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来界定一下什么叫曹氏宗亲。

曹氏宗亲,大体来说,至少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曹操的嫡系子孙组成的、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属,也就是曹魏的宗室。曹操是独子,但曹操的儿子不少,光史传记载的就有二十多个,最小的曹操死的时候才只有三岁,是由曹丕抚养长大的。

另一种,就是曹操的同宗,主要是曹氏和夏侯氏。夏侯氏包括夏侯渊、夏侯惇、夏侯玄、夏侯尚等,曹氏包括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等。这个圈子相对来说,可以算是曹魏的外围宗亲。

曹操时期,在各个主要战区掌握兵权的,都是曹氏、夏侯氏的外围宗亲。比如曹仁在荆州,曹休在合肥,夏侯渊在长安。曹操后期,随着自己的儿子们开始长大,曹操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儿子掌握军权。比如安排曹彰率军北征,在曹操生前最后一次出征汉中,即将撤回的时候,征召曹彰到长安前线,就是有意将关中的军权交给曹彰来掌握。

关中对曹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人口远不及关东地区,但在军事上差不多相当于半个曹魏,至少是三分之一,所以史传上说司马懿出镇关中,是“分陕之任”。

但是,曹操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安排,就去世了,曹丕继位。因为曹操晚期发生过储位之争,也导致了曹魏阵营内部的分裂。曹操死后,曹彰回去奔丧,又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有意争夺继承权。这两件事都导致曹丕对自己的兄弟失去信任,不愿意给他们过多的实权。

所以,从曹丕开始,随着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一代人逐渐老去,曹丕用来接替他们掌握军权的事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而没有继续沿着曹操晚期的思路继续走,有自己的兄弟来掌握军权。

而对他自己的亲兄弟们,曹丕不但不给一实权,反而不断打击,乃至相当于将他们软禁起来。为此,曹植在曹丕时期曾多次上书表示反对,希望能够相信自己的亲兄弟们,众建藩辅,夹辅王室,但曹丕始终不为所动。

到魏明帝曹叡时期,情况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司马懿开始由文入武,出镇方面,东抗孙权,西拒诸葛,北灭公孙,都是司马懿领兵完成的。司马懿在军队的势力开始逐步扩大。而且,一些曹操时期的曹魏元老功臣,也就是司马懿原来在曹操时期的丞相府同事们,也都开始独挡方面。

与此同时,明帝继续延续曹丕打压宗室的政策,加强对宗室的控制,但在战区最高长官的人选上,杂用一些曹氏、夏侯氏外围宗亲,比如曹真和曹休,在明帝时期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还有夏侯玄,曾担任中领军,也就是负责宫廷和皇帝警卫的部队的长官。曹真死后,曹爽也受到了重用。

曹丕临死时,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包括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但到明帝临死时,当初的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司马懿尚在人间。明帝对司马懿并不完全信任,也意识到长期打压宗室,带来的结果是大权旁落,王室显得孤掌难鸣,容易出现权臣。

所以,明帝制定的第一套托孤大臣名单中有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而没有司马懿。由于长期实际上处于被软禁状态,并不参与实际的政治运作,在朝廷也缺乏有力的支持者,燕王曹宇没有敢接受这个安排。明帝最后仍然安排有外围宗亲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司马懿在政变中推翻曹爽独揽朝政的时候,曹魏的宗室本身因为长期被软禁,没有什么能力进行有效的反抗。而曹氏、夏侯氏外围宗亲集团中,曹爽就是领袖,惟曹爽马首是瞻。

曹爽政治经验的缺乏导致了全盘失败,之后,本在关中担任征西将军、掌握方面军权的夏侯玄也被司马懿一纸诏书召入朝廷,夏侯氏唯一富于军事经验的夏侯霸仓皇投奔蜀汉,曹氏、夏侯氏的政治势力也因此被司马懿一举消灭。

在这之后,忠于曹魏的一些元老重臣还曾经发动过一些反对司马氏的行动,比如淮南三叛,第一叛的王凌就是司马懿在曹操丞相府的老同事,在司马懿临终前不就,以为司马懿当时已经无力率军出征,试图反叛,拥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结果刚一起兵,司马懿力疾而起,亲赴前线,扑灭了叛乱。

之后,又以楚王曹彪被叛乱利用为借口,将曹魏宗室全部集中到京城洛阳来,以便于监管。这时候,司马氏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局势,军权也基本上都由司马氏亲信掌握,曹氏宗室也就彻底失去了反抗能力。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历史演变有时很具讽刺意味,当年曹氏以丞相废汉,建立大魏后还不到30年,老谋深算的太尉司马懿就发起政变,翦除曹氏党羽,架空曹家皇帝,独掌大权。

由司马懿发起的这场政变,史称“高平陵事变” 。

司马懿劲气内敛,意思深狠,很善于韬晦之术,是个深藏不露的“心机男”。他暗中觊觎曹氏最高政权已不是一、两天了。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是谓魏文帝。他对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很赏识,也很是重用,于是司马家族的地位渐渐显赫起来。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上位。司马懿多次领兵出征, 因战功卓著而官拜太尉。

魏明帝曹睿临死前,将八岁的太子曹芳托孤给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叮嘱他俩好好辅佐年幼的曹芳。

身为大将军的曹爽,无论能力与威望都远逊司马懿。但他是曹氏宗亲,于是大权在握,炙手可热。他非常嫉恨战功卓著的司马懿, 遂以少帝曹芳的名义将他明升暗降任为太傅,实际上等于剥夺了他的兵权。

司马懿心中恼怒,但他深知时机未到,于是干脆装病不朝。这一装就装了8年。时间一久,曹爽逐渐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戒惧与警惕之心。

大魏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少帝曹芳要去北邙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爽等宗室亲贵率大批人马浩浩荡荡陪同前往,城中只留少数军队驻守。

司马懿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立刻从病榻上跳起,并亲自披挂上阵。他带领两个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以及一些亲信将佐,督率旧部按事先制定好的计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了曹爽留下的部队营房。控制住曹爽亲信后,他迅速率兵冲进皇宫,用刀剑逼迫太后颁懿旨废黜曹爽,并削夺了他的调兵权。随后,司马懿命人封存了曹军的武库,着人严加看守。

曹爽陪伴少帝在高平陵祭祀完毕,觉得不尽兴,于是在北邙饮酒射猎,玩的不亦乐乎。

有人从洛阳城里冒险冲出来给曹爽报信,他一听当时就懵了。曹爽是贵公子出身,有权有势,平时颐指气使好像很有本事,一旦谋事就成了草包一个。他左思右想却首鼠两端,拿不出任何应对办法。有亲信劝他干脆挟持少帝驰奔许都,再利用少帝号召天下兵马入京勤王杀贼,司马懿那点人马,肯定不堪一击。方寸大乱的曹爽却不敢放手一搏,他担忧洛阳城里的妻儿、财帛、家宅之安危,患得患失的他不敢下决心破釜沉舟调兵围剿忤逆的司马氏父子。

于是他答应了司马懿提出的苛刻条件,乖乖交出了调兵虎符,最后狼狈万分地回到了洛阳城里。

进城后,他发现自己布下的留守军队全部被司马懿的人马缴械拘押并已投降,心中后悔不已。他心知大势已去,懊悔不听手下人劝诫放手一搏,但却悔之晚矣。

司马懿权谋狠辣,他不做则已,做则雷霆霹雳,斩草除根,绝不拖泥带水。他将曹氏宗亲子弟全部扣押起来,将曹爽的亲信党羽屠戮殆尽。之后,他逼迫太后以谋逆之罪下诏处死曹爽,而且毫不留情地灭其三族。

至此,魏国名义上的皇帝还是少帝曹芳,但一切大权尽归司马氏。司马懿以狡黠手段以及关键时刻的猛然一击篡夺了曹魏大权。他挟持曹芳,待之如傀儡。司马懿果断诛杀大将军曹爽以及控制兵权的曹氏宗亲,玩弄曹魏贵戚于股掌间,让他们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任其发落。“高平陵事变”大功告成, 为之后的“三国归晋”彻底扫清了障碍。

公元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曹芳,立曹髦为帝。此后,大权又由司马师之弟司马昭掌控。史载,此人阴鹫凶狠,野心勃勃,曹髦处境极为险恶。公元260年,司马昭携剑上朝,威逼曹髦封自己为晋公,曹髦不敢违逆他,只得照办。曹髦回后宫后,愤懑不已,他召集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侍中王沈入内,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愿像曹芳那样受辱被废黜,愿诸君与我一道讨伐他”。王经劝他不要轻举妄动,需静待时机,王业、王沈竟然卖主求荣,跑去向司马昭告密。曹髦见事已败露,遂不听王经劝阻,他决心铤而走险,亲率卫士、宦官、僮仆数百人去围攻司马昭府邸。司马昭早有准备。一时间,司马府外杀声震天,血肉横飞,年轻的曹髦冲在最前头,也亲手格杀了好几个敌人,最终寡不敌众,兵败被杀,倒在血泊中。获知曹髦已死,司马昭走出府门,望着伤痕累累的曹髦尸首,他流出了几滴鳄鱼泪,哭道:“天下人将怎么说” !

五年后,其子司马炎废黜了最后一个魏帝,正式取而代之,建立了晋朝。遥想当年曹魏代汉,方觉历史循环往复、惊人相似。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剽窃必究

插图为网图


3

司马家夺权,曹家宗室大概有三种情况:不想反,没能力反,反不赢。

关于这种情况,三国志有一段记录:异哉,魏氏之封建也!不度先王之典,不思藩屏之术,违敦睦之风,背维城之义。汉初之封,或权侔人主,虽云不度,时势然也。魏氏诸侯,陋同匹夫,虽惩七国,矫枉过也。

什么意思呢,就说曹魏的宗室分封最奇怪了,一不考虑都是一个老子生出来的,不念大家的兄弟感情,二也不考虑让自家兄弟拱卫自己的皇位,汉初大封宗室,导致了七国之乱,但当时是时势所趋,不得已而已。而到了现在,矫枉太过了,魏氏的诸侯跟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这就是主要的原因在,魏氏没有大规模的扶持自己的宗室。

那就导致了上面三种情况,第一不想反。曹植就不想反的,因为当皇帝的曹丕一脉跟他是对头啊,当年拼命打压曹植,曹植就是想当个官,发挥自己的才华都不可能,他就是知道司马家夺权,他也不会反抗。当然,他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曹植的儿子到了晋朝,依然是当官的,对这些宗室来说,皇帝姓曹还是姓司马,其实区别不是特别大了。顶多少了一个标签而已。

况且,最希望你倒霉的,可能不是那些跟你没关系的人,往往是跟你有利益冲突的亲戚。

另外,司马家上台,对于大部分的曹家宗室,尤其是没有直接跟他们对着干的人,还是比较厚道的,虽然杀皇帝曹髦比较过份了点,但对其他人还是不错的。

最后腾位子的曹奂,他后面被封为陈留王,还是王侯嘛,曹爽被司马懿关在门外,让他投降,曹爽说:就算投降,我也不失为富家翁嘛。

其实这个话多少是有点道理的,只是曹爽不能为富家翁,因为已经撕破脸了,但其他的曹家人还是能当富家翁的。能好好的当富翁,干什么去挑战已经控制朝廷的司马家呢?

且说那个陈留王,这个王存在了很长时间,到了后面衣冠南渡,继续到南方过好日子,到了第6代,司马家族不行的时候,陈留王曹虔嗣出面,让东晋皇帝让位于刘裕,最终是灭了司马家族,所以,曹家当侯的时候比司马家族还长。直到第十代的陈留王曹粲又率大臣劝进,让萧道成当了皇帝。人家还在呢。

所以,司马家族当皇帝,对大部分的曹家宗室的根本利益没有什么动摇,那当然就不会反。

另外,也没能力反。当时的曹室宗亲,也就有点钱,并没有兵权,连人身自由也没有。有一回,曹植进京看了皇帝,回去的时候,跟另一个兄弟一起回封国,走在一起聊天,立马就被官吏拦住,说你们这样是不允许的。

最后,是反也反不赢,高平陵之变后,不是没有反的, 比如 毌丘俭,当然他不是曹家人,但也算是反司马家的,结果很快就被平了。

所以,基本就是这三种情况,那可能要问,为什么不大封曹家兄弟呢,让曹家兄弟去掌权,那样,曹家这个大家可能安全了,但皇帝就不安全了,兄弟造起反来,可是更方便的,不说兄弟了,就是表兄弟也是很厉害的。如果司马家不发动高平陵兵变,那后面夺位的必是曹爽无疑。

所以,用自家人,不用自家人,各有利弊。怎么保障自己的权力,怎么分配手中的权力,永远是皇帝要解决的难题。

4

因为曹氏皇族在魏国根本就没有一点实权,没有能力反抗。

魏国第一任皇帝是曹丕。他跟兄弟曹植、曹彰关系都不好。

曹植跟曹丕为了争太子之位,斗了很长时间,双方积怨很深。曹丕当了皇帝,自然不待见他。经常找理由整治他。若不是太后护着,曹植早就悲剧了。

曹彰这人打仗很厉害,为人霸道。他也有野心当皇帝,也有人说他支持曹植。曹丕当然也厌恶他。曹彰在进京朝见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暴毙了。

曹丕本来有20多个兄弟,因为夺嫡之争,他对这些兄弟都是非常提防的。这些王爷们封地都非常少,小的只有一个县,大的才三四个县。为了不让他们发展势力,曹丕每隔几年就给他们换个地方。给这些王爷配的属官,都是些无能之辈。按规定,王爷们可以配一二百个士兵。曹丕也都是专挑老弱病残给他们。

曹丕定下的规矩,就是对诸侯王严格限制。这些诸侯王就跟囚犯一样,毫无自由。他们是毫无参政议政、发展势力的机会。

到魏明帝曹叡的时候,诸侯王的日子稍微好了点。但是曹丕定下的祖制是难以改变的。曹叡临死前,本来是想让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担任大将军辅政的。后来被大臣孙资、刘放劝阻,改立曹爽、司马懿辅政。

在魏国,只有曹休、曹真、曹爽这样的皇室远亲得到过重用。皇室近亲则一直被严格限制,没有一人被重用。曹爽被灭后,曹家已经没有一个掌权的人了,没有反抗的资本。反抗司马懿的,倒是王凌、毌丘俭、文钦、诸葛诞这样的外姓大臣。

5

谢邀,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后,诛杀了大将军曹爽,最后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当时为什么曹氏宗亲没有反抗呢?其实这是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一一解释。

(军事联盟里司马懿剧照)

首先曹氏家族没有反抗,是因为曹爽名义上的罪名是谋反,这个罪名是司马懿和郭太后按在曹爽头上的,是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名义下的诏书:『免去曹爽、曹羲、曹训兄弟的官职兵权,以侯爵的身分退职归家』。其实这是欺骗曹爽的招数。说的轻巧,让他放心回来罢了。

从外表看起来名正言顺。加之当时曹爽的老爸曹真,叔叔曹休都已过世,有道是“人在人情在,人去恩义绝”这时的宗亲都是远族同亲,谁愿意惹祸上身呢!

另一原因就是曹爽把持朝政时,为非作歹,自高自大,重用一些无能之辈,比如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人,这些人都是市侩之辈,没有真才实学,一但主人有难,个个自保。曹爽身边只有他的弟弟曹曦和曹训。愚蠢的曹爽在陪同皇帝曹芳去祭拜高平陵祖上时,竟把兄弟和亲信都带出去了,这就为司马懿一锅端提供了机会。

(军师联盟里曹爽剧照)

反观司马懿身后,站着满朝文武,比如太傅蒋跻,侍中、高阳人许允和尚书陈泰都做司马懿的说了客,去劝说曹爽投降。一句话,曹爽当权时不得人心,没人为他出力。

再一个就是曹爽自己没主见,自己惹得事,自己不主动反击,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没有放手一搏的决心,难道指望别人为自己出头吗?正如明朝朱棣造反时,姚广孝就说给朱棣:“王不出头难做住”。『老马恋栈,不主动出击,把命运交给司马懿掌握,曹爽岂不是死路一条?』

曹氏宗亲看的真真切切。说,“曹子丹(曹真)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曹爽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躲远点吧,免得被他连累灭族。

其实,重要的一点是在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也明确表示,针对的是曹爽兄弟,和其他曹氏宗亲一律无关。这就从最初给其他宗亲吃了定心丸。让其他人知道,这是政治斗争,而非家族清洗。其他宗亲何必自找麻烦呢!

(军师联盟里曹爽和六岁的儿子)

最后的结果是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和支持曹爽的亲信。司马懿扩大了战果,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

司马懿除任用名士、能人外,亦提拔亲信、心腹之人。安排自己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朝中重要官职。为以后子孙篡位打下了基础。司马懿是典型的说话不算话的人。曹爽和曹氏宗亲,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军师联盟里司马懿和皇帝曹芳剧照)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6


司马懿诛杀曹爽,曹氏宗亲为何没有反抗?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司马懿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一生为魏国操劳,然而却饱受猜忌和排挤,晚年郁郁不得志,都说忍字头上一把刀,最终司马懿忍无可忍,还是发动高平陵,诛杀曹爽,独霸朝政,一举确立司马氏在朝中的地位。然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氏宗亲为何没有反抗?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司马懿如何窃权。司马懿是曹魏三朝托孤辅政大臣,曹操在位时就敬重司马懿的才华,并强征司马懿为文学椽,但曹操并不曾给司马懿任何大权,并一直防范。曹丕继位,司马懿成了对抗宗亲、颁布新政的工具,也得罪了很多曹氏宗亲,但曹丕在位期间,遵守曹操的遗命——司马懿可以用,但要永远防着他。


因此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也没任何实权。曹睿继位后,由于诸葛亮屡次北伐,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马懿,让他掌握兵权。从此司马懿在朝中的势力逐渐强大,党羽遍布朝野,又手握重兵。但由于魏明帝也是英明神武,因此司马懿也只能隐忍。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再次成为托孤辅政大臣。由于曹爽排挤,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傅,没有实权。


但曹爽并未从此善罢甘休,而是派人严密监视司马懿的举动,伺机寻找司马懿罪证,想置他于死地,由来又把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抓进大牢,让司马懿对着曹爽父亲曹真的遗像磕头认罪。司马懿忍无可忍,于嘉平元年正月,趁着曹爽陪同曹芳去高平陵祭拜、洛阳空虚之际,发动高平陵政变,占领洛阳,并诛杀曹爽夷其三族,从此司马氏掌控曹魏大权。

其次分析司马懿篡权宗亲为何不反抗。

其一司马懿权势太大,宗亲们不是对手。司马懿曾和诸葛亮五丈原对战的时候,就和军队的关系很好。在洛阳的二十万军队,真正掌权的还是司马懿的部下郭淮和孙礼,可以说司马懿当时手握重兵。除此之外,司马懿权倾朝野,三公六卿都是司马懿的党羽。

就连太后也非常支持司马懿,出事之后,太后立即下旨,认定曹爽谋反。司马懿虽然几年里没有实权,但他在曹魏的威望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无论是成功战胜诸葛亮,还是平定辽东,都功不可没,没有司马懿就没有曹魏江山,曹魏忠臣宁愿相信司马懿。


其次曹氏宗亲后继无人,他们的权利也大大被削弱。曹氏的宗亲包括夏侯氏和曹氏,但夏侯氏是姻亲关系,因此地位并不高。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就是:夏侯、曹氏,世为姻亲,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旧亲,曹洪和曹仁为曹操的兄弟姐妹曹休个曹真是族子,关系更远。但自曹休死后,曹真也不久阵亡,曹家后期真的是后继无人。

自曹丕继位后,大肆打压宗亲,曹彰被削去兵权,曹植被贬,并且受到曹丕的严密监视,,我后来曹昂在进谏曹丕的时候死在宫里。曹植怀才不遇,也曾向曹睿祈求重新录用,但曹睿并未任用。因此曹芳继位后,朝中基本上没有曹家大臣。故而司马懿篡位之时,曹氏宗亲们并没有掌握实权,因此没法营救曹爽。


再次曹爽舞弄权术,排挤忠臣,意图谋反,并且欺压地方,当时已经民怨沸腾不得人心。曹爽通过架空司马懿掌控军政大权,党羽遍布朝野,有联合何晏等人,意图篡位。就连国号和篡位年月都已经拟定好,这些后来被司马昭审讯得知。

曹爽掌权,诛杀异己,排挤忠良,愚弄曹芳,使得朝中人人自危,朝堂乌烟瘴气。曹爽还在地方圈地,划分藩王势力范围,严重侵害了地方的利益,搞的民怨沸腾,大家是敢怒不敢言。因此司马懿发动政变之时,大家都认为诛杀曹爽是为曹魏除去祸害,主动站出来帮助曹爽的人真是凤毛菱角。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诛杀曹爽?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7

因为朝政实权已为司马懿掌控,曹氏宗亲反抗则亡,顺从或可活,在生死存亡之际,绝大多数会选择生,即识时务者为俊杰,沒有或极少人愿为虚名惹实祸。一样的道理,岳飞被杀时,岳部无一人为其鸣冤,相反王贵等还落井下石。


8

曹氏宗亲这个词儿,一看就是看《军师联盟》学来的,其实这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在曹操建立的政权里,曹氏和夏侯氏是特殊的角色,在电视剧里,采用了《曹瞒传》的说法,即曹操家本姓夏侯,所以夏侯惇、夏侯渊等人也是宗亲。

但是按照《三国志·诸夏侯曹传》里陈寿的说法是:

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这一群,都是亲旧肺腑,而非真正的宗室,比如曹仁、曹洪是曹操的从弟,也就是堂弟,曹休、曹真都是曹操的族子,血缘关系就更远了。

这些人是以私人关系亲近,而非血缘关系亲近而在曹魏政权中显达。

而非常明显的是,曹操自己的亲兄弟,并不知名,而曹丕,对于自己的亲兄弟更是疯狂地防范。

哪怕是曹操诸子封王之后,所受的待遇也和囚徒差不多,比如曹植曾经上书,求给自己封国的军户减免兵役,以备盗寇,总数也就几十上百人,还是老弱居多。

而曾经领兵的任城王曹彰,他的兵也不是封国的兵,而是曹操派给他的中军,在被免掉兵权之后,也就变成连长了。

这种宗室受疑的情况, 在曹叡时代,有一个宗室叫曹囧的上书,就提到了宗室完全不足以为国藩屏的事实。

而曹叡临死时,也哀叹亲人无人可用。

其实,在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想要任命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

请注意这些人的职位,除了坚决推辞不受的燕王曹宇没有实际职务之外,夏侯献父亲不详,曹爽之父是曹真,曹肇之父是曹休,秦朗是曹操的继子,这四个人的官职都是当时洛阳城内宿卫禁军的首领。

结果,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后,这几个人也被免,最终被曹爽的五个兄弟占据中军的位置。

也就是说,当司马懿诛灭曹爽一族时,整个洛阳禁军的高级将领位置就全空出来了,你说他要不要?

而真正的曹魏宗室们,这时候还被按在封地里当贼防备呢。

至于上面这些亲旧肺腑,跟谁混不是混呢?又不是亲儿子。

9

反抗不了,首先曹氏宗族内部一直斗争不休,从曹操诸子争位开始,导致这些魏国皇帝和汉朝一样,没有给这些宗亲过多的权利,除了个别宗室将领以外,都是备受猜忌。而且司马取代魏,是士族内部在做权利调配,士族已经站在司马懿这边,曹家无力回天了。

10

根本无力反抗。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也就是高平陵之变,当时是没有杀曹爽的,而是许诺只要交出兵权,可保曹爽富贵。



之后曹爽及兄弟投降,交出兵权,被司马懿软禁监视,其间曹爽的亲信张当犯事,结果供出曹爽及兄弟亲信一班人预谋起事造反,司马懿以此为借口,将曹爽及兄弟亲信一班人全部逮捕,诛灭三族,受此牵连被诛杀者达五千余人。



曹氏宗亲本来就人才凋零,经此役被司马懿杀得差不多了,余下的都不足以对司马懿再产生威胁,并且支持曹氏的势力也被司马氏以各种方式除去,或夺兵权、或免职、或杀之。



高平陵事变两年后,倒是有人反抗,但不是曹室宗亲,也被司马氏镇压下去,司马氏基本控制了整个曹魏的政权,曹魏宗室基本灭亡,司马氏为后代篡魏扫清了道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