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则天之所以有恃无恐地做皇帝,一来是因为她的能力足够强,二来主要就是因为她有俩儿子是唐高宗李治的嫡子,有儿子在怕什么?

武则天做了15年皇帝,执掌李唐江山长达45年之久,是李唐王朝手段强硬的统治者。她在位期间杀伐决断,勤政爱民,完全不输唐太宗,所以创造的盛世有贞观遗风。

到了晚年,武则天身体不好了,这个时候张柬之等人,伙同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夺取了武则天的皇位。武则天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武则天还有俩儿子可以继承皇位,她有恃无恐。

武则天和李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都相继去世了。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都曾经做过皇帝。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庚午,加授泽州刺史、韩王元嘉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绛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相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旧唐书》

唐中宗李显做皇帝没多久,就被武则天给拿下了,唐睿宗李旦做了一段时间傀儡皇帝,觉得有些不自在,还不如做好人,所以他主动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老妈武则天。


武则天这才心满意足地成为了女皇帝,她不光做了皇帝,还改了国号为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武周王朝,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

  1. 西汉的吕后之所以不敢做女皇,那是因为她儿子死了,没人给她善后。东汉的邓绥也是一样,她没有亲儿子接班,做了皇帝也没用。
  2. 包括后来宋朝的刘娥、清朝的慈禧,她们都没有儿子给她们善后,所以她们当然不敢走上皇位,其实谁都想过,只是谁也都想过后果。
  3. 武则天跟她们比起来,那就幸运多了,她一不小心多生了几个儿子,这几个儿子可就派上大用场了。那不是儿子,那是几张护身符啊!

我们会发现,即使张柬之怂恿李显夺权,他们也不敢对武则天怎么样。为什么?因为当今皇帝就是武则天的儿子,他们敢对太后咋地?

折腾好了,武则天就是皇帝,折腾败了,武则天怎么说还是个太后,算来算去这都不是赔本的买卖。


武则天在位期间,有功于李唐王朝。

别看历史上对武则天的非议很多,可是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她的确是一个好皇帝。什么是好皇帝?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那就是好皇帝,这一点显然武则天做到了。

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制。庚午,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太常卿兼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

她是贞观年代过来的人,也亲眼目睹了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治理国家的。所以武则天一直以来就把唐太宗当成自己的偶像,希望将来能成为唐太宗这样的明君。


显然她的确是做到了,她在位期间,不断打击门阀世家,正儿八经地启动科举选拔人才的方针,大力培养庶族,给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

  1. 可以说武则天在位期间,寒门子弟是非常高兴的。她还独创了武举制度,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完善,相对来说选拔人才的过程就更公平了。
  2. 武则天也延续了贞观年间整顿吏治的风潮,严惩贪官污吏。派遣官员到地方上暗查地方州县官员是否清廉称职,赏罚分明,赢得了一大批官员的点赞。
  3. 武则天广开言路,在朝堂之上设立了铜匦,以此鼓励朝臣们直言不讳。这一点沿袭了唐太宗听取魏征的谏言,使得当时的官场直言敢谏者比比皆是。
  4.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工作,主张轻徭薄役,以地方百姓家有余粮做为衡量政绩的标准,如果地方户口锐减,那么肯定是地方官施政无方。

只是后来武则天太推崇佛教了,花费了大量金钱去打造寺庙、佛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民伤财的情况。

如此多的功绩摆在那里,唐朝的官员和百姓们,没有哪个不对武则天的执政能力竖起大拇指的。百姓们不管谁做皇帝,谁能够让他们过好日子,那这个皇帝就一定是好皇帝。


武则天早有还政李唐的心,已经立李显为皇太子。

早在狄仁杰还活着的时候,武则天就曾经询问过选拔接班人的事情。当时武则天有两个选项,一个是选自己的儿子李显或者李旦继位,还有一个就是选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继位。

儿子虽然比较亲,但是他跟着老李家姓,侄子虽然相对疏远了一些,但是他是跟着武则天姓,一时间武则天拿不定主意。

顼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主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公何不从容劝主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太后言之。太后知谋出于顼,乃召问之,顼复为太后具陈利害,太后意乃定。---《资治通鉴》

可是狄仁杰是心向唐朝的,他告诉武则天,从来没见过哪个侄儿会把姑姑放在太庙祭拜的。这样一来武则天恍然大悟,还是立儿子比较合适。

其实从那个时候,武则天就已经打算把皇位传给儿子了,后来更是在在位期间,把李显重新立为皇太子,可见武则天早就下定决心了。

张柬之这帮人夺权,其实不是为了对付武则天,而是为了对付武则天的情人张易之兄弟。因为李显的储君之位早就已经定了,不需要张柬之他们去争取。

既然李显的皇位是武则天给的,那他哪有资格去反驳自己的母亲呢?这也就是武则天有恃无恐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考虑太多,那就办不成大事了。

武则天登基称帝,其实考虑的东西并不多。一旦考虑多了,肯定就错过这么好的事情的了。当年曹操、桓温这些人就是考虑的太多,结果失去了登基称帝的好机会。

我想他们肯定是追悔莫及,武则天不想做一个后悔的人,所以她当然会为了自己的目标放手一搏。管他狂风暴雨,登基以后再慢慢处理好了。结果正如她所想的,也没什么狂风暴雨,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最佳贡献者
2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就武则天还位李唐后,无人动她,发表一下自己的精浅看法。

我们知道,历史上,被“逼迫”退位的皇帝,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权势之争,通常使得下一代皇帝希望尽早的除却后顾之忧。

但是,武则天在“神龙之变”之后,把权力还给了李唐,却没有人动她,使她得以82岁高龄终极而老,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武则天对唐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统治才能是得到人们认可的。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无论是从政治抱负、统治才能,还是智谋才略、文史诗情等方面,都堪称女中豪杰。

武则天对大唐的贡献极大。在她还没有称帝之时,作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就辅助李治治理朝政。由于李治体弱多病,再加上武则天确实有治国理政的才能,于是,李治对武则天更有了依附之习惯,及至于出现“二圣临朝”的局面。

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达到了鼎盛,东起朝鲜半岛,西至达里海,北到贝加尔湖,南边囊括了越南,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他平定了屡次作乱的高句丽,扫灭了苟延残喘的突厥,荡平漠北。而这一切,与武则天的辅助是有相当大关系的。

李治去逝后,几经周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可以说,她能够称帝,与她辅政期间的才能展示以及人员任用是分不开的。称帝后的武则天,在治国理政方面毫不松懈,在政治、农业、军事、文化等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功绩,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基础。

纵是后人,大多数对武则天还是深怀崇敬之意的,对武则天的评价,更是功大于过!

2、武则天传位之人——唐中宗李显,是她的亲生儿子。

“神龙之变”之后,武则天传位中宗李显,李显本性柔善,作为亲生儿子,岂有动母之理?

3、武则天当时已垂老之人,对唐朝及后人已不再构成什么威胁。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卧病在床,才发生了“神龙之变”,武则天既然已经下诏退位,试想,这样一位老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都已经不能对朝廷构成任何威胁,有什么理由不送个顺水人情,使其善终呢?

总之,武则天不仅是武周皇帝,还是李唐皇后,更是继任皇帝的亲生母亲,使其善终,是大家最为忠、孝的选择。

3

唐高宗李治身体不行,再加上纵欲过度,所以过了中年健康就亮起了红灯。但是每天有繁杂的军国大事需要处理,以致于身心疲惫、力不从心。而这时的武则天却异常兴奋,因为她太喜欢权力了,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她精神抖擞、如沐春风。所以,后来高宗上朝的时候,身边就多了一个武则天,朝臣们称作为“二圣临朝”。

(武则天)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的临朝称制水到渠成,所以从公元684年算起,唐朝就进入了武则天时代。然而,有人很鄙视武则天,认为她不过是“牝鸡司晨”,成不了大器,可取而代之。这个人就是李勣(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显然是徐敬业低估了武则天的能量,他的“反武”行动雷声大雨点小,很快被扑灭,仅留下一篇《讨武曌檄文》以供世人缅怀、凭吊。

然而,本应该肩负起“倒武”使命的李唐宗室同样表现差强人意,他们还在蠢蠢欲动的萌芽状态就被武则天消灭殆尽。武则天眼中只有权力,没有亲情,以致于枝繁叶茂的李唐宗室被修剪到“一枝独秀”,所幸免只剩下两二一女(李显、李旦、天平公主)及他们若干直系后代。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正式称帝。

坐上龙椅的武则天并不认为自己的政权高枕无忧,反而危机四伏,因为许多朝臣还在眷恋李唐王朝,而对武周则是阳奉阴违、貌合神离。怎么办呢?一个字“杀”。为了不使一人漏网,武则天推行“宁可错杀千人”的酷吏政治。经过三年的大清洗,武则天的“护权运动”终于落下帷幕。此后的武则天开始豢养男宠、奢靡生活。

铁打的则天皇帝、流水的俊俏小生,千帆过尽,晚年最得宠的是张昌宗、张仪之弟兄。武则天身体每况愈下,但依旧不肯松懈手中的权力,所以一些政令也由二张代为发布。武则天为彰显自己的权威,不允许任何人对其“说三道四”,她的孙子李重润、孙女永泰公主等人只是稍微表达了一下二张专政的不满就被她勒令自杀。因此,就连太平公主及李显、李旦都主动去奉承二张。

(李显)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武则天日薄西山,二张风光无限的背后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显然武则天去世,二张的命运堪忧,更何况他们早已将自己推到了宗室及朝臣的对立面。因此,二张为了保命,一方面阻拦武则天还政于儿子李显,另一方面谋划窃取皇权。面对二张兄弟昭然若揭的嘴脸,武则天并不打压,反而处处为他们开脱罪行。此时,拥唐的朝臣唯恐“夜长梦多”,于是在八旬老翁张柬之的带领下杀掉张氏兄弟,迫使武则天提前逊位于李显,史称神龙政变。

(张柬之)

神龙政变的第三天,也就是公元705年正月25日,李显复位。第二天,李显将武则天迁徙于洛阳城南上阳宫仙居殿,并派人军队“武力保护”。此后,李显定期率百官到上阳宫朝见武则天,如同一次又一次的盛装演出。武则天则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最后时刻感受着孤独、享受着从顶峰跌落崖底的痛苦煎熬,细数着属于自己的辉煌过往,用尽全力去追忆一生。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薨。第二年五月十六日同李治合葬乾陵。

那么,武则天下台后为什么没有人动她?

一、没有必要。因为她是在病危之际被赶下的台,显然张柬之等人是乘人之危。而且当年武则天已经82岁高龄,没有人再去“欺负”一个行将就木之人。

二、皇帝李显是自己的亲儿子,他既不会对母亲下手,也不允许别人伤害母亲。

三、神龙政变的目标是诛杀二张兄弟及其党羽,逼迫武则天提前还政李唐。结果,曾经不可一世的武则天很识时务、很顺从,所以目标已经达到,众人也不会再为难一只被剔去爪牙的老虎!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4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李唐的江山不是武则天还的,而是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使得中宗能够称帝。

武则天过去曾经想把江山传给武家的人,不过问题在于武则天是武三思等人的姑姑,从封建伦常来说,武家人继位,武则天的位置就相当尴尬。对于这一点,狄仁杰对武则天说的非常明白了:

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武则天即使想要把江山传给武家的人,武家的人多半也坐不稳天下。因为武则天强势,她虽然杀了大量李唐王室成员,但是李唐皇室的影响力仍在。比如狄仁杰虽然推荐的张柬之,后来发动了神龙政变。对于这一点,可以参考汉朝的吕后,她去世以后,吕家的势力很快被功臣集团消灭。

所以武则天晚期的时候,她希望实现李家和武家共治天下。为此,她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李唐皇室成员和武家进行联姻,以使得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她甚至还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武承嗣、武三思、武攸暨等人在明堂发誓两家互相永不相负,并昭告天地,誓言刻在铁券之上,收藏于史馆。

武则天晚期布局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宠爱的女儿,并且还嫁给了武家的人。太平公主和武则天一样,非常有政治手腕,所以她无疑是最适合调停李家和武家矛盾的人。不过武则天意想不到的是太平公主实际上是倾向于李唐王室的,她联合李唐皇室、加上支持李唐的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使得中宗复辟。所以政变成功以后,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仍赐实封,通前满五千户。这在唐朝可是高规格封赏,可见太平公主的作用。

很多人会想,作为前朝皇帝,为什么没人敢动武则天?前面提到过,发动政变的关键人物有哪些?武则天的儿子和女儿,试问武则天哪怕失去了皇位,她现在依然是太后,古代以孝治天下,谁能动她?

更何况神龙政变中武家的势力依然存在。武则天晚期宠信二张兄弟,以至于二张兄弟飞扬跋扈,权倾朝野。二张权势的增长,不仅威胁到李唐皇室,而且也威胁到武家的权力。因为按照武则天的布局,李显已经成为太子。对于李唐皇室和旧臣来说,他们只需要等待武则天去世,李显就能成为皇帝,到时候恢复李唐自然就不是问题。武家更不用说,他们权力的来源完全是靠武则天。

只可惜二张弄权,这个时候不单单是李唐皇室,包括武家势力,都感受到了威胁,以至于最后爆发了神龙之变,诛杀了二张,逼迫武则天提前退位,当时武家的势力依然存在。

5

古今中外,政变大多伴随有流血,及清洗政敌收场;不流血,无法改变局面,不清洗政敌,极有可能在未来被反扑。

这成为共识的真理,在武则天身上却失灵了。

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篡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亦是最后一位女皇帝,共在位15年。

(女帝剧照)

705年1月,张之柬联合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趁着武则天生病,发动神龙政变,赶武则天下台,扶李显复位。

奇怪的是,下台后的武则天,并未被清算,还坐回了太后的位子,安静的养老。

一,宗族社会女人做主的尴尬

封建时代,男做主,女做辅,早已刻印在国人骨子里,宗族要传承香火,必须由男丁来,这是那时候的社会共识。

而武则天是女人,登基做皇帝后,她的继承人问题就很尴尬了。

古代女人有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这类比喻。武则天嫁到李家后,是李家的人了,生下的儿女也是姓李的,跟武家毫无瓜葛了,但问题真是这样就好了。

武则天当初既然篡了李家皇位,并且改国号为周,那就说明她仍然在乎武家女儿这个身份。

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武则天很尴尬,她姓武,既想立武家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为继承人,但又觉得他们与自己不够血浓于水,最后去问狄仁杰。


狄仁杰帮她分析:“一边是侄子,虽然姓武;一边是亲生儿子,虽然姓李,毫无疑问,亲生儿子比侄子亲。”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狄仁杰剧照)

民间都知道,亲妈肯定是把家产留给儿女,而不是给娘家兄弟的侄子女。武则天听完狄仁杰的分析,觉得有道理,所以心内定了李显为继承人。

要破解这个尴尬也有个办法,那就是立女儿为继承人,并定下规矩世世代代继承人均为女儿,那才行。但是武则天也不能免俗,她的观念也是只有男丁才能传承宗族社稷。

二,年龄决定忠诚

67岁武则天才登基称帝,15年后,她都82岁了,这个年龄在封建社会,已经算是超高龄长寿了,随时都会死去的那种。

而且,还生病躺在床上,我们都知道,老人身体机能衰弱无比,一旦生病,很难很难痊愈。

所以,神龙政变后,忠于女帝的确实不多了,而且大家不知道女帝什么时候挂掉,新上位的皇帝会怎么对待支持女帝的人。

因此,大家都不再为了武则天而与新皇帝李显对立,原因就是她太老了,要是年轻个几十岁,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同样,也是因为武则天太老了,政变参与者都对她放心得很,他们打心里就不认为一个半边身子埋进棺材的老太婆,能对他们政治反扑。

因此,武则天能安祥的递交政权,静静的老死,而不是被政变者一刀砍死。

三,政变者的手段不够狠辣

张之柬他们发动政变,归根结底是忠于李唐皇室,他们扶立的李显,本来就是当过皇帝,后来又被亲妈武则天赶下台的储君。

恢复李唐皇室后,张之柬他们只是清洗了武则天提拔的酷吏,以及弄臣张易之、张昌宗等张氏兄弟,并未对武则天的外戚势力进行清洗。

(神龙政变)

武则天的娘家人被放过后不久,武三思要掌握权力,先是染指了上官婉儿,后通过上官婉儿引荐,又跟韦皇后勾搭成奸,匪夷所思的是,皇帝李显竟然帮他俩的苟合放风。

武三思通过睡韦皇后,得到了左右朝堂的能力,张之柬等参与政变者,个个被反扑而惨死。

“翌日,三思因韦后潜入宫中,反易国政,数日而彦范等皆失柄,所斥去者悉还。”——《新唐书》

(武三思与韦后)

连外戚势力都未能清洗,想想看,政变者们又怎么能狠下心一刀剁了武则天呢?

况且,李显与武则天是亲生母子关系,政变者们扶持了她的儿子,想让她儿子杀了亲生母亲吗?

这等灭绝人伦的弑母上位,根本无法被社会所接受,就算他们真的杀了武则天,上位后的李显能放过他们吗?因此,武则天能安详体面的离世。

总结,没人动武则天一是因为她年事已高,动不动都意义不大;二是继位者是她亲生儿子李显,与她非生死政敌;三是政变者不够狠辣。

文:梁生

6

武则天 女权意义的最高表达

秋瑾所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对武则天的一生传奇的诠释,作为现代女权的圭臬,武则天是如何实现了她那个时代的女权天下呢?

武则天一介女流在风云诡谲的朝堂上称帝15年。为众人诚服,用自己的谋略与胆识收服民心,即所谓顺应天命,何为顺应天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所以即使到武则天82岁退位时,无人敢动她,她能够审时度势保全自己的性命。圣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太子位,几次使人对武则天说:"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当做继承人的。"

当武则天犹豫未决,不知该让谁当自己的继承人时,这时,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狄仁杰规劝武则天召回李显,控鹤监内供奉吉顼、张易之、张昌宗都曾请求武则天立李显为储君。在来自各方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则天进一步认识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会有丧失人心的危险,而且在一次征兵中初募兵,“无有应者,闻太子(李显)行,北郊山头皆兵满,无容人处”,此事更加说明李唐才是众望所归。

在经过神龙事件以及多方权衡之后,武则天最终决定立李显为皇太子殿下把权利交给了李氏家族。这是武则天权衡利弊后的结果,是对大唐最好的结果,也是对她来说最好的结果。

武则天退位后,不论是李显继位还是之后的李旦继位,都留下了武则天。武则天能够安享晚年,一方面是还位李唐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是刚登基,他们都认为要给百姓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如果断然处死武则天,无法向天下人交代。

武则天在位时政治清廉,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所以在百姓心里她依旧是个好皇帝,说到她的政治功绩,不得不说到参与神龙政变的宰相张柬之。

他人如其名,为刚正不阿,不会讨好上级,前期仕途一直不顺,张柬之仕途的转折点是公元689年。那一年武则天为了对抗朝廷内庞大的官僚集团,于是决定从基层选拔人才补充到朝廷里面,而提拔的标准就是出身平民且政绩良好,出身平民,了解民间疾苦的人。张柬之就完全符合这项条件,于是以44岁的年纪调到了京城。武则天发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于是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不仅监督文武百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可以直接越界向皇帝汇报政务。这项权利非常大,由此可以看见武则天对他的重视程度。可以这么说,有了武则天,才有后面的张柬之,张柬之对武则天是有感激之情的,这也是武则天退位后能够活下来的原因之一。


武则天作为皇帝能够安稳度过此生不仅是因为她优秀的政治才能,更是因为她能

顺应天命,敢作为,懂得如何作为。

武则天做了15年皇帝,即使退位她的功绩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武则天的女权是独霸天下的女权,那时候男女的地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以以男人为中心称霸天下,唯我独尊也显得合乎情理。


当女性能够领导经济基础的时候,武皇天下也没有掀起惊涛骇浪。然而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我们倡导的女权从来都不应该是唯我独尊,当代女性要学习的从来都不是武则天作为皇帝高高在上的"权"而是学习她的智慧与担当。现代女权思想的最高表达应该是武则天的自信,独立,勇气与担当。这些词从来不是放在嘴边的口号,只有当我们自己有了像武则天那样的识人之智,容人之量,还有宽宏的格局,才能在男女相处中,在人际交往中,在自己的工作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才是武则天女权意义的最高表达,你们觉得呢?

7

武则天在位期间,特别是登基做了皇帝后,用高超的政治智慧,非常好的处理了武家皇族和李家皇族的关系,武家和李家长期相互制衡,武则天从中调和,既彰显了自己的权威,也巩固了自己的皇位。

请看,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韋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后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中宗李显流放房州期间,整日胆战心惊,武则天只是几次下召申斥,并没有加害于他。为什么?不是虎毒不食子,是有中宗这杆大旗在,别人就不敢,不能,也不好觊觎皇位,中宗李显真死了,反叛的就不只徐敬业了。后期,武则天把李唐宗室都快杀干净了,还是留着李显,为什么?为了防备武家的人。

请看,圣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这时的武三思翅膀硬了,已经有了不臣之心。当时,狄仁杰对武则天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武承嗣、武三思这两个被武则天利用的侄子,与中宗李显、睿宗李旦这两个武则天用来留后手的儿子们的矛盾摆上了台面,这也充分证明武李两家是相互制衡的。

武则天选李显做太子和她重用狄仁杰一样都是以国家为重,当时天下人心还是归于李唐的,儿媳妇当皇帝也可以,好歹不是外人,武三思真当了皇帝肯定会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武则天退位以后,武三思通过和中宗李显的老婆通奸巩固了自己的权位,到这时候,武家和李家权势仍然是均衡的,这也是武则天几十年布局的结果,保证自己善始善终。

武则天死了之后,武三思明白自己最大的靠山挂了,现在只能靠自己了,他一铤而走险,天下人果然不干了,这也证明武则天把江山交给李显的睿智。

武则天把江山交给李显,估计也是看重他是个仁孝之人,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登基后的李显,流放了复辟功臣张柬之,重用曾经的敌人武三思,最后把自己也玩死了,不知武则天是不是预测到了这个结局,反正她自己是得到善终了!

参见

《新唐书》《旧唐书》







8

不管怎么说她也是皇帝他妈,哪有儿子杀妈的,皇帝不杀她也就没人敢杀她了。

9

武则天称帝以后,还是留了一手,并没有对李唐赶尽杀绝,至少自己的骨血没有杀绝,后来经过深思熟虑,没有立自己的侄儿为太子,而是将继承人归还给了儿子李显,主动立他为皇太子,这是很明智的,历史记载,李显对这位母亲感激涕零,恭敬有加,毕竟是亲生母子,保证了她被翻盘后,李唐皇族没有对她杀之后快。


武则天最早是唐太宗的才人,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太子李治,两人很快产生了感情,李治对这位才人恋恋不忘。

唐太宗驾崩后,李治第一时间把武则天接进宫中,在宫中武则天小心谨慎,拉拢关系,很快得到了王皇后的赏识,此时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斗的正酣,为打败萧淑妃,她和武则天结盟,武则天工于心计,很快萧淑妃就败下阵来,武则天也获得李治的专宠,并被升为二品昭仪,此时王皇后追悔莫及,悔不当初。


武则天下一步目标就是王皇后,武则天设计将亲生公主掐死,并成功嫁祸给了王皇后,李治大怒,废王皇后,不久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立后以来,经常帮助李治处理政事,批阅奏章,渐渐得心应手起来,而高宗李治由于家族头风遗传,经常头疼,于是让武则天专心处理朝政,武则天的权势开始提升,开始结交大臣,培植党羽。

永淳二年十二月(683年),李治驾崩于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临终遗诏,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裁决,这个权力是相当大的,这也为武则天日后称帝埋下了伏笔。


李显即位以后,由于抵触武则天,被武则天以品行不端为由,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改立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但此时的李旦没有什么实权,乃一傀儡,军政大权集于武则天一人,此时她的权势跟皇帝无二样,只是一个名号罢了。

载初元年(690年),在她的党羽大臣再三请求下,武则天于九月九日亲临则天门,大赦天下,改唐为周,开始了女皇岁月。

称帝后的武则天,首要面临的就是继承人的问题,而她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都想谋求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而宰相狄仁杰劝说武则天,陛下立儿子,以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之中,狄仁杰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经过多方权衡之后,武则天最终决定立李显为皇太子武则天的这招很明智,使得李显和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对武则天感激不已,这也就是为什么武则天下台后,李唐一族没有对武则天进行政治清算。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携一帮大臣发动政变,要求武则天禅位于太子李显,随后徙居上阳宫,李显复位。

李显重新登位后,时常感恩武则天,对这位母亲非常孝敬,每十日亲率百官到观风殿问武则天起居,母子关系融洽,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逝,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也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她赦免了她的死敌王皇后、萧淑妃二族,还有部分被打压的大臣也被赦免,这些举措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大臣日后对她的秋后算账。


纵观武则天一生,她从才人起步,步步高升,竟成为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这足以说明武则天的超凡能力和高情商,而在她称帝以后,并没有赶尽杀绝,凡是留有余地,成功解决了继承人问题,主动归还大唐神器,虽有神龙政变(加速了武则天还政的脚步),但并不影响最终还是李唐的天下,武则天和李唐皇族算是成功和解,死后的武则天得以供奉在太庙之中,结局圆满。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10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无论她曾经做过什么,单从结果来看,不得不叹服她的杀伐果断和执政能力。

武则天14岁入宫。但在李世民手里并不得宠。阅女无数的李世民,估计对当时还很瘦小的武则天没啥感觉,所以她的“才人”地位持续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升级。

人要崛起,有时候机遇真的很重要。要不是李治,武则天再有野心,也只能在尼姑庵里空叹息。这也是后宫斗争的必然结果,要不是后宫妃子们觉得武则天最没威胁,再次提及的话,有可能李治也把她相忘于江湖了。

总之武则天的时运来了。她不但成了李治的皇后,而且还协助李治理政。当时与李治并称二圣。

后来李治久病不愈,命太子监国。这个时候武则天杀伐果断的作风就派上用场。就算李治想废后都来不及了。武则天用雷霆手段处死草拟废后诏书的大臣。毒死亲生儿子李弘。逼迫李治同意她陪同临朝理政。

李治死后再没人能够阻止武则天称帝的步伐。先后废李贤为平民、李显为广陵王,李旦继位后成为傀儡,随即武则天把李旦降为皇嗣,自己直接上位。

武则天67岁称帝,在位15年。客观的说,武则天治理国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是她治理的再好,得位不正。忠于李唐江山的大臣肯定是不愿承认的。只是面对武则天的高压政策,敢怒不敢言。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久病在床。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

那么有人要问,退位后的武则天无权无势。她这个曾经篡夺李唐江山的人,为什么没人去杀了她?

其实原因很简单。武则天已经病得不久于人世了,再对李唐江山造不成任何威胁了。(如果她还年轻的话,我估计结局就不是这样)

毕竟武则天曾是李唐的皇后。后来继任的皇帝,那也都是武则天的后人。不管武则天曾经做过什么大逆不道的事,继任的皇帝也不想背上弑母的罪名。(其实说到底还是武则天已经没什么危胁了,在残酷的皇权争夺中,有时候亲情真的不算什么)

至于有些人说的,武则天对李唐是有贡献的。我估计皇帝们肯定不这么想。毕竟武则天是篡位,江山都姓武,而不姓李了。皇帝们会感念她这一点吗?(总结:还是没有杀的必要,并不是没人敢动武则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