再次去招降于他,而方国珍经此一战,虽获胜,但自身损失也较为惨重,所以也就顺势接受了招降。

不久,因元廷招募水师防守长江,方国珍惧怕这是对付他的,于是就再次反叛,他诱杀了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然后逃亡海上。元廷本欲征讨于他,不过因方国珍贿赂了朝中权贵,在他们的支持下,元廷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再次招降了方国珍。之后,张士城反,方国珍接受元廷的命令,率兵攻打张士诚,最终七战七捷击溃张士城部,张士诚降于元。



而后,因元朝内部起义不断,通往大都等北方之地的物资运输要地江、淮皆被起义军所占,元廷不得不用大力气去拉拢方国珍,借他的船来保证海运的畅通,以此来稳固北方。如此,方国珍实力开始日益强大,并据有庆元、温、台三地,势力在起义军中一时无两。此时,就有位叫张子善的人劝说方国珍率军溯江而上,窥视江东,北夺青、徐、辽海,可方国珍却回答道“我还没有这么大的志向”然后谢之离去。只叹方国珍真的是一个毫无志向的人,如果他当初听从张子善的建议,恐怕这天下还真的有可能是他的。

当然方国珍虽然没啥大志向,但也不笨,他很懂审时度势。当时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派主簿蔡元刚出使庆元,希望与方国珍结盟。方国珍在接到这个提议后,有人建议他趁朱元璋立足未稳,派兵夺他地盘,可方国珍却说道“江左号令严明,恐怕不能与他对抗。况且与我为敌的,西有吴,南有闽。不如暂且表示顺从,借此作为声援以观其变”,他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如果此时进攻朱元璋,非但有可能被朱元璋击溃,且吴、闽等敌人也会群起而攻之,到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于是在认清局势后,方国珍就主动与朱元璋修好,派人送上黄金五十斤,白金五十斤,有花纹的丝织品一百匹,以示和好之意。不久,随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方国珍更是主动请求进献温、台、庆元三郡,并派次子方关作为人质。方国珍这般做法,自然让朱元璋十分高兴,于是心情大好的朱元璋就封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

当然方国珍因早年无大志,已失去大多的先机,所以这个时候方国珍周边的势力都要比他强的太多太多了。如此,此时方国珍虽然投降于朱元璋,但他也不敢得罪元廷、张士诚等势力,他对各个势力都是极尽讨好,左右逢源,从不轻易得罪谁。他一面帮助朱元璋运输粮草,接受朱元璋的官职,另一面又帮助元朝运输粮草,又接受元朝的官职,终之就是谁也不得罪。



但是这种左右逢源的生活始终是过不长久的,方国珍始终是要归顺于一个势力的。最终在1367年,有着一统天下远大志向的朱元璋终于不甘于方国珍只是臣服,而不是归顺。九月,朱元璋派遣朱亮祖进攻方国珍的地盘,不久台州、温州皆被攻克,后方国珍最终纳土归降。

并上书:“臣听说天无所不盖,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对人无所不容。臣长期以来蒙受主上的宽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绝于天地的事,因此一陈愚衷。臣本是庸才一个,遇上这多事之秋,起兵于海岛,没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没有帝制自为的野心。当主上率军浩浩荡荡到达婺州时,愚臣马上派儿子前去侍奉,就已经知道主上会有今天,我将如依日月之余光,望雨露之余润。而主上推诚布公,派我驻守乡郡,就像以前吴越一样。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枝节。只因堂侄性情暴躁,偷偷挑起衅端,烦劳问罪之师,我心里战战兢兢,因此派守军出迎。然而最后还是飘浮入海,为什么呢?孝子对于父亲的责罚,如果是轻微的杖责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话便会逃避,臣的事情就与这种情况相类似。我想马上自缚去朝廷请罪,又惟恐遭斧钺之诛,假使天下后世不知道臣得罪你有多深,将会说主上之心不能容臣,这岂不会连累天地之大德吗?”

朱元璋看后,致书与方国珍说道“你违背我的告诫,不马上收手归命,反而流入海上,负恩实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无路,又情词恳切,我理当以你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你不要自起疑心”,不久方国珍入朝参拜,朱元璋授予他广西行省左丞,但只享食禄而不上任。

1374年5月8日,方国珍去世,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死后,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给予他厚葬。



方国珍能善终,究其原因在于他的“胸无大志”,从朱元璋崛起的那刻起,方国珍就一直是臣服于朱元璋,这其中虽然方国珍一直对朱元璋是阳奉阴违,更是左右逢源于其他势力。但自始至终,方国珍都未与朱元璋正面对抗,且对朱元璋也算是恭顺。

在朱元璋麾下苗将蒋英等反叛时,他们要归顺于方国珍,可方国珍不但不接受,反而是帮助朱元璋捉拿蒋英等人,为此他的哥哥方国璋还付出了性命。之后在朱元璋进攻方国珍时,方国珍也并未进行多大的抵抗,不久就投降于朱元璋。如此,从方国珍对朱元璋种种的表现来看,方国珍识时务的做法最终救了他自己。



其实这样看来,方国珍的胸无大志未尝不是件好事,他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他并未与朱元璋成为死敌,而就是这样,朱元璋也才放过了他。

最佳贡献者
2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头造反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好下场。

比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军首领王匡和樊崇,东汉末年的黄巾军首领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以及隋末的翟让、唐末的黄巢、明末的两代闯王等,都先后被杀害。

然而,在这些人当中,却有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到善终,他叫做方国珍。或许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说起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朱元璋、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都不是最先起来反抗元朝的,唯有方国珍。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家中有五兄弟,主要靠在海上贩盐为生。后来方国珍的仇人,向朝廷诬告他通倭寇,方国珍一怒之下将仇人杀死,然后带着兄弟们逃亡到海上,干起了海盗的营生。

再后来,元朝政府派大军征讨,结果被方国珍击败,于是元朝只好招降方国珍,并授予他定海尉的官职。

但此后不到半年,方国珍再次反叛,并且直接竖起推翻元朝的大旗,由此正式拉开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序幕。当时方国珍的反元,要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为当之无愧的反元第一人。



朝廷闻讯后,又派兵前去征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主帅都被方国珍给活捉。没办法,朝廷只好再次招降,最后被元朝授予海道漕运万户。

不久,张士在浙江起兵造反,朝廷让方国珍前去平乱,于是方国珍和张士诚先后打了七仗,七战七捷,逼得张士诚率军投降。

当时元朝在浙江的官员刘伯温,对于方国珍招降张士诚一事非常不满,他向朝廷提出要严肃处理方国珍,但朝廷又哪里有精力和能力来对付方国珍呢?所以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随着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他身边也开始不断有人劝他背离朝廷,自己建国称帝。但方国珍认为自己的实力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于是就说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志向,还是留在元朝做官。

后来,朱元璋开始崛起后,方国珍又奉命前去征讨,结果大都以他的失败而告终。方国珍自知打不过朱元璋,就有意想和朱元璋搞好关系,于是他就假意将温、台、庆元三郡献给朱元璋,还派自己次子到朱元璋那里为人质,但被朱元璋给拒绝。

朱元璋的要求很明确,希望方国珍能够归降自己,但方国珍却不愿意,于是双方又继续展开大战,最终朱元璋一路打进温州,方国珍终于害怕,他请求每年供给朱元璋大军白金三万两并等朱元璋攻下杭州时,就马上纳土前来归附,朱元璋这才下诏班师返回。



然而,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后,方国珍不但不来投降,反而联手陈友谅,企图共同对付朱元璋。朱元璋获悉之后大怒,派征南将军汤和率大军围攻方国珍,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瑛战败逃走,方国珍也只好跟着重新逃亡海上。

在朱元璋的强势进攻下,方国珍的队伍逐渐被打散,部下中的将领也先后投降。方国珍自知坚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况且当时力量也十分微小,最多也只能勉力抵挡明军的进攻。这时汤和也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顺从与抗拒的不同后果,最终方国珍选择向朱元璋投降。

这个时候的方国珍,真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朱元璋都觉得他可怜,所以在警告他一番之后,便接受了他的投降。随后,朱元璋授命他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也就是按照广西省左丞的职位给他发工资,人则老老实实呆在南京。

后来,方国珍也算老实,从此呆在南京城里低调做人,也不参与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事情,再加上当时朱元璋正忙着统一天下,需要表现出心胸开阔的模样以拉拢各方人才,所以方国珍得以一直活到洪武七年,随后因病去世,享年55岁。

方国珍死后,朱元璋将其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他还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他的三个儿子,都在明朝担任重要官职,最后也都是善始善终。从这层意义上说,方国珍的一生,算是拥有一个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3

在元末风起云涌的起义者中,方国珍的名字不如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人那么如雷贯耳,但是他却独享一个记录:元末第一个掀起反元大旗的领袖。

方国珍起义后,割据浙东二十余年,游走在各方势力之中,最后得以善终,关键要素有两个。

第一是懂得生存:在反叛与招安之间率做文章,

方国珍,浙江人,他的家族世代以贩盐为生。

当时浙东的确百姓民不聊生,民间有句歌谣暗中流传:“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的某个同乡实在活不下去了,入海为匪,朝廷没能平定,方国珍便认识到“天下乱自此始”。赶巧他的一个仇家告他通匪,他便杀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召集数千人开始打劫元朝的海运皇粮,正式开始了反元之路。

接下来,他与元朝周旋,时叛时附,把造反和招安玩的很溜。

至正九年,朝廷派三万水军揖捕方国珍,兵败。方国珍请命于朝廷,被授为定海尉。

至正十年,方国珍再次反元,攻打温州。

至正十一年,元朝征讨失利再次招降他。

至正十二年,他重新反叛。

至正十四年,方国珍再次接受朝廷招安。

在一次次反叛与招抚之中,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官至行省参政,据有庆元、温州、台州之地。

方国珍可谓谙熟懂得生存法则的,由此有个称号:“海精”

不过方国珍的行为在史学家看来便是:反复无信。其实在乱世,反复无常也只是是为了生存。

第二是他格局偏小,缺乏王霸志向——也可以理解为识时务。

再一次次反复之间,也使得方国珍太在于生存,目光有些短浅,只想着浙东这一亩三分地,缺乏争夺天下的志向。

这也可以认为是识时务。

至正十五年,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外,方国珍拥有“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算得上一方霸主,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他身边的谋士劝他主动出击,成就霸业。

但方国珍却认为“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

从事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方国珍的选择是正确的,很识时务。

在朱元璋和张士诚以及和元政府相互争斗之际,方国珍采取观望的态度,立足割据浙东。当朱元璋做大后,他主动遣使纳款降服。

但是朱元璋非要让他纳土归降,对他纳款降服的做法朱元璋也认为是“阴持两端”。

最后朱元璋大军出动,方国珍众叛亲离,逃亡海上不久便不得不奉书乞降。

朱元璋也难得大度一回,接受他的乞降,让他进京,一直到洪武七年在京病逝。

“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这是《明史》中对方国珍的评价,对于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方国珍最后却得好死,连修史者都有些惊讶。

其实,“海精”的绰号就能解释他的为何能善终了。

4



答:这位提问问题的网友说“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那么,不妨先来捋一捋方国珍到底是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吧。

抛开宋末元初的各地烽烟不提,从忽必烈到元英宗时代的民间反抗也不说。

史学家认为,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序幕的是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

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是有明确的口号的——“弥勒佛当有天下”。

正是这“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启发了后来纷至沓来的起义者。

如至元三年(1337年)的广东朱光卿、聂秀卿的起义,该起义的口号为“定光佛出世”。

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义,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均手举弥勒小旗。

紧接着,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的衣服后背都绣有一个“佛”字。

据统计,到了至正初年, 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

方国珍起事的时间是至正八年(1348年)。

由此可见,说方国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不符合史实。

接下来说说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方国珍能当起义领袖,并不是说他有多高的革命觉悟和革命思想,他其实是被形势推着走的。

他是个农民,却没有土地,只能靠租借地主的地来耕种,生活艰难,难以维持,不得不在暗中从事些贩私盐的活动。

在贩私盐活动中,和人争夺盐田,结下了仇怨。

那么,至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起义反元时,仇家就诬告方国珍与蔡乱头勾通,意欲陷害死方国珍一家。

事已至此,方国珍有口难辩,干脆杀死仇家,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一起聚起数千人,劫夺海运漕粮,驾船逃入海中,快活去也。

元政府发兵征剿。

方国珍就以大海为战场,一一将来剿之敌歼灭,渐成独霸一方的海盗王。

元政府被他弄得没脾气,只好认输,给他封官赐银,招安。

方国珍表面上接受了招安,但根本不受元廷管束,占据了广元、温州、台州等地。

有一个名叫张子善的术士劝方国珍逆长江而上,攻取金陵,以成帝业。

方国珍胸无大志,只管在海上为盗为寇,逍遥自在。

这,就注定了他只是一根墙头草,因风顺势,龙胜帮龙,虎胜帮虎。

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彭和尚等人在江淮起义反元,元大都的供养主要从东南富庶地区攫取,因漕运被断,要求方国珍帮助走海路运粮,方国珍居然同意。

甚至,元廷要求他出兵进攻张士诚,他也同意,并且异常卖力,直打到张士诚向元廷举手投降为止。

还好,朱元璋收取了应天府,势头很大,方国珍表现极佳,马上向朱元璋纳贡称臣。

另外,朱元璋遭到陈友谅、张士诚两路夹击,无法动弹,其手下大将胡大海被奸滑小人蒋英谋杀后,方国珍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击杀了前来投诚的蒋英,竭力维持自己与朱元璋的臣属关系。

方国珍的侄子方明善不听话,瞒着他偷袭已属朱元璋的平阳城。

方国珍赶紧向朱元璋认错,以每年进献三万两白银来换取和平。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已经彻底消灭了江浙劲敌张士诚,他还是不能容忍方国珍保有一方割据势力的,发兵向方国珍展开狂攻。

方国珍被打成了孤家寡人,跪地求饶。

朱元璋认为他还算看得清形势,会做人,授广西行省左丞。

洪武七年(1374年)5月8日,方国珍病死于京师,算是善终。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方国珍的聪明之处。

朱元璋曾经有三大敌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

其中陈友谅实力最强,比朱元璋还厉害;

张士诚实力大体和朱元璋旗鼓相当。

而方国珍的实力最弱。他本来是浙江的私盐贩子。

私盐走私在当时可是杀头的大罪,一般只有亡命徒才敢去做。

方国珍其实就是一股黑社会分子的头目。

后来见私盐赚不到太多钱方国珍干脆下海做了海盗,集中了几千人。

但方国珍根基不好,实力不强,仅仅盘踞浙南而已,手下兵力也不多,属于土皇帝,地头蛇。

相反,陈友谅的实力是方国珍的十倍,张士诚也比方国珍强得多。

然而,陈和朱元璋决战时被打死,张士诚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后斩杀。陈张死后,家族基本都被诛灭。

有意思的是,方国珍却是善终。

洪武七年(1374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7年后,方国珍病死,终年56岁。在当年,这个死亡年龄不算小了。

方国珍死后,被朱元璋赏赐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朱元璋亲自设祭,命翰林学士宋濂作《故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为祭。

那么,方国珍为什么会有善终呢?

因为他聪明。

1362年,方国珍和蒙古人以及福建陈友定结盟,一通对付朱元璋。

5年后,扫平强跌朱元璋出动大军攻打方国珍。

仅仅1个月的时间,朱军攻占黄岩、温州,并在曹娥江击溃方水军,方国珍退守舟山,

这种情况下,方国珍没有顽抗,2个月后交出了地盘和军队,投降了。

因为主动交出地盘和军队,朱元璋虽恼怒,当年指责方国珍反复无常,是小人。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任命他高官,无权但享受很高的待遇。

这就是识时务的好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投降就是了,反正地盘都是抢来的。

6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是我的台州老乡。方国珍兄弟五个都是在海上贩盐的,古代台州海边,这些海上讨生活的人很多,往往同时又是海贼。在明末乱世,方国珍这个海贼头子也趁机起事。rr但是方国珍占据的地盘,浙南温州、台州,再加上宁波,还是比较偏的,并没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实并不具备争天下的实力。并且方国珍也确实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他所作的一切,无非就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有人曾经建议他率军沿着海路北上,方国珍却明确表示,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rr但是方国珍有一种乡土气质的狡诈,通俗点说,就是很喜欢在元朝、朱元璋,还是张士诚等各方势力之间左右逢源。他一直在观望中原的局势,不轻易下注投靠。元朝给封官,他接受;他跟朱元璋则是若即若离玩套路。他向朱元璋表示头疼,而且他儿子过去做人质,但是朱元璋要封他官他就借口年老不接受,因为那样会坐实了他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是,也不是省油的灯,就直接写信告诉他自己想清楚,点破他儿子作人质的目的,其实是想窥探朱元璋的虚实。rr这么来来回回,方国珍一直拒绝彻底投靠朱元璋。但是方国珍很有分寸,这个尺度把握得很好。比如,朱元璋手下驻金华的大将胡大海,被叛变的手下杀了之后,带着人头来投靠方国珍,方国珍就果断拒绝了,还截杀了叛将。 rr就这样,方国珍跟朱元璋来来回回一直搞到张士诚覆灭、陈友谅覆灭,接近统一天下了,这时朱元璋大局已定,也不再跟方国珍客气了,下了最后通牒。方国珍这时居然还想抵抗下,但形势比人强,方国珍最终还是选择投降,然后被迁居到南京,最后就死在了南京。rr方国珍之所以能善终,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一直有名义的归顺,还有他没有争天下的野心,也就说对朱元璋的威胁不大, 不然依朱元璋的性子是绝对不放过他的。rr不过,朱元璋对方国珍的余部其实是不怎么放心的啦,他的很多部下,被朱元璋给迁到远离海滨的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去看管起来了。现在温岭还有村子叫天皇村,他们会唱那个花鼓戏。怎么回事儿呢,据说是明朝中期,在凤阳那边过了好几代之后呢,他们还是思念故土,所以唱个凤阳花鼓讨饭回来,回到祖宗故里。

7

1348年方国珍在浙东举起反元大旗,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同年8月徐寿辉在鄂东起义,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所以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方国珍是最早举事的,那一年朱元璋还在皇觉寺当和尚。

图为蛇蟠岛景区,方国珍雕像。

朱元璋在扫清各势力,统一全国时,方国珍也是最后被剿灭的一方,绝大部分都在军阀纷战中死亡或投降,比如徐寿辉1360年被陈友谅杀害、陈友谅1363年战死、刘福通1366年被张士诚杀害、明玉珍1366年病逝、张士诚1367年投降被朱元璋杀害,最后仅剩负于一隅的方国珍,本想走海路继续抵抗,当汤和的大军奔来时,自知难有退路,遂归朱元璋。

图为元末农民起义的势力分布。

而方国珍也是起义首领里待遇、结局最好的一个,韩林儿被朱元璋令人淹死;张士诚被押解到南京的路上,自缢而死的;明玉珍的后人明升、陈友谅的后人陈理被俘,徒居高丽;而方国珍归明后,授广西行省左丞,只享待遇不赴任,留居京师。也别得意,方国珍本是元朝的江浙行省左丞,现在的职位属于平级,又无爵位又无实权,其实就是饶一命养着。

图为台州望天坛,当年方国珍在此称王祭天。

这里解释一下,行省是元朝的行政机构,管着路、府、州、县,共有10个,广西归湖广行省管辖,有时候为了打仗专门增设行省,比如安南行省、征缅行省,当年南方为了镇压红巾军,增设了淮南、江北、福建、广西等行省,朱元璋建大明时,沿用了元朝的行政制度,行省就是行中书省的意思,设丞相从一品,下设左、右丞相,正二品,所以方国珍是正二品的待遇。

图为仙居县方国珍军事关隘遗址。

方国珍在南京享受高干待遇,独乐天年,6年后病逝,由大明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为其撰写《神道碑铭》,他的兄弟子孙也入朝为官,实乃多福。方国珍为何如此幸运,原因就一点,他所掌握的力量是所有势力没有的,海盗,元朝的海运要靠他,所以许以江浙行省左丞,打不过就往海上跑,各方势力灭不了他,朱元璋建国后,巩固海运,将他的部队拆分再编也只为瓦解他的势力,当年方国珍再如何与朱元璋对抗,还是不能杀,因为在沿海其威望太深,怕适得其反,所以方国珍得以平安落地。

8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他因为担心和他一起打江山的那些功臣们会造反,对他们大开杀戒。蒙古人虽然已经退守漠北了,但是朱元璋担心他们会死灰复燃,还对他们一通穷追猛打,前后发动了八次北伐。朱元璋对曾经的农民起义领袖也非常猜忌,元末农民起义早期领袖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最终被沉入江中淹死,这件事据说与朱元璋有极大的关系。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后,朱元璋对他也很不放心,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严密地看管起来。

但是,奇怪的是,朱元璋对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却相当优待。他不但封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让他只享受不干事。而且,方国珍在洪武七年去世后,朱元璋还亲自为他设祭,并且还让大文豪宋濂给他写了一篇《神道碑铭》,刻在方国珍的墓碑上。

(方国珍雕像)

其实,朱元璋是不该对方国珍这么好的。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应该忌惮方国珍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方国珍是“首义”。也就是说,方国珍是元朝末年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我们都知道,“第一”总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因为方国珍是“第一”,因此,其号召意义是很大的。朱元璋留下一个标志性的人物,难道他不担心吗?

其二,方国珍战斗力强悍。方国珍曾经起义造反又投降元朝后,率军和张士诚作战,七战七捷,最后打得张士诚也投降了元朝。由此也可以看出,方国珍有多么强悍的战斗力。朱元璋把一个有强悍战斗力的人留了下来,难道他不担心吗?

(张士诚雕像)

其三,方国珍反复无常。方国珍在造反起义后,曾多次投降元朝,最后又再次造反。当时,由于江南沿海一代,元朝鞭长莫及。因此对方国珍,只能以招抚为主,多次对方国珍加官进爵。但是方国珍一直不满足,仍然还是要造反。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方国珍实在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留着这样的人,不危险吗?

其四,方国珍两面三刀。当朱元璋强大起来的时候,方国珍一面表示臣服朱元璋,一面又和元朝暗通款曲。同时,他为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多次对朱元璋耍心眼。当朱元璋要对他封官的时候,他就装病不能胜任,其实是推辞。同时又主动要把儿子派到朱元璋那里去当人质,实际上是为了有个内应,好刺探朱元璋的军情。朱元璋早就看出他这一点,多次去信指责他,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朱元璋派军打败他为止。一个两面三刀的人,朱元璋不怕被蒙蔽,给他造反留下机会吗?

可为什么,朱元璋还会对方国珍优待有加,让方国珍得以善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朱元璋雕像)

一、方国珍没有大的志向。

《明史》记载:有张子善者,好纵横术,说国珍以师溯江窥江东,北略青、徐、辽海。国珍曰:“吾始志不及此。”谢之去。

这段话说的是,当方国珍还是农民起义领袖的时候,有个叫张子善的谋士,劝方国珍往长江上游打,乃至问鼎中原。但是方国珍说,他还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由此可见,方国珍并不是一个胆大的人,并没有问鼎天下的野心。在手握重兵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大的野心。投降朱元璋,手中没有兵权的时候,他哪里还有造反的野心呢?

二、方国珍人品不受尊敬。

方国珍由于多次投降元朝,又多次反复造反。再加上他对朱元璋两面三刀。虽然其目的是为了自立,但是,这也让他在天下人面前有了坏印象。就是他的谋士丘楠说他的那样,“惟智可以决事,惟信可以守国,惟直可以用兵”。方国珍做事没有诚信,因此得不到大家的敬重。如果方国珍后来想造反,跟着他的人一定会考虑,如果方国珍突然又投降了,不是就把大家给出卖了吗?

三、方国珍得不到大家支持。

方国珍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其实已经呈现出一种众叛亲离的态势。当时他不愿意投降朱元璋,日夜打造战船,准备把金银珠宝装在船上,逃到海里去。当时就已经有很多人悄悄弃他而去,不愿意跟着他去做海盗。后来,当朱元璋派军前来攻打他的时候,他本来战斗能力强劲,却竟然那么不堪一击。就是因为有很多人投降。而且,当初他打张士诚时,七战七捷,那是因为有朝廷的背景。当他没有这个背景的时候,打仗就很困难了。

方国珍没有大的志向,又没有什么人支持,因此,朱元璋对他非常放心,不用提防他,也不用打击他。

(参考资料:《明史》)

9

方国珍是元末第一个举起反元大旗的起义领袖。甚至比后来在北方掀起巨大声势的红巾军起义还早。后期南方群雄争霸割据,方国珍与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也是重要的角色。但是和其他反元领袖的命运相比,方国珍可谓非常不错,既没有被武力兼并,也没有什么凶险的大战。 在南方局势明朗之后,略带狼狈的投降朱元璋,而且保留了一定的地位。病逝之后,朱元璋还亲自设祭,刘伯温撰写神道碑铭。总体来看是一个元末时期钱俶的人物。

善于腾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势力

方国珍虽然最早举起义旗,但是他始终是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等地,顺便控制海运。在他的一生奉行类似吴越钱氏的保境自守的政策,以保证自己在浙江的利益为根本,和各方势力都尽量不发生冲突。

  • 1348年,因为被仇家诬陷通寇,方国珍兄弟干脆杀死仇家,聚集数千人逃亡海上,并且多次击败前来进剿元军。这一时期是方国珍最困难的时期,当时北方的红巾军起义还没有爆发,朱元璋还在当和尚,陈友谅还在作书吏。所幸方国珍面对的元军都不是很强大,方国珍屡屡获胜之后,元朝地方官都害怕且无奈的以官职来招安他。而方国珍也不断的接受招安又进行反叛,反正就是逐渐控制庆元、台州、温州等地。

  • 1351年,北方爆发红巾军起义,极大的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元朝政府的精力也就逐步针对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了。方国珍开始稳稳占据三郡之地,逐步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但是很快南方也爆发了许多反元起义,逐步形成了南方徐寿辉(陈友谅)、郭子兴(朱元璋)、张士诚和方国珍等相互混战割据的局面。

  • 从1348年起兵到1367年归降朱元璋。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方国珍很少参与各方势力的混战。尤其是和陈友谅、朱元璋等实力强大的对手都刻意保持良好的关系。较为有名的争斗还是早期和张士诚发生了一些战争。到后来他基本不参与各方争斗,甚至和元朝都保持一定的交往,他接受元朝政府的封官,然后通过海运往大都运送粮食。直到朱元璋逐步扫灭群雄,他才无奈投降归顺。

由此可知,方国珍能得到善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善于腾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势力。因此也就为了日后面对真正的胜利者保留了一些善缘。

胸无大志,没有成为“出头鸟”

作为起兵最早的方国珍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胸无大志”。他在起兵之初特别是对张士诚的战争中获胜之后,一度有希望进一步拓展地盘,进一步扩充实力。但是方国珍似乎天生不喜欢出头,得到庆元、温州、台州三郡之地后,就安于固守。

  • 根据《明史》记载,曾经有一位叫张子善的人劝说方国珍溯江而上,窥视江东,北夺青、徐、辽海。这是一个颇具野心的计划,但是方国珍却直接了当的说:“我志不及此”,就谢绝了这一提议。

  •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之后。方国珍第一个开始向朱元璋表示善意和顺从,派使者送去黄金和其他物品。随后在朱元璋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苦战之时,方国珍也没有落井下石予以痛击。假如方国珍有一定的野心,他要么就应该与朱元璋结盟攻击陈友谅和张士诚,要么就和陈、张二人一起围攻朱元璋,总之参与混战才能有机会扩充势力,虽然这样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方国珍仿佛很满足于割据三郡,对参与争霸的事情毫无兴趣。

  • 当然这种胸无大志的行为最终为他带来较为良好的结局。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对屡屡耍小聪明的方国珍还是比较宽容的。在方国珍被朱元璋击败,率部重新逃入海上之时,实际上方国珍手上已经没有了谈判的筹码,但是他写信给朱元璋乞降,朱元璋仍旧接受他的投降,并保全他的性命和给予官职。

由此可知,方国珍虽然起兵最早,但是他胸无大志,没有扫灭群雄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始终满足于割据三郡之地。再加上他很早就向朱元璋表示了归顺和善意,每年也进献一定的财物给朱元璋,最重要的是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和张士诚苦战之时,方国珍没有落井下石参与围攻。这就导致了朱元璋始终对方国珍保留了善意,最终即使失去了一切谈判的筹码,仍然得以保全了性命得到了善终。

10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6年),盐枭方国珍聚众海上起事,是元末群雄中第一个扯旗造反之人,到西吴元年(1366年)投降朱元璋,称霸浙东二十年。

浙江台州黄岩临海,人多地少,无田可耕的农民只好冒险下海,靠海吃饭,有打鱼晒盐的,有走私贩私的,有漂洋过海异域求生的,多数人的营生都和海洋有关,在陆上讨生活的反而不多。

史载,方国珍兄弟四个,其他三人为 :国璋、国瑛、国珉,方家世世代代从事海上营生,靠贩卖私盐为生。方国珍是黄岩有名的土豪,身材高大,仪表威猛,膂力过人,健步如飞。

至正初年,浙东沿海海盗猖獗,劫掠商民,袭击官船,气焰嚣张。

有一股海盗抢了运官粮的漕船,杀了监押官,地方官迫于压力,千方百计缉捕盗寇,扰动很大。

有仇家向官府告发方氏兄弟私通海盗,抢劫皇粮,与贼坐地分赃,方国珍一怒之下,杀了仇家,带领全家与邻里恶少年逃入茫茫大海中,聚集了数千人,四处劫掠。

元廷发兵围剿,方国珍挫败官军,俘杀将官。之后,他接受朝廷招安,被封为定海尉。不久璇而复叛,屡破元军,俘虏元朝大将,动静越闹越大,随后再次接受招安得做高官。如此时降时叛,反反复复好几次,每反复一次,就晋升一次官职。

方国珍出身盐枭,生性狡黠,机警善变,但运气一直不错。

到至正十七年,他屡叛屡降不知几番,却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元浙东行省参知政事兼海道运粮万户。他率部讨伐盘踞东吴的张士诚,七战七捷,逼迫张士诚降元。

他以庆元(浙江西南,闽浙交界处) 为根据地,下辖温州、台州,基本上浙东沿海一带都是他家地盘,拥有水军战船千艘,控制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兄弟子侄全都做了元朝官员,他本无雄心壮志,早已心满意足,只想守住这份基业,永保家族富贵。

朱元璋攻取婺州(浙江金华)后,和方国珍毗邻而望。方氏地盘逼仄,兵力弱小,而且强邻环伺,个个虎视眈眈,北有张士诚,南有陈有定,他和这两家都交过手,关系不太融洽,见元璋兵多将广,气势正盛,害怕被其吞并,于是派使臣向元璋送上厚礼,表示愿意接受龙凤官诰,还口头答应愿意献出三郡,唯一不肯尊奉龙凤政权的年号。

朱元璋多次派人去庆元呵责国珍,国珍推脱道:“当初答应献三郡,是为保地方百姓免遭兵燹之灾,请您多发兵马来守,我定交还城池......” 。

“......若我遽(仓猝)奉正朔(指奉龙凤年号),张士诚 、陈有定必来攻,若援军不能及时赶到,情况就危险了。不如仍旧以至正(元朝年号)为名,张、陈就找不到借口攻伐。如果非要我奉龙凤年号,您必须多派人马前来助守,待大军一到,我立刻就将三郡交给您。我情愿领兄弟子侄到应天(今南京)听命,做不做官无所谓,以报元朝恩德 ”。

朱元璋是何等精细之人,岂能听不出国珍弦外之音?他冷笑道:“也好,且将三郡放在那里。等我攻取平江(今苏州,张士诚老巢),那是他再要奉正朔(指龙凤政权)也就晚了” 。

方国珍依旧打着商人的算盘:一面向西吴(朱元璋称吴王)纳贡,一面为元朝转运粮草,脚踩两只船,审时度势,左右摇摆。

朱元璋率领西吴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东吴(不是三国东吴,元末张士诚称吴王,与朱元璋一东一西),很快攻克杭州,方国珍这才感到恐惧,于是派人北联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南通陈有定,打算与其结为犄角之势,共同抵御西吴的进攻。他算盘打得很精,还盘算万一南北两头的盟友都靠不住,或不是元璋对手,自己麾下还有近千艘大海船,到时见情势不对,大可以满载金银财宝,携家投奔怒海,找一个域外之国安身立命,何愁下半辈子没有荣华富贵?

打定主意后,他一面观望局势,一面搜集珍宝,打点行装,整饬船只,随时准备逃奔大海。

1366年9月,元璋麾下猛将朱亮祖率军攻占台州、温州,汤和率军直捣庆元,方国珍无力抵御,乘船逃入海中,逃到盘屿时又被廖永忠指挥的水军追上并击败。

方国珍走投无路,只好跪地哀求投降。朱元璋从发动进攻到大获全胜,前后只用了三个多月。

这一年,小明王韩林儿已被西吴大将廖永忠溺死在瓜步江中,龙凤年号也被废黜,大元也在苟延残喘,至正年号更不能用。朱元璋见东吴已被围困万千重,张士诚已是瓮中之鳖,便下令改这年为吴元年。

方国珍投降西吴后,元璋揶揄他道:“你来的岂不是太晚了吗”?话虽如此,但却没有亏待他,一直好好赡养着,直到明朝建立。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封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俸禄不必赴任,留居京师(今南京)。方氏余部被收编为船户,打散编入各卫所。洪武七年(1374)5月8日,一代枭雄方国珍病逝,葬于南京城东二十里之玉山。朱元璋亲自为其主持祭祀,大学士宋濂为其篡写《神道碑》。元末大乱,方国珍率先扯旗举事,一生屡降屡叛,反复无常,最后又乞降元璋,竟奇迹般得以善终,也算是福大命大了。《明史》如此评价他:“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 。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