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得看是什么弓箭,还得看什么历史时期的弓箭,由于弓箭发展的水平和工艺的慢慢进步,每个时期的不同弓箭,杀伤力也不同。

从先秦时期开始,弓箭发展开始用于军事,这个时期出土的都是反曲弓,即角弓。以牛羊角做弓梢,筋腱做弓背,竹、木作弓杆。这种弓由胶和绳固定弓梢,利用竹的韧性,射程还行,威力不是很大,但百步之内射进皮肉是没有问题的,缺点也很多,就是如过用力过猛,容易拉断,且遇到雨天,胶水开裂,基本上就用不成了。

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相互争霸。弓箭的发展进入一个活跃期,各国会专门设立部门,官员,人手来研制武器,随着弓箭的发展,弩也应运而生。楚国的琴氏发明了弩,秦国又对弩机进行改进,并加强弓力。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当时一张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这样的弩必须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张弩才能拉开上玄,而杀伤力就不用说了,配上棱形铁制弩头(其实就是短一点的长矛),射穿一个披着甲胄的人是一点问题都没的。

战国时期,《墨子?备高临》中记载的“连弩之车”,一根箭长近两米,用绳套住,射出后还能拉回。往往用于推着前行射敌镇的盾牌兵,一般的盾牌根本挡不住这种弩车的一箭。

不过,弩的出现并未能取代弓箭,因为弩的射速、便携性、制作精度要求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弓的实用性强,在战争中与弓是相互辅助使用的。 而直到秦国将弩改造成士兵手握式的弩机以后,便成了秦国对外战争的主要武器,这种便捷式的弩,可在三百米内射穿敌人甲胄,让敌丧失抵抗能力,以便步兵收割。

汉朝时期,出现一种新的长稍弓形,这种弓的特点是长梢很直,长度较长,弓梢上下粗细较为一致,弓形为上下对称弓形。这种弓形是由于汉朝长期与匈奴作战,学习了匈奴人的制弓工艺。这种弓是为了能加长拉锯,射程更远,张力更大,当然威力也更大,两百米内贯穿伤是一点问题也没有。这种弓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都是军队主要配备的装备。

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拉满弓能射五百步,用于压制敌军冲击,角弓骑兵用,因灵活,张力较长弓小,但近距离拉满弓很快,可贯穿致命,用于骑兵冲锋时射杀敌军。而稍弓、格弓用于装备皇朝禁卫军,样式华丽。曾出土过完整的高昌角弓,由考古学家复刻后做实验,在两百米的距离,射透盔甲进入猪肉里十公分左右。长梢弓也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及宋朝时期,弓的形制仍然保留了汉代起初时长梢弓的特点。

蒙元时期的弓主要为两种样式,即五段插接长稍弓和七段插接螃蟹弓,这也是蒙古骑兵善射的原因,螃蟹弓非常短小,但威力很大,上半玄即可在两百米内至贯穿,也是蒙古骑兵主要配备的弓箭。

明清时期,由于火器的发展,逐步取代了弓弩,明朝时期就已经成立了“神机营”,配备了清一色的火铳,战斗力相当惊人,而在土木堡战役里全军覆没,后又重新组建。清入关时依然以弓箭为主,入关后亦开始研究火器用于军事装备,弓箭和弩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而历史上所用弓箭制敌,主要在于打掉敌军的战斗力,而非击杀,死于弓箭之下的多是身中数箭,失血过多来不及救治,还有就是命不好,射中要害,如心脏,大动脉等。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我们前段时间正好做过测试。

我们的测试者使用25磅层压汉长梢弓,使用传统汉式射法大拇指扣弦。

测试采用1.44厚度的冷轧钢板,射击距离为12米。

▲测试用的冷轧钢板

第一支混碳竞技箭头,对钢板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

第二支黄铜箭头,钢板被打了很大的凹陷。

接下来是第三支三棱箭头,击穿钢板。

接下来是四棱箭头,钢板也被击穿。

对比箭头,四棱箭头明显已经钝了,三棱箭头的刃口虽然比较单薄,但是没有造成任何损伤。

最后,我们拉近距离,5米进行射击。四棱外套箭头瞬间断裂,但是三棱箭头依旧坚挺,而且给钢板造成了比四棱箭头更大的伤害。三棱箭头在随后的6箭里依旧没有造成伤害,而且将钢板整体打弯。

▲大圆为三棱箭头,小圆为四棱箭头

▲三棱箭头完全击穿钢板


那么25磅弓是什么概念呢?

是女孩子都可以随意操作的弱弓!

其实另外试验,30磅波片传统弓,使用靶箭头,在10米距离,虽然不能完全击穿武警防爆盾,但是打出一个洞是没问题的。40磅弓,在8到15米的距离(骑射常用射程),对付鱼鳞甲片编的铁护手,基本上就是一个2毫米直径的洞;对付中小型猎物够用;对人体几乎是贯穿伤害,胳膊大腿一类可以直接贯穿,最多可能钉在一些粗壮的骨头上。

▲使用35磅弓力的传统弓女弓手

而实战弓箭的磅数普遍在60磅以上,其威力大家可想而知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奇怪那为什么历史上还有一些人中了很多箭还活蹦乱跳的记载呢?

比如五代梁太祖朱温亲征郓州误中埋伏,部将张归宇殿后,身上中了十四五枝箭仍然未死。(事见《北梦琐言》卷16)南宋岳家军部将杨再兴于小商河力战,金兵骑兵拼命射箭才要了这位猛将的命。战后宋军焚烧杨再兴的遗体,得箭镞二升。

很简单,他们有盔甲啊!

人体组织,就连最硬的骨头,其实都是相对脆弱的。所谓“人体最硬的牙釉质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说法”其实是个伪科普文。它列举的硬度是18世纪提出的划痕硬度,已经很不科学了。在这个数据中,牙釉质的硬度只有7~8,只相当于石英或黄玉,对抗硬一些的石头都费力。比如在考古中就经常发现古人类头骨或股骨上深深钉着石质和骨质箭头。

所以人类想仅靠身体硬抗金属箭头,哪怕是青铜箭头也是不可能的。

3

古代打仗弓箭的杀伤力不容小看,好多猛将都吃了弓箭的亏。罗成、黄忠、关羽、孙策……。

4

很多电视剧里有人中一箭就倒地的镜头,其实这是夸大了,弓箭在古代的杀伤力并没有这么大,如果不是直接命中要害,很难一箭致命。

《天工开物》里记载“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当时一斤大约600克左右,也就是上等弓144斤左右,超过的就算虎力,中等的108斤左右,下等的72斤左右。宋代时也有记载说“弓射一石五斗”,就属于佼佼者,有资格入选御前班直。宋代一石大约是110斤,1.5石也就是165斤,符合《天工开物》里虎力的记载,难怪有资格当皇帝的贴身侍卫了。

但是这些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用的是中等弓。这个力量的弓杀伤力,特别是对于重甲士兵的杀伤力并不高,比如夏侯惇曾经眼睛中流矢也就是瞎了一只眼,刘邦、周瑜也曾经中箭受伤,罗士信在和王世充作战时身中数矢被捕也没死。

弓箭最大的用处,还是在远距离上射伤对方,破坏对方的进攻节奏和队形,给自己部队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宋军对金军的重装骑兵和步兵,都是先用神臂弩射击,然后步兵再以麻扎刀和大斧上去砍杀。还有阿金库尔战役里,法军骑士在英国长弓的攻击下直接被射死的不多,大部分是被马被射死以后倒地被英军步兵杀死的。


5

威力多大?呵呵……

关于历史记载:

《易》有云:“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这句话的意思是木箭头就能威临天下,震慑宵小。这即意味着,在当时的诸般冷兵器之中,弓箭的威力最大最有帮助。

再之后有“君子六艺”,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这射,也即五射,是:

  •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 剡注,谓矢行之疾;

  • 襄尺,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这其实可以视为是早期的武举了。由此可见在当时学会“射”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再之后如国内外对“箭雨洗地”的记述,比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即便二战时期出现的“地毯轰炸”其实也很有“箭雨洗地”的意味。

不过还是要说单一弓箭的威力。不提“李广夜射虎”这种事,我先发张图:

这个桶里的沙子是何时装进去的或可为质疑之处,但缔造这个奇迹的人此后没再碰过弓箭倒是真的(据传是被禁止使用了,就像不让黑客碰电脑打电话一样)。而且据当时报道来看,他使用的就是传统的英格兰长弓。虽然制作工艺和取材上有待争议……但现在去这个人的官网不难发现,他只被允许卖弹弓,即便如此,经过测试,其售卖的弹弓射速也在38~42米/秒左右(传统的英长记得是50多到60多米每秒,要看箭头。)

弓的威力体现在更多方面:

如《治安法》规定,非法携带弩会被拘留和罚款,但却并未提到弓字。或者这会让人联想到弓不如弩,但这是错误的理解。弩的要点在于无论是否改装,其穿透力本身就很惊人,比如这种:“经过办案民警的当场试验,该弓弩射击威力惊人,可轻易击穿8毫米的钢板……

但弩对箭头的适性很低,更多时候可见是弩矢和钢珠。再反观弓能用的箭簇,如图:

这些箭头都是曾为古人所常用的,其中一些与历代兵书里的图样完全一致。可见国内外对箭簇的研制从未放弃,其也必然是弓威力的最多体现之处。所以弓除了不容忽视的穿透力外,还会因箭簇有破甲、流血、轻重等表现,这就导致了在实际生活中,违法持有弓弩都一个下场。

再之后就是目前随着科技发展……不拉不拉……弓弩和箭矢的改进相较于其他武器更容易实现。目前在一些国家里,弓弩的使用仍被视为是特种作战或野外求生的必备技能。

6


在冷兵器的年代,弓箭是最可怕的。没看每次打仗之前都有将军大喊弓箭手准备么?作为远程打击目标,弓箭的威力和射程都特别喜人。

网上有很多复刻经典弓箭的视频,做威力测试都特别给力。通常一箭可以射透很多铁甲,威力巨大。弓箭的射速都非常快,一般都可以达到30--40米每秒。不过作为18兵器排行第一的武器,弓箭的作用其实并不是杀人,它的威力不足以像子弹一样对身体造成巨大的破坏,很多都是为了压制战阵的行成已经压制敌人的冲锋。

弓箭的威力是巨大的,元朝人带着弓箭打过了欧洲很多国家,那个时候是中国地牌最大的时候。弓箭的作用使得中国人可以去欧洲屠城。

7

公元1241年4月,多瑙河支流塞约河,由匈牙利、日耳曼、奥地利组成的欧洲重型骑兵队,自信能消灭一切来犯者。不过联军统帅科罗曼却有些焦躁不安,因为他们要面对的则是宛如魔鬼一般的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主要由60%的轻骑兵组成,武器不过是两把弓,一把长弓,一把短弓,还有贴身一把蒙古弯刀。另40%则是重骑兵,武器则是类似锤子的“骨朵”。身上的防备则是一层薄薄的皮甲,面对全身包裹盔甲的欧洲军团,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联军统帅科罗曼正是这么想的,他领着队伍急忙冲上去,想早点结束这场战斗。

当马队冲到前方不足一百米的时候,突然被漫天的箭雨所阻挡,前方的骑士一个个从马匹上跌落下来。战斗结果可想而知,以欧洲盟军失败告终。让人不免好奇,箭真的能破甲杀敌!

为回答这个问题,由古兵器复原专家、职业弓箭手,法医,古代军事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此进行模拟测试,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那么重箭与轻箭的最大射程是多少?

首先他们得测出箭的初始速度,然后根据箭的重量,推算出最大的射击距离。经测试:轻箭的射程为180米,重箭的射程为130-140米左右。

科研人员用猪排代人,在猪排上覆盖一层仿制的欧洲板甲;让职业蒙古弓箭手站在50米处,用一把蒙古复合弓分别用四支重箭和四支轻箭对目标进行射击。


结果,无论是重箭还是轻箭都穿过板甲,重箭射入体内足有8公分;若换成人足以透过皮肤,深入器官组织。轻箭射入体内也有4.5公分。

重箭创口长,伤口大;轻箭创口小,细。古人说重箭破甲;大型箭中者立毙是符合现实!

一般情况下:蒙古兵下马用长弓,搭配轻箭;马上作战用短弓,用重箭,等冲到离敌军50米才放箭。力求发挥箭的最大杀伤力。

8

古代弓箭杀伤力不弱,一旦中箭,血脉不通,意志力薄弱的人瞬间失去战斗力是肯定的,可以参考肚子挨了一拳的感觉。

至于会不会立即死亡,应该不会,若中箭在关键部位,将在几分钟之内死亡。

所以中箭之后,一个人顽强的意志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人活一口气就是这个道理。丢了这口气,小伤也能拖到死亡。

9

我是匠人工坊一名手工刀匠,喜欢研究冷兵器,有关冷兵器或者刀剑的问题可以邀请我~

最早期的箭头是石质,威力不会特别大。铁器出现后,有了铁箭头和钢制箭头,这时弓箭被大量的应用于战场。

战国时期,秦的弓箭称雄一世。射程极远,能达到七八百米。

秦后各国的弓箭杀伤力都差不多。

唐代有一类“射甲箭”,钢制的箭镞,可以破重甲。

另有一类箭镞如针的穿耳箭,专门对付抗穿刺效果良好的锁子甲的。

要知道,唐朝的铠甲在中国历朝代中,论性能、工艺可是数一数二的。

东汉后,毒箭头加大了弓箭的杀伤力。

根据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以两万骑兵,进攻汉戊己校尉耿恭只有数百名士兵的金蒲城时,兵力差距悬殊,耿恭依靠毒剑击退敌人。

复合弓和箭镞材料的进步,清朝时期的弓箭杀伤力更强,据国内的一位牛人实测,用清朝的一把弓箭,可以毫无压力地刺穿锁子甲。

弓箭威力如此之大,所以各朝代的统治者才会如此重视。唐朝开设射箭类的科举考试,军队中弓箭的装备率几乎为100%。宋朝选拔精锐士兵,剑术是衡量水平的因素之一。

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回复我~

更多冷兵器干货,点右上角关注。

10

弓箭力气大,人人都惧怕,当年射虎将,入石难拔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