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恒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但绝不是没脑子的烂好人。他没有一听说朝臣商议要立自己为皇帝就立刻兴高采烈屁颠屁颠去长安当皇上,而是召集群臣对此事进行商议。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张武把陈平、周勃这些重臣们的心思一语道破:他们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个个老奸巨猾,他们的目的绝对不会是表面说的这么冠冕堂皇。如今他们剿灭诸吕,喋血长安,这个时候把你叫过去当皇帝,绝对是不可靠的。因此张武的主张是让刘恒不要轻举妄动,先称病不去,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苟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宋昌的看法则更加精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此时的天下是一个什么形势呢?首先刘邦通过分封刘姓诸侯王,巩固住了汉朝在地方的统治,是朝廷的统治稳如磐石。并且汉朝休养生息,百姓和乐,所以刘家的这个皇位,是非常稳固并且得人心的。因此,即使吕后靠着她的权威那么扩大吕家的势力,周勃振臂一呼,军士们还是拥护刘家。而且现在是外有刘姓诸侯,内有刘姓大臣,周勃、陈平他们这些功臣派,就算是想架空皇帝,也做不到。因此他认为刘恒大可不必担心周勃、陈平他们耍什么花招,尽管去做这个皇帝便是。

不过刘恒还是不放心,他又去找他的母亲薄太后商量,并派他的舅舅薄昭去长安会见朝臣们。薄昭给刘恒带回了朝臣们的诚意。薄昭告诉刘恒,没什么可担心的。于是,刘恒终于安下心来,前往长安。到了长安边的渭桥,群臣都来拜见刘恒,而刘恒也下车回礼。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周勃希望能够跟刘恒私聊几句,结果被宋昌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这其实是给了周勃一个下马威,也是告诉朝臣们,自己不是来当傀儡的。周勃献上天子的玺符,也被刘恒拒绝了,一切都等到刘恒到了代邸再说。等到了代邸后,朝臣们再度表达了刘恒当皇帝的必要性,一番中国特色的礼让以后,刘恒正式继位。

刘恒住进了未央宫,连夜就任命了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这样一来,京城和皇宫的军队就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自己的人身安全起码得到了保障。

论功行赏,有着拥立之功的功臣派受到了刘恒的优厚封赏。他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赏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任命陈平为左丞相,赏金千斤,食邑五千户。灌婴加封食邑三千户,赐给黄金一千斤,同时任命他为太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恒对周勃的封赏是最高的,陈平和灌婴两个人加起来都比不上周勃。本来最开始任命的是陈平担当右丞相,但陈平也还是让给了周勃。实际上我们乍一看周勃与陈平、灌婴都是开国老臣,但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不同,周勃是沛县人,是刘邦的同乡,他从一开始就是刘邦的重臣,在开国功臣当中地位崇高,刘邦甚至说过“安刘者勃也”的话,这就是把周勃作为托孤之臣了。不是陈平、灌婴这些后来加入的人可以比的。周勃最重要,而且刘恒对他应当说也非常敬重。文帝朝的名臣张释之曾经问刘恒说:你觉得周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刘恒回答说:“长者。”(大家不要想歪了哈)但是最尊敬,同时也最忌惮。这些功臣派就像之前张武说的,个个老奸巨猾,并且在京城势力庞大,牢牢把控着朝政。而刘恒身为一个外来户,在朝中可以说没有一点势力。所以刘恒势必要加强自己的势力,同时削弱功臣派。而功臣派里最大牌的周勃,自然首当其冲。幸好周勃也算是个明白人,当身边人提醒他功高震主的风险以后,他立刻上书辞去了自己的丞相之职。这样丞相的职责就全部集于陈平一人之身。但是陈平在一年多以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十月的时候就去世了,刘恒又不得不再度提拔周勃为相。陈平可以说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懂得谦让,而且早早地去世,因此没有被刘恒惦记上。

但是还活着的周勃就不一样了。刘恒对他的打压从没有停止。在他第二次担任丞相十几个月以后,又出事了。为了压制在京功臣的势力,刘恒采纳了贾谊的建议,提出“列侯之国”,就是让这些封侯的有功之臣不要在京城待着了,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刘恒的理由非常上台面,他认为这些人待在京城,一方面他们封地向他们进贡的东西要长途运输,十分不便。而他们在京城,也无法有效教化封地的百姓,因此要求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但是封地的生活条件哪里比得上京城啊,所以这些功臣都不愿意去,列侯之国的政策迟迟得不到实施。刘恒利用这件事,要求周勃作为功臣之首做出表率,辞职回封地去。刘恒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勃当然也没法拒绝,只好辞职回到了封地。灌婴接替了周勃担任了丞相。但是周勃哪怕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还是被汉文帝牢牢惦记着。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就总是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作为周勃来说,他亲眼目睹了刘邦是怎么对待那些功臣的,典型例子如韩信,那就是在自己的封地被捕然后降为淮阴侯的。所以周勃有这种担心和采取一定的防卫措施很正常,不过话说这貌似并没有什么用。结果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谋反,周勃被下狱,好一番折腾。

后来周勃出狱以后,想起了自己所受的屈辱,感慨万千。

这以后,功臣派就基本上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掌控朝局了,刘恒在打压功臣派的同时,提拔了两批人来充实自己的势力。一批是以宋昌、张武为代表的代国旧臣,一批是以张释之、贾谊为代表的新人。朝廷形成了新的政治平衡。

最佳贡献者
2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四子,母亲是薄姬,母子二人在刘邦生前都不受宠爱。自己早早就到了与匈奴接壤代地做藩王,远离中枢,在吕氏被朝臣诛灭后,因为低调且缺乏根基被拥立为帝,但是年轻的汉文帝却能迅速掌握朝政,足见其本人有着过人的政治驾驭能力。

汉文帝的得位之路

吕氏家族被陈平、周勃等朝臣诛灭之后,经过集体磋商,诛吕功臣决定拥立远在北疆的代王刘恒即位。得知消息的刘恒随即召集自己的藩王臣属商议对策,然后仅仅携带六人就成功控制朝政。汉文帝的得位之路一如他本人的执政风格,谨慎沉稳却胸有城府。

  • 意见不一的商议定策: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当陈平和周勃等诛吕功臣遣使迎接刘恒到长安即位的时候。刘恒立即召集臣属商议对策,当时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些大臣都是开国元老,老谋深算,不要轻易前去冒险。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时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立刻赶往京师长安接受皇位。而当时年仅23岁的刘恒决定通过占卜来决定(古人在做重大决定之前都有占卜的习惯),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刘恒即将有大富贵,于是刘恒当即决定入京。

  • 充满玄机的入京随从:刘恒入京只带了亲信臣属张武、宋昌等六人。这不是在京师毫无根基的刘恒自大,而恰恰是刘恒高明的政治智慧。以刘恒当时的情况,他在京师毫无根基,朝中重臣都是跟随他父亲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如果要暗算刘恒,带再多人都无济于事。而只带少数亲信则能向诛吕功臣释放依旧要重用他们的政治信号,有利于这些诛吕功臣更加接受他。同时这些少数的亲随有能让这些诛吕功臣容忍他们上位,毕竟新君总是要用一些自己人的,人数不多的话当然也必须接受。而反观刘恒的后世子孙昌邑王(也就是现在热门人物海昏侯)刘贺,他在入京继承皇位的时候,大批亲信跟随他入京,而且这些亲信在短时间就鸡犬升天。如此急切的抢班夺权自然引起拥立他的权臣霍光等人的不满,不到一个月就被霍光等人赶下台。

  • 步步为营的入京之路:刘恒在出发前就先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先行入京打探消息,预作防范。此后刘恒一行从太原出发,赶到离京师长安不远的高陵就停止前进,谨慎的刘恒再次派出自己的亲信谋士宋昌先行赶往长安探查情况。宋昌抵达长安附近的渭桥遇到前来迎接的朝中大臣,于是立刻回报在高陵的刘恒,刘恒得知消息这才赶到渭桥见到了太尉周勃等人。刘恒的入京之路步步小心,时刻防备,足见其谨慎小心的个性,也可印证刘恒本人谨慎的政治风格。

  • 面面俱到的登基前夜:在渭桥见到朝臣的刘恒没有就继位问题表态,而是选择入京再议,于是这些大臣又随同刘恒一起进入长安,而谨慎的刘恒也没有立即入宫,而是在宫外居住。当晚这些紧随刘恒入京的大臣们就立即在陈平等人的带领下劝进。刘恒推迟再三,最终接受了皇位。于此同时,吕后留在宫中的三位汉惠帝的儿子被这些诛吕功臣强行请出皇宫,当晚就被分别诛杀。在得到这些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侄子们被杀之后,刘恒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一是消除了自己接班的隐患和绊脚石,二是拿到了这些诛吕功臣的“投名状”。当晚刘恒进入未央宫,开启了他的皇帝生涯。

  • 迅速接管禁卫的亲信:与诛吕功臣达成“政治默契”的刘恒进入未央宫之后,依旧不改小心谨慎的本姓,当晚就安排自己的亲信接管皇宫的禁卫,其中宋昌被拜为卫将军,接管长安城的南北军,张武则出任郎中令,接管皇宫的禁卫。由此刘恒在登基前夜至少在名义上接管了皇宫和京师长安的防卫力量,有效的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 皆大欢喜的封赏拉拢:在登上皇帝之位后,刘恒马上开始了对各方势力的政治封赏。在即位当夜,刘恒立即大赦天下,赐爵赐酒,先拉拢一把民心。其后立即对诛吕功臣进行封赏,得到这支在京师长安和帝国政治中枢影响最大势力的支持;随后恢复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爵位和封地,获取了宗室力量的支持;期间还封赏了跟随自己进京即位的六位亲信;最后刘恒还没忘记那些跟随父亲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们,又将他们封赏了一遍,再次收割了一遍开国老臣的忠心。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刘恒的入京继位之路走的步步小心,每一步都体现出刘恒本人的政治智慧和谋略,既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又能与朝中大臣达成政治默契,同时还善于用封赏来笼络拉拢各方势力。仅仅这一过程就足以体现汉文帝的杰出政治能力。

民心向刘:汉文帝与诛吕功臣“较量”的最大筹码

虽然汉文帝继位的过程非常顺利,也可以说没有什么与陈平和周勃等诛吕功臣较劲的事情。但是结合《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汉文帝刘恒能够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的最大筹码依然是他父亲为其留下的政治遗产:民心向刘(汉)。

  • 从刘恒的父亲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开始,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民众就心系刘邦。到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经历多年战乱的中华大地得到了安宁,因此天下群雄想要夺取天下的希望就被刘邦扼杀了。渴望安宁的民众不愿意再有新的战乱,这是的民心所向,因此刘邦的子孙就是民心所系的皇位继承人。深知这一点的诛吕功臣们即使诛灭了吕氏集团,控制了西汉朝廷的权力也不敢贸然自立,只能从刘邦的子孙中选择一位来继承皇位。

  • 吕后执政多年,吕氏家族打破“非刘姓不得封王”的政治规矩,掌握内外军权,看似不可一世权倾天下。但是刘邦的妻子吕后一死,周勃等人进入吕氏控制的北军之中,以兴复刘氏的名义振臂一呼就能迅速获得军队的支持。以陈平和周勃为首的诛吕功臣亲历此事,当然深知军心、民心所向。

宗室藩王:汉文帝与诛吕功臣“较量”的隐形靠山

刘邦在登基称帝之后,实行了一种“郡县”和“分封”相混合的政治体制。既让自己的儿子和兄弟到帝国的东方建立大量诸侯国,同时又在其他区域实行郡县制。这种看似搞平衡的做法在汉初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在后来也为西汉帝国带来了一场动乱。

  • 吕后执政期间,虽然对刘氏家族的诸侯王们进行了一些贬斥和打击。但是刘氏子孙仍有不少诸侯国存在,他们在西汉帝国依旧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在吕后去世,吕氏家族被诛灭之后,更是成为诛吕功臣忌惮的势力。

  • 以陈平、周勃为首的诛吕功臣深知,在民心所向的加持下,这些刘氏诸侯王们随时可能在地方变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来击垮他们。虽然这些诸侯王没有掌握西汉帝国的中枢权力,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完全有能力组织起反抗力量。因此诛吕功臣们在考虑接班人选的时候只能考虑那位刘邦的子孙更适合与他们合作,而不是考虑取而代之自己篡位夺权。

陈平与周勃等诛吕功臣最终选择了名声较好,根基较弱的刘恒作为继承皇位的人选,反而没有选择在诸侯王中势力较强齐国一系。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宗室藩王的存在就成为了刘恒执掌汉室江山的隐形靠山,因此刘恒一上台也是大肆对这些刘氏诸侯王们进行封赏,以拉拢这些宗室诸侯王们。

综上,刘恒虽然没有政治根基,母系外戚家族也不强,但是他凭借个人出色的政治智慧,同时巧妙的借助了诛吕功臣与宗室诸侯王之间的微妙平衡,既做到了拉拢双方的支持,同时也做到了让双方互相制衡。而没有根基的刘恒则在这种平衡和制衡中做到了掌控大局,最终成为历史上评价极高的一代明君。

3

周勃陈平等帝国重臣在平定诸吕之乱后,决定迎代王刘恒为皇帝。

对于飞来的帝位,刘恒起初并没有感到幸运,反倒忧心忡忡。因为他久居代国,在京城里根基不深,特别是京城里的这些官,个个都是在残酷的战场中杀出来的武将谋臣,机心难测,自己会不会是羊入虎口呢?刘恒征求他的亲信张武、宋昌的看法。

张武认为,这些大臣们以迎立为名,恐怕有诈,况且现在屠杀诸吕,京城一片腥风血雨,他建议代王刘恒以生病为由,拒绝前往。宋昌则认为诸吕的迅速覆灭,证明刘氏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况且代王刘恒是汉高帝儿子中年龄最长,且又以仁孝著称,理所当然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刘恒仍然小心翼翼,他动身前往长安城,并派宋昌先入城内,打探虚实。宋昌至渭水桥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大小小官员全部亲自出城迎接。代王刘恒这才稍稍安心,放心前行。行至渭水桥,诸大臣纷纷拜谒新皇帝。

太尉周勃是平定诸吕的英雄,他可能想显示一下威风吧,上前说:“我想单独向皇帝禀报。”宋昌喝道:“如果是公事,请您直说。如果是私事,对不起,王者不受理私事。”周勃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跪拜呈献上天子玺符。刘恒接过皇帝玉玺,此时他终于确信,自己果真是成为天子了。

汉文帝的上台,周勃是第一功臣。丞相陈平很知趣,他向新皇帝说:“高帝在世时,周勃的功劳不及我;诛杀诸吕,我的功劳不及周勃。因此我打算把右丞相让给周勃。”汉初尚右,右丞相官职比左丞相大。陈平对这位新皇帝的底细也不十分清楚,他选择了谨慎,把功劳推给周勃,表面上是谦让,实际上是明哲保身。

周勃成为右丞相,陈平屈居左丞相。周勃是大汉开国勋臣,又诛杀诸吕、再造汉室,这是何等伟大的功勋。他自己也有点飘飘然,找不到北了。他自矜其功,本想在迎接皇帝时,有一次可以单独接见的机会,不料碰了颗软钉子。但很快他就把不愉快抛之脑后,因为他现在成为帝国的首席宰相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汉文帝表面上宽厚仁孝,像是忠厚长者,其实他颇谙统御之术,绵里藏针。他深知自己虽然得到大臣们的拥护而成为皇帝,但以周勃为代表的这些大臣实则居功自傲,他得不露声色地刺痛周勃一下,让这位帝国丞相出出丑。

有一回,汉文帝故作不经意地问周勃说:“全国一年判决案件有多少起呢?”周勃一直以来都是干武将的活,对刑狱之事哪懂呢?他听了怔了一下,不知所措,只得向皇帝谢罪说:“这个臣不知。”汉文帝脸色微微一变,又问道:“那么国库一年钱与谷物的出入是多少呢?”周勃惶恐不安,再次谢罪道:“臣不知。”一边说一边汗流浃背。

汉文帝转头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些事,都有专门负责的人。陛下如果要问断案的事情,可以询问廷尉;要问钱谷的事情,可以询问治粟内史。”汉文帝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问:“这些事都有相关的负责人,那你又负责什么事呢?”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宰相的职责,上则辅佐天子,下则理顺万物,外则镇抚四夷诸侯,内则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自可胜任其职。”

听了陈平的一席话,汉文帝拍手称好。这下子周勃更加狼狈不堪了。出了宫廷后,周勃迁怒陈平道:“你平常怎么不教我这些应对的话呢?”陈平哈哈笑道:“您身为宰相,却不知道职责所在吗?要是陛下问你长安城内有多少盗贼,难道您也要勉为其难地回答吗?”这下子周勃明白了,看来自己的政治才能,比起陈平来,要差得远了。

周勃的一些亲信也告诫他,皇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他有威震天下之功,但功高震主,什么下场有前车之鉴。周勃越听越害怕,便称生病为由,主动交出相印。汉文帝只问了区区两句话,就令大权在握的周勃乖乖让出了相印,可以说深得统御术之精髓了。

4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头开始说起,从这些功臣们如何诛杀吕氏满门开始说起。

吕后活着的时候,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几乎没有人可以撼动她的地位,连后来诛吕的两大功臣陈平和周勃,当时也不敢当面顶撞吕后。尤其是在吕后询问他们吕氏可否封王时,右丞相王陵斩钉截铁的回答:高祖皇帝白马会盟,非刘氏不得封王!一句话把吕后顶回去。可是陈平和周勃却说:高祖是说过这样的话,但现在太后代行皇帝之权,吕氏自然可以封王。这句话乐坏了吕后,气坏了王陵。

下朝后,王陵气愤地指责周勃和陈平:你们违背了高祖皇帝当初订下的白马之盟,将来有什么脸面去见九泉之下的高祖皇帝。陈平回答说:朝堂之上,据理力争,我们确实不如您。但是,扶保刘氏,安定天下,您却不如我们。

陈平和周勃的装傻充愣,吕后确实被他们瞒过了。此事后没多久,王陵就被封为太傅,明升暗降被夺走了右丞相之位。陈平和周勃则被进一步提拔,进而成为吕后身边的重要大臣。吕后弥留之际,意识还是很清醒,并没有完全信任周勃和陈平。她把京城两支最重要的武装南军和北军都交给自己的家人吕禄与吕产,并叮嘱他们一定要牢牢握住兵权,保卫皇宫,不要急着为吕后发丧,以免为他人所乘。

吕后一死,齐王刘襄就以“入诛不当者为王”的口号,起兵造反,讨伐吕氏。吕产急忙调灌婴率南军去讨伐。可是没想到,灌婴不仅没有讨伐齐王,还和齐王穿了一条裤子,相约:一旦吕氏有篡位的做法,就联兵讨伐之。此时,在京城的陈平和周勃也设计从吕禄手里骗取了北军的兵权,然后出兵讨伐吕氏。尤其是周勃,在军中威望极高,到北军中,高呼拥护吕氏者露右肩,拥护刘氏者,露左肩。说完以后,他自己主动露出左肩,结果在场官兵纷纷露出左肩,拥护刘氏。随后,周勃率领他们平定诸吕,斩杀吕氏满门,恢复刘氏江山,和陈平一起成为诛吕最大功臣。

事后,他们打算拥立代王刘恒为皇帝。为什么是刘恒?

原因有两个。

第一,刘恒是高祖刘邦的第四子,血脉纯正,年纪又长;

第二,刘恒在代地素有贤名,是一个贤王。

既长又贤,血脉纯正,这或许就是陈平和周勃他们拥立刘恒的原因。有意思的是,刘恒自己竟有顾虑。

皇帝都不想当?

在刘恒眼里,这些诛吕的功臣们手握兵权,又都是和高祖皇帝打天下的老臣,都是他的叔叔辈。刘恒没有把握可以控制住这些人,所以对于这个皇位有些犹豫。

因为有这些顾虑,刘恒一开始称病不去,后来在左右心腹的劝说下才赶往长安。直到他亲眼看到陈平、周勃这两位首席功臣带着满朝文武到渭水边迎接自己,他才相信大家是真的拥护自己,才放心进长安当皇帝。

刘恒不是一个年幼的皇帝,他在代地多年,有着丰富的执政理政的经验。他到了长安以后,明白自己身单力孤,如果硬来,得罪这些功臣们,自己是没好果子吃的。所以,他采用了中国历史上用烂的一招,也是最管用的一招——拉一派,打一派。他觉得太尉周勃手握兵权,在军队里有着崇高的威望,威胁最大。宰相陈平虽然威望也很高,但没有兵权。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所以,陈平的威胁相对没有周勃大。于是,刘恒采用了拉拢陈平,孤立周勃的办法。

陈平对新皇帝的想法了如指掌。于是,他主动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自己当副手——左丞相。在朝堂上,陈平事事让着周勃,什么都不和周勃争,周勃说什么就是什么。表面看,陈平是谦逊君子,不争一时长短,事实上,陈平是为了明哲保身,让皇帝把目光都集中到桀骜不驯的周勃身上。这一招确实管用,刘恒开始处处针对周勃,拉拢陈平。

周勃是武将,却当着右丞相,又对民政事务不太了解。刘恒借着这个机会,屡屡打周勃的脸。有时候,皇帝问他一年的判决案件有多少?周勃答不上来;又问他国库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周勃还是答不上来。时间一长,大臣们都开始知道皇帝对右相的不满。可是同样的问题问到陈平,陈平却对答如流。刘恒不住夸赞陈平,大臣们马上都明白,皇帝喜欢陈平,讨厌周勃。

在这种情况下,周勃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自然也不敢继续当这个宰相,只得乖乖交出相权,回到自己的封地。即便是这样,刘恒也没有放过他。后来,有人告周勃造反,皇帝借机把他投入大牢。幸亏刘恒还有一个深明大义的妈妈。薄太后站出来为周勃说了几句公道话,加上刘恒其实心里明白周勃不可能造反,就释放了周勃,让他继续回到封地去。周勃被释放后,郁郁而终。周勃的死,陈平的退,让汉文帝刘恒彻底坐稳了江山,没有成为诛吕大臣们的傀儡。

参考资料::《汉书》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5

首先,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成为功臣集团的傀儡,绝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牛逼多有手段,要比这些,功臣集团里随便拧出一个人都不会比汉文帝差,更何况功臣集团里还有周勃、陈平这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顶级大佬,区区官二代刘恒根本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但为何偏偏刘恒当皇帝没多久,不仅把功臣集团一个接着一个给收拾完毕,还牢牢掌控住大权,绝对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事实上,不论任何朝代,围绕在皇帝身边都会存在三股势力,一个是以太子为首的皇族势力,成员主要以皇帝的儿子以及哥哥弟弟等直系亲属;第二股势力就是宫廷势力,主要是以外戚和宦官为主;第三股则是整个官僚集团。这三股势力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如果皇族势力足够强,自然皇权可以得到很好的稳固,但问题是,加强皇族势力就意味着皇帝的兄弟儿子都有很强的武装力量,一个把握不好,就是兄弟相残、诸王混战,搞不好就连自己也要去当太上皇;如果宫廷势力足够强,就会造成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如果官僚势力足够强大,那就是黄袍加身改朝换代。

在巨大的权利面前,基本没有什么忠心可言,作为皇帝,这三股势力既要用,但又不能完全信任!谁也不要在这里说自己忠心耿耿,没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分分钟有人让你提前退休。如果周勃、陈平真的忠心耿耿,为什么不立当时实力最强的齐王为皇帝?说穿了还是怕不好控制!

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撤分封而实行郡县制,又将皇族皇子们圈在咸阳,只给其荣华富贵,没有军队和地盘,同时秦始皇又未确定太子,几个皇子都未能形成自己的班底,可以说,秦朝的皇族的势力被削弱到极致。所以当秦始皇突然病逝后,以赵高为首的宫廷势力和以李斯为首的官僚势力一联手,瞬间将秦朝的皇族势力一锅端了,秦始皇的二十几个子女都被向猪一样被人杀死,只剩下一个胡亥,基本就是个傀儡!

正因为如此,刘邦统一天下后,那是把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盘都分封给儿子们,允许起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当时刘氏皇族的势力那是相当的强,基本没有人敢挑战刘氏的天下,所以当年吕后把持朝政看似牛逼,但她也得乖乖的立姓刘的为皇帝,绝不敢自己当皇帝。道理很简单,那些刘氏诸侯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姓刘,假如当今的皇上不再姓刘,那他们拥有的这一切都将彻底失去,所以胆敢有人打改朝换代的注意,分分钟各路诸侯率领大军进京勤王!

吕后是个聪明人,所以他不会挑战刘氏的权威,也懂得尊重官僚集团们的权利,所以她能够出来主持朝政,但这也仅仅是她的最大权限,如果她敢立吕氏为皇帝,或者指派吕氏家族的某个人去当丞相,分分钟就会被会推翻!等到吕后死后,吕氏家族的那些人开始搞不清朝廷的真正局势,竟然想当皇帝当将军,这完全是在挑衅官僚集团的势力,所以当时官僚集团就把宫廷势力给火并了。

功臣集团灭掉宫廷势力后,发现凭他们官僚势力根本没办法掌控局面,各路诸侯王爷都在一旁虎视眈眈,于是只能找了个最弱的代王刘恒来皇帝,但刘恒再若,他也有自己独立的军队,功臣集团再强,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军队,更何况外面还有各大诸侯上百万的军队时刻盯着,他们哪敢和汉文帝叫板!

文帝当皇帝后,他的母亲、妻子和舅舅就成了新的宫廷势力的代表人物,而他们明显会站在文帝这一边,面对皇族势力加宫廷势力的联手,官僚势力自然招架不住,所以很快官僚势力的代表人物周勃就被清理出局,等到汉文帝坐稳皇位后,他的舅舅,也就是宫廷势力的代表人物也被清理出局,汉文帝开始独揽大权。

所以说,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成为傀儡,绝不是他自己有多牛逼,而是当时皇族势力实在太过强大,刚好又加上宫廷势力和官僚势力火并,原先的宫廷势力全军覆没,朝廷制衡的局面被打破,这才让汉文帝有了机会!否则,如果没有强大的皇族势力,天下搞不好早就不姓刘了;同时如果没有宫廷势力和官僚势力的火并,即便汉文帝能当上皇帝,估计也就是另一个汉惠帝而已!

6

首先要知道汉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有三个哥哥,分别是齐王刘肥、汉惠帝刘盈、赵王刘如意。说到刘恒这几个哥哥,那可谓一个比一个惨,齐王刘肥差一点被吕后毒死,汉惠帝被吕后气的半死不活,赵王刘如意小小年龄就被吕后毒死。

三个哥哥的悲惨经历,给刘恒带来了强烈的震动,为了活命,刘恒不得不夹紧尾巴做人,处处小心,以免惨遭吕后毒手。

刘恒八岁被封代地,王都在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在当时,代地算是大汉的边地了,所以刘恒在这里,可比封在南方的吴王等人受苦受累和危险的多,但是却不得不积极应对,这也锻炼了刘恒。

刘恒还有一个懂得守时待命的母亲,也就是薄姬。薄姬一生,只被刘邦宠幸过一次,但就这一次,薄姬就抓住机会,说夜梦蟠龙缠腹,而且还怀了刘恒。母亲这种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也影响了刘恒。

所以,西汉功臣派迎接刘恒时,刘恒已经是一个谨慎、冷静、善于抓住机遇的人,绝不是一个长在深宫,自幼没有经历过磨难的小孩子,所以很难成为傀儡。

至于其他原因,此时功臣元老们已经年老体衰,而刘章兄弟们还不够老练,这也是刘恒得以巩固皇位的重要前提。

7

西汉诛吕功臣们本来扶立一个乖乖听话的皇帝,而代王刘恒比较宽厚谦恭,并且没有强大的后台,刘恒亲戚较少而且也老实,于是群臣便立刘恒为皇帝,就是汉文帝。

其实群臣并不想扶立一个傀儡皇帝,而是扶立一个谦恭、宽厚、贤明的皇帝。皇帝谦恭,这样群臣能在皇帝面前得到礼遇,也可以放心大胆的说话。皇帝宽厚,这样群臣犯了小错能得到皇帝原谅。皇帝贤明,这样群臣蒙受冤屈能得到皇帝平反。


汉文帝生母薄太后,名字不详,史书称其为薄姬或薄太后。当初她父亲和魏王宗女魏媪私通,生下了薄姬。后来魏豹为魏王,宠幸了薄姬,将她纳为后宫。


魏媪请当时久负盛名的女相师许负为女儿薄姬看相,许负说薄姬将来会生下天子。魏王豹原先帮助汉王刘邦攻楚,此时他得知了许负预言,喜不自禁。

汉王刘邦攻击魏王豹,吞并了魏国,而薄姬则被送到织室(宫中织布制衣的地方)。后来魏豹死了,刘邦到织室看见了有姿色的薄姬,就将她纳入宫中。后宫美女如云,薄姬进宫后就被刘邦遗忘了,一年多也没得到宠幸。



后来薄姬被刘邦宠幸一次就怀孕生下了儿子,是为代王刘恒。后来,薄姬就很少有机会与刘邦相见了。

刘邦死后,吕后将他非常宠幸的戚夫人等众妃拘禁起来,多加杀害。而薄姬因为很少见到刘邦,所以被允许出宫前往儿子刘恒的封地代国。

吕后死后,诸吕作乱,失败被灭族。大臣们商议选立皇帝,有吕氏前车之鉴,众臣不愿重蹈覆辙,担心外戚势力强盛危害国家。群臣都认为薄姬势单力薄,为人良善,而代王刘恒又仁孝谦恭,所以就迎立刘恒为帝。

刘恒总体上算是一个谦恭、宽厚、贤明的皇帝。但他却不像群臣想的那像好欺负,反而把群臣治的规规矩矩,不敢犯一点错。即使群臣不犯错,汉文帝也会来找茬。看周勃之后的遭遇,就知道汉文帝不是好欺负的。


诛吕功臣主要就三个人,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陈平是个聪明人,诛吕时的计谋就是他出的。陈平懂得自保,将诛吕的首功给周勃。汉文帝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赏赐黄金5千斤,增加封地为万户侯,又任命陈平为左丞相,位在周勃之下。


有一天,汉文帝询问右相周勃:“全国一年要审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钱粮收入和支出是多少?”周勃不知道,没有回答,吓得汗流浃背。汉文帝又问左相陈平,陈平回答说:“这些事要问各部门主管,刑事案件问廷尉,财政收支问治粟内史”汉文帝有些不满的问陈平:“这些事都有主管人员,那要你们丞相干什么?”陈平回答说:“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监督百官,安抚藩国,教化万民。”汉文帝听了,非常高兴。周勃自此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陈平,不久便辞去了右丞相之职,让与陈平。


汉文帝不再任用周勃,让他回到封地养老。河东郡守巡视各县,到了周勃的封地时,周勃害怕被人诛杀,亲自穿上战甲,又让家人手持兵器,然后才接见郡守。因此,有人诬告周勃谋反。于是汉文帝将周勃关押在长安监狱,派人审查此案。

周勃在狱中非常恐惧,然而又不知道怎么辩解。狱吏对周勃稍微凌辱,周勃只好用千金贿赂狱吏。于是,狱吏暗中告诉周勃:“让公主为你作证”。汉文帝的公主嫁给了周勃的儿子,所以狱吏教周勃向公主求救。周勃又将自己所增加的封赏全都送给薄太后的弟弟薄昭,于是薄昭在太后面前为周勃求情。

薄太后认为周勃没有谋反之心,她劝文帝说:“当初周勃拿着传国玉玺,又统领北军,不在那个时候造反,现在只居在一个小县城,难道会想造反吗?”这时,文帝已经看过周勃申诉的狱辞,他对太后道歉说:“狱吏刚刚查清事实,正准备将周勃释放。”于是汉文帝赦免的周勃,恢复了周勃的爵位封邑。


汉文帝当然知道周勃不会谋反,他这样做只是想敲山震虎,震慑一下那些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大臣,竖立个人威严。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8

诛吕是西汉初期的一场清除外戚专权、维护刘氏汉朝的行动。汉朝那时的朝政一方由陈平谋划、周勃实施;另一方面是由把持大汉政权已久、以太后吕雉为首的吕氏外戚的干预。若不是陈平和周勃积极筹划,很有可能刚刚传国二世的大汉王朝又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作为此次诛吕行动的两位功臣陈平和周勃居然没有丝毫的不臣之心,一心辅佐汉文帝。这样的明君贤臣之间的假话,实在是历史少有。之所以汉文帝没有沦落为傀儡,究其原因有三点:

其一,周勃是高祖刘邦的沛县老哥们,陈平是从龙旧臣

周勃和陈平都是刘邦以前的旧部,对于高祖刘邦自然是十分敬仰,对待刘邦的后人更是尽心竭力地辅佐。特别是周勃早年与刘邦一同从沛县起事,参与高祖刘邦争夺天下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战役。若不是君臣名份,汉文帝应当以叔父之礼对待。这种关系属于老一辈拼死沙场结下的过命交情。何况周勃对高祖刘邦寄予的高官厚禄十分满足,想当年周勃就是做一些编织手工活为生,偶尔乡里有红白事,周勃就带上乐器去友情吹奏一场,整点打赏钱。等到刘邦夺取天下后,跟随他的周勃已经是官爵名利双收,更没有什么可以再奢求的了。史籍记载,周勃率真朴实,为人老实没有心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将。

陈平自然不用多说,年幼喜欢黄老之学,清静寡欲。因为盗嫂受金的事情,搞得名声很不好,加上中途投奔高祖刘邦,所以一直不受沛县集团的待见。只是与刘邦意气相投,深得高祖刘邦和惠帝刘盈的信任提拔才能一路做到丞相位置。何况消灭项羽、智勤韩信、解白登之围等诸多历史性事件上,陈平都表现出过人的智谋和忠心。对于高祖刘邦及其子孙必然会尽到人臣之责。

其二,大汉刚立,人心思定

中原地区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异姓王叛乱、匈奴骚扰,无论是统治阶级、贵族阶级或是普通老百姓都厌倦常年的战争,陈平和周勃更是这些战乱的亲眼目睹者和亲身经历者,早已厌恶过去那种打打杀杀、刀头舔血的日子。一旦汉文帝承继大统,此二人必然是左右首辅,一人之上,万万人之下,何必再为一个皇帝虚名而生出是非。

其三,大汉厚恩,深得民心

次要的原因是周勃和陈平即使挟持汉文帝,也是难以成功的。当时朝廷之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倒向汉朝刘氏政权。特别是朱虚侯刘章这种一等一的“好汉”,即使吕雉活着的时候,仍然敢杀吕氏子弟,连吕雉都要敬重几分,再有开国元勋灌婴这种元老级的人物支持,周勃和陈平意图架空汉文帝也是相当有难度。

俗话说,忠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周勃和陈平虽然一个是没读书的市井小民出身,一个人劣迹斑斑的无赖,但此二人一生忠心耿耿对待汉朝刘氏政权,对于汉文帝以后的西汉有着匡扶政权、再造社稷的功劳。后来周勃拜为首辅丞相不能胜任,就主动辞去让给陈平担任。陈平、周勃一直谨慎做事,虽有风波,最终还算得以善终,与居功不骄,严守君臣礼节有着直接关系。

9

汉文帝是高祖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虽然在诛吕的政变中做了回旁观者,但是却因为仁德之名而被迎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按理说汉文帝远在封国代国,在朝堂上并没有什么根基,很容易让功臣操控,成为傀儡,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首先,汉文帝深深的知道兵权对于一个帝王的重要性,所以他将从封国带来的亲信宋昌和张武分别掌控了京城长安的南北驻军和宫廷护卫,这样就保证了京畿的绝对安全;其次他为了安抚功臣集团,也重用了诛吕功臣或者说是从龙之功臣陈平和周勃,来令他们誓死拥护,这样朝政之上也就安稳了;再者他慢慢的经过时间的沉淀,权威的上升,在朝廷上任用了不少的青年才俊,因此国家也算是安泰发展,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能够那么顺利的抓住权利,归根结底是因为功臣们并没有因为自视功高震主,而飞扬跋扈,实在是功臣们对刘恒并没有刁难,也没有做权臣的行动,或者说是功臣之中并没有谁的威信能够压服众人,所以朝臣之间的平衡产物就是皇帝,唯有皇权方能服众,才能令他们誓死效忠。

功臣没有造反之心,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没有迎立幼主就说明了一切,都是开国老臣子,深受刘邦大恩,从拥刘诛吕就可见一斑,综合原因,所以汉文帝能够站稳脚跟,否则哪有那么容易抓住权利而号令天下呢?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10

汉文帝继位时国家局势混乱不堪,功臣集团,刘氏藩王虎视眈眈,正所谓“非常之事以待非常之人”,现在看起来,汉文帝有些手段过于残忍,对陈平,周勃等拥立功臣卸磨杀驴也好像不通人情,但是身处乱世,稳定局势,保证帝系传承,也要用这些雷霆手段。

小编认为汉朝给后世留下了两出政治样板戏。最出名的是曹魏代汉,身为权臣怎样一步步将老东家架空,怎样把以下犯上,以势压人的夺位工作,装扮成互相谦让,高贵优雅的禅让。另一出就是汉文帝继位,一位不受重视,母家势力弱小的藩王,如何在内有强臣,外有强藩的情况下坐稳皇位,最难得的是还能尽量相互保全,汉文帝这位古代孝子典范,远比我们许多人想象的要有手腕,他的历史形象绝非忠厚长者这四个字能够形容。

小编认为,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沦为权臣的傀儡原因有三个:第一,汉文帝以藩王承继大统,继位时是带着自己的班子一起来的,继位之后,这套班子很快掌握了要害部门;

在史记孝文帝本纪里说的清楚,当时作为代王的刘恒是带着自己的亲信一起去长安的,而且在继位当夜就连发诏书,拜亲信原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军,将长安防务拿到了自己手中,让代国郎中令张武任大汉郎中令负责自己的安全工作,把兵权抓在手里之后,汉文帝这才回到前殿,以继任皇帝的身份,为诸侯王,功臣集团所谓的诛除诛吕的叛乱事件正名。

你没有看错,在小编看来,吕后立的汉少帝身为刘邦嫡子刘盈的儿子,他才是大汉正统的继承人,汉文帝刘恒实际上是在功臣集团发动武装政变后鸠占鹊巢,之前他的舅舅薄昭作为特使前往长安,估计也和功臣集团谈好了条件,功臣集团主动放弃京城兵权,代王继位后,为他们正名,以后不会以此为戒口搞武装清算。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 於是夜下诏书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继位的第二年三月,实际上应该是在继位半年之后,汉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再一次对朝廷进行大换血,除了大大奖赏了宋昌之外,跟着他到长安的功臣,全部官至九卿,掌握国家实权部门。

紧接着,诛除诛吕的首义功臣周勃,在别人的劝说下辞去了相位。至此,按照自己的构想,汉文帝完成了对大汉朝廷的大换血。

上曰:“方大臣之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朕以得保奉宗庙。已尊昌为卫将军,其封昌为壮武侯。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第二,周勃,陈平等诛吕功臣,担心诸侯王势力不敢造反夺权,同时汉文帝让渡经济利益,和功臣集团一起发财;

代王刘恒在收到邀请到长安继天子位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兴奋,但是紧接着他和自己亲信代国大臣商议的结论是:不能去。鸟枪换炮虽然很好,但是这些功臣不是好惹的,都是老狐狸,他们敢废了国家正统的继承人汉少帝,自己到长安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实际上他们商量好了,装病,装犊子,看看再说。如果不是宋昌的高明分析,恐怕汉文帝是会赖在代地等消息,就算后来答应要去了,也是不敢直接到长安,反复派人打探消息,等到确认这群功臣不是诓骗自己,才敢进长安继位。

实际上,刘恒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不是因为刘姓藩王势力大,这群功臣非常有可能选出一位新的代表代替刘家执政。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在坐稳位置后,汉文帝对功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加封,越高级别的功臣加封越多,六百户,三百户的加封,可知道有的列侯封侯的时候不过才几百上千户,这次涨工资的幅度可是不小。

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为了进一步摆脱功臣集团的束缚,得了好处的功臣们很快收到了汉文帝的逐客令,没有在政府任职的列侯功臣都回封地去,功臣们自然不愿意离开繁荣的长安,离开政治中心,到乡下的穷乡僻壤去,所以汉文帝下了狠手,把二次为相的周勃再次罢免,要求他带头回封地。

列侯从高帝入蜀、汉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户,故吏二千石以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 。
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前日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第三,继位后,汉文帝快速诛杀了刘邦嫡子汉惠帝一系,逼死了齐王,饿死了弟弟淮南王刘长,解除了刘姓宗室对代王一系的威胁。

汉文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汉惠帝刘盈的儿子都是假儿子,都是吕后弄来的,派人立即将这些假侄子全部处死。那这些儿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小编认为是真的,史记中说的清楚,刘盈在看到自己老娘吕后的狠毒后,自暴自弃,纵情酒色,没听说刘盈不孕不育,因此鼓捣出几个儿子正常,但是没办法,皇帝不想让你活,说你是假的你就是假的。从此对刘恒皇位威胁最大的刘邦嫡子汉惠帝一系彻底绝嗣。

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齐王作为刘邦长子一系,是诛除诸吕的功臣,在刘恒继位后不久就病死了,病因史记上没明说,但是年纪轻轻就突然暴毙,和刘恒脱不了干系,估计是逼死的。在他死后,汉文帝立即将齐国废除,改为郡县。

接着就开始捧杀自己唯一的弟弟淮南王刘长,先是没边的惯着,等到他犯够了错,再一起清算。袁盎说的明白“你一直惯着这个弟弟,不给他找严厉的师傅,国相教导辅佐,突然变脸收拾他,流放他,他哪里受得了,他死了,天下有明眼人,估计你难逃故意杀弟的名声。”但是汉文帝好不容易得手哪能放过他,结果淮南王死在了发配的半路上,死法非常惨烈。

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柰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

明着的诏书上,给了流放的淮南王非常好的待遇,美女陪着,美食吃着,不像流放像旅游,结果在关淮南王的车上贴封条,一路上送饭的人哪里敢揭封条,结果淮南王活活守着一堆美食饿死了,到了雍这个地方估计是尸体的臭味飘出来了,官员没办法打开封条,淮南王早就死透了。

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