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得看是什么弓箭,还得看什么历史时期的弓箭,由于弓箭发展的水平和工艺的慢慢进步,每个时期的不同弓箭,杀伤力也不同。
从先秦时期开始,弓箭发展开始用于军事,这个时期出土的都是反曲弓,即角弓。以牛羊角做弓梢,筋腱做弓背,竹、木作弓杆。这种弓由胶和绳固定弓梢,利用竹的韧性,射程还行,威力不是很大,但百步之内射进皮肉是没有问题的,缺点也很多,就是如过用力过猛,容易拉断,且遇到雨天,胶水开裂,基本上就用不成了。
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相互争霸。弓箭的发展进入一个活跃期,各国会专门设立部门,官员,人手来研制武器,随着弓箭的发展,弩也应运而生。楚国的琴氏发明了弩,秦国又对弩机进行改进,并加强弓力。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当时一张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这样的弩必须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张弩才能拉开上玄,而杀伤力就不用说了,配上棱形铁制弩头(其实就是短一点的长矛),射穿一个披着甲胄的人是一点问题都没的。
战国时期,《墨子?备高临》中记载的“连弩之车”,一根箭长近两米,用绳套住,射出后还能拉回。往往用于推着前行射敌镇的盾牌兵,一般的盾牌根本挡不住这种弩车的一箭。
不过,弩的出现并未能取代弓箭,因为弩的射速、便携性、制作精度要求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弓的实用性强,在战争中与弓是相互辅助使用的。 而直到秦国将弩改造成士兵手握式的弩机以后,便成了秦国对外战争的主要武器,这种便捷式的弩,可在三百米内射穿敌人甲胄,让敌丧失抵抗能力,以便步兵收割。
汉朝时期,出现一种新的长稍弓形,这种弓的特点是长梢很直,长度较长,弓梢上下粗细较为一致,弓形为上下对称弓形。这种弓形是由于汉朝长期与匈奴作战,学习了匈奴人的制弓工艺。这种弓是为了能加长拉锯,射程更远,张力更大,当然威力也更大,两百米内贯穿伤是一点问题也没有。这种弓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都是军队主要配备的装备。
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拉满弓能射五百步,用于压制敌军冲击,角弓骑兵用,因灵活,张力较长弓小,但近距离拉满弓很快,可贯穿致命,用于骑兵冲锋时射杀敌军。而稍弓、格弓用于装备皇朝禁卫军,样式华丽。曾出土过完整的高昌角弓,由考古学家复刻后做实验,在两百米的距离,射透盔甲进入猪肉里十公分左右。长梢弓也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及宋朝时期,弓的形制仍然保留了汉代起初时长梢弓的特点。
蒙元时期的弓主要为两种样式,即五段插接长稍弓和七段插接螃蟹弓,这也是蒙古骑兵善射的原因,螃蟹弓非常短小,但威力很大,上半玄即可在两百米内至贯穿,也是蒙古骑兵主要配备的弓箭。
明清时期,由于火器的发展,逐步取代了弓弩,明朝时期就已经成立了“神机营”,配备了清一色的火铳,战斗力相当惊人,而在土木堡战役里全军覆没,后又重新组建。清入关时依然以弓箭为主,入关后亦开始研究火器用于军事装备,弓箭和弩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而历史上所用弓箭制敌,主要在于打掉敌军的战斗力,而非击杀,死于弓箭之下的多是身中数箭,失血过多来不及救治,还有就是命不好,射中要害,如心脏,大动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