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继任王朝都很善于从前朝的过失中提炼自己的治国之道。
简单举几个例子:
周王室分封天下导致诸侯间互相征伐,所以秦朝因此改为郡县制;
隋朝世家大族实力过强,垄断官场,所以唐朝大兴科举冲击世家的权柄;
唐朝军镇实力不听中央调令,所以宋朝实行以文制武、强干弱枝的政策;
宋朝军费开支过大拖累整个国家财政,所以明朝实行府兵制......
因此,想知道汉朝为什么郡县和分封制并存,就要知道秦朝出现了什么问题。
郡县制的地方统治能力差
这个可能很颠覆认知,郡县主官由中央统一指派,中央直接指挥地方,控制力怎么反而会弱于分封呢?这其实是执政基础的问题,郡县主官一般异地任职,且为了避免主官成为“新诸侯”,任期一般不会太长。而古代人口迁移较小,世家大族对地方有绝对的控制权,俨然就是无冕之王。郡县主官为了管理地方,就不得不依靠这些家族,所以其属吏就只能从这些家族中选取,而权力的掌控力最终都来源于执行环节,在这一环节被地方牢牢掌控之后,中央的权力就很难延展到基层了。且因为郡县主官任期较短,对于地方的治理意愿必然偏低,只图安稳。既没有权力落实的能力,又没有强行掌控地方的意愿。所以,秦末乱世才会出现郡守这种封疆大吏说被杀就被杀的情况。
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起沛。项梁举兵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分封制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诸侯世代驻扎当地,对地方的治理意愿更强烈,且通过长期的治理可逐渐夺取权力运行各环节的权柄,真正做到对封国的绝对掌控。只要中央实力足够强大,封国仍听令于中央,那这种制度在掌控力上就优于郡县制。所以直到清朝,东南沿海还存在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个封王,也就是三藩。
郡县制导致皇室实力过弱
秦宗族在秦末乱世中基本毫无建树,这个问题和地方上没有赢姓封臣有直接关系。同姓宗族虽然在治世时总想着窃取中央权柄,但是在危亡时也有足够的意愿保卫中央政权,毕竟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而章邯、司马欣、董翳则可以毫无负担得举兵投降。
而且,因为郡县制对地方的掌控能力较弱,即便秦国曾经统一了天下,但自陈胜起兵以来,实际的兵源地还是仅仅只有原秦国的关中地区,局势又变成了以一隅而对天下,而这次的各路诸侯再不是战国末年那些各怀鬼胎的家伙,秦朝怎能不败?所以,在巨鹿之战章邯投降之后,秦廷即便仍然掌控关中,却完全丧失了持作战续的能力。可惜秦并天下足足用了六世,而灭亡却只用了两年。
有亡秦这样惨痛的前车之鉴,汉朝必然会为了统治的稳固对郡县制进行补充。暂时的分封就是最好的办法。但长期的分封一定会令天下重回战国时代,所以权力稳固之际,削藩就是发展的必然。
万物早有规律,所有的英雄人物,虽然铸就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但同时也是这洪流当中的一叶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