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真实且搞笑”的事儿,就得先从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起。某一日这位“宋太祖”正忙得转筋时,忽接报有个叫牟晖的汴京百姓,正在愤怒敲打登闻鼓。赵匡胤吃了一吓:莫非有天大的冤情?赶紧安排接见。一见面这牟晖就眼泪哗哗:“皇上,草民家的一口猪走丢了,您可要为草民做主啊!”
所以,北宋一百多年里,赵匡胤虽然好些国策都被后来者“弄跑偏”,但“登闻鼓制度”却继承的很好。虽然“找猪”的破事不少,但比如宋太宗年间的“开封王元吉冤案”,宋神宗年间的“傅勍被杀案”,在官员制造冤案的情况下,都是受害者通过“敲登闻鼓”喊冤,才最终得以平反昭雪。甚至北宋末年,开封“拆迁户”也怒敲登闻鼓,告赢了枉法的户部尚书蔡京,叫这不久后权倾朝野的“蔡太师”,乖乖“坐罚金二十斤”。
积贫积弱且频发农民起义的宋朝,为何能坚挺下来?这能让百姓“敲鼓出气”的登闻鼓,以及登闻鼓维系的民心,就是重要因素。
二、北宋第一“虎爹”
大宋开国后重文轻武,但武将里也狠人众多,呼延赞就是其中一位。不过比起野史里彪悍的“呼家将”来,真实历史上的呼延赞,最出名的狠事却是一桩——对娃狠!
这位打了一辈子将的生猛武将,“带娃”时也是硬心肠。冬天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叫自家孩子们脱赤条条站一溜,然后刺骨的凉水往身上浇。当然疼起娃来,那也是真疼,他有个孩子生了重病,医生说得割当爹的身上的肉做药引,呼延赞二话不说,照着自己大腿就是一刀……
如此虎爹,也常把当时的宋太宗吓着。那正是宋辽激战正酣的年月,求战心切的呼延赞,自己全身刺满了“赤心杀契丹”之类的字样,给四个儿子也“同等待遇”,全身血呼啦差一顿“刺”,还打算给家里女眷脸上刺字,惹得全家一顿哭闹后,才改成刺胳膊。如此折腾,连宋太宗也忍不了,还派太监来挖苦一顿:您刺字多费劲啊,把心剖出来好了。
但是,真到了宋辽战场上,这战场下动不动“刺字割肉”的“虎爹”呼延赞,却展现出一个军人的冷静。宋军拿下北汉后,宋太宗君臣信心爆棚,文臣赵昌言一声豪言打辽国“犹热鏊翻饼耳”。也就是手拿把攥。谁知“虎爹”呼延赞却听不下去,硬生生怼一句“书生之言不足尽信,此饼难翻”——别看我平日里“虎”,战场上的轻重,我还是分得出来的。
可惜同样头脑发热的宋太宗,哪听得进这句话,接下来的幽州之战,正如呼延赞一声“此饼难翻”。大宋在占尽优势的局面下花样作死,活活葬送了好局。以这个意义说,宋朝积贫积弱,真不能怪军人,实在因这“重文轻武”的大宋君臣,连“彪呼呼”的呼延赞都不如。
三、宋代的“日本侵略者”
唐宋易代,曾热闹无比的中日官方往来,也从此冷清了几百年。但宋代的海面上,却也常出现一群特殊的“侵略者”。《清波杂志》记载,经常有载着二三十名日本妇女的“倭船”造访大宋,登岸后见到宋朝男人,就主动投怀送抱,一夜温存后飘然离去,美其名曰“度种”——能回日本后生个有“大宋血统”的娃,那就牛气了。
如此“奇事”背后,却也折射了另一段特殊历史:宋代中日火热的民间贸易。
大宋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对沿海商民“下海”的政策,也是空前放宽。“政治往来”淡泊的中日关系,商业贸易却空前火爆:仅北宋的一个半世纪里,中国海商赴日就多达七十次。这些有着先进船舶和精美货物的中国船队,在当时亚洲海洋上,就是无比尊贵的存在。许多国家听说“中国船队”造访,常是国王高官齐齐出迎,轻松给大宋“争面儿”。
而放在日本,当时的中国海商,更是分量极重,他们不但贩运采购了大量货物,是日本公认的“财神爷”,更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人脉,积极介入日本政治事务。有些海商直接充当了中日官方往来间的使者,许多海商当时还入籍日本,成了当地的“名士”。日本博多的“宋人百堂”,就是当时中国海商的聚居区。
如此火热景象,自然也叫宋朝人在当时日本,人气刷刷飙升。不管如《清波杂志》记载,来大宋“度种”的日本人有多少,高度开放的大宋,那强大商业文化输出换来的“国际影响”,却是实打实的荣耀。
四、朱元璋:人家吃着你看着
说过了宋朝的,再说点明朝的“搞笑事”,比如朱元璋抓贪官。
“朱元璋抓贪官”这事儿,常给人血雨腥风的印象。“力度”最大的年月,有时一年就要抓上万贪官“谪屯凤阳”,几个惊天大案,动辄就法办成千上万官员。但除了这大抓大杀外,他有时也用些“搞笑”办法:人家吃着你看着。
当时的明朝地方官,每三年一次考核,考核后还要“赐宴”。于是朱元璋规定:只要考核优等的官员,“赐宴”的时候就给座位,满座好吃好喝。倘若是考核普通的,也能吃,不过就得站旁边吃,一顿饭下来腰酸腿疼。不过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考核不合格的,就算没到“问罪”的程度,也得在外面乖乖站着,里面吃得欢天喜地,外面站到头晕目眩。明初的官员们,每隔三年,都要这么给“刺激”一回。
为了少受刺激,明初的官员坐在官位上,除了要小心翼翼不犯错,更得甩开膀子苦干,以明朝人的话说,那真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惊骇,费了多少心力”。可一度“往往蹈胡元之弊”的明王朝,却从此“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明朝开国后国富民强的治国成果,就是“刺激”出来的。特别是再参考下明末清流们“大楼居……喜斗杀……收债急于纳税”的“幸福生活”,和晚明风雨飘摇的惨状,就知这明朝灭亡,亡就亡在官员们“欠刺激”。
五、明朝太监“钱多人傻”
在天马行空的武侠片里,大明朝权倾朝野的太监们,都是些阴森森的存在。那一个个“老太监”们深沉的心机,叫多少热心票友隔着电视屏幕都打哆嗦。但放在明朝历史上,太监们有权有势不假,却也是明朝骗子们最欢迎的“优质客户”——就属他们钱多人傻。
明朝的太监们,虽然也有人能在“内书堂”读两天书,但总的来说,却是文化水平偏低。又凭着“圣宠”飞黄腾达,想要钱财张手就来。“有钱了”的他们,也喜欢学士大夫们附庸风雅,摆弄些古玩字画充门面。可这方面的智商,却是相当欠费,比如嘉靖年间的南京守备太监高隆,就喜欢泡书画市场,有次收了幅名画,他就评头品足,说这画上再“添一个三战吕布最佳”,差点把人雷晕。
这样的“收藏名家”,当然也被骗子们“相中”,经常弄些“三战吕布”的赝品蒙他,轻松骗了大笔钱财。
如果说这类上当,还属于充面子。那么还有些“钱多人傻”的太监,完全是因为太贪心“自作”。这些太监手里有了钱,就崇信起“炼金术”来,盼着手里的钱财能够“钱生钱”。骗子们也就趁虚而入了——弘治年间的南京守备太监刘瑯追求炼金术,有个骗子谎称自己是“玉帝使者”,能让刘太监白日成仙,一句话就把刘瑯最心爱的玉带都给骗了去。万历年间的大太监魏学颜,一辈子被这些炼金的“丹客”花样骗钱,却是“至老而不厌”,越上当越深信不疑。
这类奇事,说是他们“智商欠费”,不如说是贪婪作祟。封建皇权下,这帮得宠的太监,钱来得太容易,“无根”的他们对未来又缺乏安全感,稍微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就信,砸钱眼睛不眨,就盼能一步登天。这样“一个愿骗一个愿挨”的套路,足以警醒多少后人。
六、檀香山在西藏?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后,晚清陷入到落后挨打的泥潭里,但比挨打更让人哭笑不得的,却是晚清各级官员们的“高论”。
比如“洋务运动”后新开的“同文馆”,这么一个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窗口”,竟就一度遭到各级“清流”们的口诛笔伐。其中一个叫杨廷熙的候补知州,观点更是雷翻一片:今年我大清为何“久旱无雨”“阴霾敝天”啊,就是因为这同文馆弄一群“小妖孽”学外语,坏了“我大清”的龙脉风水啊。
如果说这时还只是洋务运动早期,“眼界闭塞”还情有可原。但到了19世纪末,身为晚清重臣的赵舒翘,“看世界”仍两眼一抹黑。此人最恨洋务,一听“洋”字就原地爆炸。有次听人说“檀香山”(美国夏威夷州首府)不错,就问幕僚“檀香山”在哪,幕僚怕他生气,就开玩笑说这“檀香山”在西藏,山上常年长着檀香,专用拜佛敬佛,真叫赵舒翘听得神往无比,还就当真了。
如此认知水平,抚今追昔,足以与“手机信号引发瘟疫”“烧手机基站抗疫”等“海外高论”相媲美。大清朝堂上下,尽是这类“名流”上蹿下跳,想进步一点?都叫难。
对比一下更能知道,那些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年月里,从未放弃的仁人志士,真是何等不易。
参考资料:刘丹《宋代登闻鼓制度研究》、赵家三郎《微历史:宋朝人》、李开周《被嘲笑的将军》、杨彦玲《信不信由你:宋代卷》、朱学勤《朱元璋》、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苏渭昌《论同文馆之争》、涧青《清代官员闹出的涉外笑话》、《南亭笔记》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